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建筑作品
- 格式:pptx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13
|一线城市篇|北京►单向街(单向空间)大悦城店:朝阳区朝阳北路101号朝阳大悦城4楼(青年路口)爱情海店:朝阳区七圣中街12号爱琴海购物中心3楼3025室花家地店: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1号社科院研究生院尚8人文创意园D座1层生活艺术、人文哲史经典类居多,装修风格时尚,简约。
单向空间兼具书店和咖啡店的功能,已不局限于脑洞大开的文化讲座与「文学之夜」等活动沙龙,还有单读、单厨、单品等一系列衍生。
(图为花家地店内)►万圣书园北京海淀区成府路蓝旗营教师家属楼5号楼万圣书园是国内民营学术书店和学人办店的先驱。
书店不仅卖书,还卖文化和思想,在做商业的同时也表达着社会关怀和文化批判。
►时尚廊北京朝阳区世贸天阶北街时尚大厦L214时尚传媒集团的品牌形象外延店,有书、上千种杂志,有咖啡、西餐甜点、艺术展。
由台湾设计师操刀,书店形状俨然是一条弯曲的走廊。
形象生动美观,步入其间别有洞天。
位置隐蔽、静谧。
经常会有很多明星艺人来光顾。
林夕、陈丹青等名人曾是坐上客。
►言几又北京海淀区海淀图书城西大街3栋1层是书店、咖啡店、创意商品设计店、轻食餐厅、青年艺术空间、是文创孵化平台。
无法被界定,不可否认它是国内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书店之一,坐标在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内(前身为海淀图书街)►豆瓣北京海淀区成府路262号(万圣书园对面)老旧的豆瓣书店出售的书都是出版社的库存书,折扣一般5-6折。
人文社科、哲史学术为主。
►篱苑书屋(公益)北京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智慧谷(近山吧)乡村文化书屋,京郊怀柔箭扣长城附近。
长方形的主体用方钢焊接,外墙房顶使用钢化玻璃,再以4万多根柴火棍包裹做装饰,尽显自然之美。
由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设计,获得2014首届森山 RAIC 国际奖 ( Moriyama RAIC International Prize )。
►七楼书店北京海淀区成府路17号学院路邮电局七层中国图书网旗下实体店,京城最高、按斤卖的书店。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获奖人侧记庞凌波;叶扬【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6页(P118-123)【作者】庞凌波;叶扬【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在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评选结果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清华院”)荣获14项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其中包括青年建筑师奖3项,获奖人分别为关肇邺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程晓喜、第一分院建筑设计一所所长方云飞和建筑专业四所副所长李匡。
就此,《世界建筑》对3位获奖人分别进行了专访。
程晓喜:教学与实践相长WA:您的教育背景及进入清华院的过程是怎样的?程晓喜:我从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本科开始,到后来读直博,做博士后研究,再到留校任教,除了中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一年之外,已经在清华度过了23年。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也考虑过去读工艺美院。
但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更强调人活一世不是完全为了自我实现,而是要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所以读大学我选择了建筑专业,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建设者,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社会理想。
特别是跟随关肇邺先生读研究生之后,关先生的为人治学给我树立了榜样,关门弟子的氛围又特别好,不知不觉就坚持到了今天。
清华院早期和建筑学院的区分没有那么严格。
我开始读研的2000年左右,清华院办公还在建筑系馆三层,后来清华设计院设计中心楼建成,设计院才独立出去。
那时候建筑学院和清华院是很亲密的关系,而研究生读研期间主要就是跟着导师做实践项目。
所以,我从读研开始跟随关先生做的很多清华校园的设计和研究项目都是和设计院合作完成的。
因为教育部统一规定所有高校教师的建筑师注册资质都属于自己高校的设计院,所以留校任教的同时我也算进入了清华院的关肇邺建筑工作室。
它是建筑单专业的工作室,工程项目通常是和设计院的第三分院配合完成的。
WA:您设计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程晓喜:我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实际项目是2001年海南大学的第三教学楼和办公楼设计。
体建筑设计,主要分布在南京、北京、沈阳、成都四地的大学校园。
探索杨廷宝先生在大学校园内的单体建筑设计思路和方法,选择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南京华东航空学院主教学楼、南京工学院五五楼和南京工学院动力楼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杨廷宝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后半叶对校园单体建筑的设计策略和转变思路,展现其在不同人生阶段、针对不同建筑条件所采取的多样化设计策略。
1.2研究方法分析策略包括立面分析、平面分析、轴侧分解,以及对建筑生成逻辑的几何和构图原型的分析等。
其中,立面图作为与房屋立面平行的投影面上所作的房屋的正投影图,比平面图和轴测分析图更接近于人的直观感受,但本文更加聚焦于杨廷宝校园单体建筑作品的空间体验。
因此,将以平面图分析法和轴测分解分析法为基础,再结合立面图分析法完成研究。
2建筑平面分析2.1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轴线转换与集中平面杨廷宝自1930年起进行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扩建项目。
原图书馆一期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设计,始建于1919年。
校园规划为多轴线的园林式布局,建筑平面为东西向的“十”字形,位于学校大礼堂的东北侧(见图1)。
杨廷宝通过引入一条新的斜向轴线,轴线穿过大礼堂和扩建部分的四层中楼,扩建书库和原一期部分沿轴线对称且互相垂直,进一步衬托了大礼堂的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本身的等级,防止建筑过长,打破原有校园轴线。
然而,尽管扩建的二期前部外形几乎为一期的镜像,但一期平面为十字形,中间的门厅将图书阅览室分为大小相等的两间,更具包裹的内聚性和形摘要 文章通过选取杨廷宝设计的四个代表性校园单体建筑——南京华东航空学院主教学楼、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南京工学院五五楼和动力楼,分析各校园建筑的平立面构图和空间形态、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与校园空间的关系,再将四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杨廷宝在归国后和20世纪下半叶对校园单体建筑的设计策略从古典到现代、从轴线到基线、从类型到场地的特征转变,并尝试探讨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