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方法论_我的开题报告_宋连斌
- 格式:pdf
- 大小:427.67 KB
- 文档页数:9
引言概述:法学专业是一门与法律相关的学科,涵盖了法律理论、法律实务、法律体系等内容。
本文旨在通过调研法学专业发展现状,介绍该专业的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就业前景等方面的情况,为对法学专业感兴趣或者即将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学科设置1.1法学专业的学科范畴和主要内容1.2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分支1.3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1.4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科体系二、教学方法2.1法学专业的理论教学方法2.2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2.3法学专业的案例教学方法2.4法学专业的交叉学科教学方法2.5法学专业的创新教学方法三、师资力量3.1法学专业的基础师资力量3.2法学专业的中青年师资力量培养3.3法学专业的高层次师资引进3.4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3.5法学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就业前景4.1法学专业的就业情况统计和分析4.2法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和行业分布4.3法学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与优势4.4法学专业的就业机会与发展趋势4.5法学专业的创业与自主就业支持五、学科研究与社会服务5.1法学专业的学科研究方向和重点5.2法学专业的科研平台与项目5.3法学专业的学术期刊与出版物5.4法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服务5.5法学专业的公益法律援助与服务总结:本文通过对法学专业的调研,详细介绍了法学专业的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就业前景以及学科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从综合角度分析,法学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热爱法律事业或希望成为法律专业人士的学生来说,选择法学专业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法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更新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希望本文能对对法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法律硕士开题报告法律硕士开题报告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一)选题目的1、本课题以缓刑制度的内容为核心,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缓刑制度的基本理论及立法、司法状况,分析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原因。
2、以中外学者对缓刑制度的研究为背景,探求我国缓刑制度的新趋势,结合所学的知识,总结经验,根据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需要,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
提出司法改革建议,以突显该制度的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价值。
(二)选题意义1、缓刑是指对于判处某种刑罚的犯罪分子,在遵守一定条件下,不执行原判的刑罪制度。
我国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现代缓刑制度构建过于原则和抽象,加强缓刑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完善我国缓刑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2、缓刑制度的立法、司法建设相辅相成,立法为司法提供依据,司法为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完善缓刑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在缓刑适用和执行方面提出完善意见,对提高我国缓刑适用的质量,充分发挥缓刑能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3、缓刑制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在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各国司法改革,我国缓刑制度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举步维艰,为把握缓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值得且有必要对该制度加以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国外发展现状1、英美法系正式的缓刑制度是近代才发展起来,但是它的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时期。
而“教士恩赦”、“司法暂缓”和“具结释放”三项制度则被认为是现代缓刑制度的先声。
2、大陆法系大陆法系国家采用暂缓执行主义,一般选择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有的选择附条件赦免主义。
(二)国内发展现状(三)发展趋势1、适用缓刑的条件不断放宽。
这种趋势在形式和实质上都得到了体现,纵观各国,缓刑已经越来越多的用于重刑犯,并赋予他们诸多的自由;缓刑的刑种逐渐增加,罪种限制不断减少2、缓刑适用的广泛性。
基于各国的立法和司法改革,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限制死刑的立法背景下,广泛适用缓刑成为必然的选择。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文格式开题报告1、知识产权视角下我国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传承2、知识产权制度的反思和法律保护3、惠益分享视角下的中药炮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4、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5、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6、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风险分析——以合同与知识产权风险为视角7、司法改革新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法院构建模式的研究8、我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的问题分析9、基于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的探索10、原创贷写加薇芯伍肆七八零妖叁叁玖11、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新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化13、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动态与应对——以TPP协议为分析框架14、网络技术发展与文物知识产权保护15、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现状及治理对策1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知识产权保护17、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18、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关系探究19、用户生成内容的侵权治理研究20、原创贷写加薇芯伍肆七八零妖叁叁玖21、用户生成内容侵权第三方平台的责任范围与认定22、数字化生成内容的转换性使用性质界定23、版权数字化背景下著作权保护制度完善24、著作权例外规则的司法适用研究25、著作权例外规则的封闭性与完善研究26、合理使用规则与著作权例外规则的关系27、欧美著作权例外规则研究与中国借鉴28、商标抢注恶意性的评判——以商标独创性为切入点29、被恶意抢注商标的著作财产权性质与司法检视30、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研究31、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32、互联网环境下版权侵权的法律规制3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研究34、网络直播平台的版权侵权责任研究35、论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与完善36、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法律责任研究37、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实施研究38、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9、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研究40、原创贷写加薇芯伍肆七八零妖叁叁玖41、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律构建42、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43、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44、网络金融的法律监管研究45、互联网金融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46、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47、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法律问题研究48、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49、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与发展50、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研究51、论我国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制度52、论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完善53、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4、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55、论我国行政程序法的构建56、论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机制57、论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58、论我国刑法中的量刑情节59、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形态60、论我国刑法中的共犯制度61、论我国刑法中的死刑制度62、论我国刑法中的财产犯罪63、论我国刑法中的暴力犯罪64、论我国刑法中的职务犯罪65、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制度66、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67、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辩护制度68、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审判程序69、论我国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度70、论我国婚姻法中的离婚制度71、论我国继承法中的法定继承制度72、论我国继承法中的遗嘱继承制度73、论我国公司法中的股东权益保护74、论我国公司法中的公司治理结构75、论我国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76、论我国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77、论我国物权法中的所有权制度78、论我国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制度79、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归责原则80、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81、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知情权82、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选择权83、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安全权84、论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垄断协议85、论我国反垄断法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86、论我国反垄断法中的经营者集中87、论我国证券法中的信息披露制度88、论我国证券法中的投资者保护制度89、论我国税法中的税收征管制度90、论我国税法中的税收优惠政策91、论我国环境法中的污染防控制度92、论我国环境法中的生态保护制度93、论我国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制度94、论我国劳动法中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95、论我国社会保障法中的养老保险制度96、论我国社会保障法中的医疗保险制度97、论我国社会保障法中的失业保险制度98、论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制度99、论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的商标制度100、论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的著作权制度这些题目涵盖了法学专业的多个领域,包括知识产权、刑法、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证券法、税法、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论文选题范围。
最新法学论文开题报告(3篇)最新法学论文开题报告(一)法律与社会基本知识入门:不同学科:Richard L. Abel (ed.). The Law & Society Read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5. 收录该领域奠基性文章。
Alfonso Morales (ed.), Renascent Pragmatism: Studies in Law and Social Sciences,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3. 哲学、社会学、法学学者论文集。
June Starr, and Jane F. Collier (eds.). History and Power in the Study of Law: New Directions in Legal Anthropolog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人类学、社会学、法学文集。
David S. Clark (ed.). Encyclopedia of Law and Society, Three volum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7. 百科全书,词条解释通用、权威。
John M. Conley and William M. O Barr, 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 2nd ed.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言辞而已,社会语言学与正义Roger Cotterrell, Law, Culture and Society: Legal ideas in the Mirror of Social Theory,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6. 法社会学诸进路的整合,法理学中基本论争以及有关正义的讨论。
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课件】一、教学内容根据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法学方法论导论”和第二章“法学研究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法学方法论导论(1)法学方法的概念与特征(2)法学方法的历史发展(3)法学方法的体系结构2. 第二章:法学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方法(2)案例分析方法(3)比较分析方法(4)实证分析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法学问题分析中。
3. 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法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重点: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出法学方法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1)讲解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2)详细阐述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以实际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分析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案例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种研究方法,给出具体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法学方法论》2. 内容:(1)法学方法论导论概念、特征历史发展体系结构(2)法学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法学研究中的作用。
(2)比较规范分析方法与案例分析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2. 答案:(1)法学方法论是指研究法学领域中普遍适用、具有规律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其特征包括: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书评《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郝志雯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摘要: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法学入门学习和深入研究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承前继后的探讨中,中外法学家总结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法学研究方法,笔者选取一本《法学方法论》为对象,在做读书笔记的同时介绍一些有用的法学学习方法,并对本书进行评价和思考。
关键词:法学;发展论;评价《法学方法论》有两本,一本是杨仁寿所著,另一本是拉伦茨所著,杨仁寿先生这本《法学方法论》更适合我们扎实功底。
先生在序言中所称:“吾生有涯,学亦无涯,治法必须讲究方法,非徒熟谙法条而已。
撰述本书区区微旨,即在于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功利实用地讲:学会学习、掌握法学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或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法学方法论》概述杨仁寿先生所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法学方法论》目前发行到第二版,共有六编三十一章。
第一编为引论,共分四章:“诽韩案之启示”,“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科学与非科学”,“专通与博通”。
在“诽韩案”中法官由于推论机械做出了糊涂判决,告诫我们运用目的限缩、比较等方法进行法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免闹出类似的笑话,也提出了法官在实务中需要具有法学方法素养的理论基础。
由“诽韩案”中立法的缺失,著者认为立法时有必要区分“恶法”与“良法”,法律必须具有以下两种性质,其一是以纳粹德国为例的一般法律执行者可执行的“不太”恶的法律;其二是依莎翁《威尼斯商人》为例,指出法须具有目的性,且不违背公序良俗原则。
要做到在法学学习或审判实践中不愚昧,就需要坚持科学摒弃宗教教义和神学,坚持理论认识的考察方法和实践评价的考察方法相结合,在理论认识领域内将逻辑分析的方法与经验事实的验证方法加以区别、客观的真理与主观的确信加以区别。
不仅如此,还要将法学与临接科学进行联系,在应用科学内部也要触类旁通。
第二编为法学认识论分五章:“法学之任务”,“事物认识之客观性”,“法学认识之客观性”,“从逻辑分析方面认识法学之客观性”,“从经验事实方面认识法学之客观性”。
法学方法论的研究框架与应用途径法学方法论是法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研究法律如何制定、解释和应用的方法为核心,对法律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本文将就法学方法论的研究框架与应用途径展开讨论。
一、研究框架1. 法学基本方法论法学基本方法论包括传统方法论和现代方法论两个方面。
传统方法论主要包括法理学、法史学、法社会学等,通过对法律理论、法律历史和法律社会关系的研究,深刻理解法律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
现代方法论主要包括比较法学、实证法学、规范法学等,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比较、实证和规范分析,探寻法律的实际运作机制。
2. 法学研究方法的整合法学研究方法的整合是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在法学基本方法论的基础上,对不同方法论进行整合运用的过程。
例如,在对某一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时,可以结合法理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法社会学中的调查研究方法以及比较法学中的对比研究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
3. 异质方法论的引入异质方法论的引入是法学研究的一种创新尝试。
它通过将法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例如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以拓展法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通过异质方法论的引入,可以为法学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工具。
二、应用途径1. 制定法学研究计划制定法学研究计划是进行法学研究的第一步。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框架和方法,明确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并制定合理的研究目标和成果预期。
2. 收集证据和数据收集证据和数据是进行法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获取相关法律文书、案例、统计数据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3. 运用具体研究方法分析问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运用规范法学方法对法律规范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运用实证法学方法对法律的实际效果进行考察,运用比较法学方法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4. 结果验证与总结归纳在完成研究后,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总结。
宋才发法学方法论课后感
宋才发是一位著名的法学家,他在法学方法论方面有着丰富的
研究和贡献。
参加宋才发法学方法论课后,我对他的教学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
首先,宋才发在课堂上强调了法学研究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他
指出,法学研究需要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理基础上,而非仅仅停留
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归纳。
这让我意识到,法学研究需要具备一定
的系统性,要善于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法律问题,这对于提
高法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宋才发强调了法学研究的历史性和比较性。
他指出,法
学研究不能脱离其历史和社会背景,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和比较研究
的方法。
这让我意识到,法学研究需要注重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
背景下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对法律发展的历史演变进行深
入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法律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宋才发还强调了法学研究的实证性和应用性。
他认为,
法学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实践,需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对法律
规则的实证分析和实际应用。
这让我意识到,法学研究不应该停留
在理论的高度,更需要关注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作和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法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参加宋才发法学方法论课后,我对法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教学让我意识到,法学研究需要具备系统性、历史性、比较性和实证性,这些都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感谢宋才发教授的精彩授课,让我受益匪浅。
数字法学:定位、范畴与方法兼论面向数智未来的法学教育摘要:《数字法学:定位、范畴与方法兼论面向数智未来的法学教育》文章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法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领域正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数字法学的基本定位、主要范畴和重要方法,并探讨面向数智未来的法学教育变革。
数字法学是数字技术与法学理论深度融合的交叉研究领域。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知识层面,即数字技术如何与法学理论相结合,推动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还体现在主体层面,即法学背景人员与技术背景人员如何共同合作,推动数字法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数字法学的主要范畴可以从对象论和工具论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对象论主要关注数字技术在法学领域中的应用对象,包括要素层、平台层和产出层。
工具论则侧重于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法学研究和法律适用,包括数据收集与分析、法律模拟与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在研究方法上,数字法学可以划分为围绕规范展开和数据建模驱动两大路径。
前者主要通过解释或重构法律规范来取得研究成果,后者则侧重于利用数据建模技术解决法学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面向数智未来的法学教育变革是数字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法学教育需要培养具备文理兼修、面向数字智能未来的数字法治人才。
这要求法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传统法学理论的传授,还要加强数字技术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实践能力。
数字法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数字法学的定位、范畴和方法,并推动面向数智未来的法学教育变革,我们可以为构建数字时代的法治体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law,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is gradually receiv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ims to deeply analyze the basic positioning, main categories, and important methods of digital law, and explore the reform of legal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Digital law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that deeply integrate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legal theory. This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knowledge level, that is, how digital technology is combined with legal theory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gal theory; It is also reflected at the subject level, that is, how legal and technical backgroundpersonnel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in-depth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law. The main categories of digital law can be divided from two dimensions: object theory and instrumental theory. Object theory mainly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bjec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law, including the element layer, platform layer, and output layer. Utilitarianism focuses on how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legal research and legal application, including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legal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and other applications.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digital law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ths: focusing on norms and data-driven modeling. The former mainly achieves research results by interpreting or reconstructing legal norms, while the latter focuses on using data modeling techniqu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law.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towards the futur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aw.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legal education needs to cultivate digital legal talents who possess bothhumanities and sciences and are oriented towards the futur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his requires legal education to not only focus on imparting traditional legal theories,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mprove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Digital law,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has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By conducting in-depth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positioning, scope, and methods of digital law, and promoting legal education reform for the futur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we can provide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building a legal system in the digital age.一、概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法学作为一门研究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