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4.92 KB
- 文档页数:2
班级:姓名:学号:辅导老师:[摘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暴力事件发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暴力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一、暴力事件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杀人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过激杀人,大学生杀人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都是蓄谋已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最易产生杀人行为;二是为财或为情而发生杀人行为的大学生较多。
三是手段极其残忍。
作案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锋利的刀子,锤子,杀人方式一般是用刀捅或者用锤子砸。
四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的杀人行为相对较少。
五是具有群体性特点,往往在群体中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二、原因分析1.挫折应对及挫折承受力对于失败,他们不是去寻找原因,或者采取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却采用杀人的方式,挫折承受力弱也是大学生杀人的一个原因之一。
所谓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能够容忍挫折的程度。
挫折承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显得十分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侵犯引起自己挫折的个体,产生犯罪杀人行为。
,辽宁财专本科部大三学生虞忠维,因为追求女同学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掐死[7]。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4]。
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归因,即使他认为产生挫折的归因。
当然其中之一就是直接攻击,暴力杀人就属于攻击的最严重的方式。
大学生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掌上明珠,骄傲,任性,自尊心强。
在调查的案例中,大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没有寻找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考公务员,因为身体不合要求被拒绝,于是持刀杀死杀伤各一名招聘干部[5]。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1)个人因素①A型人格。
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更容易出现虐待儿童或虐妻的行为。
A型人格有三个特点:第一,A型人格的人更有竞争性,更能为成功而奋斗;第二,A型人格的人有时间紧迫感;第三,A型人格的人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
②敌意归因偏差。
归因对侵犯产生的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目的的归因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反应,然而,要识别他人行为的动机非常困难。
我们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我们把这个称为敌意归因偏差。
③性别。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和女性不仅在侵犯的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侵犯的方式上也不相同。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2)情境因素①高温。
有研究表明,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比如温度与犯罪率呈倒U形曲线。
②酒精和药物。
许多研究证实,酒精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③唤醒水平。
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④去个性化,又称去个体化。
指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⑤侵犯线索: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须的条件,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3)社会因素①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②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是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
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③暴力视频游戏。
暴力视频游会引发游戏者的侵犯行为。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R.A.Baron,G.w.Russell&R.L.Arms,1985;C.S.Carver&D c Glass,1978)。
表现为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等过激行为”(T.M.Dembroski &P.T.costa,1987)。
(二)敌意归因偏差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个体有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即敌意归因误差(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
如研究(K A.Dodge&J D.coie,1987) 证实,当男孩子的敌意归因误差倾向愈高时,他们愈有可能表现侵犯行为。
(三)性别差异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A.Bettencourt&N.Miller,1996;G.P.Knight,R.A.Fables&D.A.Higgins,1996),男性和女性不仅在侵犯的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侵犯的方式上也不相同。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但是,当男性和女性被他人直接激怒时,侵犯的性别差异也会缩小(B.A.Bettencourt &N.Miller,1996)。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研究发现有许多情境因素:高温、药物和酒精、唤醒水平等对侵犯行为有影响。
(一)高温很安德森、戴厄舍和德勒维等人的研究发现了侵犯的“热度效应”即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更多的侵犯念头。
(二)酒精和药物1.酒精:斯姆特和泰勒(G.T.Schmutte&S.P.Taylor,1980)的研究发现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2.药物: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用于治疗亢奋的镇静剂具有与酒精相似的作用(A.B.Gantnot & S.P.Taylor,1988)。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
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
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
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
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
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
第九章侵犯行为(P272)什么是侵犯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侵犯行为?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侵犯行为?大众媒体对侵犯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怎样去减少攻击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一、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几个要素:一是有目的性。
有侵害他人的故意。
二是有伤害他人的行为和后果产生。
二、认定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行为的几个影响因素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将一个人推倒在地——侵犯行为将这个人推倒在地,是因为卡车从他后面撞过来了,他自己还毫不知情。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的原因。
车祸。
互相不认识。
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经济地位、性别、种族背景、教育程度及职业地位。
卢旺达图西族人、胡图族人。
三、侵犯行为的种类1、根据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活动,这样的行为违背社会准则;亲社会的侵犯行为:对社会准则起到了维护的作用。
公检法的执法。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正当防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父母的体罚。
2、根据侵犯方式的不同:言语侵犯、动作侵犯3、侵犯的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
报复性侵犯:针对受害者的复仇和教训;工具性侵犯:侵犯行为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4、广义的侵犯、狭义的侵犯。
四、侵犯行为的理论在分析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生物学理论、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侵犯冲动;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3、攻击行为是学习得来的。
(一)侵犯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哲学家关于人性的争论:性本善(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为代表,认为社会罪恶的原因是社会本身而不是人性)、性本恶(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为代表,认为社会法律是控制残忍人性的必要手段。
这一观点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赞同)大象、马、山羊、狼、猴子——为了争夺配偶、争夺领土会彼此攻击。
弗洛伊德:人类的侵犯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本能的冲动。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作者: ————————————————————————————————日期:ﻩ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
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
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遭受他人/环境的攻击或烦扰:恶臭之气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会引起愤怒的情绪。
(二)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
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
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三)唤醒水平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
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
行为。
(四)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
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一)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二)媒体暴力
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一)厌恶性事件:疼痛,温度,空气污染,拥挤
疼痛可以引发攻击性行为:对于很多动物而言,遭受到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
温度:炎热的天气更容易让人烦躁。
(二)情绪唤醒
刚做完运动后,人的攻击性会增强。
在打完架之后或受到惊吓之后会更富有激情。
(三)侵犯性线索导致侵犯行为发生
所谓武器效应,愤怒的情况下看到武器会更容易激发侵犯行为。
(四)群体影响
去个体化与侵犯行为:责任扩散的群体暴力行为。
在群体中丧失自己的责任感,做出平时不敢做,或与自己平时行为规范不一致的侵犯行为。
(五)酒精导致的侵犯行为: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更高的侵犯倾向。
(六)大众传媒,电子媒体与侵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