通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
- 格式:pdf
- 大小:333.90 KB
- 文档页数:7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
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开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
但是,天然气的开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开展。
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
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开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
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开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开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
纵观盆地的开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
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桂中1井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桂中盆地油气生成潜力初探的开题报告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桂中1井所采集的岩心样品和地下水样品,通过油气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其地质特征及油气生成潜力。
桂中盆地地处南方,是华南地区较为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该盆地较早形成,沉积物质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油气生成潜力。
针对这一特点,本研究拟着重探究桂中盆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计划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1. 岩心样品的物理性质和有机质类型分析。
通过岩心分析,可以了解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压实度等,同时还可以确定样品中有机物质的类型、含量和成熟度等,进而评估局部地区的油气含量和成藏条件。
2. 地下水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地下水是地下水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分析,可以探究地下水对油气有机质生烃作用的影响,评价地下水对油气的运移和储存作用。
3. 油气地球化学参数测定和计算。
按照国内外惯例,测定岩石和地下水样品中的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并通过对油气成分、热解参数、有机质类型和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初步评估油气生成潜力和成藏条件。
4. 桂中盆地油气生成潜力初步评估。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桂中盆地油气生成潜力进行初步评估。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成熟度、孔隙度等指标,探究地区油气储集条件以及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总之,本文旨在从岩心和地下水样品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出发,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对桂中盆地油气生成潜力进行初步评估,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东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东北地区北部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其主要油气资源类型为碳酸盐岩型和油页岩型。
其中,油页岩类型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其开发利用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油页岩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油页岩特征与形成环境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条件,为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对东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东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油页岩的岩石学特征:分析油页岩的岩性、成分、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学特征,探讨其油气来源、储集条件和物性特征。
2. 油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油页岩的生储烃能力、成熟度、有机质类型和来源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生烃和成藏机制。
3. 储层特征研究:分析油页岩储层的数量、分布、厚度、岩性、物性等特征,探讨油页岩的成藏条件和储层评价。
4. 形成环境研究:通过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油页岩的形成条件、油气分布规律、勘探前景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1. 地质资料收集:收集东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的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支持。
2. 实验分析:分析油页岩的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通过热解、化石分析、剖面观察等实验手段,确定油页岩的岩性、成分、成熟度和有机质类型等特征。
3. 地震资料处理:采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获取油页岩储层的数量、分布、厚度等信息,并评价油页岩的储层品质。
4. 地质条件评价:通过对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油页岩的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东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的研究,预期能够获得以下结果:1. 确定油页岩的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储层特征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概述摘要:在我国西部,有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石油工业的主要支撑和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中国迎接新世纪的油气资源战略的交替地区。
为了加深对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了解,促进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本文首先从中国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地质特征入手,论述了盆地性质与构造历史,以及西部地区的地质条件,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资源分布概况。
最后提出促进勘探开发的相关建议。
一、中国西部油气资源地区的地质特征1.盆地性质与构造演化史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以及准噶尔盆地,这些沉积类盆地类属于克拉通盆地,它的基底是比较小的古大陆地壳块状,地壳大概有35~45千米的厚度,主要组成岩质是前震旦的酸性变质岩系。
平坦的海相碳酸盐岩与砂岩是古生界的构造特点,而中新生界主要是盆地沉寂。
在西部盆地的周围存在数量巨大的中新生代的前陆冲断带,主要体现为小型克拉通块状。
在中新生界的构造层,现代造山带相围的新生代盆地表现地十分突出,也就是中新生界盆地和古生界克拉通相互重叠的盆地地形。
西部地区的板块结构变化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震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三叠纪—早第三纪以及晚第三纪—第四纪。
在经历这四纪构造演化之后,东西部分产生十分显著的构造差别,东侧部分包括四川与鄂尔多斯盆地中间发生隆起,周围也由于发生沉积编程前陆盆地地形,而西侧部分,包括柴达木,准噶尔以及塔里木盆地迅速沉积,幅度达到5000~7000米,发育时期也跟西部有很大不同。
2.西部地区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西部地区的表面和地下都存在十分复杂的地质特点,地区表面主要是沙漠、黄土塬、隔壁以及山地,而地下主要由台盆区与推覆带构造而成。
当前西部的油气地区主要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盆地,以及河西走廊、鄂尔多斯以及柴达木地区,这些地形的地质特征都十分复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地区的地下构造在盆地中与山前带有着不同的复杂性特征。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何文军;王绪龙;邹阳;杨海波;赵龙梅;吴斯;丁靖;鲍海娟;吴海生【摘要】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在许多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展现良好勘探前景.然而,盆地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与勘探实际、储量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常规、非常规领域的石油资源潜力亟待落实.在解剖盆地石油成藏条件,分析成藏控制因素,总结不同地区、不同层系成藏模式及其富集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地质评价参数研究,优选评价方法,重新评价盆地资源潜力,梳理了盆地有利的勘探方向.评价结果显示:盆地常规、非常规石油资源量近100×108 t,综合探明率约为27%;剩余待探明石油资源量近55×108 t,主要分布于富烃凹陷斜坡区的二叠系—三叠系、盆地深层及凹陷周缘低勘探程度的凸起构造.未来应围绕盆地这3个领域,加大勘探力度,同时依托技术进步,努力拓展页岩油等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的勘探领域.【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10页(P75-84)【关键词】成藏条件;成藏模式;资源潜力;勘探方向;石油;准噶尔盆地【作者】何文军;王绪龙;邹阳;杨海波;赵龙梅;吴斯;丁靖;鲍海娟;吴海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长输油气管道检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自1955年准噶尔盆地克1号井出油以后,经过多年的勘探,在盆地石炭系至新近系的21个层组中发现了32个油气田、440个油气藏。
2002年,准噶尔盆地原油产量突破千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区。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2014-03-25石油观察文|康玉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上千个,大体分为三大类: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褶带、斜坡带、逆掩带及坳陷带。
厘清这些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全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克拉通盆地: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油气富集全球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古生界及部分中生界内,油气层位分布具有多时代层段特征。
目前,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了油气田,但发现最多、储量最大的层系主要是石炭-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寒武-奥陶系,特别是阿拉伯地块二叠系油气储量大,天然气占比高达57.4%。
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全球克拉通盆地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区、古斜坡区、断裂带及不整合面。
古生代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在加里东期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我国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始终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聚集。
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系-奥陶系盆地相沉积,北侧的库车坳陷发育有三叠-侏罗系烃源岩,隆起成为油气运移指向区。
因而,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均分布在古隆起-古斜坡区。
古斜坡一般处于古隆起和坳陷区之间的过渡带。
从油气源分析,坳陷内生成的油气,首先向斜坡部位运移,如遇有较好的储层和圈闭条件即可成藏。
目前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均发现多个大气田。
位于美国西得克萨斯州的油气田,是一个与二叠系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处于二叠盆地中央隆起区内,大多数油气藏位于该隆起斜坡上,产层为奥陶系-泥盆系碳酸盐岩。
我国各地块区域性不整合面,是以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
地质学家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一系列油气田的事实,证明了不整合控油的重要性。
四川盆地地区石油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研究一、引言四川盆地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区域之一。
本文旨在对四川盆地地区石油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研究进行分析探讨。
二、地质背景四川盆地地区位于中国华西地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包括盆地和周缘山地。
地处四川盆地的嘉绒构造带是石油勘探的主要地区,包括部分沉积盆地和隆起带。
四川盆地大部分由三叠系沉积构成,还包括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
嘉绒构造带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运动的结果,形成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起作用。
三、石油地质概述石油地质是石油勘探和开发的基础。
四川盆地属于陆相盆地,主要沉积时期为三叠系晚期。
在四川盆地嘉绒地区,研究表明主要产烃期为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和中晚侏罗世,以及晚侏罗世晚期。
整个地区石油地质条件有利,储层类型多样,包括碳酸盐岩储层、砂岩储层和泥岩储层等。
其中,碳酸盐岩储层是最主要的。
储层较为稳定,但难度较大,需要综合使用地震、测井、钻井等多种技术手段。
四、石油储层特征1. 储层类型多样。
四川盆地的储层包括碳酸盐岩储层、砂岩储层和泥岩储层等。
其中,以碳酸盐岩储层最为主要。
2. 储层厚度和埋深较大。
四川盆地的储层厚度多大于100米,埋深多大于2000米。
如位于嘉绒地区的昭觉油田,储层厚度超过1000米,埋深达到4500米左右。
3. 储层性质较为稳定。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但比较稳定,且可通过酸化等方法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
4. 储层物性较差。
四川盆地地区的储层物性较差,如压实度高、含油饱和度低等。
五、石油勘探开发1. 勘探手段发展。
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包括3D声波、高密度电法等技术手段的使用,四川盆地地区的石油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勘探领域拓展。
除了传统的油田勘探外,四川盆地还涉及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3. 环保要求提高。
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四川盆地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面临着更高的环保要求,需要引入环境保护技术,以确保石油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与勘探模型在石油勘探领域,了解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以及掌握有效的勘探模型对于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岩性、孔隙结构、渗透率和储量等方面,而勘探模型则是通过对地质特征的分析和解释,形成的一种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首先,我们来谈谈油气储层的岩性特征。
油气储层岩性主要指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等不同的岩石类型。
砂岩储层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易于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
碳酸盐岩储层则由于其特殊的成岩作用和溶蚀作用,具有丰富的孔隙和裂缝系统,对于储层的形成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页岩储层则通常为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储层,储层评价和勘探难度较大。
其次,孔隙结构和渗透率是影响油气储层有效性和开发程度的重要因素。
孔隙结构主要指孔隙的形态、大小、分布和连通性。
相比于圆孔和直通孔,弯曲孔、死胡同和盲孔等孔隙形态对于流体流动的影响较大。
孔隙大小和分布则影响储层的渗透率和储量,孔隙连通性则是判断储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渗透率则是孔隙中流体流动能力的量化指标,可以通过实验室测定和数学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计算。
储量是勘探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评价油气勘探价值的重要指标。
储量的大小决定了油田的开发规模和经济价值。
储层中的有效储存体积和有效孔隙度是评估储量的关键参数。
有效储存体积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在储层中的可产生量,一般由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进行评估。
有效孔隙度则是指储层中可用于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孔隙体积占总孔隙体积的比例。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油气勘探中常用的勘探模型。
勘探模型基于对储层地质特征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一套实际操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常用的勘探模型包括构造模型、沉积模型和成藏模型等。
构造模型是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构造中的断裂带、断裂岩层和构造陷落等,推测油气分布情况和勘探目标。
沉积模型则通过对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沉积速率和物源特征等进行研究,推测储层的分布和特征。
成藏模型则对油气的生成、迁移和储藏进行描述和解释,构建了成藏机制和成藏模式。
第37卷 第2期 吉 林 地 质 Vol.37 No.22018年06月 JILIN GEOLOGY Jun . 2018文章编号:1001—2427(2018)02 - 10 - 收稿日期:2017-03-05;修订日期:2018-06-20作者简介:朱小锋(1984—),男,四川重庆人,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工程师.4通化岗山岩体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朱小锋,马春生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 长春 130102摘 要:岗山岩体位于吉林通化大川一带,出露岩性为早白垩世碱长花岗岩。
通过近几年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岗山岩体过渡相、边缘相中发现了铌钽矿化体;同时通过人工重砂及电子探针测试分析,确定了含铌钽的矿物为黑稀金矿,为选矿提供了依据。
该区具有极好的铌钽等稀有稀土金属矿找矿前景。
关键词:岗山岩体;地质特征;铌钽矿;找矿前景中图分类号:P 619.22+2 文献标识码:AGe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Gangshan rock mass in TonghuaZHU Xiao-Feng, MA Chun-Sheng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102, Jilin, ChinaAbstract:Cretaceous alkali feldspar granite.Through detailed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Nb-Ta mineralization body was found in transitional and marginal phases of Gangshan rock mass.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artificial heavy sand and electron probe test analysi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Nb-Ta - bearing mineral is euxenite,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mineral processing. This area has a good prospect for prospecting rare earth metals such as Nb-Ta and so on.Key words:Gangshan rock mass;geologic feature;Nb-Ta ore;prospecting prospect0 引言 铌钽属于稀有金属资源。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它位于巴彦浩特盆地和呼伦贝尔高原之间,北起黑龙江,南至中国蒙古国边境。
以下是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地质构造特征:二连盆地属于由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发育的碰撞造山带内,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
整个盆地呈弓状,自北向南逐渐闭合,中部为高、东、西两翼为低的构造格局。
盆地内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2.沉积特征:二连盆地的沉积历史悠久,沉积时代自太古宙至二叠纪,历经了堆积、剥蚀、抬升和沉降等多个阶段。
主要的沉积物包括岩屑碎屑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
其中,中部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和冲积扇沉积,东部和西部为湖相沉积。
3.石油资源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盆地内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储量巨大。
主要的油气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和凹陷盆地油气藏等。
石油油藏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和白垩系地层中,邻近地层也有局部油气的存在。
井探结果显示,油气蕴藏形式多样,有浸染型、富集型、岩性型等。
4.勘探开发特征:盆地内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勘探开发经验。
然而,由于盆地构造复杂,油气藏性差异大,勘探难度较大。
在勘探技术方面,盆地应用了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分析等多种手段。
近年来,盆地还引进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油藏开发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多项证明技术等。
其中,水平井技术在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5.油气运输特征:二连盆地的油气运输主要依靠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
盆地内早期的油气运输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进行。
随着盆地油气产量的不断增加,建设规模较大的输油管道已成为主要方式。
以上是二连盆地的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这个盆地具备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需要不断完善勘探技术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石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