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镜人、任继学读感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30位当代泰斗级老中医成“国医大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出首届“国医大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他们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是: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jiǎ、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按姓氏笔画)。
这30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中医(包括民族医药)临床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经历都在55年以上。
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北京10人、上海3人、江苏3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内蒙、西藏各1人。
1. 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擅治多种疑难杂症。
方和谦之父方伯屏师从御医赵云卿,为当年京城“十大名医”2.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1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15岁时从开药铺的父亲手中得到本《黄帝内经》,在江南奉贤出诊12年中几乎每天抚读,在江苏省中医学校进修破格留校,后调北京中医学院,创建内经教研室。
对五行、气血循环、运气学说提出独到见解。
3. 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2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镜人治学经验张镜人,名存鉴(1923年~),男,上海市人。
出生于岐黄世家,系上海张氏第十二代传人。
幼承庭训,研习《灵》《素》,博览群书。
1945年开业于沪上,医业日盛,蜚声杏林。
多年来在医学、教学、科研等方面卓有成效。
1990年为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94年荣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曾多次出访日本、东南亚、港台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饮誉国内外。
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秘要》等多部论著。
他所主持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其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于1986年、1987年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成果甲级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现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医科顾问。
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等职。
1985年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
老师擅长内科,学术上颇有造诣,既继承了上海张氏诊治热病的独到经验,又在内科杂病领域发扬光大,50余载的医学生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反复实践,不断升华,屡见成效。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无止境”、“业精于勤”这些都是老师的口头禅。
面对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他认为必须充分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才能使中医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加强中医的自身建设?他指出此事迫在眉睫,强调既要继承,又要更新知识,才能开拓视野和思路。
长期的临床实践,严谨的治学精神,是他事业有成的基础。
他主张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融汇诸说务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唯求实效。
临床上立意创新,另辟蹊径。
如治疗发热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病症,匠心独运,出奇制胜,屡获佳效。
老师治学经验,可归纳为“五勤”。
一曰勤学。
学无止境,不学则知识无以积累,亦无以更新,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与业务水平,他提倡向书学、向人学,相信“三人行必有吾师”。
2021年第7期2020年9月8日,北京。
在人民大会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举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项称号。
消息传回长春,全院上下为之振奋。
那一刻,人们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人——已故的国医大师任继学。
“非典”肆虐期间,时年77岁高龄的任继学亲临一线,为疫情防控作出巨大贡献,获得了白求恩奖章。
而这次医院能够获得集体荣誉,正是传承抗击“非典”之刃,对抗新型病毒来袭的完美体现。
任继学对中医药有哪些贡献?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被后人传承?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他生前工作过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其弟子共同追忆先生的岐黄人生。
治学:传承经典、融合创新任继学曾说:“继承中医药典籍是创新、发展的源泉与根本。
”他认为,读典籍要“深究医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妙识通用”,但不要泥古,应“研究诸家,知常达变”,更不要排斥西医,应“涉猎广泛,择善而从”,最终达到“继承总结,发扬光大”的目的。
任继学的弟子、“岐黄学者”王健向记者介绍说:“老师家中有3万部中医典籍,有些藏书连图书馆都没有。
他爱读书,即便患病时连说话都费劲,仍手不释卷。
”每本书任继学至少读4遍,边读边批注,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这样的典籍,他读坏了10本,每一本都不得已用浆糊粘住。
书读百遍,他不仅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也成了业界公认的“活字典”。
在大众的观念里,中医治慢病,西医治急症。
然而,任继学却做到了中医治急症。
他从古书中找到相关依据,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内科急症的临床实践。
尤其是应对中风,他敢为天下先,见血不止血,主张破血化瘀、醒神开窍,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创了中医药治疗脑出血之新途径。
任继学特别注重经典理论与临床、科研实践的结合。
他有一句名言:“60岁才是行医生涯的真正开始。
对中医的认识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大量的病例,需要几十年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诊疗方法,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中医是真正的科学。
胃学说的中医学家张镜人石蕴玉张存钧整理编者按张镜人,上海市人,为饮誉申城的张氏医家第十二代传人,家学渊源,有扎实的诗文功底及医学造诣,行医50余载,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热病主张祛邪为先,疗杂病独崇脾胃学说,通过培后天以育先天。
临床强调“宏观以辨证,微观以借鉴”。
其治胃炎倡用调气活血法,有效率达到73.05%,打破了“胃粘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点,为此获得了部级中医药甲级科研成果。
对慢性肾功能不全采用祛湿化痰、泄利浊邪,配合通腑导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诸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主张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法,佐以宁心安神。
其自拟经验方“复方四参饮”经动物实验证实对心肌细胞有保护及损伤后促进修复的作用。
有关临床经验的学术论文发表了50余篇。
其还主持编写了《辞海·中医学科》、《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疑难病症秘要》等学术论著。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绿遍葫芦瓜与豆,压架凌霄秀,篱落缀牵牛,小圃晴烘,采药香盈袖。
中医宝库称丰富,本草饶研究,愿学李时珍,泽惠神州,亿万人增寿。
———张镜人《词稿·药圃采药》张镜人,名存鉴,生于1923年,上海市人,主任医师、教授。
出身于中医世家,张氏家族自明末迄今执行医业,代有传人,尤以擅治伤寒热病而称著于江南,其曾叔祖骧云公医名藉甚,饮誉申城,张氏继承家业,为第十二代传人。
幼承庭训,有扎实的文学基础,爱好吟诗读词,在严父的教诲下,深研医学经典,熟记药性方剂,勤奋好学,遍览历代医著,取各家之长,承家传奥秘,治热病主张祛邪为先,熔伤寒与温病于一炉,疗杂病每从脾肾着手,颇崇东垣、景岳之说,临诊治病,讲究实效,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理论上不断深造,实践中善于总结,疗效日趋提高,受到病员爱戴。
临床除了对外感热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外,尝以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健脾益肾法治疗慢性肾炎,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病毒第四卷47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清营泄热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获满意的疗效,诊治病人数以万计,上至领导干部,下及广大群众,有求必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名老国医大师任继学的饮食之道
导语:说起养生,人们都很信任中医,而很多中医师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都很长寿!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位老中医师任继学老先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说起养生,人们都很信任中医,而很多中医师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都很长寿!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位老中医师任继学老先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有何养生之道~
国医大师任继学,不但医术高超,对于养生和保健更有他老人家独特的妙招。
任老是东北人,早年参加革命朴素的生活习惯,平时很喜欢“土生土长”的东西,对白菜更是情有独钟。
俗话说,“百菜不如白菜”,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很丰富之外,中医认为,大白菜微寒味甘,有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效。
大白菜可辅助用于治感冒、发烧口渴、支气管炎、咳嗽、食积、便秘、小便不利、冻疮、溃疡出血、酒毒、热疮等,正因如此,白菜有了“菜中之王”的美称。
白菜的做法有很多,任老最喜欢的做法是泡成酸菜来吃。
可能是因为他老人家是东北人,因此东北的酸菜任老吃的最顺口,每年他老人家都要自己动手腌上一缸,这种质朴的做法既愉悦了心情,又保健了身体。
酸菜的味道咸酸,口感嫩脆,色泽鲜亮,香气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不但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以促进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
在《中华医药》里,就曾记载了任老的一段话:“腌酸菜以前把它(白菜)修干净,完了以后把它洗了,洗了搁开水烫了,烫了晾凉了,然后再搁在缸里,搁在缸里以后搁石头压上,等它发酵,那个都是酵母。
名医名方 国医大师任继学 肾风肾劳
名医名方国医大师任继学治疗肾风及肾劳经验撷萃
国医大师任继学肾风肾劳"
name="image_operate_5681505470357685" alt="名医名方国医大师任继学肾风肾劳"
src="/DownloadImg/2017/09/
1715/111214578_1_20170917033019312"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DownloadImg/2
017/09/1715/111214578_1_20170917033019312">
国医大师任继学
我国首次评国医大师30位入选者均从业55年以上_____人民日报北京2009年4月13日电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审
工作日前结束,经过严格遴选和评委会专家组认真审核,方
和谦等30位名老中医(民族医)入选“国医大师”。
名单为:
方和谦、王玉川、王绵之、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何任、吴咸中、张灿玾、张学文、张琪、张镜人、李玉奇、李济仁、。
国医大师读后感最近读了关于国医大师的一些书籍和文章,那可真是像打开了一个充满神奇和智慧的宝库,让我忍不住想跟大家唠唠。
这些大师治病的故事就特别有趣。
有的病人被各种西医检查都查不出个所以然来,身体难受得要死要活的。
结果到了国医大师手里,就像变魔术一样。
大师把把脉,看看舌头,再问问日常的情况,就像一个侦探在搜集证据一样。
然后开出个方子,那药啊,可能就是些花花草草、树根树皮之类的东西,可就是这么普通的东西,却能让病人的身体慢慢好起来。
这就好比是用一些毫不起眼的小零件,组装出了一个超级厉害的机器人。
而且国医大师的医德特别让人钦佩。
他们可不会因为病人是大款就多收钱,也不会因为病人穷就爱答不理的。
不管是谁,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
就像那种有求必应的活菩萨,一心只想着怎么把病人的病治好。
从这些国医大师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对中医的执着。
在这个西医盛行的时代,中医有时候会被人误解,觉得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可是这些大师们呢,就像守护宝藏的卫士,一直坚守着中医的阵地。
他们不仅自己钻研,还想着把中医传承下去,培养出更多的小“高手”。
他们带徒弟那叫一个认真,恨不得把自己肚子里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倒给徒弟。
我读完这些故事就想啊,我们现代人啊,有时候太过于追求那些立竿见影的东西了。
生病了就想着打一针、吃个特效药马上就好。
而中医呢,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调理,就像治理一个小生态一样,慢慢让身体恢复平衡。
国医大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传统的智慧其实有着巨大的力量,我们可不能把它给丢了。
总的来说,读了国医大师的故事,就像被他们的魅力给洗脑了一样,让我对中医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些大师的故事,感受到中医的魅力,说不定以后中医能像超级英雄一样拯救更多人的健康呢!。
现代名医传之张镜人张镜人男,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 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他行医60余年,疗效卓然,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于热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树,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今年6月24日,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溘然长逝,中医界至为惋惜。
张镜人毕生悬壶沪上,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
在上海报纸刊登的一篇记叙其事迹的文章说:“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海滩名医张骧云的后裔、治疗伤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治疗疑难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沪上名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专家”。
这3句话,既褒扬了他的临床证治效验,也勾勒出他的学术成果概图。
与一起并称上海中医“三老”的裘沛然、颜德馨相比,同样作为中医临床家和学术大家,张镜人显然还有两点不同之处值得铭记,一个是他系上海张氏内科的第十二代传人,为海派乡土医学的代表,另一个是他建国后承担中医药工作管理职责,数十年深度介入沪上中医药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历程,多半生的中医生涯与上海中医药事业相辉映。
有香港报纸赞其为沪上中医第一人,似不为过。
张氏医学的一代宗师少年时半日习文,半日学医,深得张氏内科家传之秘;青年时参加全国中医考试,一举成名;中年时系统阐述张氏医学,诠释“表”、“透”两字真谛。
八十七年前,中医世家子弟张镜人算是“含着银勺”出世的,而且,他命中注定还要被“塞”给一把家族所系的“金钥匙”——继承祖业。
300多年前,他的祖先张君调,弃儒从医,悬壶济世,扭转了这个世居沪上、耕读传家的家族的历史方向。
自此,张氏医学代代相传,以治疗伤寒热病著称。
在《上海县志》、《上海续县志》等地方志书中,记载有张氏一门7代11人以医而名的事迹,可谓门楣光耀,名重一方。
国医大师读介(一)张镜人(二)任继学作者:徐光华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2期2009年4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社部联合评选产生了我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 ,这是中医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大师们的临床经验实录经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使笔者有幸拜读,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现将位列其首的张镜人教授(出版顺序)介绍于下,以飨读者,敬请斧正。
国医大师张镜人先生于1923年6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中医世家,4岁习文,12岁学医,弱冠即嶄露头角。
行医近70个春秋,传承家学,博采从长,学贯中西,造诣深邃,声名震海外,医德播远近,特别是在热病和胃肠病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
1经验一:治热病注重表与透张镜人先生治外感热病--祛邪为首务,注重"表"与"透"。
先生论热病,熔伤寒温病与一炉,对其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结合六经辨证,同时对受病脏腑要有定位。
卫分以形寒、恶凤、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为主证,宗温病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征。
气分症状但热不寒、口渴烦热、或见里结阳明的胃肠道症状;身热缠绵,其热不扬,午后多见,属湿热。
热入营、血则见身热不解、耗血动血等症。
对高热神昏者,按热病重症辨证,配合清热开窍药物。
如邪在卫表,以葱豉汤加味解表祛邪;过卫入气,应用豉栀汤加味治疗,表重合柴胡、牛蒡子、荆芥;里热盛加知母、连翘、芦根;湿热用三仁汤以治,加柴胡、青蒿、豆卷,亦属透热于表。
邪入营、血,选黑膏方加减,用生地等清营泄热,取豆豉欲兼疏散之意。
三方均有豆豉,一味,亦表亦透,贯彻始终。
2经验二:治慢性胃炎分阶段、有十法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两种。
先生认为浅表性气滞热郁者多,治以清热和胃。
药用: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苏梗、香附、连翘、铁树叶、白花蛇舌草、谷芽。
萎缩性多气虚血瘀,治以调气活血。
药用:太子参、白术、白芍、炙甘草小腹、柴胡、赤芍、丹参、徐长卿、血竭、白花蛇舌草、白英。
缅怀任继学先生深谙国学原理我主人随扬中医临床优势
王永炎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22(42)5
【摘要】继学任先生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任先生治
学执教五十余年,重始源,刻苦攻读中华深邃哲理,指导临床实践,以疗效为中医命脉。
生前垂教后学认真体悟洛书太极图说。
宇宙寥廓幽玄,人的生命天人合德,物我合一,知行合一,“揆度奇恒,道通为一”,人身——太极之全体,寓有象数,易混沌易变,以为中医中药学理之本。
联系临床诊务观象议病,易理医理相通,法于经旨,理法方药和合。
【总页数】2页(P497-498)
【作者】王永炎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一代名师恩泽永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部分教授缅怀冯纪忠先生
2.恩师仙逝,教诲铭记——缅怀国医大师任继学先生
3.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
缅怀成思危先生4.缅怀王孟扬先生5.国学痛失两泰斗,儒风道骨昭后世——深切缅怀季羡林、任继愈先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而《内经选读》作为一门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能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中重点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从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伯未老先生曾在《内经知要概论》中讲到:“《内经》仅仅是中医的门径,问题就在如何通过这门径来窥视更渊博、更广阔的中医成就。
”而《内经选读》的概论部分就强调了“诵、解、别、明、彰”等学习经典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研读《内经》。
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应加强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以加深理解和运用。
比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除了掌握其含义外,可以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培养,因为单纯的诵解《内经》原文仅仅是“纸上谈兵”。
比如可以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来认识《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和意象思维,加深对“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认识等等。
抓住一点,以点带面,拓展思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
我们常说“读经典、做临床”。
《内经选读》原文导读部分按《内经》理论体系择要汇集原文,并加以分类、校注、按语,而且酌情添加临床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医学源流的发展。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段原文,主要是阐明阴阳交感、互根与消长关系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其在治则上的体现。
以《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例,来说明津液的上承输布必赖气之激发与推动,这是阳中求阴的运用。
而张锡纯治疗阴虚发热,在滋阴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其理相同。
国医大师任继学治疗IgA肾病经验总结国医大师任继学治疗IgA肾病经验总结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等症状。
在中医传统治疗中,国医大师任继学以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和经验,成功地治愈了许多IgA肾病患者。
本文将总结国医大师任继学治疗IgA肾病的经验,并重点介绍其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治疗方法1. 调理阴阳平衡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IgA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他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取不同的中药调理,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他会使用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如生地、银杏叶等;而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则会使用具有温阳补肾作用的中药,如肉苁蓉、枸杞子等。
2. 活血化瘀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IgA肾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肾脏微循环的障碍,导致肾小球内的免疫复合物积聚。
因此,他会采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三七、川芎、红花等,以改善肾小球的血液循环,加速免疫复合物的排出。
3. 强肾健脾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IgA肾病的发生与肾脏功能的受损和脾胃功能的低下有关。
他会采用一些强肾健脾的中药治疗,如鹿茸、山药、茯苓等,以提高肾脏和脾胃的功能,促进肾小球的修复和免疫功能的恢复。
二、治疗效果国医大师任继学在治疗IgA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的治疗方法既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又能改善肾功能,促进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以下是一些患者的病例:1. 患者A,男性,45岁。
入院时出现持续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肾功能明显下降。
经过国医大师任继学的治疗,病情逐渐稳定,血尿和蛋白尿明显减少,肾功能得到改善。
2. 患者B,女性,30岁。
入院时出现反复发作的血尿和蛋白尿,伴有肾功能异常。
经过国医大师任继学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肾功能恢复正常。
3. 患者C,男性,50岁。
入院时出现肾功能严重受损,尿毒症症状明显。
经过国医大师任继学的治疗,患者的肾功能有所改善,尿毒症症状得到缓解。
国医大师的养生经任继学,1926年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1945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
任继学大师在仁心济世的同时,也践行了“德是寿之本”的古训,高尚的医德,正是这位老人的神之所在。
任继学不仅外表显得年轻,而且至今过目成诵,记忆力极佳。
一次学术会议40分钟的发言他竟然一口气点出了150本古医书和作者,语惊四座。
会后一个年轻人到图书馆一一查对核实,无半分差错。
所以任继学有“中医活字典”的美誉。
任继学说,看书一是要静下来,要讲究一心一意研究一个问题;二是看书时在书房把身体坐直了,有益于气血调和、脑子静养,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真气从之”,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任继学认为读书写字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是因为人的七情六欲是许多疾病的诱发因素,而读书写字可以洗净缠绕在人们大脑之中的七情六欲。
在宁静的书房中,读书可以使人摆脱白天工作的纷繁,也摆脱了情和欲的困扰。
他说起为何现在记忆力不减当年,除了坚持读书学习、勤于动脑之外,还得益于他一个延续了40年的习惯——午休。
他每天午饭后都要睡一个午觉。
他说,午休就是在阴阳交换期间,子午线交换,督脉和任脉交换,阴阳相交,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相交的时候,我养一养。
任继学坚持运动,并总结出一套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漫步运动。
比如,他年轻时爱登山,年年上长白山,而且还跟着药农一起采药,很有乐趣。
长白山风景宜人,任继学从开满鲜花的山脚走到茂密的原始森林,从繁花似锦的夏季走到硕果累累的金秋,一路走出了好心境,也走出了他健康的体魄,更走出了他清醒的大脑。
8年时问,他10次上长白山。
春夏秋冬几番寒暑,任继学也从漫步运动中体会到了漫步与四季的协调。
任继学说,养生要分季节,比如春三月,此谓发陈,那些原来潜藏于地下的青草发芽了,树也发芽了,人体阳气也开始升发了。
他说,此时自己不做剧烈的跑步,都是缓步慢慢走,以不过度劳累为宜,因为跑步劳神伤气。
著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是沪上张氏医学十二代传人,幼承庭训,得传家学,勤求古训,搏采众方,学验俱丰,临床擅治慢性胃炎,外感热病,冠心病等,尤以治胃病闻名海内外。
本人随诊已久,历见所创方药颇具良效,兹选典型验案四则介绍如下。
病例一:郭××,女,62岁。
门诊号:390006949。
1998年11月30日初诊:一年来胃脘胀满刺痛,嗳气频频,纳食少馨。
脉细,舌苔腻。
有肝硬化,食管憩室,萎缩性胃炎、重度肠化生病史。
辨证:肝胃不和,湿热中阻。
治拟;调肝和中,化湿清热。
处方:炒白术10g,炒白芍10g,炙甘草3g,制香附10g,广郁金10g,九香虫10g,炙玄胡10g,川楝子10g,香扁豆10g,淮山药10g,苏梗5g,炒黄芩10g,旋覆花(包)10g,代赭石30g,香橼皮10g,香谷芽10g,徐长卿10g,白花蛇舌草30g,连翘10g。
1999年3月二诊:胃脘胀满刺痛嗳气俱减,时有嘈杂灼热感,肝区作胀,泛泛不舒,脉细弦,舌苔腻,再守前法。
处方:炒白术10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3g,石斛10g,炒黄芩10g,连翘10g,银花藤30g,炒知母10g,炒黄柏10g,香扁豆10g,淮山药10g,炙玄胡10g,炒陈皮5g,炒竹茹5g,八月扎30g,白英15g,蛇果草15g,香谷芽12g,白花蛇舌草30g。
治疗一年后症状减退。
1999年11月在某市级医院作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隆起,慢性胃炎,病理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轻度肠腺化生,X线示:食管未见异常改变,肝功能、白球蛋白均正常。
胃镜、病理亦证实由萎缩性转为浅表性,病人建立起信心进一步治疗。
按:张教授说: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秩序乖常,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法则。
在以上处方中体现了寒温相适,升降并调,营阴兼顾,虚实同理。
病例二:陆××,男,50岁。
门诊号1006285。
浅析国医大师任继学对中风病的理论见解作者:王雪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4期【摘要】任老认为中风病病因为寒(邪)、虚(正)相搏,造成阴阳失衡为发病之本,风、火、痰、瘀、浊为发病之标,其病位在“脑之气街”及“脑中血海”,将中风病分为瘀塞经络、风痰热盛、络损血溢、后遗症四种证候进行论治,提出开闭、固脱、理气、豁痰、潜阳、化瘀、益肾七法;【关键词】任继学;中风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4..02任继学教授将毕生贡献于中医药事业,悉心育人,先后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诊学创始人之一、“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任继学教授,著有多部医学典籍,其治疗中风病理论新颖,收效甚广,其在著作[1]中系统的论治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 任继学教授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阐述任老认为中风病的内因在于寒(邪)、虚(正)相搏,造成脑之血脉不坚,脏腑经络失调,内外阴阳失衡,营卫失守为发病之本。
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逸失度造成为风火内煽、痰浊瘀血内聚形成发病之标。
1.1 寒(邪)、虚(正)相搏发病之本任老多用《灵枢·刺节真邪论》:“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2]阐述此理论,此节明确指出虚邪(寒邪)侵袭人体,深伏于人体半身经络之中,当营卫气血亏虚(正虚)之时,邪正相搏,正气不足发为中风。
《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提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3]也指出营卫失调可导致半身不遂。
后代医家巢元方,陈无择,纪昀,张元素等在其著作中皆提出营卫气血空虚,邪气侵袭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这也是任老提出此理论的来源。
1.2 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逸失度发病之标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指出大怒等情绪刺激导致气血逆乱,甚至昏厥不省人事,出现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内经·五脏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国医大师张镜人、任继学读感
1 国医大师张镜人
2009年4月,衛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社部联合评选产生了我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 ,这是中医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大师们的临床经验实录经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使笔者有幸拜读,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现将位列其首的张镜人教授(出版顺序)介绍于下,以飨读者,敬请斧正。
先生于1923年6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中医世家,4岁习文,12岁学医,弱冠即嶄露头角。
行医近70个春秋,传承家学,博采从长,学贯中西,造诣深邃,声名震海外,医德播远近,特别是在热病和胃肠病诊治方面有独到之处。
1.1治热病注重表与透先生治外感热病--祛邪为首务,注重”表”与”透”。
先生论热病,熔伤寒温病与一炉,对其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结合六经辨证,同时对受病脏腑要有定位。
卫分以形寒、恶凤、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为主证,宗温病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征。
气分症状但热不寒、口渴烦热、或见里结阳明的胃肠道症状;身热缠绵,其热不扬,午后多见,属湿热。
热入营、血则见身热不解、耗血动血等症。
对高热神昏者,按热病重症辨证,配合清热开窍药物。
如邪在卫表,以葱豉汤加味解表祛邪;过卫入气,应用豉栀汤加味治疗,表重合柴胡、牛蒡子、荆芥;里热盛加知母、连翘、芦根;湿热用三仁汤以治,加柴胡、青蒿、豆卷,亦属透热于表。
邪入营、血,选黑膏方加减,用生地等清营泄热,取豆豉欲兼疏散之意。
三方均有豆豉,一味,亦表亦透,贯彻始终。
1.2治慢性胃炎分阶段、有十法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两种。
先生认为浅表性气滞热郁者多,治以清热和胃。
药用: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苏梗、香附、连翘、铁树叶、白花蛇舌草、谷芽。
萎缩性多气虚血瘀,治以调气活血。
药用:太子参、白术、白芍、炙甘草小腹、柴胡、赤芍、丹参、徐长卿、血竭、白花蛇舌草、白英。
他提出治胃炎十法:①清热和胃:用黄芩、连翘、铁树叶、芙蓉叶、平地木、白花蛇舌草以清泄阳明;②疏肝和胃:用柴胡、白芍、甘草枳壳、香附以疏调肝胆郁滞之气;③益气和胃:太子参白术山药白扁豆,脾运健则胃气调;④养阴益胃:用石斛、山药、白芍、甘草、乌梅、木瓜、山楂,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养阴润燥,益胃助运,助胃酸分泌;⑤清化瘀热:用丹参、血竭、赤芍、白花蛇舌草、白英,可改善胃粘膜腺体恢复,阻断肠腺化生;
⑥调气活血:调气即益气、理气、降气,用太子参、白术、柴胡、香附、丹参、赤芍,使气血调,萎缩能复;⑦寒温相配:用苏梗、黄芩、连翘,则气机舒,脾胃和,胀痛解;⑧升降并调:柴胡(升)、旋复花、代赭石、黄芩(降),升脾降胃,舒肝降胆;⑨化湿和中:湿热用佩梗、薏苡仁;寒湿用半夏、陈皮,湿化则胃安;⑩消导悦胃:神曲、谷芽,消食和中,脾胃和悦。
先生在胃炎舌诊方面有独特见解,认为舌苔禀胃气而生,正常舌苔为胃津上潮,凝聚舌面而成。
黄苔主热,白苔主寒,如见腻苔,必是夹湿;白腻主寒湿,黄腻主湿热,厚腻、灰腻是湿浊与邪热交阻,如反复腻而不化,要考虑幽门螺杆
菌感染,可做相关检查。
舌质暗、有瘀点、舌下静脉增粗、曲张,是萎缩胃炎血瘀证的标志。
先生特别强调要坚持守法持久治疗,不可朝令夕改!
先生在临床过程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胃气一败,百药难进;胃气来复,病有转机。
常告诚患者:诸多疾病的成因往往与饮食不节有关;同时诸多疾病的康复也离不开饮食的合理与调养。
“勤以补拙,谦以代骄,慎以戒忽,博以广知”,是先生的座右铭。
”茹古涵今,立足临床,兼收并蓄,重在创新”,是他的治学格言。
他常告诉学生:”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要融汇诸说,务明真谛。
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唯求实效。
”先生的学风与作风,令后学景仰,故献片言只语以志之。
2 国医师大任继学
国医大师任继学,(1926~2010年)吉林省扶余县人,曾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科主任、教授,著有《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中医急症学》、《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等书。
先生博学善记,认为振兴中医,首在继承,贵在创新,在中医急症诊治、内科疾病的发掘整理等诸多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2.1中医活字典功绩卓著先生有”中医活字典”的美称,这与他从小跟名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背诵经典,认真临床,重在继承,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
,在一次河北保定的全国中医内科会议上,先生40min脱稿发言中,居然一口气讲出100多条医学经典原文及其书名、作者姓名,言语既出,震惊四坐。
此后有些学术会、评审会、讨论会桑,无论政府官员,与会专家,凡是有问题问先生,他总是对答如流。
会后曾有人到图书馆查对,无半分差错。
从那时起先生就有了中医活字典的美誉。
由于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勇于创新,他的观点常常使我们后学启迪获益。
他早年就系统提出对每一个病都要系统整理,病名要定准,全国要统一;中医诊断要客观化,标准化,利用现代科学仪器,为中医现代化服务。
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应用多学科、多方位立体思维方法,才能少走弯路,达到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祖国医学之目的。
他首次提出许多中医新病名:心衰病、心动悸病、急性肾风、慢性肾风、肾衰病、水毒病、小中风、卒口僻病、摊缓风、风头眩病、脑痨痉病、神昏病、心包络病、腹膜结强病、疫痉、血衃、大瘕泄、解亦,并参考历代文献与现代医学,结合自己经验,首创新法新方药,使后学有所遵循。
我认为:这样整理文献的做法较实用。
2.2创立脑髓说中风急症惠苍生长期以来,在中医界,心主神志的学说占主导地位。
连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医教材仍是这个观点。
南征教授提出先生创立脑髓说应当有依据。
先生在《论脑髓》一文中说:脑为脏腑中的奇恒之府…脑髓居于头颅之内,头者诸阳之会,百神之所辑,为一身之元首也。
脑为人体之首,寄居于头,颅骨腔内为其宅,脑髓外层有募原护之。
脑分九宫,九宫皆有神,泥丸宫之神是高级之神,是统御五神之主。
五神者,神、魄、魂、意、志是也。
脑之元神与五神交会之物质是散动觉之气,精、津是载体,脊髓、任督二脉为信
息传导之路。
神受此气,则百脉有主,动而有序,此为”脉舍神也”;魂受此气,而发知觉,能升,能受,能除秽也;魄受此气,而生运动,能降。
能治内也,故《丹铅续录》说:”魂能知来,魄能藏往”;志受此气,则气化功能有统,生理功能有常,智慧乃成。
意受此气,则神发为之,主构思、意向、专一,意动则阴阳通,则人生也。
先生引经据典,对脑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脑的形神生理活动统一以及与脏腑七窍五官的关系,均作了详细论述,限于篇幅,不赘。
就中风病的病位而论,从《内经》始,至清,历代医家皆以六经立论,民国初,张伯龙、张山雷才纠正其误。
先生认为中风的真正病位在脑。
所以,在治法上提出了补肾生脑、醒脑、益脑、醒神等法,药物治疗方面研制成醒脑健神丹、益脑复健丸、宣窍醒神汤等,为中风治疗开辟了新方法,新路子,给广大中风患者带来了福音。
先生在发展中医,贵在创新方面,根据《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启迪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丰富中医学术新内容。
他在论述气化学说、命门学说、络病学说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并用以指导临床,在疑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
先生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德医风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以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我悬壶业医50载,始终遵老师之训,读书不敢有懈怠之暇,临证不敢有粗心之诊,,非欲成为名医,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