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运动障碍分型与临床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5.90 MB
- 文档页数:82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体征持续时间<24h。
(2)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体征持续>24h,<3周。
(3) 小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4) 大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1)腔隙性梗死:梗死灶面积<1.5cm。
(2)小梗死:梗死灶面积1.6~3 cm。
(3)中梗死:梗死灶面积小于一个脑叶,3.1~5cm。
(4)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梗死灶面积>5cm。
(5)阴性: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
(6)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塞。
三、根椐病因分型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
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
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
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分为以下五种亚型:(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
(1)临床表现:包括如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
(2)头部影像学(CT或MRI)表现: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5 cm。
(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
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
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
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
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
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之临床综合第八章神经、精神系统第八章神经、精神系统第一节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一、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常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此外,还包括动脉炎、药源性所致,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引起,但较少见;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肌纤维发育不良和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有些病例很难找到确切的病因。
二、临床类型(一)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型见表2-9-5-1。
表2-9-5-1各类脑血栓的症状与体征类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完全性卒中较重、较完全,常于数小时(6h)达高峰进展性卒中呈渐进性加重,在48小时内仍不断发展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较轻,但持续存在,可在3周内恢复可分为:完全型、进展型、缓慢进展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二)依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检查证据分型:1.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椎基底动脉主干、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卒中,局灶症状体征重,进行性加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显著,甚至可发生脑疝。
2.分水岭梗死相邻血管供血区分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
常呈卒中样发作,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根据CT可分为以下类型:①皮质前型;②皮质后型;③皮质下型。
3.出血性梗死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4.多发性梗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引起。
三、临床表现(一)大脑中动脉闭塞见表2-9-5-2。
表2-9-5-2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部位临床表现主干闭塞对侧面舌瘫与偏瘫(基本均等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出现体像障碍皮质支闭塞分为上部分支卒中和下部分支卒中。
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下肢和足部受累较轻,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均等性偏瘫(可伴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可伴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皮质下失语例题:运动性失语,其病变部位在:A.左侧大脑半球B.右侧大脑半球C.主侧(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D.角回E.第一、二颞回后部【答疑编号501113080101】『正确答案』C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A.高血压病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脑动脉炎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答疑编号501113080102】『正确答案』B(二)椎基底动脉闭塞引起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
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研究郭艳红; 赵蕾【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9(010)017【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眼球; 轨迹运动; 强迫症状; 轨迹; 研究【作者】郭艳红; 赵蕾【作者单位】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山东青岛266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exploratory eye tracking movement,EEM)是通过记录受试者随意注意静止图像时出现的眼球运动轨迹,是精神分裂症重要的辅助诊断工具,目前广泛地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1-3]。
由于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一级亲属的探究性眼球运动异常率也明显增高,且它不受抗精神病药物、起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的影响,从而提出探究性眼球运动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遗传学指标[2-4]。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强迫-精神分裂谱系障碍中的一个亚型,并对此类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5-9]。
国内目前对此类患者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就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做一专门探讨。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住院或者门诊就诊的精神分裂症及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3)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4)研究内容已经得到患者本人或是家属们的一致同意;(5)本院的伦理委员会已予以批准研究的进行。
排除标准:(1)严重躯体及神经系统疾病;(2)影响眼动检查的眼部疾病;(3)酒精依赖及药物滥用史;(4)有精神疾病家族史;(5)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
健康对照组为我院身体健康职工和家属,无眼部疾病,无严重躯体、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无药物和酒依赖史,其一级亲属无精神障碍病史。
五、颅神经(The Cranial Nerves)98.颅底内侧面的结构及出颅的部位是什么?颅底(Cranial floor)内表面形成颅腔的底,被分为三个窝: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
许多孔(Foramina)是血管结构、颅神经及延髓经颅腔底出入的通路。
颅底的组成、孔及其结构可参见表5-1。
表5-1颅底的组成、孔及其结构孔结构前颅窝筛骨筛板嗅神经中颅窝视神经孔视神经眼动脉脑膜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Ⅴ1)眼上静脉圆孔三叉神经上颌支(Ⅴ2)卵圆孔三叉神经下颌支(Ⅴ3)破裂孔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棘孔脑膜中动脉和静脉Vesalius孔导静脉(emissary veins)和小静脉丛(clusters of venules)后颅窝内听道面神经位听神经内听动脉颈静脉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脊髓副神经乙状窦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枕大孔延髓脑膜脊髓副神经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和后动脉99. 颅神经相关的神经节及其功能是什么?颅神经(Cranial nerves)相关的神经节(Ganglia)包括两类:①包含颅神经中传入性躯体或内脏轴突的胞体,与背根神经节有些相似。
②包含内脏传出性轴突突触末端,以及向周围投射的突触后副交感神经元。
颅神经相关的神经节及其功能参见表5-2。
表5-2 颅神经相关的神经节及其功能神经节颅神经功能类型睫状(Ciliary)Ⅲ, 动眼内脏传出(副交感)半月(Semilunar)Ⅴ, 三叉感觉传入翼腭(Pterygopalatine)Ⅶ, 面内脏传出(副交感)颌下(Submandibular)Ⅶ, 面内脏传出(副交感)膝状(Geniculate)Ⅶ, 面内脏传入(味觉)螺旋(Spiral)Ⅷ, 位听感觉前庭(V estibular)Ⅷ, 位听感觉耳(Otic)Ⅸ, 舌咽内脏传出(副交感)下神经节和上神经节(Inferior and superior)Ⅸ, 舌咽躯体传入, 内脏传入(味觉)壁内(Intramural)Ⅹ, 迷走内脏传出(副交感)下神经节和上神经节(Inferior and superior)Ⅹ, 迷走躯体传入, 内脏传入(味觉)100. 颅神经的类型、入/出脑区、出颅部位及功能是什么?12对颅神经自前脑(前两对)和脑干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