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安全工作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疗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诊治与护理上均需保证医疗的安全性,尤其是精神科。
精神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其护理方面所包含的安全隐患以及风险与其他科室相比要多一些,因此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工作难度及强度也要大一些。
精神科的住院患者通常会受到自身病情,住院环境以及药物等影响,会做出不可预知的风险事件,为患者自身及其家庭以及医院等公共场所带来不可定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而后对其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关于精神科疾病精神科的疾病包含多种类型,比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其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概率在逐年上升,其与生活以及社会等均有较大的关系。
了解精神疾病的发作原理以及治疗方式,可从中发觉隐藏的风险事件。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的精神类病症,是一类不明根源的精神类型病症,是指患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并且与其他精神类疾病相比之下较为复杂。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很长时间坚持服药。
经过调查统计可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通过医院的整体化治疗之后,一般需要进行长期的吃药过程,通常情况需维持至少两年的时间,也有终身服药的情况出现。
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终止吃药,其症状复发的概率极大,所以服药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虽然有部分患者在进行及时治疗之后,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进行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但是依旧有患者的症状残留,需要长期的治疗,并且病情加重,使得精神出现残缺的情况。
对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比较困难的情况可总结出以下的原因:一方面是此种疾病的发作原因不明确,无法进行对症治疗;另一方面是患者对于患有此种疾病的认知不足,往往不会进行主动就医,并且部分患者的家属不支持就医,使得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
所以除了对患者进行最基本的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进行其他方式的辅助治疗。
对于此种疾病患者可使用如下的治疗方案:第一,心理治疗。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近年来,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精神科护理领域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这给患者的健康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从护理安全隐患的来源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精神科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护理安全隐患的来源1.人员因素精神科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可能会面临患者的攻击、暴力行为等突发情况,从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产生。
此外,一些不慎的操作或护理技术不熟练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
2.环境因素精神科护理病房的环境特殊,患者多为病态人群,他们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
因此,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来源。
例如,病房内的器械、药物等物品如果没有妥善管理,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
二、防范措施1.加强安全意识培训精神科护理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意识培训,了解并掌握如何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暴力行为,学习如何使用自卫器具等。
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行为,防止事态扩大。
2.建立完善的制度与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精神科护理安全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相应的规范,如药物管理规范、器械使用规范等,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3.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科护理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因此,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团结一致,相互支持,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确保护理的安全性。
4.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精神科病房的管理,确保病房内的器械设备正常运转,药物管理有序。
此外,还需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如合理的空调温度、良好的照明等,以减少患者因环境原因引发的不适情绪。
5.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检查,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范隐患。
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6.强化护理记录护理记录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研究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诸多安全隐患,探讨有效防范措施。
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管理,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质量监控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合理配置护理人员等,减少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结果加强安全管理,排除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和业务水平,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维护好病人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结论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标签:护理安全;护理质量;精神科;安全隐患;防范措施[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many security risks for psychiatric nursing,and explore what are the effective preventivemeasures. Methods To improve the legal awareness of the nursing staffs,strengthen of management,perfect and consummate thedata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f nursing safety,standardize the work processes,allocate paramedic reasonably,to reduce unsafeincidents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nursing. Results To enhance safety management,eliminate security risks,improve thequality of care and service levels,improv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and protect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atientsand nursing staffs. Conclusion To implement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of hidden danger for psychiatric nursing safety,can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and protect the patient safety effectively.[Key words] Safety of nursing;Nursing quality;Psychiatry;Security risks;Prevention measures护理安全作为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护理安全也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消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水平一直是医疗机构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对于精神科的护理来说,更需要注重护理安全,但是目前的护理仍然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该研究就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换防范的措施进行综述,分析出常见的安全隐患,以为精神科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借鉴。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引言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旨在提供给精神疾病患者全面的护理和治疗。
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患者的不稳定状态,精神科护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 安全隐患分析1.1 患者自伤行为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处于情绪不稳定或自控能力较差的状态,他们可能出现自伤行为,例如自残、自杀等。
这些行为对患者本人和周围人员造成了严重威胁。
1.2 暴力行为某些精神疾病患者可能表现出攻击性或暴力倾向,对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构成威胁。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
1.3 药物滥用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药物滥用的问题,他们可能试图获取非处方药物或滥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健康受损以及治疗效果不佳。
1.4 患者逃离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逃离的行为,他们可能试图离开医院或治疗场所,造成治疗计划中断和安全隐患。
2. 防范措施2.1 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设施是防范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基础。
包括但不限于: - 安装监控摄像头:监控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患者活动,发现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
- 安装警报系统:在关键区域设置警报系统,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报警。
-加强门禁管理:对进入和离开精神科护理区域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减少外界人员进入的风险。
- 设立安全隔离室:对于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可以设立安全隔离室,确保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2 专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是防范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
包括但不限于:- 培训医护人员:加强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了解常见的自伤行为和暴力行为表现,并学习相应的处置技巧。
- 培训沟通技巧: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效果,减少误解和冲突。
- 培训危机处理能力:培养医护人员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能力,包括如何应对自杀、逃离等情况。
2.3 心理支持与治疗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疗是防范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
关于精神科护理风险及对策导言精神科患者的特殊病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护理风险也更为显著。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如何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是每一个精神科护士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精神科护理中的常见风险及对策,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减少患者的不良后果。
精神科护理中的风险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包括患者暴力行为、自伤行为、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些风险进行详细介绍。
患者暴力行为患者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护理中最为常见、最危险的风险之一。
患者的暴力行为可能出现在任何时刻,包括患者的攻击、伤害护理人员、其他患者,以及破坏物品等。
暴力行为的出现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自伤行为自伤行为是精神科患者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包括自残、自杀等。
自伤行为一旦出现,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会给家庭和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
自伤行为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精神科护士要重视自伤行为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是精神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达到快速缓解精神症状的效果。
但是,药物治疗也存在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肝肾损害、血液系统副作用、过敏反应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的损害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精神科护理中的风险对策针对以上精神科护理中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降低风险,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预防暴力行为预防患者的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多措并举。
一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平和的态度,尽量避免刺激患者情绪;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暴力倾向的患者,需要加强观察和防范,严格控制患者人数,确保安全。
同时,准备好必要的安全应急工具,如手铐、护具等。
预防自伤行为预防自伤行为需要护理人员采取具体的措施。
一方面,建立密切关注制度,加强患者的观察和监护;另一方面,对于极度自伤的患者,需要采取安全措施,如增加轮班观察、强制睡眠等。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其防范策略探讨摘要:目的:对于精神护理工作当中存在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存在的隐患来进行相关的防范对策则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以求能够更好的降低护理过程当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
方法:加强对于精神科医护人员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并且着重的加强医护人员对于安全隐患的预判以及处理的能力,加强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安全隐患的培养,在工作过程当中加强对于患者在护理以及监管方面的执行能力。
对于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疏导以及平衡膳食的方法来进行更加科学的治疗。
结果:从根本上加强了精神科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而且起到了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护理技能以及于病患家属进行沟通的能力,力求合理的利用患者自身以及法律进行患者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
结论:加强对于精神病患者护理的风险意识,能够显著的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加强其与病人家属沟通的技能和能力,并且能够加强作为护理人员的意外事件处理意识和进行意外事件防范的意识,对于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以及更好的进行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维护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精神科;安全隐患;护理;防范;目前普遍采用封闭治疗的方式来进行精神疾病的治疗,而且在对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通常也没有患者家属的陪同,整个的护理工作只能由护理人员来独自完成。
由于精神病患者在犯病的过程当中,自身的行为以及思想是很难进行控制的经常可能会产生伤人或者是自我伤害的事件,对于病患自身乃至于护理人员产生一定的威胁。
由于精神病患者自身进行情绪的表达存在较大的问题,而且可能会出现妄想或者幻觉,另外由于患者家属自身对于精神病的了解较少,因此很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产生。
1精神科护理过程当中的主要安全隐患1.1精神病患者自身的特殊性精神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患者在发病之前往往没有相关的征兆,而且患者发病之后行为相对异常而且病人自身难以控制。
患者发病后容易因为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出现某些冲动行为,对于患者周围的设施乃至人造成一定的威胁,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妄想或者是幻觉,从而对于自身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另外由于患者自身的意识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很难进行治疗的配合,从而留下较大的安全隐患。
精神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目的:了解精神科护理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保证护理安全,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方法科室成立护理质量安全小组,定期对本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排除,找出问题,分析不安全因素,总结经验,防患于未然,并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对护士进行风险教育,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结果通过制定的应对措施有效的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标签: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应对措施护理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
而精神病人是一群特殊的病人群体,往往是自知力缺乏,受精神症状支配的影响,常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又无陪护陪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无处不在,易引起法律问题。
我科为精神科封闭病区,为提高护理质量,特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讨论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使护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减少了纠纷,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1 护理安全问题1.1 未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活动紊乱,常可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患者入院时,未能将其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告知家属。
如我科一名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房走廊散步时,不小心摔倒,造成股骨经骨折,而引发纠纷。
1.2 对交接班不重视:有部分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一般只有情感障碍,行为紊乱等症状,无躯体疾病,所以认为病人的交接班工作无所谓,由此造成交接班工作疏忽大意,而导致病人出现意外事故。
1.3 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未及时发现,发药时未检查患者的药物是否服下,使患者将药物聚积后一次服下,使病人药物中毒。
1.4 病情观察不到位:精神病人感冒,发热及其他躯体疾患等不舒服,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告诉护理人员,主要靠护士的认真观察及检查。
探讨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护理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不安全事件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
方法:分析精神科护理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护理因素,寻找解决办法。
结论:精神科在做好治疗的基础上,护理安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社会上包括精神病人家属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相当欠缺,易造成病人家属对护理和治疗的盲目干预。
精神病人由于受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常出现毁物、伤人行为,对其他病人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未经及时纠正往往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采取完善的预防措施,则可有效地防范事故,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护理环境。
我们通过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排除隐患,保障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 精神科护理中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1.1 患者情况分析:患有精神疾病的的病人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来自病人的精神症状。
有些病人不受控制,在病态的思维下进行活动,潜意识中不受支配,这就会产生很多状况,比如说,幻听幻觉、被控制感而出现的自杀、妄想症、伤人、摧毁财物等怪异的行为。
一般有精神病的病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且拒绝住院治疗,而且精神病人都会想的特别多,以至于造成思想顾虑隐患。
有很多正在康复期的病人,回忆失去的东西,惦念家里的杂物或者工作,害怕没有人来接出院等顾虑,自然而然加剧了病情,或者因产生自卑感而自杀的隐患。
再者就是精神病人自身躯体方面的安全隐患。
人体的结构复杂,有时候很多病症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病人无法及时正常反应,医护人员也无法了解,因此得到延误治疗[1]还有就是那些老年人,因为体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失去自我安全防范能力,这很容易让病人受伤。
1.2 护理人员方面1.2.1不遵守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在护理过程中,机戒执行医瞩,不善于观察病情变化,病人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或擅离职守,岗上睡觉;均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精神科护理是医疗工作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领域,它关乎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安全隐患。
本文将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是患者的自伤行为。
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加重时可能会出现自残、自杀等危险行为。
为了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同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互信关系,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减少其自身危害行为的想法。
此外,还可以采取物理约束措施,如给予患者戴手铐等,以确保其人身安全。
精神科护理中还存在着患者间的冲突和暴力行为。
精神疾病患者常常由于病情原因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患者间的紧张情绪和冲突迹象,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如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调解矛盾等。
另外,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和氛围,提供足够的空间和隐私给患者,也可以有效减少患者间的冲突和暴力行为。
精神科护理中还存在着患者的药物滥用问题。
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对药物的依赖或滥用而产生不良后果。
为了防范此类行为,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管理,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适量用药。
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提高他们对药物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精神科护理中还存在着患者的逃离和自由行动问题。
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因为病情原因而产生逃离的行为,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建立安全的治疗环境,加强对患者的监管和控制,确保他们的安全。
同时,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对于有逃离倾向的患者,可以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如给予患者佩戴电子手环等。
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但通过合理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安全隐患的发生。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关爱,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精神科护理安全工作探讨
作者:雷红霞
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6期
【摘要】影响精神科护理中安全的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管理因素、患者因素等,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安全,防治医疗纠纷,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分析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精神病护理风险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防范对策
近年来,在新的护理模式中,“以人为本”是病人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理念。
精神科护理比其他住院病人更容易导致不安全事件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精神病患者在疾病性质而言相对特殊。
由于他们的行为和情绪的不确定性,简单的临床活动会导致不安全的状况。
分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避免医疗纠纷,是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关键。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急剧增加的医疗需求,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医疗纠纷已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对医生的伤害事件,护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特别是高危险因素的精神科,由于其护理操作对象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精神科护理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
分析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精神病护理风险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1 影响精神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1.1护理人员因素
特殊护理工作中,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在一些沟通障碍中,护理人员如果缺乏责任心、缺乏预见性、警惕性和威胁性,就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比如某些医护人员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在应对患者时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很容易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无法保护自身与患者,引发各种医疗纠纷与护患矛盾,且由于精神科患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致使事件责任认定中多数归责医护人员,给工作人员带来身心双重负担。
在精神科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不过关会导致护理人员无法准确掌握各种仪器。
而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正确的操作,缺少对不同类型病人的经验,容易造成护理人员的人身伤害。
或缺乏经验、事故处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延误患者救治时机等。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休息,容易因疲劳导致工作上出现疏忽。
它会引起护理工作中的各种安全事故,增加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如果护理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导致护理工作中不安全的结果,如果忽视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知情同意权,很容易导致各种医疗纠纷和矛盾,因言语和不当的行为造成各种种类的安全事故。
护理人员临床操作中潜在不安全因素也较多,比如对安全管理认知不足、对精神病药物的应用管理不到位等,造
成不安全事件频发。
比如部分患者在服用奋乃静时与艾司哇仑合用,导致出现低血压、头晕等情况,影响患者治疗配合度,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如缺乏安全管理知识、应用精神病药物管理不当等,导致不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
例如,奋乃静和艾司洛尔联合哇伦同时服用,会导致患者头晕,低血压,影响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或者有自杀、自残倾向患者护理中忽视监督与巡防,导致患者做出不安全行为,后果严重到甚至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些都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由于不同背景的患者对医院环境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同,容易产生多种不安全心理。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
不安全心理的形成容易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心理疏导。
首先,护理人员应建立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患者清醒状态,介绍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引起术后护理的原因,并说明使用该仪器作用,避免看到仪器影响疾病和情绪。
通过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有科学的沟通,如文化水平低的患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操作的,以降低因不了解造成紧张恐惧;对高文化水平的患者,因为它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疾病的知识是比较高的。
治疗效果好,可以通过专业语言增强自信心。
护理人员应加强非语言沟通,避免急躁,捕捉面部表情,手势,患者肢体、口型等信息,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护理人员应该熟记图表上的内容,按照规定,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如图一。
1.2病人因素
不同于其他的病患,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心理异常最为严重,特别是自卑、妄想、幻觉和其它病态的情绪,大多会有较强的攻击性,经常有伤人、自伤、毁物、逃跑甚至自杀等情绪,这类患者临床配合度低、治疗依从性差、抵抗心理重,极端手段多,很容易出现各类不安全事件影响护理与治疗工作。
经常还有部分患者在服用精神类疾病药物过程中,因此药物副作用如体位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等导致意外事件,都会对护理工作造成影响。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家庭成员不适当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风险增加。
作为家庭的一部分,由于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患者不注意沟通和解释,不注重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或不能保证遵守,或忽视探视制度,偷偷给患者危险品等等,所有这些会导致疾病的复发,并影响治疗进度,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病人家属求医心切,还会因为病人的治疗进展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和冲突,造成各种严重后果,导致不安全事件增多。
1.3管理因素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如果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很容易因人力资源的限制而分心,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和不安全事件增加。
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落后的管理模式是典型的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导致多种不安全事件,如行政管理系统不完善,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不到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落后的管理模式,将导致急救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负担,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
此外,现阶段我国精神科护理相关书籍的管理还不够规范,也会导致医疗纠纷增加。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各种突发性事件极为常见,无论是自杀自伤还是逃跑、毁物等,发生事件后文书未做准确记录与规范书写,容易导致医疗记录不完整,究则时无法准确定位责任主体,无论对于医护人员还是家属、患者而言都会出现诸多问题。
2 保证精神科护理安全的措施
应从岗前培训入手,提高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熟悉并掌握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因为一些常见的特殊药物和不安全反应而产生潜在危险因素。
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带领新护理人员,从而不断促进和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理过程中的一些不安全事件。
二是加强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护理风险意识,提高各部门的检查标准,特别是对一些危重患者,及时发现精神科患者的冲动攻击性、消极自伤以及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风险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意识、职业水平,以专业水平,对一些低年龄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燕,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119-210. 、
[2] 姚宁,田素英,张蕊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44.
[3] 张永霞.对该院上报75例护理不安全事件案例分析[J].包头医学,2014(1):30-31.
[4] 李伟娟,卢晓燕,周静仪,郭凤媚. 刘二瑛,朱小燕.精神护理护理监测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365例精神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2):438-439.2011,13: 119-120.
[5] 宁亮亮.何宁,陈晓峰.精神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05):213.精神护理病房医院护理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4422-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