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治疗中两种加热湿化方法的效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7.51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气道湿化护理干预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的价值对比气管切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切开患者需要进行湿化护理干预,以解决呼吸道干燥、痰液粘稠、炎症和感染的问题。
不同气道湿化护理干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下面将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
目前常见的气道湿化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液体湿化和加温湿化。
液体湿化是将液体直接引入气道,通过增加湿度和直接接触痰液来减少黏稠度。
而加温湿化则是将采取一些特殊的设备,如加温导管等,将空气加热并加湿后送入气道,达到减少水分丢失和热量损耗的目的。
液体湿化护理方法的优点主要有:一、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设备;二、能够快速减少痰液的黏稠度,有利于痰液的咳嗽排出;三、适合于大多数气管切开患者,特别是病情严重或无法耐受其他湿化护理方法的患者。
液体湿化护理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使用液体湿化方法需要将大量水分输入到呼吸道,这可能会增加肺部负担,尤其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液体湿化容易导致气道痰液过多,增加呼吸道堵塞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无力咳嗽或气道分泌物清除功能受损的患者。
液体湿化方法的效果可能难以准确控制,因而无法确保湿化的程度符合临床需要。
与液体湿化方法相比,加温湿化护理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一、能够精确控制湿化的程度,避免湿化过度或不足;二、能够减少水分的损失,有利于避免气道干燥和热量损耗;三、能够保持呼吸道的温湿度稳定,减少炎症和感染的发生。
加温湿化护理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加温湿化设备比较贵,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
加温湿化设备需要特殊操作技巧和经验,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烫伤或其他意外事件。
加温湿化方法无法直接接触痰液,因此对于痰液黏稠度较高的患者湿化效果可能不理想。
不同气道湿化护理干预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的价值有所差异。
液体湿化方法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但存在水分过多和痰液增多的风险。
加温湿化方法能够提供精确的湿化控制和保持呼吸道的稳定温湿度,但设备成本高且操作要求较高。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气道湿化护理方法,确保湿化效果符合临床需要,并注意监测和评估患者的湿化效果和安全情况。
机械通气时的三种湿化方法我今天想和你聊聊机械通气时的湿化方法。
你知道吗,这在医疗里可太重要了。
我记得有一次在医院工作的时候,看到一个病人在机械通气,那时候就开始深入了解这方面的事儿了。
有一种湿化方法是加热湿化器。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像给空气做个温暖的“SPA”。
我想啊,这机器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管家,把空气加热到合适的温度,还增加湿度。
就像我们冬天的时候,屋子里干干的,有个加湿器让空气变得湿润又温暖,病人的呼吸道就像这个屋子一样,需要这样舒适的空气。
我跟同事说这个的时候,他们也都特别认同,说这个方法对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可太有用了。
还有一种是雾化湿化。
这就像是把水变成了小小的精灵,飘散在空气里。
我看到那些雾化的小颗粒的时候,心里就想,这些小颗粒就像是带着滋润任务的小使者,能直接把水分送到呼吸道的各个角落。
我当时就对医生说,这感觉就像是给呼吸道做局部护理一样精细。
医生也说这个方法在有些情况下很有针对性,特别是对于痰液比较黏稠的病人,能让痰液变得稀一点,更容易咳出来。
另外一种就是人工鼻。
我一开始对这个有点疑惑,这小小的东西怎么能湿化呢?后来深入了解才知道它的厉害。
我就感觉它像是一个聪明的小助手,在空气进出的时候,悄悄地把水分留住或者补充进去。
我跟护理的姐妹们聊天的时候说,这人工鼻就像是一个默默工作的小卫士,虽然不那么起眼,但是在合适的情况下,能起到很好的湿化作用。
我觉得这三种湿化方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我们在照顾病人的时候,就得像挑选合适的衣服一样,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湿化方法,这样才能让病人在机械通气的时候更舒服,也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呼吸机的气道温度调节方法呼吸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危重病患者的救治过程中。
在使用呼吸机时,气道温度的调节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呼吸机的气道温度调节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加温湿化器调节方法加温湿化器是常用的一种调节呼吸机气道温度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将温水蒸汽与氧气或空气混合,使气道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加温湿化器:在使用加温湿化器前,需先准备好相应的装置。
将加温湿化器的水箱填满适量的温水,并将湿化器与呼吸机连接。
2. 调节湿化器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医生的指示,调节湿化器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来说,湿化器的温度应在32℃-36℃之间,湿度控制在80%左右。
3. 连接呼吸机:将湿化器与呼吸机连接好,确保连接处无漏气。
4. 检查气道温度:在开机前,使用温度计测量湿化器输出气道的温度是否符合医生的要求。
加温湿化器调节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保护气道黏膜,防止干燥和损伤,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加温湿化器的体积较大,对于一些移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可能不太适用。
其次,加温湿化器需要稳定的电源供应,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不太方便。
二、电热丝调节方法电热丝是另一种常见的呼吸机气道温度调节方法。
电热丝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将冷空气加热至适宜的温度。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电热丝:在使用电热丝前,需先准备好相应的装置。
将电热丝插入呼吸机的气道管路中。
2. 调节电热丝的温度:根据医生的指示,调节电热丝的温度。
一般来说,电热丝的温度应在32℃-36℃之间。
3. 连接呼吸机:将电热丝与呼吸机连接好,确保连接处无漏气。
4. 检查气道温度:在开机前,使用温度计测量电热丝输出气道的温度是否符合医生的要求。
电热丝调节方法的优点是体积小,易于携带,并且不需要电源供应。
然而,电热丝的加热效果可能会不够均匀,存在一定的温度波动。
三、温控加湿器调节方法温控加湿器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呼吸机气道温度调节方法。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探究q引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在早产儿中更为常见。
RD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导致肺部的弹性减弱、通气不良和低氧血症等表现。
在新生儿RDS的治疗中,通气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本文即对这一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探究。
一、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理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通过鼻腔内持续给氧和高浓度空气,加热且湿化的气体通过高流量导管输入,实现对新生儿呼吸功能的支持。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开放性气道:高流量气流可以帮助保持气道的开放性,降低气道阻力,有利于气体顺利进入肺部。
2. 提高肺泡内正压:高流量气体输入可以在肺泡内形成一定的正压,有助于改善肺泡的塌陷,提高通气效果。
3. 加热湿化气体:通过加热和湿化气体,可以改善气道黏膜的湿润度,减少气道黏膜水肿,有利于氧气的有效吸收和肺的顺利通气。
二、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应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应用:对于早产儿等易患RDS的新生儿,可以在产后即刻开始使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进行治疗,有利于早期控制病情的发展。
2. 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早产儿RDS的治疗,也可以应用于足月儿等其他原因引起的RDS,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3. 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可与其他支持性治疗方法(如呼吸机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等)联合应用,弥补传统治疗的一些不足。
三、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评价方法对于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 氧合情况:评估治疗后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等指标,了解氧合情况的改善程度。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
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的40例全院和ICU(重症医学科)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基于两种不同的机械通气湿化方法,患者被分为各29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并为患者提供相同的综合气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以及对治疗的影响。
结果:接受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的研究组患者平均刺激性咳嗽(1.6±1.2)次,吸痰(75.0±23.9)次,痰痂形成率6.9%,气道出血率0.0%,均显著低于接受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的参考组患者。
同时,研究组患者的VAP发生率15.0%,带管时间(9.2±2.6)d,住院时间(21.1±6.9)d,均显著低于接受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的参考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机械通气患者提供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能够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降低VAP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对患者疾病的康复有更加的积极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机械通气;气道湿化;微量泵持续湿化;VAP引言:机械通气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针对呼吸道梗阻或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措施,基于病情需求,通气管道往往会留置较长时间,从而维持患者起到通畅,保证体内氧气供给,进而推动患者自主呼吸逐渐得到恢复。
在此过程中,呼吸道的湿化与护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较为常用的气道湿化方法有间歇气道灌注法和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
为了就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展开分析,我院实施此次研究,现就此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的40例全院和ICU(重症医学科)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基于两种不同的机械通气湿化方法,患者被分为各20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
临床经验5对于急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1]。
特别是ICU病人,应用很广泛。
在正常情况下,鼻腔和呼吸道会对吸进体内的气体产生加温和湿化功能,鼻腔内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及潮湿的黏膜可将吸入的气体加温到30~34,相对湿度可达80%~90%,当气体到达隆突时,则可接近体温37,相对湿度可达95%以上,至肺部时,气体温度可达37,相对湿度可达100%。
当人工气道建立,特别是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气体的加温与湿化就发生了变化,吸入的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鼻腔和上呼吸道,必须由气管支气管树粘膜完两种气道湿化对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范红云1 朱招萍21龙岩人民医院 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2龙岩市第一医院 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摘 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某家三级乙等医院I C U6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第一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第二组采用湿化液用推注泵持续泵入。
结果:使用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后痰液的粘稠度不同,拔管后痰痂附壁情况也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湿化液持续泵入可以明显减少痰痂的形成,效果最好。
【关键词】人工鼻;湿化液;气道湿化;气管插管成,从而呼吸道水分的丢失增加,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增加且粘稠,造成(1)粘液纤毛系统受损伤,使其清除异物的能力大大降低;(2)引起呼吸道炎症,可使呼吸道黏膜糜烂、溃疡,导致细菌感染。
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2]。
时间久了,易堵塞气道,影响正常通气效果,影响患者呼吸,最后影响患者的生命。
所以,合理的选择气道湿化,对气管插管的病人至关重要。
气道湿化的目的在于稀释分泌物以利于吸引或分泌物咳出,防止分泌物结痂引起的气道堵塞,是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3]。
两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术后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恒温湿化气道在人工气道中的湿化效果。
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灭菌注射用水输液泵持续湿化气道,利用加温器加温湿化液,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湿化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气道黏膜出血,痰栓,肺部感染情况。
结果:观察组痰液粘稠度,气道黏膜出血,痰栓,肺部感染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灭菌注射用水输液泵和加温器持续湿化气道湿化效果优于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湿化方法。
【关键词】气管切开;输液泵;加温器;灭菌注射用水;湿化气道【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07-01 气管切开术用于抢救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重病人生命重要措施之一。
行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过滤加温湿化功能降低,因此人工气道管理尤为重要,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患者治疗质量,因此为了减少患者痛苦,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现采用采用灭菌注射用水输液泵和加温器持续湿化气道取得了良好湿化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00年3月—2011年5月将ICU收60例气管切开患者,其中高血压脑出血26例,大面积脑梗死22例,重度颅脑损伤1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其中年龄11—78岁,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10.4)岁,采用灭菌注射用水输液泵持续湿化气道,利用加温器加温湿化液,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9.8)岁,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湿化方法,两组患者入院时病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必性。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灭菌注射用水输液泵持续湿化气道,利用加温器加温湿化液。
加温加湿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的研究加温加湿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 HFNC)是一种近年来在呼吸支持中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高流量的氧气提供给患者,以增加氧合和改善通气功能。
HFNC还具有加温加湿的功能,能够改善气道湿化和防止黏液堵塞。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HFNC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HFNC能够改善氧合。
高流量的氧气通过鼻导管提供给患者,能够有效地增加患者的吸氧量。
研究发现,与传统的低流量鼻导管氧疗相比,HFNC能够提高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这对于一些氧合困难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HFNC能够改善通气功能。
高流量的氧气通过鼻导管送入患者的气道中,可以产生正压效应,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研究显示,HFNC可增加患者的呼气末正压,改善肺泡的开放和防止塌陷,从而减少通气不足的发生。
这对于一些病因不同但出现呼吸窘迫的患者,如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HFNC具有加温加湿的功能。
传统的低流量鼻导管氧疗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湿化和加热,容易导致气道黏液积聚,造成气道堵塞。
而HFNC通过增加流量和加温加湿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湿化和加热效果,保持气道通畅。
研究显示,HFNC可减少气道黏液积聚,减少支气管炎的发生,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风险。
加温加湿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减少低氧血症和通气不足的发生。
HFNC通过加温加湿的功能,可以提高湿化效果,减少黏液积聚和支气管炎的发生。
虽然当前的研究结果是积极的,但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以进一步指导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气道湿化的适宜方法。
以降低痰液黏度和痰培养菌阳性率。
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
对照组采用人工鼻道加湿,观察组在人工鼻的基础上采用微泵加湿。
观察5天后痰培养效果及阳性率。
结果:观察组痰液黏度及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
结论:人工鼻部联合微泵持续气道湿化可有效降低痰液黏度,降低痰培养菌阳性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呼吸机;人工鼻,微型泵;气道加湿人工鼻又称温湿度交换滤嘴,是由多层吸水材料和亲水材料制成。
它是模拟人体解剖加湿系统机理而制成的一次性产品。
近年来,它以其良好的温湿度和过滤功能,取代了呼吸机的加湿装置,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人工鼻子并不提供额外的水分,神经外科患者往往需要使用脱水剂,包括体内潜在的呼吸道缺水,只使用人工鼻子加湿,但是加湿是不够的。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从2006年7月到2008年7月,医院使用微泵的基础上,不断使呼吸道湿润人工鼻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使用呼吸机在我们的医院,并与只使用人工鼻的效果。
现报告具体方法及结果如下。
1.数据与方法1.1一般信息研究对象包括:颅脑疾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人工气道和呼吸机>5天。
排除标准:存在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机前误吸史;重新使用呼吸机;既往慢性肺部疾病。
患者72例,男53例,女19例,年龄13-88岁(43.5±2.2)岁。
GCS评分为3-8分(5.5±0.3)。
呼吸机使用1到9天(6.5到0.5天)。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昏迷程度、呼吸机功能、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实现方法对照组:当使用通风机,一次性呼吸电路是根据常规安装方法,以及人工鼻子和人工气道伸缩管是与一次性口腔气管插管,和人造鼻子每天所取代。
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湿化模式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李金花;任兴华【摘要】目的:分析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湿化模式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普通型无加热丝的呼吸机管道湿化模式,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管道湿化模式.分析两组患者不同呼吸机呼吸通气时间的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呼吸通气28 d的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例数、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与气管导管堵管、VAP发生及管道护理指标情况.结果:呼吸通气28 d时观察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级别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1,P<0.05);两组患者痰痂形成例数、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及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09,x2=8.571,x2=4.821,x2=4.138;P<0.05);两组呼吸通气后7 d、14 d 及28 d时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3,x2=4.910,x2=5.714;P<0.05);两组管道更换数和倾倒冷凝水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65,t=40.584;P<0.05);两组管道使用时间和呼吸机管道护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49,t=28.704;P<0.05);两组在呼吸通气第1 d、3 d和7 d的血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9,x2=4.101,x2=4.519;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89,x2=10.694,x2=8.626;P<0.05).结论: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管道湿化模式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VAP发生率,并改善VAP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19(016)005【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湿化模式;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普通型无加热丝呼吸机;机械通气【作者】李金花;任兴华【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38;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护理部北京 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临床上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是一种机械通气并发症,具有发生率高、治疗费用高及病死率高的表现,故预防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感染控制的首要任务[1-2]。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气道湿化方法的应用研究标签:气管切开;脱机期间;湿化方法气管切开后,患者失去了鼻腔等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作用,导致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干燥黏结,易引起细菌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
气道湿化可使其管壁纤毛运动活跃,将附着于纤毛的粘液不断上推,有利于吸出[1]。
气管切开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期间气道湿化效果较为理想,但在脱机期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气道湿化成为当前重症护理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利用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优势,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的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加以改进,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湿化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1月脱机期间的气切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6例,女30例;年龄37-87岁。
在选择病例中,均排除下述情况:(1)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2)入科时间48小时以内;(3)气切时或脱机时已存在肺部感染。
1.2方法1.2.1单日收治的患者佩带德尔一次性喉罩后,与英华融泰一次:性氧气雾化吸入器连接,吸入器的另一端连接氧源,据患者病情需要调解氧流量2-8升/分。
再用0.45%的盐水[2]接输液器,去掉头皮针针头,将前端软管用输液贴固定于吸入器加药入口边缘,以乔红梅等[3]痰液湿化分度标准与麻雪娇[4]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为依据,根据痰液粘稠程度(Ⅰ度、Ⅱ度、Ⅲ度)用输液泵控制速度,分别以10ml/h、15ml/h、20ml/h行持续雾化吸入,期间用氨溴素做定时雾化吸入。
双日治疗的患者在上述方法基础上用两个输液加温器分别加热靠近氧气雾化吸入器端的输液器(即软管上面部分)和雾化器的氧气连接管。
组间组内数据在性别、年龄、湿化时间、血氧饱和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2 湿化过程中,无论给予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操作,护理人员均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护理常规,所有操作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认真记录所有接受湿化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痰液性质、肺部感染病例(根据卫生部感染检测网统一固定的诊断标准确认肺部感染病例)、患者血氧饱和度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