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5词三首二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2-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跟踪检测(五) 杜甫诗三首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去紫台连朔漠 C.⎩⎪⎨⎪⎧ 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 D.⎩⎪⎨⎪⎧ 塞上风云接.地阴接.天莲叶无穷碧 解析:选D A 项,独自/只,仅仅。
B 项,数词/副词,一旦。
C 项,萧索、萧条/拟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D 项,均为“连接”之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塞上..风云接地阴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解析:选D A 项,“百年”古义指到了晚年,今义指一百年。
B 项,“万里”古义指诗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今义指距离十分遥远。
C 项,“塞上”古义指夔州的山,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D 项,“怨恨”指不满与仇恨的情绪,古今意义相同。
3.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选C C 项,应为:千载/琵琶/作/胡语。
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A .①④③②B .④①②③C .②④①③D .②③④①解析:选B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
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
5.根据语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诗三首【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神游物外一、基础知识专练(选择题每小题3 分,翻译题10 分,共25 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B.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C.《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D.而控.于地而已矣控:投,落下解析:选A A 项,怒:奋发。
2.对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进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穷发之.北④风之.积也不厚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汤之.问棘也是已⑧其翼若垂天之.云A.①②/③⑥/④⑤⑦/⑧B.①/②/③⑥/④⑤⑦⑧C.①②/③⑧/④⑦/⑤⑥D.①/②/③⑥⑧/④⑤⑦解析:选D①代词,此,这;②动词,到……去;③⑥⑧助词,的;④⑤⑦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3.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解析:选B A项“正色”,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项“无名”,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项“春秋”,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4.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莫之夭阏者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解析:选D D 项,与题干中的句子均为判断句。
A 项,宾语前置句;B 项,状语后置句;C 项,定语后置句。
5.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句)(3分)(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人无名。
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美字体赏美文悲情的沙鸥——杜甫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执着地等待要绽放自己的异彩。
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平庸呢?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世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唐朝正午的艳阳已经西沉,那一轮如血的残阳,映照在长江永不停息地涌动的水面上。
随波颠簸浮沉的一叶孤舟之上,一个枯瘦的身影:破旧的衣衫,憔悴的容颜,忧伤的眼神,旷世的孤独.即使你为这个世界呕尽了心血,耗尽了生命,你也不会像屈原那样纵身江中以求得永世的解脱,也不会像庄子一样化成梦中飞舞的蝴蝶翩然而去。
你的生命所维系的是你热爱的破碎的山河以及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然而千古的浪花淘不尽的是定格在历史的船头的永远的圣人-—杜甫!【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的感受,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只有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诗三首并序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迢.(tiáo)迢鼓瑟.(sè)绕树三匝.(zhǎ)皎.(jiǎo)洁譬.(bì)如脉.(mò)脉含情朝.(zhāo)露吐哺.(fǔ) 青青子衿.(jīn)【答案】“匝”应读为“zā”,“譬”应读为“pì”,“哺”应读为“bǔ”。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羁鸟攀笼沉吟月明星稀故渊机杼泣涕乌雀南飞暧暧嘉宾脉脉越陌渡阡【答案】“攀”应为“樊”,“雀”应为“鹊”,“渡”应为“度”。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枉用相存.(问候,怀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B.依依墟里..(集市)烟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C.绕树三匝.(周,圈)羁鸟..(笼中鸟)D.越陌度阡.(南北向田间小路)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解析】B项,“墟里”意为“村落”。
【答案】 B4.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解析】对偶句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句子。
A项,显然不符合“结构相同,意义对称”这一特点。
【答案】 A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332057】A.采之.欲遗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B.忧伤以.终老何以.解忧C.同心而.离居忍尤而.攘诟D.所.思在远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解析】D项,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A项,代词/助词,的;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借”;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答案】 D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6~8题。
(教师用书独具)【导学号:08332058】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韵:风俗B.桃李罗.堂前罗:排列C.虚室有余闲..余闲:空闲的时间D.天下归心..归心:人心归服【解析】韵:气质,本性。
课时跟踪检测(六)元曲五首(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一、基础知识专练(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皆嫌命窘..命窘:命不好B.白草..红叶黄花白草:枯萎的草C.缕带..宽三寸缕带:束腰的带D.不争..镜里添白雪不争:不用争论解析:选D D项,“不争”应解释为“没有料到、不料”。
2.下列句子在抒情风格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B.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C.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D.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解析:选D 前三项均有婉约之韵,D项有豪放之情。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都有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B.散曲和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
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C.“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这两句属于纯细节描写,寄托深沉婉转之情。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解析:选C C项,“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是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之情。
并非属于纯细节描写。
4.名句默写。
(6分)(1)白朴《越调·天净沙秋》中“,”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2)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中以双燕筑巢反衬出思妇孤独之苦的句子是“,”。
(3)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中写人生短暂,历历往事令人产生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答案:(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2)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3)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二、阅读理解专练(33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5~6题。
(11分)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7*诗五首课后一起巩固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白鸥./怄.气负荷./荷.枪实弹伺.候/伺.机而动B.衰鬓./垂髫.悖谬./未雨绸缪.朔.风/探本溯.源C.宫阙./一阕.对峙./恃.才傲物蜿.蜒/剜.肉补疮D.积淀/靛蓝郁.塞/囿.于成见箴.言/三缄.其口解析:A项,ōu/òu,hè,cì/sì;B项,bìn/tiáo,miù/móu,shuò/sù;C项,què,zhì/shì,wān;D答案:B,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长笛结盟按装唉声叹气B.世事瓜洲粗犷甘败下风C.割据酒酣骏工蛛丝马迹风骚修葺金榜题名解析:A项,“按”应为“安”;B项,“败”应为“拜”;C项,“骏”应为“竣”。
答案:D,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再竭衰庸..定不支(身体衰弱,能力平庸)②塞上长城空自许...(白白地答应)B.①万里归船..弄长笛(归去的船)②铁马..秋风大散关(披着铁甲的战马)C.①英雄乘时务.割据(致力,谋求)②江山代有才人..出(指有文学才华的人)D.①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此指明太祖朱元璋)②养拙刚于戍卒宜(守拙,这里指隐居)解析:A项,“许”意为“期望”。
答案:A,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C.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D项,正确的节奏应为: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答案:D(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5~6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更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5 杜甫诗三首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凋伤沟壑排遣漂泊B.催促箫瑟渲染落魄C.文藻逶迤悲怆沉郁D.慨叹朔漠霜鬓苍凉3.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写作此诗时在夔州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4.下列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和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这一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11 游褒禅山记课后一起巩固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仆:向前跌倒。
B.其文漫.灭漫:淹。
C.盖.音谬也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胜:胜利。
项,“胜”,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项,“至”是动词用作名词,A、B、C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分别是“死”“突然,仓促”“终于”的意思;A项,前两个“极”是“尽”,第三个“极”是“直达”;C项,第一个“名”是“命名”,后两个“名”是“说出”;D项,前两个“加”是“更加,更”,第三个“加”是“增加”。
4.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褒之.庐冢也⑥遂与之.俱出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何厌之.有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⑤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的“之”,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
5 词三首(二)
课后一起巩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dānɡ) 樯.橹(qiánɡ)
参差.(cī) 羽扇纶.巾(lún)
B.公瑾.(jǐn) 玉砌.(qiè)
笳.鼓(jiā) 酹.江月(lèi)
C.弦.歌(xián) 狼居胥.(xù)
佛.狸祠(fó) 区.脱纵横(ōu)
D.填膺.(yīnɡ) 舞榭.(xiè)
巷陌.(mò) 纷驰骛.(wù)
解析:A项,“纶”应读“guān”;B项,“砌”应读“qì”;C项,“胥”应读“xū”,“佛”应
读“bì”。
答案:D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淮望断”中的“长淮”指淮河。
B.张孝祥《六州歌头》“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中的“区脱”是指“沟渠”。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风流”指英雄的业绩。
解析:B项,“区脱”是指土堡,后泛指边境哨所。
答案:B
3.导学号92924012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
北固亭怀古》两词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词感慨的重点不同,苏词侧重感慨自己坎坷潦倒,壮志难酬;辛词侧重感慨山河破碎,中
原难复。
B.两词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杰的“得志”来反衬自己的“失意”。
C.两词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英杰来讽刺朝臣腐败无能,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D.两词结尾的情调不同,苏词结尾低沉,抑郁;辛词结尾激愤、高昂。
解析:C项,苏词用“周瑜典故”意在抒发自己华发已生却功业无成的感慨,没有讽刺时政。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B项运用了比喻,A、C、D三项是借代。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5~6题。
如 梦 令①
2
苏 轼
为向东坡②传语,人在玉堂③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此词是词人从被贬的黄州回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②东坡:地名,指黄州的东坡。
③玉堂:指翰林院。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解答本题要仔细体会“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的词
韵,尤其要抓住“归去,归去”来揣摩,可体会出对黄州东坡的眷念之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别后黄州东坡的眷念(或“意欲归耕东坡的心情”)。
6.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一种的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解析: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
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容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词人面对春雨喜降,适宜犁地的春耕之时,引发了“归去,
归去”的念头。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归耕东坡的意愿和对清静自适生活的追求。(如从设问、
反复的角度进行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7~8题。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
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
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词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
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
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描写的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
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想象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
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解析:A项,“旗梢不动晚波平”也有仰视;B项,“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不对。
答案:AB
8.导学号92924013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解析: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艺术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
表达效果。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解答艺术手法类题
目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
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描写内容本身的作用,二是指出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2)比喻、
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
强烈的色彩感。(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
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9~10题。
满江红 题冷泉亭①
3
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
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
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①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为唐刺史元藇所建。
9.“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首先要解答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分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两旁翠绿山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琮琮,像神
仙衣上的环珮叮当作响一样。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
10.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词的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飞来峰,以写景为主,将自己的誓死要收复被金人侵
占的中原的满腔爱国之情,含蓄地寄托在美好的景物上,江山如此美丽,怎能容忍金人践踏蹂
躏啊!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侧重写情,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比
如,“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这个“恨”,不仅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关系整
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飞来峰,江山如此美丽,怎能容忍金人践踏蹂躏
啊,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的誓死要收复被金人侵占的中原的满腔爱国之情;词的下片写游亭的
活动及所感,侧重写情,由词人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了含蓄的悲愤和深广
的忧国爱国之情。
三、语言运用
11.颁奖词,即颁奖典礼上介绍并评价人或物的文稿,是为了彰显受奖对象的人格或价值,并
激起观众的崇敬或喜爱之情。从苏轼、张孝祥、辛弃疾三位词人中挑选一位,为其写一段颁
奖词。不少于150字。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概括词人的一生,二是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词人的情
感,三是总结其对后世的影响。比如写张孝祥,要突出其时代背景,对后世豪放词的影响等。
答案示例:(1)苏轼:一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文人,以他特有的柔情与豪迈抒发着内心的
那份真爱与壮志,才华横溢的他成就了一篇篇传世佳作。时代所记录的品质将流芳百世,被世
人崇敬的他将以真情、才华、豁达、宁静、淡泊的特有品质,永久地展示着生命的价值与意
义。
(2)辛弃疾:志士词人,失去钢刀利刃后,凭一支羊毫笔走龙蛇,泪洒宣纸。曾经,他血气方
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曾经,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曾经,他在夕阳
中拍栏远眺,望眼欲穿;曾经,他作为一名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他,
流着失意的泪水却仍洋溢着满腔爱国的热忱,仰问苍天是他报国无门的惆怅,但那雄浑的词
作却是他满腹爱国的热肠。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续,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喜欢用典。用典包括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成句、引用神话传说或
历史故事两种形式。为何诗人们青睐典故呢?因为用一个典故,
① ,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从字面上看是很浅显的,
② :战国时代赵国老将廉颇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时“为之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表明他宝刀未老、希冀报国的愿望。懂得了这一
点,③ 。
解析:第①处可根据“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的意思可以确定应填写“可以省去一大篇
4
文字”这一意思;第②处根据横线后面的冒号及其后面内容可以填写“其中就有典故”这一
意思;第③处需要考虑对全段的总结。
参考答案:①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 ②但其中就有典故 ③才能领略到诗句的更深沉的意
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