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五 白细胞分类计数Ⅱ
- 格式:ppt
- 大小:9.35 MB
- 文档页数:29
白细胞计数分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白细胞计数分类是临床检验中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测定和分析,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观察疗效以及判断预后。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熟练掌握白细胞计数分类的操作方法,准确识别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报告。
二、实验原理血液经稀释液稀释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总数,然后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出各类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白细胞分类主要依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细胞核的形态和细胞质的染色特点等进行鉴别。
三、实验器材1、显微镜2、微量吸管3、计数板4、盖玻片5、血涂片6、瑞氏染液7、香柏油8、乙醇9、乙醚10、棉球11、生理盐水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洁显微镜,检查其各部件是否正常。
准备好计数板和盖玻片,确保其干净、无划痕。
2、采血与稀释用微量吸管吸取末梢血20μl,加入 038ml 白细胞稀释液中,充分混匀。
3、充池将稀释后的血液小心地注入计数板的计数池中,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和液体溢出。
4、计数静置 2-3 分钟,待白细胞完全下沉后,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计数池四角的 4 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5、白细胞分类制备血涂片,待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染液进行染色。
油镜下观察血涂片,根据白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
通常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6、计算白细胞总数= 4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 4 × 10 × 20 × 10⁶=白细胞数/ L各类白细胞所占比例=各类白细胞数/白细胞总数 × 100%五、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共计数了 4 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为 200 个,经过计算,白细胞总数为 10×10⁹/L。
各类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结果及比例如下:|白细胞类型|计数个数|比例(%)||||||中性粒细胞|120|60||淋巴细胞|50|25||单核细胞|20|10||嗜酸性粒细胞|8|4||嗜碱性粒细胞|2|1|六、结果分析1、正常参考值成人白细胞总数:(40 100)× 10⁹/L中性粒细胞:50% 70%淋巴细胞:20% 40%单核细胞:3% 8%嗜酸性粒细胞:05% 5%嗜碱性粒细胞:0 1%2、本次实验结果分析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白细胞,了解不同类型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分布,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实验方法。
实验仪器和试剂,显微镜、白细胞计数板、涂片、琼脂、血液标本。
实验步骤:1. 取一滴新鲜的血液标本,用吸管吸取血液滴在一块玻片上,再用另一块玻片迅速涂匀,制备涂片。
2. 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入琼脂中,用显微镜在高倍镜下观察和计数白细胞。
3. 随机选择视野,计数每个视野中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并记录下来。
4. 统计多个视野的计数结果,计算出各类白细胞的平均数目。
实验结果:经过计数和统计,我们得到了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分布情况。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分别为,中性粒细胞500个/μL,淋巴细胞200个/μL,单核细胞50个/μL,嗜酸性粒细胞20个/μL,嗜碱性粒细胞30个/μL。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类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分布情况。
中性粒细胞是最多的一类白细胞,占据了绝大多数;其次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相对较少。
这些数据也符合正常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分布规律。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白细胞,掌握了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实验方法,并且得到了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分布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对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分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制备涂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快速和准确,以避免血液凝固导致涂片质量不佳。
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和计数,避免出现计数错误。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实验中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白细胞分类计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相关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实验方法,还对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分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引言: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抵御病原体和维持身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对白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方法,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以了解其数量和比例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1. 血液样本:从健康志愿者采集的静脉血样本。
2. 血细胞计数板:用于盛放血液样本的玻璃平板。
3. 显微镜:用于观察血细胞样本。
4. 小刀:用于在指尖划破皮肤,采集血液样本。
5. 染色剂:用于染色白细胞,以便更好地观察。
6. 盐水:用于稀释血液样本。
实验步骤:1. 用小刀在志愿者的指尖划破皮肤,采集血液样本。
2. 将血液样本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特定区域上。
3. 使用盐水稀释血液样本,以便更好地观察。
4. 将染色剂滴在血液样本上,使白细胞染色。
5. 将血细胞计数板放在显微镜下,用高倍镜观察白细胞。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计数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类型的白细胞。
根据形态和颜色,我们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它们通常呈多边形形状,胞浆中含有颗粒。
淋巴细胞则呈圆形,胞浆中几乎没有颗粒。
单核细胞的形状类似于中性粒细胞,但其胞浆中只有少量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含有特定的颗粒,可以通过染色剂的作用更好地观察到。
通过计数每种类型的白细胞数量,我们可以得出它们在总白细胞中的比例。
这对于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表明感染或炎症的存在,而淋巴细胞增多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此外,白细胞的计数也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在某些疾病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提示治疗是否有效。
如果治疗有效,白细胞计数可能会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结论: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诊断。
实验五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又称白血球,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负责维护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在人体内,各种疾病和炎症都与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白细胞的分类及计数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实验。
本实验将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通过分类计数的方法,有效地获取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及种类,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质。
1. 实验步骤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血液涂片- 显微镜- 盖玻片- 鲁氏涂片染料- 石蜡片- 硼酸缓冲液- 静电平衡仪(1)制备血液涂片将新鲜血液利用遗传素和凝集素自然凝集处理10-15分钟,使其完全凝集,然后用无脂棉纸轻轻地将凝结物吸干,用加碘洗液洗涤1-2次,去掉余胶。
取一点冰冻切片的冰晶,快速的拭去切片表面亮点液,然后用切片将凝结物擦开,晾干几分钟。
然后架上净荷盖玻片,压平。
(2)涂片染色取常规染色的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白细胞三频现象,说明染色质量差或细胞大量受损。
可选择改变染色条件,或者重新制备涂片。
(3)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在显微镜下,根据数量和形态来观察和分类不同的白细胞。
通常可以观察到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白细胞。
根据每种白细胞的数量及其所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可以计算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质。
2. 实验注意事项2.1 实验前要有良好的实验计划,并准备好所有必要的材料和设备。
2.2 制备血液涂片时,应避免试验操作不当造成细胞破损、变形和失去染色颗粒等情况。
操作时需轻柔,严禁用太阳光源和紫外线来加速干燥进程。
2.3 染色时,应保证涂片的质量和染色的均匀性,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足。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操作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散布。
2.4 显微镜观察时,需要保证显微镜的清洁和环境的恒温恒湿,以保证观察到的细胞具有清晰明确的形态和结构,并且能准确统计不同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
2.5 注意实验中的安全操作,避免实验人员接触危险药物和试剂,同时要注意防护措施和清洗涂片的作业环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是临床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项目,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和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计数是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或手工方法计算血液中白细胞的数目,而白细胞分类则是根据白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染色性质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协助诊断感染、炎症、过敏、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三、实验原理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原理主要基于血液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白细胞计数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机体的炎症状态或感染程度。
白细胞分类则是通过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染色性质,将其分为不同类型。
1.白细胞计数: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或手工方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
根据标准操作规程,将血液样本稀释并加入计数板中,然后通过显微镜计数白细胞数量。
最后根据白细胞计数结果,可计算出每微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2.白细胞分类:根据白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染色性质进行分类。
中性粒细胞直径较大,染色性质为中性颗粒阳性;淋巴细胞直径较小,染色性质为酸性颗粒阴性;单核细胞直径较大,染色性质为嗜碱性颗粒阳性。
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并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比例。
四、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全血样本、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计数器等。
2.稀释血液样本:按照规定的比例将血液样本稀释,加入血细胞计数板中。
3.计数白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板中的白细胞,使用计数器进行计数。
4.计算白细胞分类比例:根据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特性,使用显微镜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并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比例。
5.分析实验结果:结合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潜在疾病进行评估。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1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比例偏高,淋巴细胞比例略低。
名词解释第一章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碱性染料:为阳离子染料,如亚甲蓝、天青、苏木素等;能接受质子,是染细胞核的染料酸性染料:为阴离子染料,能释放质子,主要有伊红和伊红两类,能结合细胞的碱性成分并染色,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成分等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亚甲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第二章红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旧称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未成熟),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直径为μ),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故称为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白细胞计数: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当刺激因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缺失的结果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约~,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和烧伤等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个或数个,长约~μ,称为棒状小体,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时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等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广义的血型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血型系统:指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型物质: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分泌型基因个体的体液或分泌液中的抗原称为血型物质;人体中普遍存在,以唾液中含量最丰富血型系统亚型: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能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血型鉴定: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来完成,包括正定型与反定型;前者是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抗原,后者是利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血型鉴定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法和微柱凝胶血型卡法等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两管既没有凝集也没有溶血,方可输血第三章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第四、五章尿三杯检查: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个尿杯中,第、杯,第杯盛其余大部分尿液,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尿量:指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和肾脏稀释与浓缩功能肉眼血尿:指尿液内含有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或洗肉水样镜下血尿:指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个乳糜尿:指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肉眼脓尿: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镜下脓尿:尿液白细胞大于个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闪光细胞: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运动似星状闪光尿比重:指尿液在℃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蛋白尿: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或超过)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占)、β羟基丁酸(占)和丙酮(占)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血红蛋白血症:健康人血浆中大约有游离血红蛋白(),但尿液中无游离,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释放入血液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若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浆游离可经肾小球滤出,当超过~时,可随尿液排出,即血红蛋白尿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即小时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小时内尿液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小时的排出量影形红细胞:红细胞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形红细胞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膜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