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篇针法灸法类
- 格式:ppt
- 大小:379.50 KB
- 文档页数:30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温针灸及其他灸法:温针灸骑竹马灸隔姜温针灸麝艾温针灸电热艾针灸隔橘皮温针灸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其中。
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温针灸【概述】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
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
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
……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
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
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操作方法】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
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
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
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
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
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主治病证】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注意事项】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
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收藏】针灸的26种刺法(上)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今天,小编将会就26种特定针灸刺法,向大家做详细介绍!事不宜迟,快快收藏吧!腧刺1《灵枢·官针篇》中记载:“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此句意味着——该种针刺疗法特用于五脏有病时。
腧指四肢荥穴与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往往用于治五脏疾病。
远道刺2《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记载:“刺府俞,去府病也。
”下肢合穴主治六腑疾病,此种刺法被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
其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经刺3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络刺4络刺通常指代——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其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记载:“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称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分刺5分刺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可用来治疗邪在分肉(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称为“分肉”),溪谷酸痛等疾病。
用此法针刺环跳、秩边穴等,可用于治疗梨状肌综合症。
《素问·调经论》中提及“病在肉,调之分肉”,即为此意。
大泻刺6《灵枢·官针篇》中记载:“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大泻刺是一种用铍针切开引流,排脓放血的刺法。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程【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研究表明,腧穴热敏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
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一、简史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
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针法。
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
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约60万年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
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
早期只有钻木取火的“木燧”,后来则有照日取火的“金燧”。
周代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规定,政府还有专门取火的官员,分季节为人民提供新火种。
古代不同的取火方法曾给当时灸疗选用火源以一定影晌。
如晋代陈延之《小品方》记载,灸疗不宜用八木之火,而宜用“阳燧”从太阳取火。
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灸疗的的医学典籍。
内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产马(马刀,即瘰疬)、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
并发现,其中一些病证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地记载了施灸的部位。
如“久(灸)足中指”、“久(灸)左[月行]”,“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一久(灸)”等。
在同时代的不少非医学书籍中,也有不少灸疗的记述。
《左传》中提到公元前581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说过的“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这样一段话,其中“攻”字,一般认为应当作“灸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