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2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3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4 浅析中美幽默之差异

5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6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

7 侦探小说的发展

8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9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10 英汉委婉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11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4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15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16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7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18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

19 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精神隔绝主题

20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1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2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23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24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25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26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27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28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

2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30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

31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32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33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34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35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36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37 Awakening of the Black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A Study of Four Major Female Images in Beloved

38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39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

40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

42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

43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44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45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46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47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

48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49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

50 A Feminist Reading of A. S. Byatt’s Possession

51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52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53 参与式教学法与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54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

55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56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57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58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

59 阿瑟·黑利小说《讹诈》中的前景化现象探析

60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培根《谈读书》的翻译

61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62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

63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

64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65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

66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Business Letters

67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68 小议非语言交际中的身体语言

69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70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71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72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73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74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75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76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

77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78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79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80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81 An Analysis of Bernard Shaw’s Pygmal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82 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83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85 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86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

87 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88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重复

89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90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91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转喻

92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93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94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oles of Interpreters

95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

96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97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98 方位介词“over”的隐喻含义研究

99 丹尼尔·笛福的社会地位和鲁滨逊漂流记

100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

101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比较分析

102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103 论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4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105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106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死亡主题

107 功能对等理论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108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

109 中美幽默的比较

110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111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

112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11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114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

115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116 简爱性格研究

117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

118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

119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的斯嘉丽

120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21 赛珍珠《群芳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22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123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24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125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126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127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

128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女性意识

129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sive Voice

130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131 论英汉翻译过程

132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33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34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35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36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37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138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

139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140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141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142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143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Character o f Wuthering Heights’ Hero——Heathcliff

144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145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146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14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148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149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

150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151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52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153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

154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155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156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157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158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59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60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

162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63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

164 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

165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

166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67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

168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69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转向成熟的过程

170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71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72 透过中西谚语的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异同

173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研究

174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175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76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77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7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179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

180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181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182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1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4 简爱的独立与反叛性格分析

185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186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87 从USP理论角度论苹果公司的广告策略

188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

189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

190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191 海丝特与卡米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

192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

193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194 汽车广告功能分析

195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96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197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

198 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

199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

200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功能翻译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进行了介绍,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进行阐述,目的在于说明,功能翻译理论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的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了语码,翻译则成了语言操作。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领军人物有K.赖斯、H.J.费米尔、C.诺德、J.H.曼塔利等。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以功能方法来研究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翻译。当时不少译者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但那时“适当的翻译”强调“字对字”翻译和对原文的忠实,即使译文与想要达到的意图不一致。当时的圣经翻译者认为翻译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本的忠实再现,二是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读者。马丁?路德主张在翻译圣经时在部分文章采取“字对字”翻译,其他部分文章应使译文与读者的需要和期望一致。同样,尤金?奈达区分了两种翻译中的对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收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含意。但奈达的翻译仍是关注原文,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强调等值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 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K.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她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 之后,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成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交际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 J.H.曼塔利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l Action),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功能翻译理论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 译方法。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三、功能翻译理论观点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浅谈字幕翻译中的翻译教学论文2000字

浅谈字幕翻译中的翻译教学论文2000字 近几年,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人们的知识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西方影片的需求逐渐加大,对于字幕翻译的质量需求也不断提升。字幕翻译是东西两种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及文化的转化与交流。那么,在字幕翻译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使影片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呢?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字幕翻译的特点入手,从而得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 (一)语言趋于口语化。字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模式,它 是口语的简化的书写形式。电影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一般而言,字幕有两种: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后者才是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即在保留原声的情况将剧中人物对白和必要视觉信息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 (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翻译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 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字幕翻译面临的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时空限制,它并不像书本那样给人以足够的时间,字幕必须与人物对白、动作和画面同步,随着画面的切换,迅速更替的字数必须满足观众的阅读需求,通常一个画面里最多出现两行字幕,每行字幕的字数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因此,译者必须对原对白有很好的掌握及理解,仔细斟酌两种语言的认知、文化差异,对原文信

息进行取舍,将那些不能直接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对行文精妙地布局,从而使观众能较好地欣赏电影。 对于应对字幕的翻译策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很多都是相通的。在此,我根据我的理解,将主要讲述三种翻译策略。 (一)浓缩的翻译策略。浓缩策略一般包括省略和压缩两种。字幕翻译是受制约的翻译,因为一般从口语对白到文字的转换中,原文就要缩减很多。通常说话速度越快,信息压缩量越大,字幕翻译者需要在对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力的判断的基础上,对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节略。如果根据原文逐字翻译,没有足够的空间,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观众来理解其意思。这样,所译出的字幕就会让观众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干扰欣赏过程,影响效果。因此,字幕翻译应该以简洁明了为翻译标准,才能使译文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化暗含为明示的翻译策略。语言交际活动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但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原文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所暗含的交际内容,往往因不同语言读者认知上的差异而难以被译文读者识别,因此必须将译文读者因语境差异不能从语义内容中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化暗含为明示的翻译方法有很多,如增译、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 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 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 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 符号(sign)。 布勒根据语言工具模式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他进而提出依据文本主要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张美芳2005:65)。有一些文本明显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一些文本意在产生某种美学效果,另一些则只是传达信息。布勒据此区分出三大文本类型:意动型文本(conative)、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型文本(representative)(周桥2006:81)。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雅各布逊发展了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这个模式有六个组成要素:信息、语境、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接触渠道、代码和话语功能。他根据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话语功能分成五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张美芳2005:67)。 1.2.2译功能翻学派的主要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弗米尔则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最主要的理论: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而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研究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摘要】影视翻译者们几乎把“整个世界”搬到中国观众眼前,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引进中国。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对新鲜事物有着饱满的热情,与此同时,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心态、获取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电影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字幕翻译也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一、前言 我国着名学者钱绍昌曾明确地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总的来说,我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用 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首次提出对中国乃至世界翻译产生重大贡献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很多人认为严复所提出的“雅”破坏了“信”和“达”,从字面上来看,的确如此,因为仅仅为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而脱离原文,这样的做法本身极具挑战和危险性,但是从积极乐观的一面来讲,严复的翻译标准极其重视润饰,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关注的,这为后来的翻译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

基础,启发大家在越来越重视美感的时代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追求译文美感。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之所以多年来没有被翻译界抛弃,是因为这简明扼要的三个字把翻译的精髓总结得淋漓尽致,尽管时代赋予了翻译新的意义,但是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运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由于受到电影故事背景、情节、文化内涵以及观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标准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和要求。 三、“意境说”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着名的翻译大家严复、鲁迅、瞿秋白等前辈将翻译提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中国文学艺术着意追求超越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将自然形象当做表现内在神情气韵的媒介,因而形象刻画并不是中国文学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第29页,《中西比较诗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境说”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就会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就可以从形式文采美的角度对字幕译文进行深度润饰,使观众通过颇具美感的字幕译文领略电影本身的魅力,进入精彩纷呈的电影世界。 1.偏重于主观的主客观统一。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我们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浑,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31页,《中西比较诗学》)而非仅仅局限于主观论断。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要注意主观的意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中期兴于德国,以赖斯,弗米尔,曼塔里和诺德为代表,对当代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源头了。西塞罗翻译《圣经》的时候就注意到逐字翻译会是译文显得笨拙,如果作适当的语序和措辞方面的变动,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奈达提出“功能对能”或“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译者和译文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意涵,实现了翻译理论上的一大飞跃。厄廷格将翻译解释为一种语码转换的过程。威尔斯认为翻译是要实现语篇转换。到此为止,翻译理论都是原文至上的。一九七一年赖斯提出,理想的翻译是“目标语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从而创立了基于原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而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著名的目的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符号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人类行为。这里的行为指的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原文的功能在于想翻译接受者只提供信息。翻译再也没有必要格地再现原文,译者只需要根据译文接受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即可。这就意味着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处理原文

的自由。曼塔里则借用行为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是一种行为,注重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等)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当然,弗米尔的目的论容易让译者感到激进而拥有过多的自由,结果反而对翻译没有好处,为了平衡目的论,诺德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所谓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自由度。当翻译活动的涉及者出现冲突的时候,译者有责任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对各方的忠诚。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忠诚与忠实是不同的。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指的是译者不能背叛原文。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派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其主流。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纽马克和奈达也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讨翻译,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字幕翻译

1、研究背景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影视字幕翻译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电影的字幕渠道慢慢了解着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期待获得和原语观众一样的感受,好的字幕翻译就能更好服务目的语观众。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开始慢慢关注这一领域,结合各种中西方翻译理论来指导字幕翻译。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交流不断地深入。他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联系,也各有独特的文化要素。正是文化的共性和联系,为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要素,成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沟通交流的障碍。翻译难点在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表达上。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语言和文化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现今,影视剧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爱,成为受众最多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目标语观众能否对影视剧有最贴切的理解,取决于字幕翻译能否译出原剧的原滋原味,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剧的文化风俗。国内的字幕翻译缺乏统一的翻译理论的指导,及严格的规范依据。字幕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应该引起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电影电视作品是人类娱乐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年前,中国观众所能看到的作品多为中国大陆或香港制作的一些影视剧。然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几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一方面这得益于比过去更加宽松的文化政策,允许更多国外优秀的作品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和字幕翻译的兴起。互联网提供了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渠道,而字幕翻译则克服了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的障碍,使普通人欣赏外国作品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也纷纷出口到其他国家,字幕翻译也从一开始的英译中为主,扩展到中译英,中译日,中译法等等其他翻译类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日益加入到全球化的脚步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文化交流方面,很多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被引入到了中国。因此,字幕翻译的地位就愈发凸显。成功的字幕翻译不仅会使观众领略到异国风情,更能达到文化传播的功能。然而,影视剧的翻译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该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尚待加强。特别是中国,在字幕翻译上严重滞后于国际市场,不能满足广大中国影迷的需求。 作为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字幕翻译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得以迅猛发展。字幕翻译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渴望了解和欣赏异域节目和文化。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字幕翻译的出现是个福音。翻译字幕使他们坐在家里就可以没有语言障碍地欣赏到外国的影视节目。同时,他们还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字幕翻译与传统的文学翻译不同,甚至与译制配音的电影也不同。字幕翻译大部分是由网上的爱好者自愿做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来完成翻译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字幕的巨大影响和相对不足的理论指导引起了本文作者的兴趣。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其实比故事片更早跻身于世界影坛,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万氏兄弟,他们堪称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了广告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被认为是最早的国产动画片。1941年,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片,它是世界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在新世纪,国家开始大力扶持国产动画,目前中国有上千家动漫公司,但精品不多。2008年《喜羊羊与灰太郎》系列动画异军突起,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热播,该片在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风靡一时。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本文从目的论出发,结合字幕翻译的相关知识,分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字幕翻译规范

字幕组翻译规范 先从最基本的格式开始: 格式规范:(字幕用txt记事本打开,如图): 1. 严禁盲翻,任何人,任何理由,任何借口,都不可以。(盲翻即不看电影即翻译) 有人会问,既然都有英文字幕了,那为什么还要下片呢? 注意,你看英文字幕无法看出是片中的哪个人在说话,用怎样的语气说等等,是无法带入片子所以请务必下了片再翻。 2.翻译时把中文写在英文的上面,不可以写颠倒

3. 原则上中文字幕中不准出现任何符号(指全角符号,如,。“”),需要用符号的地方(如句中逗号句号)用空格代替,但可以保留有表达情感作用的问号,感叹号或者省略号等,如要保留符号,请保留英文输入状态下的符号,例如: 这里的半角标点和空格指的是英文标点和空格,不是中文输入的半角标点和空格.千万注意. 4. 对话类,要求两句话之前都加上–,–与话语内容之间须有空格,第二句话的–与之前的内容之间空一个空格。示例如下: (另,也可能英文对话中,只有一句前面有横杠或没有横杠,请补齐) 另,部分字幕中出现未说完的话,如:“If there is anything- - I mean”则应该把此时的- - 或其他的符号形式改成…即翻译为如果“有什么事…我是说”,以免与对话中的横杠混淆 5. 如果一句英文分成2行显示了,请根据这一整句的中文意思来翻译,不要看一段翻译一段。 6. 英文俚语:采用意译,不用直译. 禁止出现无厘头翻译,例如:凤姐,我爸是李刚等. 尽量做到:信达雅 7.英文人名保留;已有定名的地名、建筑名等专有名称尽量翻成汉语;(人名由校对最后统一翻译出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马克思什么的都是名人吧,那中文名字算是已有定名,得翻成汉语,地名也是,比如洛杉矶芝加哥什么的,请翻成汉语.普通人名,比如Linda,Peter之类,保留英文,没有约定俗成翻译的地名也请保留英文. 8. 英文字幕中出现字符,需要删除;歌词不需要翻译,直接把歌词上面的字幕2个字删掉,保留英文。例如: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简述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形成这一理论有三个杰出贡献者:Katharine Reiss,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 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 2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决定。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和翻译(translation )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 )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 )。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7 4《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 hines e T r anslato rs Jo u rnal

字幕是什么意思.doc

字幕是什么意思 人人都会碰到这些事情。在原地走一条陌路。在山顶听一场倾诉。在海底看一眼尸骨。在沙发想一夜前途。这是默片,只有上帝能给你配字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字幕是什么意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字幕基本解释 词语:字幕 拼音:zì mù 注音:ㄗˋ ㄇㄨˋ 词性:名词 ◎ 字幕 zìmù [captions;subtitles of motion picture] 在电影银幕或电视机荧光屏下方出现的外语对话的译文或其他解说文字中文字幕 字幕引证解释 1. 银幕或电视机荧光屏上等处映出的文字。如:片名,制片单位,摄制人员名单,关于影片内容的说明,唱词,外语译文以及无声影片中的对白等等。 2. 文艺演出时配合放映的文字。其内容与作用大致同于影片或电视上的字幕。 字幕造句 1 这电视字幕闪得这么快,除非我能一目十行,否则怎能

看得清楚? 2 我错了!甚至有点吃惊,它是字幕版的!这很好!"它可以赚取额外收获"我嘀咕着推测。 3 注意:全片西班牙文对白,有中英文字幕. 4 我还是更喜欢听英文原声,配上中文字幕就行了。 5 作品长度最长不超过约10分钟,包活片头字幕和片尾子幕。 6 读剧本,当你去看英文电影时,试着不要看中文字幕。 7 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视频都有中文字幕,另外一些很快就会有中文字幕,还有一些则有待你这样的观众去自愿翻译字幕。 8 七夕上演唯美爱情剧,幸福是片头,快乐是字幕,浪漫是旋律,温馨是剧情,甜蜜是花絮,你是唯一的女主角,爱你是不变的主题。亲爱的,七夕快乐。 9 一些成员调整时间轴,确保中文字幕与音轨同步。 10 你看电影时能不看中文字幕吗? 11 矢量字体:专业优化过的矢量字体,字幕显示更美观,大大减少外挂字幕漏字问题。 大家面面相觑心想怎会这样,于是大家仔细看著字幕机查看有没有异常现象。 13 什么是无字幕剪贴簿? 14 一个字幕编辑处理器,可以用于修复、翻译字幕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