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相关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 格式:pdf
- 大小:450.74 KB
- 文档页数:6
社会组织的定义和一般特征一、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具有明确规章制度的一个独立单位,是正式化的社会群体。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组织,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1、社会组织有别于初级社会群体。
虽然社会组织可以由初级群体或非正式群体演化而来,但是当它称为社会组织之时,已经和诸如家庭、氏族、邻里等初级群体高度分离。
2、组织中形成了分工体系。
所谓分工,就是将为实现共有目的的工程分解为相互异质、相互补充的几种作业。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用迪尔凯姆的话说,不是因类似而产生联系,而是异质物之间的联系。
因此,它不是在同类意识和共鸣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在意识到自己的作业如果独立进行便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意识到功能上的相互依存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3、组织制造了制度化的支配关系。
支配关系是由于利用势力或行使权力(权力即制度化了的势力)而建立的支配服从关系。
组织中权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权力正当性的依据来源于制定了的秩序,即规则,而不是对权力行使者个人的恭顺感情。
马克斯·韦伯把这种基于制定了的规则的支配称为法理的支配或权力,而将基于敬仰、崇拜和感激的支配叫作传统的支配或权力。
社会学把作为规则规定下来并且为组织成员承认和接受的支配关系,叫作制度化了的支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服从规则是加人组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组织成员也正是用这种代价换取组织支付给他的利益和报酬。
另外,科层制组织中的权力关系是特定的,它与传统支配中的主从关系是全人格的不同。
一旦离开了职务,上下级就归复到了完全平等的个人。
二、社会组织特征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
与初级群体相比,社会组织具有一系列独有的特征。
(一)规模的灵活性在规模上,社会组织的规模大于一般社会群体,可以有许多成员。
小型的社会组织、比如小公司,可能只有7、8个人,而大型的组织可以拥有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的成员,国家即是一个巨型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角色与发展趋势分析社会组织是指由自愿加入的个人、组织或者其他法人组成的,旨在维护成员利益、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推进社会变革的非营利性组织,如社团、基金会、非营利机构等。
众所周知,社会组织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如社会服务、自我监督、社会调解等。
本文将探讨社会组织的角色与发展趋势。
一、社会组织所代表的社会基本力量社会组织是社会各个领域中,维护成员利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非营利性组织。
社会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既辐射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成长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为特定的利益集团、群体等提供了服务和平台,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力量。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民主进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它们可以表达成员利益和期望,催生政策和立法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二、社会组织的作用1. 为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社会组织是社会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之一。
它们提供了许多人们想要但是政府不会或不能提供的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卫生、义务教育、文化娱乐、扶贫济困、职业培训等。
2. 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社会组织承担着自我监督、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和推进社会变革的责任。
有些社会组织不仅可以对自身的利益进行监督,还可以对政府和企业进行监督,推动政治制度和机构改革,引导社会舆论。
3. 促进对话和调解社会组织为不同利益集团、群体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意见间的对话,帮助矛盾双方达成解决方案。
同时,它们还可以在矛盾处理和行政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三、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1. 规范化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保障成员权益,改进组织管理和监督,社会组织将加强自身建设,成为一支数据库化、智能化、专业化的队伍,要加强自身知名度和公信力。
2. 多元化发展社会组织将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公共事务领域,社会组织将通过自身优势进入更为专业的、国际化的领域。
3. 公益性与经济性相融合发展社会组织在逐步增加公益组织和企业的合作中,通过市场化发展,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对社会做出了正向贡献。
什么是社会团体组织(什么是社会团体)
1、社会团体是指我国公民行使结社权利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包括各类使用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联谊会、联合会、基金会、商会等称谓的社会组织。
3、社会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
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三)有固定的住所;(四)有
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五)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六)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4、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5、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
6、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
体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和作用研究一、社会组织的概念社会组织指的是基于自发性、非政府性、群众性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公民社会组织,由个人和社群自愿结成的,代表个人和社群的利益;另一类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由村社居民自己选举产生的,代表村社居民的利益。
二、社会组织法律地位1.法规保障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法》正式实施,对社会团体的性质、组织结构、注册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组织法》等法规,保障了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和权益。
2.行政管理社会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面向的是社会大众,因此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管理。
例如,社会团体需要注册才能合法存在和活动,而且需要遵守税收、会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规定。
3.自主自治社会组织自主自治是国家对社会组织权力的一次授权,是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础。
社会组织在自愿组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选举和组织活动,实现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诉求。
三、社会组织的作用1.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慈善组织、扶贫组织、残疾人组织等,都是在为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
社会组织力量强大,往往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公益活动。
2.社会监督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促进政府和企业的诚信,同时保护社会公平和公正。
例如,消费者组织可以对不良商品进行监督和维权,环境组织可以对环保问题进行监督和维权。
3.社会参与社会组织是公共事务参与者的代表,可以让公众获得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并为公共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社会组织可以召集公众进行协商和调解,使公共事务更加符合公众的利益。
4.社会交流社会组织可以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如文化和艺术、教育、体育、科技等。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社会组织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四、社会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管理和维护社会组织在管理和维护方面较为困难。
行跌5法 公共管理理论 祉会组识相餐概念 分衙与晷莞
口 赵佳佳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为了更加明晰社会组织相关概念的适用范围,本文通过对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人民团体、 群众团体、群团组织、民间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公盏组织等概念及其涵盖范围 的界定与对比分析后认为.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更能指称改革开放以来介于国家和市场体系之间.由公民 自愿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类型。而社会组织避免了官民 二分的角色划分.符合国家社会治理的改革取向和公民民主意识增强的趋势.因而比民间组织的概念更为 适宜一 关 键 词:社会组织:相关概念: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7)06—0024—06 收稿日期:2016—05—20 作者简介:赵佳佳(,987一),男,河南修武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 国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央正式 文件中是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社会组织,“发 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 的作用”,从此,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日益成为学 术界和实务界持续关注且逐步升温的热点问 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形成政社分 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提升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又一次引 发了学界对社会组织研究的热潮。当前。社会组 织概念已经得以明晰界定,即社会组织是介于 国家——政府体系和市场——企业体系之间 的,由公民自愿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政 府性、非营利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 这是一个包含范围甚广、极具伸缩性的概念,但 无论怎样变化,其约定俗成地不包括政党、宗族 组织、宗教组织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由于中国 社会组织的生成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历程相伴 随,因而具有明显的转型期过渡性特征。 社会组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从而导致当 今学术界、实务界乃至政府部门往往从不同的 角度出发交替使用民间组织、社会组织以及非 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益组织、慈 善组织、志愿组织等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表示 的含义并无根本性的差异,但在不同的情境下, 概念的选择和使用却可以显示出使用者不同的 价值取向和偏好,甚至指向不同的内容。许多研 究者和政策执行者不加区别地混淆使用这些概 念常给人模糊不清之感,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 认知和判断,而且对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 等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厘清相关术语的 概念界定,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分析其在我国 的适用性,不仅具有统一认识的理论价值,也具 有现实意义。
一、
社会组织涵盖的范围及特征
作为不同于国家体系中的党政机关和市场 体系中的企业单位的组织形式,范围甚广的社 赵佳佳一扭会组织相杀概念 分析与晷窀 轩敞5}t 会组织构成了拥有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流动空 间的社会体系。这个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 完善、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在内涵和外延上都 有所变化。所以,社会组织也须从狭义和广义两 个层面来考察。狭义的社会组织指的是在各级 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 非企业单位;以工商注册形式变通登记的各种 非营利性组织;在街道办事处备案的社区社会 组织: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而实际开展活动 的社会组织。这六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了社 会体系的核心部分,它们是在没有特殊说明的 前提下制定政策以及进行理论研究的专指对 象。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一 些事业单位势必要转化为具有非政府性质的社 会组织,而随着社会空间的逐步扩展,其与市场 的重叠部分出现了新型的社会企业,因此,社会 组织的外延仍处在扩张变化阶段。这些处在变 化中的事业单位和社会企业就构成了广义层面 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社会 性的特征。其中非政府性是相对政府而言的,即 它不是政府官方组织:非营利性是相对企业而 言的,即它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社会性指的 是其资源来源于社会。其从事的活动针对的是 社会中特定或不特定多数。由于我国社会组织 的生成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大潮起伏相伴,因此, 转型期过渡性特征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某些学 者强调的“官民二重性”,即社会组织虽然独立 于党政机关,却在资源等方面依赖于党政部门, 形成了依附式发展的态势。 二、国内特有词汇的相关概念分析 及其适用范围 在我国特殊的语境下,社会团体、人民团体、 群众团体、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等都是被广泛使 用的概念,这些概念表示着大小不同的范围,指 向不同的内容.如果不加注意而随便使用可能会 引起人们认知上的混乱和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因 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明确地界定。 社会团体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社会团体的概念,并强 调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 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 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就从 根本大法的高度规定了我国的社会团体是与国 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企业、事业组织等并列 的六类组织体系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 则》第三章则明确了社会团体法人是与机关法 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并列的我国法律层面上 的四大法人之一。E21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 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社会团体作 出如下界定: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 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 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条例》还特别指出了 三种不属于此条例管理范围的团体类型,即参 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由国务 院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 登记的团体,经本单位批准在机关、团体、企事 业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由此观之,社会团体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团 体指的是除了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企业 和事业组织以外的所有团体组织类型。狭义的、 实际操作管理层面的社会团体指的是在民政部 门依法登记注册的团体类型。由于我国专门出 台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 《基金会管理条例》,使得社会团体的指称范围 进一步缩小,①不包括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
①自2005年以来,民政部发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OlO起改成《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对社会团体、基金会、民 办非企业单位都进行了单独统计。 行酸-5 t 公共管理理论 动的经济实体和以基金会形式成立的“财产法 人”。①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般按照社会团 体的性质及其开展活动的类型和任务将社会团 体分为行业性社会团体、学术性社会团体、联合 性社会团体和专业性社会团体等四种类型。 人民团体是一个政治行政概念。实际上,从 规范性讲“人民团体”与“社会团体”有所不同, 因为我国《宪法》中并没有出现人民团体一词。 但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提及的“参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和《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总纲规定的“中国人民在 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结成了由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 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 ……爱国统一战线”f_4]可以推知,人民团体特指 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八个群众性组织,包 括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 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 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 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人 民团体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有密切联系,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实施群众路线 的最主要的具体方式之一。[5 3也是中国共产党 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人民团体最 重要的特点是政治性强,行政化色彩浓厚,人民 团体类似于政府机关,其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 管理,职级分明。 群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概 念。2015年7月,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 议,使“群团组织”的概念广为人知也更被关注。 虽然群团组织是党的话语体系中的概念.但党 的文件和相关政策解释中并没有明确群团组织 的概念。迄今为止,对群团组织的涵盖范围给出 最明确规定的文件是2006年8月22日中共中央 组织部、人事部(后并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 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管理意 见》)。《管理意见》规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 使用行政编制或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 机构编制的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公务 员法进行管理”,并列举了21家参照管理的组 织。②除此之外.由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也 属于参加人民政协的人民团体,因此也是群团 组织的一种。由此可知,群团组织是人民团体和 群众团体的统称。也就是说,群团组织:人民团 体+群众团体 群众团体也是中国共产党话浯体系中的 概念,是一种历史延续下来的习惯用法。根据 《管理意见》,采用排除法可知,群众团体是指除 了人民团体之外的群众组织。显然群众团体的 数量多于人民团体。与人民团体一样,群众团体 也起着党和人民群众之问桥梁纽带的作用。 因此,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特别是政 策制定执行者和管理部门在使用上述概念时不 能混淆交替使用,因为它们指称的范围大小不 同,社会团体涵盖的范围最广,群团组织次之. 是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总称。 民间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是我国 广泛使用的词汇。它在我国开始被正式使用是 在1998年,当年国务院将民政部社会团体管理
(亘)我国没有“财产法人”一说。这是借用西方法律术语.指的 是财产的集合而非人的组合 ②这2l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团体包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华全国归国 华侨联合会、中国法学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新闻 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 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欧美同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