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系

及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

摘要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他包含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可持续发展理论自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被提出以来表现了强劲的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解决同代人之间,异代人之间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证,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是比前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更根本、更广泛的东西。树立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积极关注民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理论落实到实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关系;大学生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继续在曲折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工作重点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飞猛进发展,尤其在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人口素质低;区域发展不平衡、财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面积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依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自1962年《寂寞的春天》发表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看似不相容的两方面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长达4年研究、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坚持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要求全党同志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可持续发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支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证。

我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28%,一次性能源占12.1%,淡水占15%,水泥占50%,生产同样的物质消耗的资源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模式迫切需求科学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以及由此而催生的循环经济为我国解决当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指明了一条可行道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科学发展观就是说,我们不能一味追求GDP,而是要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兼顾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亦即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另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们的真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权利的实现,要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和政治生活、教育卫生等非经济领域照顾到人们的合法平等权益,这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都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值我国“十五”经济建设时期,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十五”“十一五”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艰巨,国内各种矛盾依然非常突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具进开拓创新提出里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行。三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

人是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合理有效发展模式。

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人为本。

1)人是经济社会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我们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终级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的满足、素质的提高、潜能的发挥,是我们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衡量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衡量我们的工作成绩的最高价值尺度。一切为例人民群众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策略谋求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人不仅是社会组织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活动主体,最宝贵的资源和核心动力。人是社会财富的物质成产过程中唯一能动的因素,没有人的参与,社会的物质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就不可能发动和进行。当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智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无论哪个国家只有他的人民的心理、态度和行为,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过得以实现,、。发展最终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放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强调以发展人为终极目标才能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处。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转变发展观念。环境并非有一些要素简单叠加而成,而是由地质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实际上,人、社会与自然界也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科学、全面和综合地认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保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长久的支持能力。

2)不能将发展片面的理解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增长。发展是全面的综合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主体素质的提高,环境的优化,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都是发展的重要内涵。

3)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平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支持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发展循环经济。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地开发利用资源方式仍未根本改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建国初期我国林地曾达1.25x108hm2,森林覆盖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