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山东蓬莱市的历史沿革张珏成山东省蓬莱市的历史悠久,如从汉武帝刘彻筑蓬莱城算起,其历史已有2100多年。
因此,蓬莱市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千年古县”,中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蓬莱市为中国县级行政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属烟台市管辖,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海、黄海,为此二海交界处,守望烟台市长岛县。
沿着中国黄海海岸线向东,蓬莱市与烟台市芝罘区相邻,而烟台市与威海市接壤。
蓬莱市隔海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相望,扼守渤海咽喉。
穿越渤海,蓬莱市远眺山东省东营市、天津市、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锦州市等渤海海滨城市。
蓬莱地貌为低山丘陵类型,地势南高北低,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75座,最高峰艾山海拔814米。
气候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9℃,降水量606.2毫米,无霜期206天。
蓬莱市有历代名胜古迹100余处,戚继光表功祠、戚家牌坊、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的蓬莱阁、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造的蓬莱水城,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里。
蓬莱市有丰富旅游资源,拥有艾山国家森林公园、百里黄金海岸、蓬莱阁、三仙山等40多处旅游景点。
纵观蓬莱市的历史,新石器时期,蓬莱一带即有人类聚居。
商代、周代时期,蓬莱一带属莱国。
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属齐国。
秦代属齐郡,辖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蓬莱属之。
西汉立国初,汉高祖刘邦立韩信为齐王,置齐国,辖地约为秦时齐郡,黄县属之。
后刘邦夺韩信军权,徙其为楚王,废齐国,分其地为四郡,建青州。
四郡之中有东莱郡,蓬莱从黄县而归之。
待汉高祖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再设齐国,撤东莱郡,蓬莱从黄县而入齐。
汉文帝刘恒立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刘雄渠为胶东王,分齐国置胶东国,黄县归之,蓬莱从之。
汉景帝刘启时,西汉爆发七国之乱。
胶东王刘雄渠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被杀。
胶东国除,其地分为胶东郡与东莱郡,属青州。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现已发现最早的山东古人类“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遗址在山东的发掘也显示了当时山东地区文明的高度发展。
虞夏商时期,山东的东夷人创造了灿烂文化,并且与华夏族不断的发生冲突和融合。
早在夏代,山东地区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活跃于山东的商族最终建立了商朝。
周代,齐鲁等封国多年经营,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都领先于当时的其他地区。
秦朝大一统,山东历史融入整个中国历史之中。
古代,山东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世。
目录[隐藏]∙ 1 先秦时代o 1.1 考古发现o 1.2 上古传说o 1.3 虞夏商o 1.4 周代∙ 2 秦代∙ 3 汉朝∙ 4 唐朝∙ 5 北宋∙ 6 金元∙7 明朝∙8 清朝初期∙9 晚清∙10 中华民国o10.1 民国初年o10.2 南京十年o10.3 抗日战争o10.4 抗战胜利后∙11 中华人民共和国o11.1 1950年代o11.2 1960年代o11.3 1970年代o11.4 1980年代o11.5 1990年代∙12 参考∙13 外部链接[编辑]先秦时代[编辑]考古发现主条目:沂源人、新泰人、沂沭细石器文化、汶泗细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胶东原始文化龙山文化的蛋壳高柄杯,1976年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出土。
Mountain摄影沂源县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为直立人在中国的例子之一。
另外,在山东境内发掘的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
汉字的最早发掘品目前追溯到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片。
[编辑]上古传说主条目:东夷、太昊、少昊和蚩尤山东有很多古史传说,从地域上说,较早期的太昊、少昊等活跃在今鲁中南的丘陵地区;较晚期的蚩尤、颛顼、帝喾、虞舜、皋陶、伯益等活跃在鲁西北的平原地区及周边省份交界处。
太昊,风姓,东夷人的部落首领,太昊部落元活跃在鲁中南地区,后来少昊部落崛起,签到今河南淮阳一带(初秋时为陈国)。
莱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莱阳市地处山东半岛中心,历史悠久。
经出土文物考证,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
又据前河前出土之“己”国文物铭文“己侯乍(作)铸壶吏(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来看,当时莱阳应属“己”国(尚待考)。
现据《莱阳县志》与有关史籍记载对其名称由来、历史沿革作以浅略考释。
夏:隶青州莱夷地。
三代以前无可靠的史籍记载。
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冀、燕、青、徐、扬、荆、豫、梁、雍。
当时胶东半岛统称“东夷”,莱阳为莱夷地。
《尚书·禹贡》称:“嵎夷既略,莱夷作牧”。
注云:“嵎夷地名,用功少曰略。
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之国”。
胡渭《禹贡锥指》也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禹贡》莱夷之地”。
殷商:隶营州莱国地。
《尔雅》九州无青、梁,有幽、营。
“齐曰营州”。
孙炎注:“殷并青于徐,复舜之营”。
颜师古曰:“东莱,故莱之国”。
晋郭璞日:“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营即青也”。
就是说自泰山以东到海,是殷商的营州地域。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有:“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姜尚)于齐营丘”。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菜”。
古营丘在今潍县南“缘陵”,当时与莱国接界,可知潍河东都为莱国地。
莱阳地时属莱国。
西周:隶幽州莱国地。
《周礼·夏官职方》九州无徐、梁,有幽、并。
《周官·职方》“东北曰幽州,薮豨养”。
《汉书·地理志》长广注:“豨养泽在西”。
据此可知时莱国地属幽州。
东周:属齐东境即墨地。
《太平寰宇记》引《左传》云:“齐人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
后齐复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灭之,迁莱子于郳”。
齐灭莱后置即墨。
齐威王三年封即墨大夫万家。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至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燕将乐毅破齐,下齐七十余城。
田齐奔即墨(时在平度东南),乐毅围之。
齐立田单为将,离间乐毅,以火牛破燕军,恢复了齐国。
秦:属齐郡东境。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军王贲灭齐夷为齐郡。
中文名称:莱州外文名称:laizhou行政区类别:县级市所属地区:山东省烟台市下辖地区:文昌路街道、永安路街道等政府驻地:莱州市府前街96号电话区号:0535邮政区码:261400 地理位置:山东省东北部、渤海莱州湾之滨面积:1878平方公里人口:90.2万人(2008年)气候条件: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云峰山、千佛阁、毛纪墓、神仙洞等火车站:莱州站车牌代码:鲁F、鲁Y目录莱州[1]市位于山东东北部、渤海莱州湾之滨,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莱州市风光(20张)海岸线长108公里,1988年撤掖县,设莱州市。
现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个省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11个镇、6个街道,户籍人口88万,全国百强县排名37,是山东省10强县之一。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载,夏代曾经建立“过国”,商为莱侯国,周先后建莱子国、夜邑,西汉高祖四年置掖县。
此后2000多年,莱州始终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为东莱郡、东莱国、光州、莱州、莱州府治所。
莱州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山海风光景色宜人,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
2009年11月,莱州市被纳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莱州港和莱州临港产业被列入集约开发的“四点四区”范围;2011年1月,莱州市被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全省9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之一。
南阳河夜景资源丰富,风光绚丽已规模开发利用黄金、铁、菱镁矿、大理石、花岗岩、天热卤水等10多种矿产。
其中,黄金储量居全国县级市首位,卤水、菱镁矿、大理石、滑石储量居全国前列。
莱州湾是中国最富饶的海湾之一,盛产多种海产品,梭子蟹、对虾、大竹蛏、文蛤、鳎米鱼、针良鱼、刺参、多宝鱼、桃花虾、扇贝被誉为莱州“莱州湾十大海鲜”。
莱州市是中国黄金生产基地、盐化工生产基地、石材出口加工基地。
山东省公共基础知识第一章地理概括(一)位置、范围和面积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是中国主要沿海省市之一。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
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
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
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
西部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穿越境域西部,沟通了本省与沿海和内陆诸省的联系;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蓝烟铁路穿行于半岛中部,加之遍全省的公路网络,构成了境内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
(二)地势地貌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人海。
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等。
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
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湖。
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
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五章辅导:山东省基本概况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简称“鲁”,省会济南。
【地理环境】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省地跨东经114。
47.5’—122042.3’,北纬34。
229’-38024.01’。
全境南北最长420多千米,东西最宽约700多千米,总面积15.8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4%。
山东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
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为全省点。
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全省陆地最低处。
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
山东水系比较发达,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千米在0.7千米以上。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经山东570千米,汇人渤海。
全省干流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其中在山东人海的有300多条。
这些河流分属于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胶东水系,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等。
湖泊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
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
“南四湖”包括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湖相连,总面积1266平方千米,为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北五湖”自北而南为东平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其中以东平湖,湖区总面积627平方千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北自无棣县的大口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绣针河口,全长3345千米,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6。
全省海洋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近海海域中,有天然港湾20余处,共有海岛589个,海岛总面积约10179平方千米,海岛岸线长约572.78千米。
山东登州政区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登州是我国历史上山东地区重要的行政区划,地处山东半岛一带。
据档案文献记载,登州行政区始建于621年,废止于1913年,历时1200余年。
登州行政区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曲折沿革过程,这一过程与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山东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位置。
一、历史沿革的过程作为古代山东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千二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登州政区的历史沿革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一)肇始期:唐朝唐朝沿袭隋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
五代因之。
这一时期,除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实行郡、县二级制外,其他大部分时间皆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初期,全国设有州360个、县1557个。
唐朝鼎盛时期,山东地区至少划分为14个州,80多个县,总体上构成了现代山东行政区域的框架。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在我国历史上首次设立登州行政区划,领文登、观阳2县,以文登为治所。
起初,登州行政区的名称、管辖范围和治所并不固定。
武德6年(623年),割观阳属牟州,置清阳、廓定两县属登州。
贞观元年(627年),废登州和清阳、廓定两县。
如意元年(692年),复置登州,辖黄县、文登、牟平等3县,以牟平为治所。
神龙三年(707年),改黄县为蓬莱县,登州治所移至蓬莱。
先天元年(712年),又割蓬莱县置黄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登州为东牟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登州,领蓬莱、黄县、文登、牟平等4县,治所蓬莱。
从此,登州行政区的名称、治所得以正式确立。
为加强对众多州、县的统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自然形势划全国地域为10个道。
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15个道。
但是,道并不是一级行政实体,而是巡视、监察机构。
当时,山东地区以黄河为界,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
登州、莱州、齐州、曹州、兖州、密州、青州、淄州、济州、郓州、沂州等11州属河南道。
【山东省情省况】山东概况与山东历史相关知识点(一)山东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1.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
2.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隔渤海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隔黄海与朝鲜半岛遥相对峙。
3.中国的三大半岛指的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最大半岛是?山东半岛。
4.山东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 省接壤。
5.山东临海的城市有:(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共7 个。
6.山东最高点和陆地最低处分别是?泰山玉皇顶、黄河三角洲7.山东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
8.判断:山东地形涵盖了世界五大地形种类。
错误,没有高原。
(二)山东海岸港口1.山东半岛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北自无棣县的大口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绣针河口,全长3345公里,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6)。
海岸线长度排名,山东排名(全国第三);(莱州湾)是山东省最大的海湾,和辽东湾、渤海湾统称为渤海的三大海湾。
2.山东最大的群岛:(庙岛)群岛,面积52.5 平方公里,北起北隍城岛,南至南长山岛,纵列于渤海海峡中,并为黄、渤海的分界,也称“长山列岛”,是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北部(原长岛县)所辖32 个岛屿的总称。
3.黄渤海分界线--辽宁旅顺(老铁山)与山东蓬莱(田横山)之间的连线。
4.山东最大的岛:(南长山岛/长岛)5.山东省海拔最高的侵蚀低山丘陵岛:(灵山岛),它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高岛”,也是青岛市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海岛,位于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南黄海海域的灵山湾中。
6.全国第一个负碳海岛:(灵山岛)7.全国首家港口5G 专网在(青岛港)上线运行;8.(烟台港)是常年不冻的优良港湾;9.(日照港)是我国拥有第一个10 万吨级煤炭专用深水泊位港口;10.威海的(石岛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渔港。
烟台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内容1.引言1.1 概述烟台博物馆是一座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作为烟台市的文化名片,博物馆展示了烟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艺术品,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烟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本报告将围绕烟台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探索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展览和收藏情况,以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希望通过实践的过程能对博物馆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介绍烟台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引出社会实践的主题。
文章结构部分说明本文的内容组织和框架,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引。
目的部分阐明社会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展览和收藏以及社会教育功能。
通过对博物馆的历史渊源、珍贵收藏和社会教育功能的介绍,展现烟台博物馆的特色和价值。
结论部分包括对烟台博物馆的认识和体验、社会实践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对博物馆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在对博物馆的认识和体验中,可以分享对烟台博物馆的感受和体会;社会实践的收获和感悟部分可以总结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收获;对博物馆发展的建议和展望部分可以提出对烟台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期许。
1.3 目的文章目的是通过对烟台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展览和收藏,以及社会教育功能,进而加深对博物馆的认识和体验。
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的收获和感悟,提出对烟台博物馆发展的建议,展望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了解烟台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报告,以及对博物馆发展的促进和建议。
2.正文2.1 博物馆的历史背景烟台博物馆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初,烟台博物馆是由当地知识分子和文化爱好者共同发起建立的,旨在收集、展示和传承烟台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经过多年的发展,烟台博物馆不断壮大,不仅丰富了藏品,还拓展了展览空间,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南山大佛(释迦牟尼)——世界第一锡青铜铸大坐佛。
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南山旅游区的南山大佛,高38.66米,重380吨,选材锡青铜铸造,由232件佛体、108块莲花瓣、302个发髻、共642块锡青铜铸件组合而成这座举世罕见的锡青铜释迦牟尼大坐佛,堪称目前世界第一铜铸大坐佛。
南山大佛熔古今中外佛像铸造艺术的精华,使古老的青铜铸造艺术和现代科技成果于一体,展现了佛教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南山旅游风景区是国家首批被授予187处AAAA级景区之一,它位于山东省烟台龙口市境内景色秀丽的卢山之中,景区内的南山禅寺、香水庵、灵源观、文峰塔、南山古文化苑等景点均系晋、唐、宋、元、明、清代遗迹,千年古刹,可谓圣地重光,更添新颜。
古建筑群中的亭榭廊塔,山林水系,依山构造,古朴典雅,迤逦壮观,气势宏伟。
大佛莲花座下建有功德堂、万佛堂、佛教历史博物馆。
万佛堂内陈列着9999尊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金铜佛像,与大坐佛共同构成了万尊佛象的宏大阵容。
佛教历史博物馆内展示了佛教文化兴起兴盛的历史记载,馆内还陈列展出了牟尼佛舍利等数十件文物和佛教文化艺术珍品。
中华历史文化园是以中国历史朝代为主线,以吉祥文化为辅线,通过建筑、文字、图片和高科技等系列手段来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和吉祥文化,以满足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需求。
为了更直接、更生动、更易于让游人接受这一历史文化,选取了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易于参与的吉祥文化为重点表现内容,使游客在喜闻乐见中受到爱国主义、历史文化及思想道德教育。
开光五周年庆典 佛国举盛事,圣地迎嘉宾。
2009年4月18日,南山大佛开光五周年庆典暨第五届南山春季庙会在南山大佛广场隆重举行。
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烟台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南山禅寺方丈明哲长老,烟台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赵功利,南山集团董事长宋作文等出席了此次庆典。
南山禅寺监院真龙法师主持庆典。
十方善信、各地来宾与游客近7万人观礼了庆典仪式盛况。
牟平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现境跨东经121°9'--121°56'、北纬37°4'--37°30';东邻文登市,西接烟台市芝罘区、福山区,南和西南与乳山、海阳、栖霞三市交界,北濒黄海,养马岛横卧海中。
境域东西最大横距53.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1.3公里;总面积1737平方公里。
东周以前,区境为“隅夷”之地,莫考其详。
春秋时,为莱子国地(旧或传为牟子国地,有误。
《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载兖州泰山郡牟县为故牟子国,其地在今莱芜,可证)。
战国时,则属齐地,设县治理,或始于齐之后期,但史缺有间,无从确证。
秦统一六国,设郡县以治天下。
其实多袭六国的行政区划。
汉又多沿袭秦制。
疑自齐迄秦,今县地或已设县治理,但仅属推测。
其有文献可据者,则为汉初于县境置东牟县。
《汉书·地埋志》依例只称“高帝置”东莱郡,至于所属东牟县的始置时间是汉初,还是汉沿秦、齐建置,则无说明。
故后世谈县境建置沿革,只能溯至汉初。
汉初以后,县境设治或废属他县,屡经更易。
至唐麟德间重设牟平县,虽基名称、隶属、辖域不时变迁,但今县境设治为定局,以迄于民国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域、区划、隶属又经数度变迁。
[建置沿革]汉初(公元前206年),于今县境设东牟县,为青州东莱郡隶。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东牟故城在文登县西北一百一十里”。
依方位与距离核查,则今县城近是东牟县治。
惟尚未发现汉城遗迹,有诗考古证实。
时同郡另有牟平县,东牟县之名,当因其在牟平县东而来。
宋初《太平寰宇记》谓此汉牟平县治所,在今蓬莱县“东南九十里故城”。
其地属今福山区境,一般认为即今该区古现村,此牟平县与当时的东牟县仅系邻县。
与今牟平县境并无关系,但今牟平县名却渊源于该县。
后世文献,如《元和郡县图志》而下的诸地志,相传以为汉牟平县的得名,系因县治“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据此,汉时的牟平,当在今福山区境。
烟台塔山旅游风景区介绍烟台塔山旅游风景区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
烟台塔山得名于山上的塔,这座古老而庄重的佛塔是烟台地区的文化象征之一。
塔山坐落在烟台市区南部,地势较高,海拔约110米,因此从山上俯瞰整个烟台市区,宛如登上一座天然的观景台。
在山顶上,游客可以一览美丽的海滨风光和城市的繁华景象。
无论是日出、日落还是夜晚的璀璨烟火,都能在这里尽收眼底。
烟台塔山旅游风景区不仅仅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山上的塔建于964年,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这座塔由砖石砌筑而成,高约56米,是中国古代塔楼的代表之一。
登塔可以俯瞰山下的城市风貌,并且在塔内还可以了解到塔山的历史沿革和佛教文化的发展。
此外,塔山地区还保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如烟台战役胜利纪念馆、戴家大院等。
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烟台塔山旅游风景区也是一处宜人的去处。
塔山茂密的植被和阴凉的树荫,给游客提供了一个避暑的好去处。
尤其是夏季,这里的气温相对较低,清凉宜人。
此外,塔山还有清澈的溪流、飞流直下的瀑布和鸟语花香的花园,让人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除了塔山本身的景点外,烟台塔山旅游风景区周边还有许多其他的旅游资源。
港口码头是一个独特的地方,游客可以欣赏到大型海轮在海面上的壮观景象,感受到烟台作为港口城市的独特魅力。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海滩,如烟台金沙滩和烟台海滨浴场,这些地方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游客可以在这里沐浴阳光,享受海滩的各种娱乐活动。
总之,烟台塔山旅游风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旅游资源,成为了一个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这里既能让人们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又能让人们感受到烟台的历史与文化。
无论是追溯历史、观赏风景、购物娱乐还是休闲度假,烟台塔山旅游风景区都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旅游体验。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胶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著名的半岛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历史,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沧桑岁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
本文将从胶东半岛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等方面,描绘胶东半岛的前世今生。
胶东半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东临黄海,南临渤海,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胶东半岛的地理环境总体呈现出丘陵、平原、海岸线交错分布的特点,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这里山海相依,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风景名胜之地。
胶东半岛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夏禹治水的时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胶东半岛属于炎黄子孙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之一。
胶东半岛历史上曾先后成为齐国、鲁国、魏国等诸侯国的领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胶东半岛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和伟大的历史事件,如孔子诞生地曲阜、鲁国故都乐安等,这些古老的历史遗迹见证了胶东半岛的千年岁月。
胶东半岛的文化传统也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胶东半岛被誉为“礼乐之邦”,孔子的孔庙孔府、孟子的墓园都位于胶东一带,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胶东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琴书画跳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胶东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如舞龙舞狮、拜年、赛龙舟等,这些古老的传统活动为胶东半岛增添了几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如今的胶东半岛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胶东半岛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胶东半岛地区的沿海城市发展迅猛,如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胶东半岛的旅游资源丰富,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
山东省省情一、概述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陆地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9248万。
山东,锦绣壮美,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山东的农业发达,工业体系完备,国民经济位于全国前列,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进入新世纪的山东,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面实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积极推进向“经济和文化强省”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而努力奋斗。
二、人口地理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第19位),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湖泊),山东省2007年底总人口达9367万,城镇人口为4379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46.75%,拥有在校大学生133.8万,研究生4.2万,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50%。
2008年山东省总人口将控制在9424万人左右。
山东省经度是东经114度19分122度43分纬度,纬度是北纬34度22分~38度23分,自北向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
三、气候特点山东省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
年平均温11.0℃(文登)~14.2℃(济南),最高月均温23.5℃(成山头)~27.4℃(济南),最低月均温-4.4℃(沾化、无棣)~-0.8℃(枣庄),年降水量584(聊城)~905(枣庄)毫米,全境平均约710毫米,无霜期173(莱阳)~约250天(烟台)。
年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
由于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故易形成涝灾,冬春又常发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四、自然环境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省会是济南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
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700余公里,面积15.7万平方公里。
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
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
烟台历史沿革国土资源网(2005年3月16日16:57)烟台市因有烟台山而得名。
烟台山原无名,古为荒丘,三面环海,海拔53.5米,占地7.07公顷,因位置在北海岸,当地人称“北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在“北山”设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
当地有人称“熨斗山”“烟台山”。
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今烟台山西部建成海关码头,东海关在熨斗墩上建灯楼和旗杆,指挥进出码头船只。
此后,又称烟台山为“拉旗山”。
1905年,烟台山建起灯塔,命名为“烟台山灯塔”。
此后其他名称逐渐消失。
到20世纪30年代,统称为烟台山,成了烟台市后来的标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芝罘岛、商埠区(东至今广东街,西至今海防营,南至所城,北达海岸)改为原福山县所辖的芝罘区、烟台区。
这是首次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
1913年,烟台区改为原福山县烟台特别区,亦称烟台警察特别区。
1934年春,山东省政府建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
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
商代西周时称东夷。
春秋时,为**、牟、莱族移民区,属东莱地。
秦时地属齐郡 县。
汉时,先后属青州东莱郡 县地和牟平县地。
自三国后多为变化,至元、明、清、民国属福山县。
1934年,改为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始独立行政建置。
1938年为日本侵占。
1945年8月,烟台第一次解放,属胶东行政区。
1947年10月,烟台被国民党军队占据。
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
1950年5月,属文登专区;9月改为省辖市。
1958年6月,改为莱阳专区辖市。
10月18日,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为烟台专区辖市。
直至1983年11月,组建地级烟台市,原烟台市改为芝罘区。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因胶州湾入口处北侧的小青岛得名,该岛对岸的原青岛村、青岛口、青岛山一带均沿用青岛之称。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辟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其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改属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烟台风物志纷繁多样的烟台古钱币作者:佚名时间:2008-6-4 0:0:0钱币知识太平天国当远古人类只会用大自然现成的石块应用于生产生活时,货币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还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有了交换的需求,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中介物开始出现。
随着历史的演进,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货币才正式跃上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
在胶东大地,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贝币、刀币以及秦以后的各类铸币。
与此同时,铸钱模具钱范、冶炼炉的发掘出土也极大丰富了烟台地区的冶炼铸造史。
贝币的流行一时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品除去消耗的几乎没有剩余。
当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产品数量增加,除了人们消耗的东西,还有一定的剩余产品,交换就开始了。
为了方便交换,参加交换的人们把自己的产品先换成大家共同需要的产品,然后再用它来交换自己真正需要的产品。
这种共需产品就成为一般等价物,固定下来以后便成为实物货币。
胶东半岛因其地利富产渔盐,食盐作为人类的必需品自然地成为胶东地区实物货币的一种。
在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实物货币也和海洋有关,那就是“贝”。
烟台博物馆考古研究员侯建业介绍说,“虽然烟台本土也有很多种贝壳,然而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并非本土产物,而是一种产自南洋的特定海贝。
它小巧美观,夏商时期的奴隶主甚至将这种海贝作为贵重的装饰品。
”由于这种海贝产地遥远数量不多,后来便出现了石贝、骨贝、玉贝、金贝等仿制贝。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长岛南长山岛王沟村发掘东周墓群时,在十号墓中发现了50枚真贝。
经青岛海洋研究所鉴定,认为其属于海南贝,产于广东沿海。
长岛出土的真贝体形较大,长3厘米,最宽处为2.7厘米。
在蓬莱村里集墓群中,还出土了一种“滑石贝”,都是按照海南贝的大小、形状磨制,数量比较多。
侯建业介绍说,海贝作为货币可能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夏商时代流行。
到了商末至西周时期,贝币渐渐被青铜货币所取代,沦为不太贵重的装饰品。
金属货币的出现实物货币虽然出现早期给人们的交换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货币有了更高的要求———容易保存、方便分割,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最早流行的金属铸造货币———刀币形状与工具刀类似,春秋战国时期普遍采用它作为流通货币。
1972年,海阳行村镇汪格庄村北的小山坡上发现了一处窖藏,长宽不足1米的土坑中放置了刀币等古钱币共计两三千枚。
考古人员证实此处为东周遗址,钱币排放整齐并且有覆盖物应该是当时的人们有意埋藏的。
这批刀币中包含有齐之法化、齐返邦之法化、节(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等众多类别。
(返邦、节墨、安阳均为古代胶东地名)据介绍,齐国的刀币刀身有一定弧度,刃部凹陷弯曲。
其中“节(即)墨之法化”刀体重大,通常18厘米左右,最宽处可达到3厘米,是齐国铸造发行较早的一种刀币。
1956年,招远曲侯屯出土了160多枚刀币。
比较特殊的是,这些刀币有的从背部直接向前部斜直切去,形成尖细的头部。
“考古人员注意到这些刀币刀尖部分的长短、宽窄并不一致,有的地方甚至有剪损的铭文,有的专家分析认为这些都是由于小额交换而被分解后的刀币。
”侯建业说。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统一了货币以及度量衡。
圆形钱币成为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制,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蓬莱兴无村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处铜钱窖藏。
在离地表深30厘米的窖藏中,发现的钱币总重300多公斤,包括了西汉至金代的6万多枚钱币,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沿用到唐代的“五铢钱”、王莽时期的“货泉”、“布泉”、唐代的“开元通宝钱”都在此处窖藏中有所发现。
铸币工艺大幅提升到了元朝,非金属货币的纸币成为基本货币制度,政府开支、税收用纸币,民间交易也用纸币。
明太祖颁行的大明宝钞就是一种政府发行并强制推行的不兑换纸币,发行无限额,难以流通。
为了推行纸币,明朝政府曾经禁止金银流通,多次停止铸造铜币,但是民间交易中私用白银、铸币的情况却屡禁不止。
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纸币流通已经名存实亡。
明代称本朝官炉所铸的铜钱为“制钱”,以此来区别以往流传下来的钱币,清朝沿用了这一传统。
虽然明代的制钱铸造较少,但是铸造工艺大大提高。
明嘉靖时期开始用黄铜铸钱,黄铜和锡的熔铸比例为10:1。
为抑制民间私自铸币,嘉靖年间开始铸造金背、镟边等钱币。
“金背”是用经过4次精炼的合金铜铸造的制钱,有着黄金的金属光泽。
“镟边钱”是用镟车削磨铜钱的外缘使其外侧光滑、轮廓周正,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
清朝建立以后,货币大量使用满文,用来记录钱币的铸造地点。
出土钱币丰富多样宋代商品经济开始出现,铸钱数量为历朝之冠。
蓬莱兴无村窖藏出土的铜钱,大部分都是北宋的钱币。
由于继承了五代时期的货币制度,宋朝时期铜钱和铁钱同时使用,还有铅钱、纸币等币种。
兴无村窖藏出土的都是宋朝钱币均为铜钱,考古人员推断在宋朝烟台属于铜钱行用区。
和出土的唐朝货币多以“元宝”命名不同,烟台芝罘区出土的明代铜钱主要有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万里通宝、崇祯通宝等。
“明代的铜钱之所以不像以前一样叫‘元宝’,可能是为了避讳元朝和朱元璋名字中的‘元’字。
”考古人员这样推测。
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在烟台地区也发现了不少国外的货币。
在烟台发现最早的外国铸币是越南在公元984年开始铸造的“天福镇宝”,发现最多的则是日本1625年开始铸造的“宽永通宝”。
这些货币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外形均呈现为中为镂空方洞的圆钱。
尽管农民政权太平天国存在时间较短,然而在烟台还是发现了不少当时发行的“太平天国”和“太平圣宝”钱币。
铸钱模具———钱范金属钱币的铸造离不开浇筑的模具即钱范,钱范的材质有陶土、石头、铜等。
胶东半岛矿藏资源丰富,铜矿尤为突出,牟平、福山、招远等地目前仍是重要的产铜基地,考古工作者还曾经在烟台发现了早在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的铜器。
距今4500年的栖霞杨家圈龙山文化遗址出土过冶炼铜块,牟平照格庄岳石文化遗址出土过青铜锥,烟台与铸币的渊源在这些出土文物中逐渐明朗。
“这些遗迹及其出土文物说明胶东地区的青铜生产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优越的技术条件,这些都是铸造金属货币必不可少的基础。
”侯建业解释说。
福山区三十里堡村古遗迹还出土过汉半两钱石范、三铢钱石范。
据介绍,三铢钱为汉武帝时期铸造,发行的时间比较短,在胶东地区发现三铢钱的石范证明三十里堡在当时是一处十分重要的铸币地点。
除了钱范,胶东地区也发现了诸多冶铸遗址。
在牟平的冶头村,考古人员发现了多处熔炉群的残迹,单行排练的熔炉有长期使用的迹象,这些熔炉都有着圆坑形的炉膛以及斜坡式的出液口。
这里同时出土的有西汉、新莽的货币以及汉代的半两钱范。
冶头村南的“铁官山”还发掘了4.5万平方米的遗迹,发现了众多铸币遗物。
今天的冶头村,北有牟平铁厂、南有孔辛头铜矿。
从汉代至今,这里的人们借着大自然慷慨赋予的资源继续着熔炼、铸造的传统。
这也让我们看到,虽然胶东文明相对于中原文化稍显孱弱,然而正是这微弱的文明之光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留住了中原文明的过去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