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经济林栽培区划
- 格式:ppt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8
《经济林栽培》大纲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经济林学课程代码:1035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经济林栽培是园林专业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
它是研究我国经济林树种的分类与分布、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全面介绍了经济林园的建立、日常管理、灾害预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学习为考生今后提高技术水平打下较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考生应了解经济树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掌握经济树种的培育管理、设施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二)基本要求1、了解经济林树种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2、熟悉经济林建园的一般要求及主要经济林树种的生长习性。
3、理解主要经济林树种的生长发育规律。
4、掌握主要经济林树种的栽培管理(包括设施栽培)的基本技术。
三、与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经济林栽培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苗圃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等课程为基础,与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园林景观设计等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篇总论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了解我国经济林生产现状和发展战略,掌握经济林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经济林栽培的任务和学习目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经济林的概念(重点)识记: 经济林。
(二)森林的分类(重点)识记:森林的分类。
(三)经济林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理解:经济林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我国经济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次重点)理解: 我国经济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我国经济林生产现状和发展战略(一般)理解:我国经济林生产现状和发展战略。
(六)经济林栽培的任务和要求(一般)理解: 经济林栽培的任务和要求。
第一章经济林树种的分类与分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了解经济林树种的分类与分布,熟悉经济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经济林树种的分类(重点)识记:干果类、鲜果类、食用油类、工业用油类、芳香油类、调味品类、饮料类、医药类、农药类、树液树脂类、鞣料染料类、纤维类、编织类、软木类、寄主树类、蔬菜类、淀粉类、饲料肥料类的含义。
第七章造林规划设计第一节工程造林所谓工程造林,指的就是要把植树造林作为工程项目来对待。
工程造林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它的涉及面很广,包括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不同生产阶段。
因此,工程造林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造林学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系统的观点、现代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和实施的工程项目。
一个完整的工程造林项目,包括下面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项目的确立。
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方案决策。
3.工程造林的规划设计。
4.年度施工设计。
5.工程管理。
第二节造林调查设计一造林规划设计的类别造林规划设计的总任务,是对一个地区(单位或项目)的造林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作出具体设计,它是指挥造林生产、制订造林计划和指导造林施工的主要依据,是工程造林必不可少的环节。
造林规划设计按其细致程度和控制顺序,可分为三个逐级控制而又相对独立的类别:造林规划、造林调查设计及造林施工作业设计。
造林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造林工作进行粗线条的安排,包括一个地区的林业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布局、规模、进度、主要技术措施的规定、投资及效益概算等。
造林规划可按基层单位(乡、林场等)制定,也可按更大的地域单位(县、省及至全国)制定。
通常它是在相应的地区或其上一级地区的林业区划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它可作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制定计划及指挥造林生产的依据。
造林调查设计是在造林规划的原则指导及宏观控制下(在没有进行造林规划的地方也可直接按林业区划的原则指导),依据上级机构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某一个基层单位的涉及造林工作的各项条件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
造林调查设计,还要对此项造林工程的种苗、劳力及物资需求、投资数量及效益估计等作出更为精确的测算。
它是林业基层单位制定生产计划、申请投资及指导造林施工的基本依据。
经济林栽培第一章经济林的种类和分布一、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二、经济林栽培特点:1.种类多、类型复杂,乔灌木2.多年生、多次生产、生产周期长3.经济器官多样化4.栽培品种化5.集约化经营、高投入高产出三、经济林栽培的任务1研究经济林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发育规律,解决经济林栽培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开发栽培技术奠定基础。
2研究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为经济林栽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提高现有资源的产量和质量。
3新建园要科学化,实现早果,优质,丰产,低耕高效。
4开发和发展现有资源,引种驯化。
四、经济林生产的意义1发展经济林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2经济林是新兴支柱产业。
3经济林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4经济林产品可以创造大量的出口创汇5经济林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五、经济林栽培的发展趋势:以质量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第二章年生长周期和生命周期一、年生长周期:经济林木每年都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即为年生长周期。
二、物候期:这种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林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物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
物候期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三、年龄时期的意义:经济林木的生长、衰老、更新、死亡的过程四、物候期特点:1.相对顺序行(根系活动—萌芽开花—新梢、叶片生长—花芽分化—落叶—休眠)2.物候期的重演性3.物候期的重叠性:表现为同一时间、同一树上可同时表现多个物候期。
五、休眠期包括两个休眠:1.自然休眠2.被迫休眠六、休眠期的调控措施:1.提早和推迟进入休眠(促进:秋季控制肥水供应,多次摘心,开张枝条的角度,应用植物生长延缓剂或生长抑制剂;推迟:降低温度)2.提早和推迟解除休眠(延长:树干涂白、早春灌水或树体喷水::提早:葡萄用石灰氨、苯六甲酸氰,苹果用二硝基邻甲酚)七、经济林木的年龄时期:A实生树的年龄时期1.胚胎阶段2.幼年阶段3.成熟阶段4.繁殖阶段5.衰老阶段B营养繁殖树的营养时期1.幼树期2.结果初期3.盛果期4.结果后期5.衰老期第三章经济林木的生长发育一、根的类型1.实生根系:主根发达,根系生长深,生理活动性强,个体间生理差异大,生理年龄小,嫁接时易受品种影响2.茎源根系:主根不发达,根系生长浅,生理活动性弱,个体间生理差异小,生理年龄大3.根蘖根系:主根不发达,根系生长浅,栽培时应深翻土,让根系向深处发展二、根的功能:1.固地作用2.吸收作用3.合成作用4.贮藏作用5.支持作用三、影响根系生长的因子1.地上部分有机养分的供应(根系生长量取决于地上部分所供给的关和产物的量,贮藏和当年回流的营养多,根系生长旺,发根多,延续时间长。
第七章林地及幼林抚育管理意义和任务林地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础,是水分、养分供给的基质。
通过加强林地管理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
幼林抚育--造林后到郁闭以前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措施。
这一阶段对幼林的成活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今后速生打下基础。
主要矛盾是:幼树个体和外界环境的矛盾。
幼林抚育任务:在于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幼树对于水、肥、光、热各方面的要求,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幼林适时郁闭,为速生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包括林地管理和林木管理第一节林地管理一、松土除草是一项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一)作用在于疏松表层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土壤保水性和通透性,促进微生物活动,促进分解。
在水分方面有双重作用,干旱区有保墒蓄水,水分过剩区有排水减少反碱作用。
除草的作用:主要是清除与幼林竞争的各种植物。
◎造林初期的幼树抵抗力弱、竞争力差,林地杂灌生长旺盛与幼树争水分、养分;◎杂灌根系发达,盘结在土壤中,影响幼树根系的伸展;◎茂密的杂灌使幼树得不到足够的阳光而生长衰弱,甚至死亡;◎板结的土壤空隙度小,蓄水保水功能很差,遇水不易吸收,干旱蒸发量大,造成林地干燥,松土切断毛细管,土壤空隙度增加,减少蒸发,提高蓄水能力。
◎被清除的杂草灌木是很好的有机肥料ﻫ所以,除草除灌松土是幼林抚育中一项最有效的技术措施ﻫ(二)年限、次数和时间年限:从造林后开始到幼林郁闭为止,连续进行数年,一般3~5年(造林技术规程)但树种不同有差异,如杨3年,水曲柳等4年,松类5年(还要看具体气候和造林目的)。
次数:以造林地气候、立地、树种、年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每年1~3次。
时间:以杂草特性、树种特性、土壤水分、养分来决定,一般造林头1-2年每年2次,时间5-6月 8月下旬-9月;以后每年一次,直至郁闭,时间5-6月。
一般视杂灌生长情况和劳力情况,但杂草种子成熟前必须进行。
注意:除去的杂草灌木要铺盖于幼树周围的地表,林地上散生的阔叶树幼苗要保留,有价值的阔叶树要加以培育。
经济林栽培学(第4版)•目录:•序•前言(第4版)•前言(第3版)••第1章绪论•1.1 经济林的作用与地位•1.1.1 经济林的作用•1.1.2 经济林的地位•1.2 我国经济林栽培利用简史•1.2.1 我国远古时期对经济林产品的利用•1.2.2 我国上古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经济林栽培利用•1.2.3 我国中古时期(秦汉唐晋宋)经济林栽培利用简史•1.2.4 我国近现代(明清民国)经济林栽培利用简史•1.2.5 我国当代经济林栽培利用简史•1.3 我国经济林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1.3.1 我国经济林产业现状•1.3.2 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趋势•1.4 我国经济林学科专业发展历程•1.5 经济林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参考文献••第2章经济林资源•2.1 经济林资源类别•2.1.1 经济林资源类别的划分方法•2.1.2 经济林资源分类•2.2 经济林树种资源与物种资源•2.3 经济林树种的遗传资源•2.3.1 经济林种质资源•2.3.2 经济林基因资源•2.4 野生经济林资源•2.5 经济林资源利用•2.5.1 经济林树种的组织器官利用•2.5.2 经济林资源的利用方式•2.6 中国经济林资源地理•2.6.1 华中华东地区•2.6.2 华北地区•2.6.3 华南地区•2.6.4 东北地区•2.6.5 蒙新地区•2.6.6 西南地区•2.6.7 青藏地区•2.7 经济林产品•2.7.1 经济林产品的多样性•2.7.2 经济林产品的品质•2.7.3 经济林地理标志产品•2.7.4 无公害经济林产品•参考文献••第3章经济树木的生长发育•3.1 经济树木的生命周期•3.1.1 幼年期•3.1.2 初产期•3.1.3 盛产期•3.1.4 衰老更新期•3.2 经济树木的年生长周期•3.2.1 根系生长期•3.2.2 萌芽展叶期•3.2.3 枝梢生长期•3.2.4 开花结实期•3.2.5 落叶休眠期•3.3 经济树木的营养生长•3.3.1 根系•3.3.2 芽•3.3.3 枝的生长与树冠形成•……•第4章经济树木与环境•第5章经济树木的繁殖•第6章经济林良种基地建设与良种生产•第7章经济林营建•第8章经济林抚育管理•第9章经济林设施栽培•第10章经济林作业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