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下的体育场馆现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策略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愈发增强。
健康中国2030的提出,更是为我国的健康事业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作为健康事业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教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就在“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策略进行研究。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校体育教育一直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和重视。
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在为学生的身体健康付出着努力。
现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单一,主要以传统项目为主,缺乏充分的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质。
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课程更像是单一的体育运动训练,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存在不足的情况。
很多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体育任务而参与体育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兴趣。
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教育相脱离,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
二、改革策略1. 多样化体育课程设置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仅围绕传统体育项目,更要关注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可以增加一些新型体育项目,如瑜伽、攀岩、滑板等,拓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范围,让学生在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持续性。
2. 完善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打造更好的体育场馆,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加大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体育教育质量。
3. 加强体育教育的专业性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和支持,确保体育教育能够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强化体育教育的专业性。
体育馆的调研报告
《体育馆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不同体育馆的设施情况、服务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以便于评估体育馆的运营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调研方法
1. 网上调查:通过在线问卷向体育馆用户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用户对体育馆设施、服务及管理的看法。
2. 实地走访:前往不同体育馆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设施、环境和人流情况,与体育馆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三、调研结果
1. 设施情况:大部分体育馆设施较为完善,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等。
但也有一些设施老化严重,需要进行更新维护。
2. 服务质量:部分体育馆在服务质量上有较大差距,包括环境清洁、设备维护等方面存在问题,需加强管理和维护。
3. 用户满意度:多数用户对体育馆的设施和服务较为满意,但也有一部分用户对设施条件和服务态度提出不满意见。
四、调研建议
1. 设施更新:对设施老化严重的体育馆进行设施更新和维护,提升用户体验。
2. 服务改进:加强对体育馆环境清洁、设备维护等方面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3. 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增加热门项目的场地数量,提升场地利用率。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体育馆的运营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发现了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希望体育馆能够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改进,提升体育馆的整体运营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和休闲服务。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体育事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1. 引言1.1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体育事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体育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民体质、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事业水平,需要深入分析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并探讨实施路径和成果检验的方法。
本文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通过问题挖掘和对策建议,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未来展望中,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体育事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增强人民体质、提升综合国力是体育强国的使命,相信未来的我国体育事业一定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 正文2.1 现状分析目前,中国体育事业在体育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我国体育事业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产业。
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从基层体育学校到高等体育院校的全方位培养体系。
国家体育总局还通过各种形式的选拔和培养计划,不断输送优秀体育人才,提高我国体育竞技水平。
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如北京奥运会、亚运会等,推动了体育场馆、训练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目前,我国拥有一大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参与环境。
我国体育事业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体育产业发展不够成熟,体育赛事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不稳定等。
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我国体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健康中国2030视角下闵行体育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全民健身意识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育健身。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也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兴建各类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场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闵行体育公园就是上海市一座为数不多的大型、多功能的体育公园建筑。
本文以闵行体育公园为例,探讨健康中国2030视角下该体育公园使用后的评价研究。
闵行体育公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东方体育中心内,场馆总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体育公园,包含了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多项设施。
为了评价该体育公园使用后的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评。
从建筑物的质量、设施的配备、服务的质量等方面来看,在闵行体育公园规模较大、设施较为齐全、服务较为优质、环境较为优美。
在这方面,该体育公园属于优秀的建筑。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闵行体育公园使用效果也比较好。
首先,由于公园的多项设施齐全,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比如,喜爱游泳的人可以选择游泳馆,爱好乒乓球的人可以选择乒乓球馆,健身达人可以选择健身房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利益进行选择。
其次,闵行体育公园还为用户提供了周边配套服务,如店家,购物中心,旅游景点等。
这样的服务让使用者感受到方便。
因此,闵行体育公园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十分方便且易使用的。
从社会效益来看,闵行体育公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该公园通过为所有人免费开放,以及运动员、社团、体育学校等组织在此进行活动和训练,让民众可以享受到优质的体育设施,促进全民健身。
其次,闵行体育公园实行了环保和节能措施,如电梯轨道采用碳纤维建造,大面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等。
这些措施不仅节约了资源,也充分保护了环境。
因此,闵行体育公园对于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闵行体育公园是一座集体育、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多功能综合场馆。
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分析一、体育产业现状体育产业是指将体育运动作为核心的一种生产型产业体系。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中国的体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1. 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中国,当前的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足球、篮球等大众性项目占据了绝对优势,其他项目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形成了一定的“单打独斗”现象。
2. 体育业态单一体育业态单一也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除了传统的体育赛事,国内的体育营销、体育娱乐等体育业态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也较低。
3. 专业化程度不高与国外成熟的体育产业相比,中国的体育产业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赛事组织、场馆运营等职业化、国际化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二、机遇与挑战尽管存在着上述问题,但中国的体育产业仍然具有发展的机遇。
1. 场馆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的举办将带动国内场馆建设的发展。
多项新场馆的建设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
2.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力促进国内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消费升级近年来,中国的消费升级呈现出趋势,体育消费也在逐步升级。
体育健身、运动旅游等新业态的兴起,为中国体育产业带来了更多机遇。
三、发展策略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 加强人才培养体育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
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组织行业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2. 提高职业化水平提高场馆运营、赛事组织等行业专业水平,培养国内优秀的体育管理和组织人才,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
3. 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很好地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运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将健康生活模式和体育产业相结合,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DOI:10.16655/ki.2095-2813.2005-5554-9590浅谈我国体育场馆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研究①孟泽 王颖(泰州学院公共体育部 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对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进行研究,发现存在政府干预错位、市场化进程缓慢、场馆功能单一、闲置愈发严重、人力资源匮乏、经营理念落后等问题,提出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作用、开发场馆功能、有效配置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创新经营理念等路径,希望通过路径的提出,解决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场馆健康、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体育场馆 问题 路径 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1)03(a)-0197-03 A Brief Talk on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SportsStadiums in ChinaMENG Ze WANG Ying(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Jiangsu Province, 225300 China)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study the management of sports venues in China, we found tha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misplaced,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is slow, the venue functions are single, the idle is more serious, the human resources are scarce, and the management concept is backward.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rket, develop venue functions, effectively allocate resources, optimize the talent structure, and innovate business ideas and other paths. The author hope that through the path,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stadiums and better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tadiums in China.Key Words: Stadium; Problem; Paths; Development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健身需求不断高涨。
253基金项目: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国家社科项目“中小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3CTY010);3.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支持(项目编号:cx2019022)。
作者简介:张雨琦(1999—),女,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体育研究;吴宗仁(1999—),男,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体育研究;陈祺康(1999—),男,本科生,主要从事社会体育研究。
通讯作者:吴本连(197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健康中国”视域下社会体育和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策略研究张雨琦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吴宗仁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 陈祺康 吴本连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摘要:为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加强“健康中国”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社会体育开展现状和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① 存在群众内需与消费市场矛盾固化、资源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观念落后和非政府体育组织发展滞后等问题。
②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纵深发展必须朝更公平可及、全面科学、系统连续的方向延伸;调整和完善社会体育政策;有效提高体育资源供给;发展体育组织公共服务以及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机遇。
关键词:健康中国;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公共体育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以实现全民健康为终极目标,立足于全人群和生命周期,重点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1]。
随着我国公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其需求正逐步向多元化项目选择、多层级情感体验、多功能疾病预防以达“身心和谐”的方向转变,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和社会体育指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简要剖析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要素之上,提出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价值与教育意义。
一、相关界定(一)研究背景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矛盾变化为基点,应用至体育领域则表现为人民体育需要日益多元化、高水平、高质量与现实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国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回顾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首先,回顾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活动,其产业化发展逐渐受到重视。
根据中国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中国体育产业在过去几年里保持了高速增长,产值迅速提升。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竞技体育,包括职业联赛、国家队比赛等。
中国足球、篮球等职业联赛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吸引了大批观众和赞助商的关注。
其次是健身体育,包括健身房、健身类APP等。
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日常生活的压力增加,健身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体育旅游、体育营销等也成为了中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运动员培养体制仍待完善。
中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体育人才,但在培养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注重金牌数量而忽略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其次,体育设施和场馆建设还不足。
尽管中国在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场馆建设,但在基层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还有待加强。
最后,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仍然薄弱,盗版、抄袭等问题频发,对于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未来,中国体育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国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
这将推动体育产业的更加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其次,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将催生新的商机。
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为体育产业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商业模式。
此外,互联网+体育的模式也将为体育产业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体育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推动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现状的SWOT分析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将劣势逐渐转化为优势,将威胁逐渐转化为机遇。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战略 swot一、国内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学者对体育场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投融资模式,赛后利用及体育场(馆)建筑设计规划等内容,融合体育学、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大型体育场馆,并且学科交叉分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一)产业关联度高。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产业联动效应大,涉及建筑业、园林设计、信息技术、设备制造、在体育本体行业、文艺演出、商贸会展、娱乐休闲、广告传媒、旅游业等。
体育本体行业包括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赛事运作、体育康复保健、体育博彩娱乐等相关行业。
目前,已有许多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体育场馆的集聚、辐射、引导、布局作用,开始着力打造以体育场馆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带。
(二)促进城市更新,带动区域发展。
大型体育场馆的规划选址基于城市综合布局、城市发展方向,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当地经济基础、水电交通等因素,与城市整体规划紧密相连。
大型体育场馆建成后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商业发展,带动周边地产大幅升值,吸引商业投资,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
我国体育场馆具有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服务的先天属性,政府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体育场馆,这与一些纯盈利性质的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有明显差别。
三、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的劣势(一)融资方式单一。
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投资主体以各级政府为主。
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由于场馆运营方自身创造利润能力有限,发展能力较弱,并且体育场馆的投资回报期很长,很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这一领域。
(二)场馆经营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健康中国背景下宁夏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策略研究杜鹏英(宁夏医科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宁夏银川750004)摘要:“健康中国”是我国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战略,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国家资源,不仅担负校内教学训练健身活动需求,还承载着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使命。
高校体育场馆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但其资源闲置浪费与民众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制约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宁夏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其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纾解宁夏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难题策略,为推进宁夏体育健康事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宁夏高校 体育场馆 对外开放 策略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31-0170-04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运动促进健康理念不断深化。
而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是长久以来制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主要因素,针对矛盾,相应缓解措施也在持续深化。
在1999年《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2008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方案》、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计划推进下,自2000年开始,上海、浙江、湖南、辽宁、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直辖市先行探索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1]。
“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2]“有效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3]“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4]等政策的制定都在主动缓解供需矛盾。
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5]第八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
从探索、实践到立法,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保护与支持。
健康中国下的体育场馆现状研究
作者:吴志文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7年第05期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54-01
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是中国体育迎来的又一个春天,说明国家对于体育事业在健康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
健康与体育本就分不开,良好的体育锻炼才能有好的健康体质,才能塑造完美人格。
关键词体育场馆现状建议
体育锻炼与体育场馆分不开,篮球比赛要场馆,体操赛要场馆,足球比赛要场馆,马拉松比赛也要场馆。
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载体,一切体育活动都离不开场馆。
体育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它已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的窗口,文化交流的中心和体育产业的支柱。
规划好、建设好、运营与管理好场馆也是健康中国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体育场馆的现状
(一)规划有些不合理
现有体育场馆多建在距离群众较远的地方,很难与社区文化相融合,建设用地大多是都是直接利用荒废土地和国家批复土地进行建设,很少直接考虑到当地自然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对现有资源进行最大利用。
且建设目的是为了体育训练与竞赛,还有教育所需而建,较少考虑到赛后场馆运营和广大群众的使用。
(二)建设还不够完善
我国现有体育场馆多数的建设资金还是来源于政府投入,社会力量有所缺。
如江苏省政府投资近亿元新建的十运会主赛场南京奥林匹克中心,广东省政府投资近多亿元建设的九运会主赛场广州奥林匹克中心。
民营经济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而且,许多场馆建设上不够完善,不能考虑到许以人为本。
(三)运营管理程度低
现在国家经济向市场化转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缺少市场化运营,很难能做到综合利用。
现有体育场馆大部分还由国家和学校教育系统所有,高校在过去除了进行运动员训练和学
生上课,活动使用,其他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体育经济管理专业是个新起的专业,在这方面培养的人才较少,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员。
二、体育场馆的发展建议
(一)体育场馆的规划
1.体育场馆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环境与健康同等重要,良好的环境有益于人的健康。
将生态环境与体育场馆的建设融为一体是种趋势。
体育场馆建设要更多的考虑体育场馆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相一致。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建设相应场馆,避免破坏生态。
体育场馆的建设要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尽量在符合当地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建设,使体育场馆融入到生态环境中。
2.规划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为主要目的的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建设的目标要符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
体育场馆规划是要以群众广泛参与体育活动,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体育需求为目标。
建设场馆需要许多资源,在投资缺乏的情况下,更应把建设重点放在普通民众需要的大量小型场馆上。
3.体育场馆与社区文化相融合
社区的规划以体育主题进行规划,使体育融于社区文化中,才能更好的培养群众的运动习惯。
体育服务于人民,体育促进人民的健康长寿,所以人群才是关键,才是体育的体验者与灵魂。
将体育融于社区文化,使群众能够时时刻刻能感觉到运动的存在,时时刻刻体验到运动的氛围是很关键的,体育场馆规划要与社区居民相吻合。
(二)体育场馆的建设
1.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社会资本不断积累,社会和个人开始有资本渐渐介入体育场馆的投资领域,并自主经营体育场馆。
国家应大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并提出一些优惠政策。
社会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扩展了体育场馆的建设,并提高群众广泛的体育参与有利于群众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减轻政府包袱。
2.符合综合化、人性化、智能化、节能化的特点
在以后的体育场馆建设中要符合综合化、人性化、智能化、节能化的特点。
综合化是指将体育场馆有限的空间实现最大的利用,场馆功能多元化。
人性化是指体育场馆的建设要以人为本,设施安排要处处考虑到群众的需求。
智能化是指将最新的科技技术运用于体育场馆实现操作自动化。
节能化是指体育场馆在资源的投入上要尽量节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三)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1.体育场馆运营要进一步私人化、市场化与企业化
体育场馆的管理应打破旧有体制,改变旧有观念,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体育场馆要想发展就要使体育场馆私人化、市场化与企业化。
利用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使体育场馆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政府可以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市场规则。
美国已在过去的多年的实践中证明,体育场馆将走“私人化”管理的模,并且取得了成功。
2.进一步制定合理制度实现国有和学校所有体育场馆的公共化使用
现有体育场馆可以制定一些制度来实现群众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
如采取合理收费;将场馆按时间合理分割安排等。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群众公共场地短缺的问题,促进群众体育参与。
英国政府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广泛地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体育设施资源”,值得我国借鉴。
3.加快体育场馆人才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优秀的管理人才才能更好的运营好体育场馆,我国应该加强对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且吸引国外先进人才辅助管理,加快建立一套自己的场馆管理理念。
实现对中国现有场馆的合理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