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3
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应放在重要位置潘长玉Ⅱ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在临床上都很常见,二者都可加速心血管病和肾脏病的恶化,两者并发乃是糖尿病病人患冠心病致死的最危险因素,其危害远远超过高血脂、肥胖、吸烟和家族患病史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确切患病率由于调查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各家报道不尽一致[1,2],但总的共识和事实则是:Ⅱ型糖尿病患高血压的频率普遍较非糖尿病病人为高。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0%~40%。
美国有糖尿病患者约1 000万,高血压患者6 000万,二者并发的约有300万,即30%的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5%的高血压患者并发糖尿病。
1994年我国对19个城市22万余例25~64岁糖尿病调查的结果显示,糖尿病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55.4%[3]。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近1亿,糖尿病患者近3 000万。
估计其中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近1 500万。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4]在4 054例入选的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患高血压(≥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有1 544例,高血压患病率为38.1%。
加拿大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0%。
在解放军总医院1956~1991年期间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不含死亡者)共1 780例,其中患高血压者740例,占被调查人数的41.6%。
据上海报道,住院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占25%,约为该市一般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4倍。
北京的此类报道则为5倍。
北京协和医院等报道,非住院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率较对照组高1.7倍,且发病年龄较对照组提前10岁。
以上说明,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高已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其病死率升高。
糖尿病高血压研究的结果显示[5,6],糖尿病高血压者与非糖尿病正常血压者相比,前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4倍。
对3 648例Ⅱ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平均4.6年的随访,患者血压平均升高14 mm Hg,脑卒中的危险性可增加200%,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50%。
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并高血压临床效果及药学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厄贝沙坦治疗,在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联合运用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药学作用。
方法:选取64例我院2019.3—2021.7收治的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用盲选抽签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将厄贝沙坦治疗应用于对照组,基于对照组,将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应用于研究组,观察和比较组间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
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3.75%)相较于对照组(75.00%)要高(P<0.05)。
研究组的DBP(68.21±4.58)mmHg、SBP(122.54±3.21)mmHg、HbAIc(4.31±1.23)%、2hPBG(10.19±1.93)mmol/L、FBG(4.12±1.05)mmol/L水平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
结论:在合并高血压病发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联合运用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糖、血压水平,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厄贝沙坦;糖尿病;氨氯地平;高血压在代谢性疾病中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该疾病会对患者机体主要动脉血管造成损害,容易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进而引发高血压[1]。
当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时会增加治疗难度。
既往临床上在治疗糖尿病并高血压时常用厄贝沙坦等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疾病进程,但单一用药存在局限性,疗效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相关研究显示,联合运用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可提高疾病控制有效性[2]。
基于此,本次研究观察并分析了基于厄贝沙坦治疗,在糖尿病并高血压治疗中提供氨氯地平治疗的效果及药学作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64例我院2019.3—2021.7收治的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用盲选抽签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7:15,年龄区间为56-77岁,均值(66.42±3.29)岁。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常见病,两者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随着年龄、体重和病程的增长而增加,女性高于男性。
国外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0%~80%;中国的报道低于国外,为28.4%~48.1%.此外,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发生较早,其发病率高峰比非糖尿病患者早10年。
在2型糖尿病中,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与钠潴留和血管阻力的增加有关。
如果糖尿病前发生高血压,多为原发性高血压;如果糖尿病过程中发生高血压,有三种可能性: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收缩期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高血压。
在1型糖尿病中,大多数高血压是由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水和钠潴留是主要的发生机制,通常发生在微白蛋白尿后。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高血糖本身抑制血管内皮舒张,增加细胞内游离钙,刺激血管平滑肌生长因子基因转录。
糖尿病和高血压有哪些症状?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此病本身症状不典型或具有多饮、多尿、多食、乏力、困倦、消瘦等特征性改变,以及糖尿病合并其他并发症时的相应表现。
二、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或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头晕、食欲不振、耳鸣、失眠等,症状与血压水平不一致,体检可有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长期高血压可出现左心室肥厚体征。
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独特表现1、卧位高血压伴直立性低血压: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卧位血压正常或升高,伴有直立体血压降低。
维持直立血压需要心脏排出、有效循环能力、压力传感器反射激活各种血管活性激素等共同作用,该机制的任何异常环节都可能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糖尿病可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环节障碍,不能有效补偿直立性低血压。
2、低肾素或肾素正常高血压:糖尿病无肾病血浆肾素活性正常,或少数少数为低肾素活性,低肾素、低血管紧张素、低醛固酮多发生变化。
糖尿病和高血压应该做哪些检查?简介如下:1.空腹血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恩格列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社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恩格列净联用盐酸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并且治疗的100例患者,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即只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实验组的患者使用新的治疗方案即恩格列净连用盐酸二甲双胍共同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
临床干预完成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患者住院时间。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糖水平下降到5.87±0.65nmol/L,对照组血糖水平下降到7.72±0.58nmol/L,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收缩压降低至129.92±1.35mmHg,舒张压降至79.52±2.78mmHg;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9.07±1.22mmHg,85.09±1.57mmHg,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TC、TG、LDL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恩格列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能显著改善社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血糖及血压水平,同时对患者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改善作作用,值得在社区医院推广。
关键词:恩格列净;盐酸二甲双胍;社区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生活饮食水平发生了极大改变,人们会更多的选择高糖高脂的食物,而会较少的选择食用蔬菜类[1]。
由于饮食改变往往会导致人体发生许多有害的疾病[2-3],2型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疾病,由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年龄往往都比较大,因此也大多都会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目前临床上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仅仅是在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基础上,对于治疗效果并不能很使人满意[4],因此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急需发现。
厄贝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及有效性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
高尿酸血症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和预后。
厄贝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是常用于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药物,其联合应用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目前对于厄贝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及有效性分析的研究尚不够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和有效性分析,探讨厄贝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在改善患者病情、降低血压和尿酸水平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厄贝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及有效性分析。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该药物组合对高血压的控制效果,观察其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研究厄贝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对尿酸水平的调节作用;分析该药物方案在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2. 正文2.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式,纳入了符合研究对象要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患者。
共计选取了2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厄贝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组100例,单独应用厄贝沙坦组50例,单独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组50例。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信息基本一致,具备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和检查,包括血压测量、血糖检测、尿酸检测等。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白巧云发表时间:2016-10-25T15:51:52.3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作者:白巧云[导读]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高发的代谢性疾病,尚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江□县人民医院;贵州铜仁 554400)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用药,观察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于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患者病况为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常规药物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血糖、肾功能情况,并且记录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血压、血糖、肾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糖尿病并高血压的患者,联合使用硝苯地平并厄贝沙坦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糖、血压、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研究。
关键词:硝苯地平;厄贝沙坦;糖尿病并高血压;治疗效果前言糖尿病作为临床上高发的代谢性疾病,尚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般伴随糖尿病都会有三大并发症的发生,包括高血糖、高胆固醇、高脂血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健康[1]。
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高血压能够加重患者的治疗负担,糖尿病并高血压能够导致大血管、微血管的严重病变,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2,3]。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对于患者的生体健康意义重大[4]。
于是,我们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患者病况为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对照应用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做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和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病况为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其中,高血压I级患者48例,II级高血压患者22例,III级高血压患者10例,排除患者的心、肝、肾严重受损的情况,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4-76岁,平均(55.6±3.2)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2-73岁,平均,(55.6±2.3)岁, 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血糖、肾功能情况,并且记录治疗效果。
二甲双胍联合美托洛尔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美托洛尔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8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服药方案:格列齐特缓释片60 mg,Q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 Bid,服药120 d;实验组治疗方案:盐酸二甲双胍片0.5 g Ti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 Bid,服药120 d。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有下降,实验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前均下降,实验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能有效控制血压和血糖,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二甲双胍联合美托洛尔;疗效糖尿病是目前临床内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的代谢异常疾病,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容易使全身的血管发生病变,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故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1]。
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两者可相互影响,导致病情进展恶化[2]。
控制血压和降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基础方案。
为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美托洛尔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的临床疗效,选取该院于2016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6例进行临床试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该院就诊的8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有严重的糖尿病或高血压并发症;对试验所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妊娠或哺乳期。
坎地沙坦联合吲达帕胺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发表时间:2018-08-24T10:59:40.72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罗友勤[导读] 采用坎地沙坦联合吲达帕胺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以及血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安徽滁州 239500)【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坎地沙坦联合吲达帕胺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吲达帕胺联合坎地沙坦来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糖水平进行对比。
结果:接受治疗之前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70±12mmHg、110±12mmHg,治疗后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0±10mmHg、85±5mmHg。
与治疗之前相比,患者治疗之后的血压明显得到下降,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前患者空腹血糖、进食2h后血糖水平分别为10.8±3.0mmol/L、13.5±5.0mmol/L,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进食2h后血糖水平分别为7.8±1.5mmol/L、12.0±3.0mmol/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进食2h后血糖水平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的患者,采用坎地沙坦联合吲达帕胺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以及血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坎地沙坦;吲达帕胺;糖尿病;高血压【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170-0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糖类和脂肪类食品摄入量明显增加,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率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作者:邓丽华唐秀红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综合治疗。
方法阐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严格控制血压的意义及降压目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非药物治疗属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降压治疗,包括RAAS阻断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
结果严格控制血压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及病死率。
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应将降压放在比降血糖更重要的位置上,同时要重视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药物治疗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21-01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
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继发大血管合并症[1]。
目前,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1994年全国25万人群年龄≧25岁以上普查,糖尿病诊断标准按1990年WHO 标准,血压按≧140/90mmHg测定,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54.1%。
为总结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现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工作经验,进行阐述。
1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严格控制血压的意义及降压目标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的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每下降10mmHg,伴随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下降12%,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下降15%,心肌梗塞发生的危险下降11%,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下降13%。
而与强化控制血糖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可以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下降24%。
强化控制血糖仅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下降12%。
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严格的血压控制可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且严格控制血压比强化控制血糖更有价值。
基础研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法周 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孝感市 432000【摘 要】目的:探索硝苯地平配合厄贝沙坦疗法在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调取2018年1月-11月我院100例DM合并高血压患者档案资料,以数字均衡原则为基准,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别给予硝苯地平配合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治疗,评估2组血压与血糖水平、临床疗效、不适反应、生活质量。
结果:2组相较而言,实验组治疗之后血糖、血压水平均较优(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状况更高(96.00%vs.66.00%)(p<0.05);实验组不适反应发生状况更少(4.00%vs.20.00%)(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更高(p<0.05)。
结论:对DM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疗法,对控制患者血糖、血压水平,减少药物不适反应,提升治疗效果、患者生存质量均有显著效果,临床实施状况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DM合并高血压;硝苯地平;厄贝沙坦;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临床上对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手段也较为复杂、繁多,但据有关研究学者的调研数据指出,对此类疾病患者实施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疗法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生存质量,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为了对此研究做出深层的探索与验证,调取2018年1月~11月我院100例DM合并高血压患者档案资料,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调取2018年1月~11月我院100例DM合并高血压患者档案资料,以数字均衡原则为基准,分成实验组男、女各27例、23例;年纪、中位年纪:56~78岁、(66.10±7.30)岁;高血压病程、平均病程:1~14年、(6.30±1.07)年;DM病程、平均病程:2~13年、(7.20±1.10)年;高血压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18例、15例、17例;参照组男、女各29例、21例;年纪、中位年纪:57~79岁、(65.90±7.20)岁;高血压病程、平均病程:1~13年、(5.73±1.54)年;DM病程、平均病程:2~14年、(7.30±1.00)年;高血压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20例、15例、15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治疗【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降血压治疗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日益增加〔1,2〕。
糖尿病与高血压互为危险因素〔3〕,每年高血压患者约有2%罹患新发糖尿病〔4〕,而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可高达60%〔5〕。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可引起大血管并发症(脑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肾病和神经病)以及脂质代谢紊乱,二者同时存在可显著增加心、脑、肾及眼底等靶器官损害。
UKPDS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血压每升高10 mmHg,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增加19%,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病率增加13%,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30%,微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10%〔6〕。
丹麦学者Mogensen指出(2000年)高血压与糖尿病是致命的联合,将高血压与高血糖并存者喻为“处于双倍危险境地”的人群。
对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其血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最新UKPDS研究资料显示〔7〕,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使全部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下降24%,降压治疗获得的益处甚至高于降糖治疗。
ADVANCE试验结果显示〔8〕,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大血管与微血管复合事件的发生率。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目标血压UKPDS、Berl、Marshall临床数据显示〔9~11〕,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 mmHg,可以充分改善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状况。
目前,JNCⅦ指南建议将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INVEST 研究显示,对于确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内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如果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下则没有额外获益,反而增加死亡率〔12〕。
ACCORD降压试验发现,与收缩压目标值<140 mmHg相比,<120 mmHg的强化降压并未降低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反而增加了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13〕。
尽管目前尚不能确定对于不同基础特征的患者何为最佳血压水平,但血压过度升高和降低均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现有的研究结论,2009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再评价中推荐将<140/90 mmHg作为多数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
但对于较为年轻、糖尿病病史较短、无明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可以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2生活方式调整治疗JNCⅦ推荐和主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调整血压,如每天快步锻炼30~45 min(最大量),即显示降血压效应;同时推荐戒烟和节制饮酒也有助于降血压效用〔14,15〕。
血压为(130~139)/(80~89) mmHg的患者或没有蛋白尿或靶器官损害,可以继续3个月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果血压≥140/90 mmHg或伴有蛋白尿或靶器官损害,应当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开始药物降压疗法〔16〕。
3降压药物治疗3.1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对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所有血压≥140/90 mmHg的糖尿病患者,在强化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应早期、合理应用降压药物,及时遏制亚临床器官损害的进展。
在讨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时,降压药物对糖代谢的作用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
这五大类药物在血管活性和对糖脂代谢的作用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不直接作用于血管,均可导致糖代谢紊乱〔17〕。
利尿剂主要是增加K+的排泄,使体液中的糖不能有效进入细胞,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而β受体阻滞剂则主要是加重胰岛素抵抗,抑制胰岛素分泌,增加体重,从而导致血糖升高〔17〕。
CCB、ACEI和ARB均有扩血管作用。
CCB对糖代谢没有影响〔17〕。
而ACEI 和ARB这两种肾素系统抑制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糖代谢作用〔17〕。
DREAM试验结果显示,在平均4年的随访中,与安慰剂相比,足量使用ACEI雷米普利(10 mg)显著降低了餐后2 h血糖水平〔18〕。
3.2ACEI和ARB对糖尿病患者的降压作用基于大量临床试验,ACEI与ARB类药物被视为治疗糖尿病伴高血压的基石药物。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替代终点事件发生率,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尿微量白蛋白、延缓肾脏损害的进展等,因而ACEI与ARB被推荐为此类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由于ACEI及ARB可有效改善动脉内皮功能,因而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新的指南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伴有尿微量蛋白或糖尿病肾病,起始治疗时必须包括ACEI或ARB。
3.3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与一般高血压患者相比,伴有糖尿病者对降压药物的反应往往较差,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
ACCOMPLISH 研究认为,此类患者可联合使用血管活性的降压药物,即CCB与ACEI/ARB〔19〕。
CCB与ACEI/ARB相比,能更有效预防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改善血管的重构〔20〕,但CCB因扩血管作用不平衡而升高肾小球囊内压或毛细血管压力〔21〕。
而ACEI/ARB能有效扩张微循环的小动脉与小静脉,对肾小球或微循环有良好的保护作用〔21〕。
因此,CCB 与ACEI/ARB联合使用可以充分发挥两种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弥补两种药物自身存在的不足,产生协同作用。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极其困难。
如果CCB和ACEI/ARB联用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可选择加用噻嗪类利尿剂。
美国心脏病协会在有关难治性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建议中建议将这3类药物联合使用〔22〕。
若患者存在冠心病或心力衰竭,还可考虑将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作为二线或三线用药。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均对糖代谢和脂代谢具有潜在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尽量避免长期大剂量联合使用此二类药物。
4糖尿病肾病的降压治疗ACEI和ARB是目前心肾保护证据最多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改善或防止肾脏纤维化。
ALLHAT研究显示〔23〕,CCB用于糖尿病高血压一线治疗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能够降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与其他ACEI是同样有效而且安全的。
IDNT试验提示〔24〕,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合用在预防并发症方面各有其优势,前者可更有效地预防肾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而后者则更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应首选ACEI或ARB,其次是CCB,在治疗上若是单一的用药效果不明显,可以采用联合用药,提高治疗效果,达到治疗目的。
降压治疗是一种最有效的心血管药物治疗手段,强调降压达标,但是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这种血管疾病风险很高的患者,绝不能忽视降压达标的过程。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存在比较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一方面应处理这些斑块,另一方面应注意降压的速度,不应把舒张压水平降得过低,在最大程度地获得降压益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降压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1Wild S,Roglic G,Green A,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J〕.Diabetes Care,2004;27(5):1047-53.2 Kearney PM,Whelton M,Reynolds K,et al.Global burden of hypertension:analysis of worldwide data〔J〕.Lancet,2005;365(15):217-23.3陈凤娟.高血压与糖尿病相关关系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1;12(1):14-5.4沈潞华.高血压与糖代谢紊乱〔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6):1383-4.5陈国伟.高血压与糖尿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199-200.6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Efficacy of atenolol and captopril in reducing 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UKPDS 39〔J〕.BMJ,1998;317(7160):713-20.7Genuth S.The UKPDS and its global impact〔J〕.Diabet Med,2008;25(Suppl 2):57-62.8Patel A,MacMahon S,Chalmers J,et al.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Effectsof a fixed combination of perindopril and indapamide on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ADVANCE trial):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7;370(9590):829-40.9UKPDS Group.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38: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J〕.BMJ,1998;317(7160):703-13.10Marshall SM,Flyvbjerg A.Preven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J〕.BMJ,2006;333(7566):475-80.11Berl T,Hunsicker LG,Lewis JB,et al.Impact of achieved blood pressure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he irbesartan diabetic nephropathy trial〔J〕.J Am Soc Nephrol,2005;16(7):2170-9.12Cooper-DeHoff RM,Yan Gong,Handberg EM,et al.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JAMA,2010;304(1):61-8.13The ACCORD Study Group.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N Engl J Med,2010;362(17):1575-85.1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with diabetes〔J〕.Clinical Diabetes,2003;21(3):122-7.15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Hypertension,2003;42(6):1206-52.1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Position Statement)〔J〕.Diabetes Care,2005;28(Suppl 1):S4-36.17Stas S,Appesh L,Sowers J.Metabolic safety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myth versus reality〔J〕.Curr Hypertens Rep,2006;8(5):403-8.18DREAM Rrial Investigators,Dagenais GR,Gerstein HC,et al.Effects oframipril and rosiglitazone on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r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results of the Diabetes Reduction Assessment with ramipril and rosiglitazone Medication(DREAM) trial〔J〕.Diatetes Care,2008;31(5):1007-14.19Kjeldsen SE,Jamerson KA,Bakris GL,et al.Avoid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rough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living with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vestigators.Predictors of blood pressure response to intensified and fixed combinationtreatment of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the ACCOMPLISH study〔J〕.Blood Press,2008;17(1):7-17.20Wang JG,Staessen JA,Li Y,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Stroke,2006;37(7):1933-40.21Martina B,Weinbacher M,Drewe J,et al.Effects of losartan titrated to losartan/hydrochlorothiazide and amlodipine on blood pressure and peripheral capillary micro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J〕.J Hum Hypertens,1998;17(7):473-8.22Calhoun DA,Jones D,Textor S,et al.Resistant hypertension:diagnosis,evaluation,and treatment: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J〕.Hypertension,2008;51(6):1403-19.23The ALLHAT officers and coordinators for the 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Major outcomes in high 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CE inhibitoracalcium channel Blocker vs Diuretic -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J〕.JAMA,2002;288(23):2981-97.24Berl T,Hunsicker LG,Lewis JB,et al.Irbesartan Diabetic Nephropathy Trial.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he Irbesartan Diabetic Nephropathy Trial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overt nephropathy〔J〕.AnnIntern Med,2003;138(7):5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