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首先,政府主导模式是指政府通过建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统筹安排资源,推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承担主导责任,权威性强,资源丰富,可以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例如美国的农业部门就起到了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的作用。
对我国的启示是,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并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合力。
再次,农民合作社推广模式是指农民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共同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活动。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农民主导、自愿参与,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例如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通过农民自主组织和参与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了生产效益。
对我国的启示是,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和引导,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都对我国的推广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不同的推广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又必须依靠农技推广体系。
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3%,但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5%,其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的以大学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协调高效的科技体系对美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撵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与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借鉴美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之路,对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组织框架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组织机构是立体结构,是由联邦农业技术推广局、各州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县推广办公室和农学院四个层次组成。
1.1 联邦农业技术推广局联邦农业技术推广局的主要职能是执行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和规章,并进行管理,以保证合作推广体系高质量地服务于农业企业,协调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1,2托州农业推广站托州立大学农学院设立的农业推广站居核心地位,实施农业推广的具体工作,制定和实施州农推广计划,对县农技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等,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
州农业推广站既是各州推广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各州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的具体实施者。
它上对赠地大学农业学院和农业部推广局负责,下对本州农场及公众负责,是美国合作推广体系的真正核心。
1.3县推广办公室县推广办公室是州推广站的派出机构,县级推广员受州立农学院领导,并以联邦农业和州立农学院工作人员的身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工作,其大部分时间是访问农场、农户,诊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民寻求解决办法,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解决有关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问题。
1.4美国的大学农学院农学院内部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各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活动都是在州立大学农学院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农学院院长兼任州试验站站长和推广站站长,农学院教授承担教育、科研、推广等多方面的工作,它们直接与若干农场保持联系,随时将自己或者收集到最新科技成果提供给农场,形成科教研一体化的技术推广体系。
借鉴国外农业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开展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根底,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那么,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根本特征,建立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进展理念的农业进展模式。
一、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1.以色列节水农业模式。
以色列60%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状态,没有水,没有雨,水资源严峻匮乏。
为了维持经济和农业的进展,他们长期致力于进展农业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
(1)循环利用污水资源。
以色列是世界上循环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处理后的污水利用率已达70%,居世界首位。
以色列每年大约有3.2亿立方米的废水经过处理以后用于农业生产,分布在城镇四周的果园主要用途理后的污水浇灌。
(2)利用微咸水。
以色列南部沙漠的微咸水被用来农田浇灌,生产的西红柿和其他蔬菜、水果的品质优异。
以色列利用淡化咸水进展浇灌的面积到达45 000 公顷。
(3)采纳滴灌和微灌技术。
以色列很早就采纳了压力喷灌技术;以后以色列又开发了滴灌技术。
它可用于长距离和坡地浇灌;肥料可以与水一起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四周的土壤中,从而节省了水和肥料;滴头直接将水输送到根系四周的土壤中,水的蒸发极微,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讨论说明,地表浇灌水的利用率仅为45%,而滴灌可高达95%。
创造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三十年来始终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4)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由于淡水资源非常珍贵,以色列因地制宜地在各地修建各类集水设施,尽一切可能收集雨水、地面径流和局部淡水,供直接利用或注入当地水库或地下含水层。
从北部戈兰高地到南部内盖夫沙漠,全国分布着百万个地方集水设施,每年收集约1~2亿立方米水。
以色列节水农业,让人们看到:在资源短缺状况下,如何利用其他优势制造出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率;一个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是在资源限制的根底上,合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进而实现产业经济模式的输出绩效最大化。
美国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推动农业发展,美国国会在1914年建立了专门解决农村农业问题的推广体系,当时美国5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30%的劳动力在农业领域。
这个以赠地大学为核心的推广体系推动了美国农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农业生产力。
如1945年需要14个劳动力、2英亩土地才能生产100蒲式耳玉米,目前用少于3个劳动力、不到1英亩的地就能达到。
美国成功的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明确大学在推广中的作用方面有很好的示范性。
美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情况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农业教育和推广经历了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9世纪初,农业期刊开始出版并阐述农村问题,大学开始设置农业或者与农业相关科学的课程。
农业期刊逐渐增多,在1840年已有30种期刊和总共超过100000的发行量,标志着农业新闻业已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
在19世纪30到60年代期间农业教育成为当时农村的头等大事,直到1862年莫里尔赠地大学法案的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开始达到顶峰。
根据莫里尔法,各州成立了赠地大学,主要进行农业科学及机械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不同于一般大学只是进行教学和研究,赠地大学的特别之处在于承担着科研成果的推广任务。
1887年哈奇农业试验站法案通过,明确规定各州建立农业试验站并由联邦和各州政府专门拨款资助。
隶属于赠地大学农学院的农业试验站,负责向农民示范其研究成果并传授有价值的农业信息。
而后成立的“农学院与实验站协会”使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更加紧密。
农业实验站的建立使教学和科研更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实际应用。
农业部、赠地大学和农业试验站合作共同进行农技推广,推动着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形成。
新西兰、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新、澳两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农牧业优势明显。
新、澳两国均四面环海,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
两国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尤其是畜牧业,是世界上主要农牧产品生产国。
新西兰有2/3的土地适宜农牧,是世界上人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
畜牧业人口占农业人口80%,产值也占农业产值的80%以上。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新西兰GDP 增长的60%来自于农牧业。
澳大利亚是世界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农牧业用地占国土面积60%以上,其中牧场面积占世界牧场总面积的12.4%,是世界上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农业的主体是畜牧业和种植业,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6∶4的水平,个别年份甚至高达7∶3,是世界奶制品,水果,大米和花卉的重要生产国。
两国充分利用本国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
(二)现代农业特色突出。
新、澳两国现代农业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
主要表现:一是规模化、大农场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两国农场明显呈现出向大农场化发展的趋势,农场数量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大。
目前,新、澳两国农场的数量分别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30%和25%。
澳大利亚每个农牧场平均规模约3万公顷,比美国大10多倍,最小的农牧场面积也在50公顷左右,每个农牧业劳动力经营土地约1200多公顷,在农业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
二是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
两国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既有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农场和专业化服务公司,也有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如在肉牛生产全过程中,有的单位专门从事育肥、饲料、防疫、品种等某一个环节的生产和服务。
澳大利亚目前也已经形成了某些特定的作物带和畜牧带,如昆士兰州的甘蔗带,塔斯马尼亚州的苹果区,东南部的小麦带等,这些均足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是机械化、电气化发达。
新西兰绝大多数牧场、蔬菜基地都是采用机械化进行灌溉,航空施肥占全国施肥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居世界领先水平。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自农业推广在西欧兴起至今已有 100 余年,一百年里各国成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国外有很多国家成功地实行了推广工作,对各自国家的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和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历史、现状简介建国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党全民抓农业。
1952 年农业部提出“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技术员为骨干,组成技术推广网络”以及“以县为单位,照顾经济区划,每万亩耕地设置一个综合试验站”。
1954 年,农业部发布《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全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 4594 个,职工32740人。
1956年,毛泽东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上、肥、水、种、密、保、工、管,基层乡镇政府建立了一支农业技术队伍,包括农技员、种子员、植保员、兽医员、水利员、林业员、农机员等。
1963 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展到 11938 个,职工 71469 人。
其中,县级推广站 1661 个,乡级推广站 10166 个。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人民公社承担的重要工作之一,所有公社干部都要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采用行政手段,把推广任务包括配套物资,如种子、肥料、苗木等层层分解,县分到乡,乡分到村,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全国各行各业的恢复和发展,原农牧渔业部组建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分级组建省、市、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
据农业部统计,一年全国共推广农业新技术项次,推广面积亿亩,增加经济效益亿元。
农业试验示范项目项次,其中获得县以上成果奖项次。
有些地区总结出“通过乡、村两级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社会化服务”经验,在乡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村级建立农技、水利、农机、植保、种子“五统一”的综合服务队,解决分田到户后出现的田块过小不利技术推广的难题。
这一阶段相对来说被认为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获取一定成绩的时期。
国外农业推广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于国际上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体系的介绍和分析,从其优点和特点研究其农业推广体系对于该国农业的发展所起作用,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对于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提出建议【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农业发达国家符合国情目录摘要 (1)1.引言 (4)2.他国农业推广体系及模式的发展 (4)2.1加拿大的农业推广体系 (4)2.1.1加拿大的农推体系组成 (5)2.1.2加拿大农业推广体系的优点 (5)2.2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 (6)2.2.1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组成 (6)2.2.2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优点 (7)3.外国农业推广模式的启示 (7)3.1农业推广机构要分工明确,适当竞争 (8)3.2积极培训农业推广人才高素质人才 (8)3.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广体系 (8)参考文献 (9)1.引言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一个国家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农业技术进步推广、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业产业效率提高等等都需要有一个优秀的具有符合国情的农业推广体系的支撑和保障。
所谓农业推广是农业推广人员所从事的,以沟通干预为特征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系统管理工作。
农业推广人员根据发展目标和农民的需要,通过对农民开展动员、组织、培训、技术支持、咨询等活动与农民进行信息沟通。
农业推广的目的是帮助农民提高自我决策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了自愿行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时间较短,又随着对于农业政策的不断改进,农业推广也不断的改变着其本身的工作范围和内容。
不可否认,我国的农业水平较原来有着极大的进步,但是“三农”问题的存在和不断加深仍说明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有更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体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农业却只是“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
我国有三分之一农业人口,而农业产值却只占总GDP的10.17%(2010年),相较世界上农业强盛的美欧国家,我国还有很大差距。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林水中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 224051摘要:在分析了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体,法律规范,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服务体系社会化,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六个方面,阐明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启示农业科技的推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传送到农民手里,以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发展。
正视我国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和创新机制的研究,在当前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的保证。
由国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推广工作的正规化始于20世纪初,其发展壮大则是在二战以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113个国家中200个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1910年以前,全世界仅建立了14个国家级推广机构,只是现有国家级推广机构数的7%,且主要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约建国家级推广机构48个,占现有数的20%左右,主要在一些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二次大战以后,一方面由于已建的推广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援助,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推广解决粮食的短缺问题,便纷纷开始建立推广组织。
世界上约150个国家级推广组织(约80%)都建立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国家农业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主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目前全世界约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4.2万(中国仅含种植业部分)。
其中:非洲约5.9万人,占全世界的10.8%;亚太地区约39万人,约占72.1%;欧洲约5.9万人,约占10.8%;拉丁美洲约3.3万人,约占6.1%;北美约1.5万人,约占2.7%;远东地区约3万人,约占5.5%。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显现出多元化格局,大致可分为六大类: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这一类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日本为代表。
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
3.附属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
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
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
5.私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建的产品推销部门。
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
6.其他形式。
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他们以农村青年和妇女为推广对象,向农民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健康、保健等知识。
各国政府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以一种推广体系为主兼有其他推广体制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这些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1%;附属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4%;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私有推广体系占5%;其他类型的推广体系仅占2%。
可见,以国家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主流,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推广体系是最完美的,任何一个推广体系的建立均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建立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主要有以下差距:一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低,1999年的投资强度仅相当于国际上低收入国家1980年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大部分用于发放工资,达到80%以上,远高于欧洲的74%,北美的57%,拉丁美洲的55%;三是我国中央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比例较低,不到10%,90%以上是来自地方政府,远高于美国的67%,日本的64%,荷兰的40%。
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是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人均负担的农民数高于发达国家,平均一个推广人员服务1178个农业人口,而美国平均一个推广人员仅服务200个,表面上来看,似乎我们的工作效率要比美国高,其实不然,如果用平均每个推广人员服务的耕地面积来衡量,美国是中国的46倍,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二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规范的资格认证,多数国家的专职农推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制度,荷兰和丹麦农推人员的录用要有一个严格的程序,并经考试才能录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专业技术学习经历,我国目前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在职教育制度、职称评定和用人制度还需健全和完善。
二、国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国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如下启示:1.尽快修订并制定农业推广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
从国外农技推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看,美国、日本等国家,较早地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了法律规范,并在实战中不断加以完善。
从而保证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健康进行。
日本的《农业改良普及法》自颁布至今,已做过八次大的修改,通过实践不断地加以完善。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到1993年才正式颁布实施,比美国晚近一个世纪。
自颁布以来,新的情况不断出现,并且由于该法出台时就很仓促,对许多重要的问题只做了原则性确定,实施主体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在现实执行中往往有法难依,关于农业技术商品化问题,更没有涉及。
因此,需要尽快修订,并制定农业推广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
同时,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真正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把农业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2.农业技术推广以政府行为为主。
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推广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推广经费来源受到政府的强制监督,以政府拨款为主,保证农业推广的顺利进行。
我国目前政府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财政拨款和国家设立的推广项目经费。
由于总体投入不足,加之渠道不畅,有限的经费往往也得不到有效保障,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2000年的抽样调查表明,经费缺口约在50%左右,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国农业推广发展的重要原因。
另外,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在推广机构建设、人员培养、立法等方面都有健全的制度,并在价格、信贷、物资供给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对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在待遇、奖励等方面,制定了有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和稳定他们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如日本对农业推广人员实行“普及津贴”制度,工资高于其他部门公务员。
因此,农技推广人员不会为自身的生活发愁,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为此,我国政府应用法律形式固定财政拨款中用于农业推广人员的金额比例,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津贴,同时,为推广人员提供优惠政策,使推广人员能安心工作。
3.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市场组织的农业推广作用。
发达国家在发挥政府推广职能的同时,都能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作用。
如美国的大豆协会、日本的农民协会等在农技推广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同时,各国的农业企业在农业推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生产农业机械、农药、化肥和种子的公司,在推销产品的同时,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加快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
中日两国农业在经营方面有两个相似:一是土地规模小,二是生产经营方式分散。
两国都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
这就决定了中日两国农业的经营具有相互借鉴的直接条件和自然联系。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市场组织,将其纳入正常有序的农业推广体系中来。
4.构建以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职责分明、密切合作。
农业教育、科研坚持为推广服务。
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农业大学为主体,大学教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可能是农业技术的研制者,同时又能直接参与技术推广工作,因而对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能更及时地等到信息,真正做到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密切结合;日本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虽然自成体系,但日本的农业科学院与农业推广组织都与农民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是世界上机构及人员最庞大的体系之一,长期以来三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内在结合机制,自成体系。
科研机构不过问推广系统的工作,推广部门不能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从而使农业推广体系没有发挥出整体效应。
我国应在这方面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三者协调机制,同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推广部门及时向教育和科研部门反映实际推广中遇到的问题,科研和教育部门也加强同推广部门的联系,形成紧密的结合体。
5.推广手段现代化。
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已广泛采用卫星通讯、Internet等手段,推广人员装备有汽车、移动电话等新技术新装备,我国还有很多的基层农技推广站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经费短缺到连推广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推广的手段也更加现代化,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农副业推广机构已形成全国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我国目前广播电视等大众推广媒介,已成为部分农民获取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已在一些农业大户中出现,这就要求农业推广部门要不断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大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
6.重视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
许多国家对推广人员都要进行职前培训,并实行任职资格制度,农技推广人员在取得资格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
参考文献:[1] 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9.[2] 吴坤福.美国农业技术推广考察见闻[J].农技推广(1):29.[3] 汪荣康.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90-108.[4] 王春法.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J].中国农村经济.1994(4).[5] 聂闯,吴俊. 农业推广的重要趋势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C].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6] 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一)[J].中国农技推广.2004 (4).林水中(1969-- ),男,江苏兴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及农业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