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87.87 KB
- 文档页数:2
企业级ssd技术与应用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爆炸式增长,对存储设备的性能和容量要求也愈加迫切。
传统的机械硬盘在处理大量随机读写操作时往往面临较低的性能和较长的响应时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级应用的需求。
而企业级固态硬盘(SSD)的崛起则为其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
概念上,SSD与传统的机械硬盘相似,都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传统硬盘依靠机械活动的旋转盘片和活动磁头来存取数据,而SSD则采用芯片和闪存存储器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写。
SSD的存取速度远快于机械硬盘,使得它成为处理大型数据集、高并发读写和虚拟化等应用场景的首选。
SSD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在企业级应用中,SSD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数据库服务器、虚拟桌面基础设施、云存储等。
它们能够显著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减少数据访问延迟,并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然而,随着SS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SSD在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需要我们对其技术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对企业级SSD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应用进行探索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对SSD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介绍,包括闪存存储器、控制器和接口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企业级应用中的各种场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优化策略。
最后,我们将对目前SSD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企业级SSD技术与应用报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SSD技术,从而提升企业的存储性能和效率。
同时,也为相关研究和开发者提供一份参考,促进SSD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级SSD技术与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1.2.1 企业级SSD的定义和特点在本节中,将介绍企业级SSD的定义,以及与其他类型SSD相比的特点。
1 Figure 1-1声明版权所有©2018深圳市和为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权利。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复制、摘抄及翻译本文档部分或全部内容,且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是深圳市和为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和(或)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注册商标。
其它品牌和产品名称均为其相应持有人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它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更新。
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文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均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担保。
前言感谢选择IP-COM产品。
开始使用本产品前,请先阅读本说明书。
约定本文可能用到的格式说明如下。
菜单项「」选择「开始」菜单。
按钮边框+底纹点击确定。
连续菜单选择> 进入「系统管理」>「时间设置」页面。
窗口【】设置【SSID策略】里面的参数。
本文可能用到的标识说明如下。
表示重要信息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信息。
若忽略此等信息,可能导致配置失效、数据丢失或设备故障。
表示有助于节省时间或资源的方法。
缩略语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AP Access PointDDNS Dynamic Domain Name System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MZ Demilitarized ZoneDNS Domain Name SystemL2TP 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PPP 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oE 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PPTP Point to Point Tunneling Protocol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er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更多信息如需获取更多信息,请访问IP-COM官方网站:。
机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准铁路公司中的应用作者:赵翔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第13期摘要:我公司近几年货物运输的数量和类型在不断增多,大准铁路公司设有一个机务段,下设三个折返段,分别是:九苏木、丹洲营和燕庄,负责机车运用、整备和检修作业及日常管理等。
机车,以电力机车为主要动力,涵盖多种类型,对机车运行数据的分析、乘务员出勤等考核迫在眉睫,因此急需机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
关键词:机务管理;电力机车;信息化;J2EE中图分类号:TP391 机务管理现状大准铁路公司设有一个机务段,下设三个折返段,分别是:九苏木、丹洲营和燕庄,负责机车运用、整备和检修作业及日常管理等。
机车,以电力机车为主要动力。
机车安全信息系统,现在使用的是株洲和思维两家公司的产品,完成机车黑匣子数据下载、运行数据分析、乘务员出退勤的功能。
机车统计,现有软件可以从机车监控数据(来自黑匣子)生成司机报单,进而生成机报,但司机报单的部分数据还需要通过人工补全;可录入机报1和机报9的数据;软件还包含了机车乘务员“百安赛”管理。
没有实现与公司的联网,数据上报通过电话或传真实现。
机车检修业务使用了上级公司统一的EAM软件,Maximo公司产品,采用WebLogic应用服务器,通过JSP实现。
系统虽然与准能公司联网,但没有在段内的班组设置应用岗点,不能发挥应有的能力;系统管理过于僵化,适用于生产制造业,对检修业务来说显得不够灵活。
目前应用上处于倒置状态,即检修业务管理上仍采用人工方式,每周集中录入一次数据。
从大准铁路机务管理的现状来看,机务信息化建设规模较小,系统较为分散,局部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和有效协调,资源难以共用;一些项目的开发定位没有围绕提高机务能力、水平、效率这一中心,实用性及投入产出效果不明显,总体应用水平低。
缺乏统一的平台和统一的数据库,信息无法共享。
结合大准铁路机务系统的特点,以先进的理念建设既符合大准铁路的实际情况,又能够实现整个系统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大准铁路机务信息系统。
umi 权限用法摘要:1.UMI 权限简介2.UMI 权限配置方法3.UMI 权限控制实战案例4.总结与建议正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前端框架和后端框架逐渐分离,权限管理成为众多项目中的关键环节。
UMI 是一款基于React 的企业级应用开发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权限管理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UMI 权限的用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重要技术。
一、UMI 权限简介UMI 权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色:角色是权限管理的基本单元,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角色,角色之间可以具有相互独立的权限。
2.菜单:菜单用于展示应用程序中的功能模块,每个菜单项都对应一个具体的权限。
3.权限:权限是菜单项的细化,用于控制用户能否访问特定功能。
4.路由:路由用于控制用户访问不同菜单项时的页面展示。
二、UMI 权限配置方法1.角色权限配置:在UMI 中,可以通过创建角色并为其分配权限来管理用户权限。
具体操作如下:a.创建角色:进入UMI 控制台,点击“角色”菜单,然后点击“新建”按钮,填写角色基本信息。
b.分配权限:为角色分配相应权限,可以在角色详情页面找到“权限”选项卡,点击“分配”按钮,然后选择所需权限。
2.菜单权限配置:在UMI 中,可以通过创建菜单并为其分配权限来管理功能模块。
具体操作如下:a.创建菜单:进入UMI 控制台,点击“菜单”菜单,然后点击“新建”按钮,填写菜单基本信息。
b.分配权限:为菜单分配相应权限,可以在菜单详情页面找到“权限”选项卡,点击“分配”按钮,然后选择所需权限。
3.路由权限配置:在UMI 中,可以通过配置路由权限来控制用户访问。
具体操作如下:a.创建路由:进入UMI 控制台,点击“路由”菜单,然后点击“新建”按钮,填写路由基本信息。
b.分配权限:为路由分配相应权限,可以在路由详情页面找到“权限”选项卡,点击“分配”按钮,然后选择所需权限。
三、UMI 权限控制实战案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UMI 权限控制实战案例:1.创建角色:在UMI 控制台中,创建两个角色: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企业级IT服务运维手册第一章:概述 (2)1.1 服务运维目标 (2)1.2 服务运维范围 (2)第二章:运维团队组织与管理 (3)2.1 团队结构 (3)2.2 职责划分 (3)2.3 运维流程 (4)2.4 培训与考核 (5)第三章:监控系统搭建与优化 (5)3.1 监控系统架构 (5)3.2 监控数据采集 (5)3.3 监控报警设置 (6)3.4 监控系统优化 (6)第四章:故障处理与应急响应 (7)4.1 故障分类 (7)4.2 故障处理流程 (7)4.3 应急响应策略 (7)4.4 故障案例分析 (8)第五章:系统维护与升级 (8)5.1 系统维护计划 (8)5.2 系统升级策略 (9)5.3 升级实施流程 (9)5.4 系统优化建议 (9)第六章:网络安全管理 (10)6.1 网络架构设计 (10)6.2 安全防护措施 (10)7.3 安全事件处理 (11)6.4 安全审计与合规 (11)第七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12)7.1 数据备份策略 (12)7.2 备份存储管理 (12)7.3 数据恢复流程 (12)7.4 备份系统优化 (13)第八章:功能分析与优化 (13)8.1 功能指标体系 (13)8.2 功能监测工具 (14)8.3 功能优化策略 (14)8.4 功能提升案例 (14)第九章:服务级别管理 (15)9.1 服务级别协议 (15)9.2 服务级别报告 (15)9.3 服务改进计划 (16)9.4 服务满意度调查 (16)第十章:变更管理 (16)10.1 变更流程 (16)10.2 变更评估 (17)10.3 变更实施 (17)10.4 变更记录与跟踪 (17)第十一章:供应商管理 (18)11.1 供应商选择 (18)11.2 供应商评估 (18)11.3 供应商合同管理 (19)11.4 供应商沟通与协调 (19)第十二章:运维风险管理 (20)12.1 风险识别 (20)12.2 风险评估 (20)12.3 风险应对策略 (20)12.4 风险监控与报告 (21)第一章:概述1.1 服务运维目标服务运维的核心目标在于保证信息系统服务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
收稿日期:2005-03-03作者简介:谢轶才(1978—),男,安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使用LDAP 在Web 中实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谢轶才,殷兆麟(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 要:当前多数Web 服务器采用的基于用户身份的访问控制方法不能适应大型企业的安全需求。
而另一方面,RBAC 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方便而有效的访问控制策略。
为将它应用到Web 当中,可以利用LDAP 面向目录的特性,将LDAP 目录服务器当作角色服务器使用。
用户或Web 服务器在一种安全模式下(在SSL 上)得到角色服务器中用户的角色信息,从而实施相关的RBAC 策略以达到访问控制的目的。
文中给出这两种运行方式的框架并分析其利弊。
关键词:访问控制;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安全套接字层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751(2005)12-0164-03Implementation of RBAC on Web Using LDAPXIE Y i 2cai ,YIN Zhao 2lin(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China )Abstract :Current approaches to access control on Web servers do not suit to enterprise -wide systems because they are mostly based on in 2dividual user identities.On the other hand ,RBAC is considered a strong and efficient technology to manage and enforce security in large -scale systems.For its directory -oriented feature ,LDAP server can be used as a role server to apply RBAC to the Web er or Web server pull the role information from the role server in a secure manner (over SSL ),then the Web server uses the roles for RBAC.Both operational architectures are described and a comparison is also given.K ey w ords :access control ;LDAP ;RBAC ;SSL0 前 言Web 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基于Web 的网上贸易的出现,使得Web 事务的安全性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企业级智能文件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营手册第一章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需求分析 (4)2.1 功能需求 (4)2.1.1 文件管理 (4)2.1.2 用户管理 (4)2.1.3 系统管理 (4)2.2 功能需求 (5)2.2.1 响应速度 (5)2.2.2 扩展性 (5)2.2.3 系统稳定性 (5)2.3 安全需求 (5)2.3.1 数据安全 (5)2.3.2 访问控制 (5)2.3.3 系统安全防护 (6)第三章系统设计 (6)3.1 系统架构设计 (6)3.2 模块划分 (6)3.3 技术选型 (6)第四章系统开发 (7)4.1 开发流程 (7)4.1.1 需求分析 (7)4.1.2 系统设计 (7)4.1.3 编码实现 (7)4.1.4 测试与调试 (7)4.1.5 部署与上线 (7)4.1.6 维护与优化 (8)4.2 开发工具与语言 (8)4.2.1 开发工具 (8)4.2.2 编程语言 (8)4.3 代码规范与质量控制 (8)4.3.1 代码规范 (8)4.3.2 质量控制 (8)第五章系统测试 (9)5.1 测试策略 (9)5.2 测试方法 (9)5.3 测试工具 (10)第六章系统部署与运维 (10)6.1 系统部署 (10)6.1.2 部署流程 (10)6.2 系统运维 (11)6.2.1 运维团队建设 (11)6.2.2 运维流程 (11)6.3 备份与恢复 (11)6.3.1 备份策略 (11)6.3.2 恢复策略 (12)第七章数据管理 (12)7.1 数据存储 (12)7.1.1 存储策略制定 (12)7.1.2 存储架构设计 (12)7.1.3 存储安全性 (12)7.2 数据备份 (12)7.2.1 备份策略制定 (13)7.2.2 备份实施 (13)7.2.3 备份安全性 (13)7.3 数据恢复 (13)7.3.1 恢复策略制定 (13)7.3.2 恢复实施 (13)7.3.3 恢复安全性 (13)第八章安全保障 (14)8.1 安全策略 (14)8.1.1 安全策略概述 (14)8.1.2 安全策略基本原则 (14)8.1.3 安全策略具体内容 (14)8.2 安全防护 (14)8.2.1 安全防护概述 (14)8.2.2 安全防护技术措施 (14)8.2.3 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15)8.3 安全审计 (15)8.3.1 安全审计概述 (15)8.3.2 安全审计内容 (15)8.3.3 安全审计实施 (15)第九章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 (15)9.1 用户管理 (15)9.1.1 用户注册与信息维护 (15)9.1.2 用户角色与组织架构 (16)9.1.3 用户状态与权限变更 (16)9.2 权限控制 (16)9.2.1 权限设置与分配 (16)9.2.2 权限继承与覆盖 (16)9.2.3 权限控制策略 (16)9.3 用户认证与审计 (16)9.3.2 审计日志 (16)9.3.3 审计策略 (17)第十章系统优化与升级 (17)10.1 系统功能优化 (17)10.1.1 引言 (17)10.1.2 功能优化策略 (17)10.1.3 功能监控与评估 (17)10.2 系统功能升级 (17)10.2.1 引言 (17)10.2.2 功能升级策略 (17)10.2.3 功能升级实施 (18)10.3 系统兼容性维护 (18)10.3.1 引言 (18)10.3.2 兼容性维护策略 (18)10.3.3 兼容性测试与维护 (18)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数据量不断增长,文件管理成为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ORACLE-EBS-基础设置要点简介概述Oracle E-Business Suite(简称EBS)是一款企业级应用软件,它的设计目标是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业务解决方案,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多个模块。
在使用EBS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基础设置,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作和最好的性能效果。
本文将介绍EBS基础设置的要点,包括语言支持、日期和货币、服务器配置、访问控制等。
语言支持EBS支持多种语言,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切换。
在设置中,需要将语言设置为“负载均衡(HTTP)”或“标准”的形式。
此外,还可以针对特定用户设置语言,具体方法如下:1.在“用户维护”中进行如下设置用户界面语言:英语报表语言:英语2.在“用户个人设置”中进行如下设置首选语言:英语日期和货币对于日期和货币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选择。
在EBS中,可以通过运行“日期和货币设置”的功能来进行设置,具体步骤如下:1.找到“运行窗口”或“应用程序菜单”,输入“日期和货币设置”和相应的国家或地区。
2.选择适当的日期格式和货币符号。
3.点击“提交”按钮,保存设置。
服务器配置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规模,EBS的服务器配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并发管理:EBS支持多个并发事务的同时运行,但需要进行相关的实时监控和限制。
2.内存和磁盘:对于大型企业,需要将EBS的内存和磁盘空间适当地进行扩展,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作和快速响应。
3.网络:在分布式环境中,不同的应用服务器需要进行适当的网络配置,以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和高效访问。
访问控制为了保护EBS系统的安全性,必须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
安全策略应包括以下要点:1.密码策略:设置密码长度、复杂度等特性,规定用户更改密码的频率,以尽可能保障系统安全。
2.角色权限:为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应用程序权限、菜单权限、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企业级防火墙的部署与配置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威胁。
为了保护公司的机密信息和网络资源,企业需要配置和部署一套可靠的防火墙系统。
本文将探讨企业级防火墙的部署与配置,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防火墙设备在部署防火墙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防火墙设备。
不同的厂商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防火墙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
在选择设备时,企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性能:选择具有足够处理能力的设备,以应对企业的网络流量。
根据公司的规模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带宽和处理能力。
2. 功能:防火墙设备应该具备基础的防火墙功能,如包过滤、NAT、VPN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高级功能,如入侵检测、应用层过滤等,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 可管理性:选择易于管理和配置的设备,能够提供详细的日志记录和报告功能,方便网络管理员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排除。
二、网络拓扑设计部署防火墙需要考虑整个企业的网络拓扑结构。
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采用三层架构,将网络分为内部网络、DMZ和外部网络。
1. 内部网络:包括公司员工使用的所有内部资源,如服务器、打印机和内部应用程序。
防火墙需要设置规则,只允许特定的流量进入内部网络。
2. DMZ:即“缓冲区域”,包含对公共网络开放的应用服务器,如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等。
DMZ与内部网络相隔离,防火墙需要设置规则,保护内部网络免受来自DMZ和外部网络的攻击。
3. 外部网络:指互联网和其他对外公开的网络。
防火墙需要设置规则,限制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和DMZ的访问。
三、配置防火墙规则配置防火墙规则是防火墙部署中最重要的一步。
企业需要定义一系列规则,来控制进出网络的流量。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严格控制入站流量:仅允许必要的端口和协议进入网络。
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开放允许访问的服务,例如HTTP、SMTP等。
2. 阻止恶意流量:配置规则以阻止来自已知的恶意IP和URL的流量。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要点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管理信息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IMIS)成为了企业和组织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处理工具,更是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管理、优化决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关键要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目标。
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数据资源等组成的,以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信息为目的的集成化系统。
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支持组织的决策制定、管理控制、业务运作以及战略规划等活动,提供准确、及时和有用的信息。
数据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高质量、准确和完整的数据对于系统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验证和清洗,以去除错误和重复的数据。
同时,数据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备份恢复策略等手段,保护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或丢失。
系统的设计和架构是影响其性能和可扩展性的关键因素。
在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组织的业务需求、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采用合理的架构模式,如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或分布式架构,以满足不同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应用场景。
此外,系统的接口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以便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和数据交换。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软件应用也是核心要点之一。
这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等。
选择合适的软件不仅要考虑其功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还要考虑其稳定性、易用性和维护成本。
例如,对于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复杂业务逻辑的应用,可能需要选择功能强大的企业级数据库管理系统;而对于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轻量级的应用软件可能更加适用。
用户体验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友好、直观的用户界面能够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Hadoop在企业级应用中的最佳实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挑战。
Hadoop作为一种开源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已经成为企业级应用中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Hadoop在企业级应用中的最佳实践,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来解决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问题。
一、构建可靠的数据存储系统在企业级应用中,数据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Hadoop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可以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存储。
企业应该合理规划HDFS的架构,确保数据的备份和冗余,以防止数据丢失。
同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测试,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二、优化数据处理性能Hadoop的核心是MapReduce计算模型,企业应该针对自身的数据处理需求进行性能优化。
首先,合理规划集群的规模和配置,根据数据量和计算需求调整节点数量和硬件配置。
其次,优化MapReduce作业的调度和任务分配,合理分配计算资源,提高作业的并行度和执行效率。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据压缩、数据分区等技术手段来减少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时间,提高整体的数据处理性能。
三、实现数据安全和权限控制在企业级应用中,数据的安全性是不可忽视的。
Hadoop提供了一些安全机制,如Kerberos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列表(ACL),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的安全管理。
企业应该合理配置Hadoop集群的安全策略,限制用户的访问权限,防止未授权的数据访问和操作。
此外,企业还可以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敏感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四、整合其他工具和技术Hadoop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与其他工具和技术的整合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级应用的效能。
例如,企业可以使用Apache Hive来进行SQL查询和数据分析,使用Apache Spark来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使用Apache Kafka来实现高可靠性的数据流处理。
通过整合这些工具和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Hadoop来解决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
企业级移动应用开发及运营推广方案设计第一章绪论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需求分析 (4)2.1 用户需求分析 (4)2.1.1 用户群体定位 (4)2.1.2 用户需求调研 (4)2.1.3 用户需求分类 (4)2.1.4 用户需求优先级排序 (4)2.2 功能需求分析 (4)2.2.1 核心功能设计 (4)2.2.2 辅助功能设计 (5)2.2.3 增值服务功能设计 (5)2.3 技术需求分析 (5)2.3.1 技术选型 (5)2.3.2 系统架构设计 (5)2.3.3 安全性需求 (5)第三章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 (6)3.1 技术选型 (6)3.1.1 开发语言与框架 (6)3.1.2 数据库 (6)3.1.3 服务器 (6)3.1.4 前端框架 (6)3.1.5 网络通信 (6)3.1.6 安全性 (6)3.2 系统架构设计 (6)3.2.1 整体架构 (6)3.2.2 前端展示层 (7)3.2.3 业务逻辑层 (7)3.2.4 数据访问层 (7)3.2.5 数据库层 (7)3.3 模块划分 (7)3.3.1 用户模块 (7)3.3.2 数据管理模块 (7)3.3.3 业务处理模块 (7)3.3.4 统计分析模块 (7)3.3.5 系统管理模块 (7)第四章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8)4.1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8)4.2 辅助功能模块设计 (8)第五章界面设计与交互设计 (9)5.1 界面设计规范 (9)5.2 交互设计原则 (9)5.3 设计案例分析 (10)第六章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10)6.1 数据库需求分析 (10)6.1.1 数据存储需求 (10)6.1.2 数据查询需求 (11)6.1.3 数据安全需求 (11)6.2 数据库结构设计 (11)6.2.1 表结构设计 (11)6.2.2 索引设计 (11)6.2.3 视图设计 (12)6.3 数据库功能优化 (12)6.3.1 数据库表优化 (12)6.3.2 查询优化 (12)6.3.3 存储优化 (12)第七章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12)7.1 安全机制设计 (12)7.1.1 加密技术 (12)7.1.2 认证与授权 (12)7.1.3 安全防护 (13)7.1.4 数据备份与恢复 (13)7.2 系统稳定性保障 (13)7.2.1 系统架构设计 (13)7.2.2 硬件设备保障 (13)7.2.3 网络保障 (13)7.2.4 监控与报警 (13)7.3 安全功能测试 (13)7.3.1 加密功能测试 (13)7.3.2 认证与授权测试 (13)7.3.3 安全防护测试 (14)7.3.4 数据备份与恢复测试 (14)7.3.5 系统稳定性测试 (14)第八章测试与上线 (14)8.1 测试策略与流程 (14)8.1.1 测试策略 (14)8.1.2 测试流程 (14)8.2 测试用例编写 (14)8.3 上线准备与发布 (15)8.3.1 上线前准备 (15)8.3.2 发布流程 (15)第九章运营推广策略 (15)9.2 运营推广策略制定 (16)9.3 营销活动策划 (16)第十章项目总结与展望 (16)10.1 项目成果总结 (16)10.2 项目不足与改进 (17)10.3 项目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7)第一章绪论1.1 项目背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在企业级信息系统中,访问控制是针对越权使用企业信息资源的防御策略与技术。
为了更好地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目前,已有多种访问控制模型提出。
如自主访问控制模型、强制访问控制模型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1](RBAC )等,在这些访问控制模型中,RBAC 模型由于避免了直接配置主体与客体的访问控制关系,具有易于实现和灵活性好等特点,已得到广泛采用。
但是,由于企业级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众多,而且使用者需要访问的对象也不一样,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同一角色的不同用户对特定客体的访问权限往往存在差异。
如:一个企业下属的不同分公司之间,销售人员只能查看本分公司的销售数据,而不能查看见其它分公司数据。
也就是说,虽然其角色相同,但其访问权限也是有区别的。
因此,系统中不仅需要对功能访问进行控制,还需对数据资源的访问也要进行控制。
另外,即使属于同一部门、同一角色的特定用户在不同时段需求的权限可能不同。
如:某员工原负责订单录入,现职务调整为部门经理,但其在一段时间内,这两项工作可能仍然要同时完成。
这就要求角色定义需求更加灵活,即仅仅依靠RBAC 建立的这种非一体化的访问控制容易引起安全漏洞,授权冲突等多种安全问题。
故本文对RBAC 模型进行了优化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模型,同时建立了使用此模型的安全策略,并成功应用于某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质量成本选优管理信息系统中,使其用户管理与授权变得更简单和高效,提高了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和运行效率。
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RBAC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用户和权限之间引入角色,为角色分配权限,进而为用户指派角色,用户拥有的实际权限即为赋予用户的角色权限的并集,用户通过激活角色行使所赋予的访问权限。
这减少了授权管理的复杂性,为管理员提供了一个易于实现的安全环境。
它使用角色来管理用户访问权限,角色定义了一组访问权限并将其分配给用户,从而将用户和访问权限在逻辑上分开,可将应用资源的访问权限授予角色,并通过会话激活角色集合。
这样,就使属于某角色的用户,也就获得了此角色的访问权限。
也就是说,授权是对角色进行的,而不是直接对用户授权。
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大规模分布式应用环境,因为角色与组织结构相对应,角色的数目远比用户的数目少,而且,角色比用户稳定。
这就避免了因为人员的变化而引起的授权变化,简化了权限的管理。
同时RBAC 模型还能够方便地实现各种安全管理策略,如权限分离,事务控制等[2]。
RBAC 模型主要由用户集合、角色集合、权限集合、主体集合以及两个映射函数和两个二元关系组成。
其中的一个映射函数是将主体映射到用户,另一个映射函数是在主体和一组角色之间建立联系。
而两个二元关系则是分别用于表示权限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户和角色之间的关系。
关于角色与用户的关系,可以是一个用户拥有多个角色,当然,一个角色也可以有多个用户。
同时,一个角色也有多个权限,相同的权限同样可以给予多个的角色。
而且,在角色之间是部分有序的[3]。
也就是说,可以采用权限继承设计方式。
将角色分为多个层次,上一级角色为父角色,下一级为子角色,子角色继承父角色的所有权限。
这些有继承关系的角色,则称为是有序的。
反之,其它无继承关系的角色,则称为无序的。
这样,就可以针对用户的特殊需要,根据其用户信息、相关应用特性及数据范围合理地为其分配权限[4]。
2基于角色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模型2.1访问控制模型框架图1是基于角色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模型框架。
2.2模型分析在模型中,角色代表一组权限的集合。
拥有某种角色的用户就享有这组权限。
当用户经身份验证后,由发放角色标志为其分配某种角色,通过角色而得到系统的访问权限。
也就是说,角色简化了访问控制,用户不是直接访问系统,而是通过角色进行访问。
在一次访问过程中,用户被赋予不同的角色,角色被赋予不同的权限,从而完成相应权限下的操作。
所谓操作,也就是这些与角色相关的访问活动,它可以是对共享资源对象的方法调用、或者是对访问活动的管理。
调用方得到某种角色成员标志后,就使用这个标志对相关资源进行访问。
具体地说,是调用方被映射到应用程序逻辑中间层的角色,并基于这个角色成员身份访问经许可的资源对象,同时,也限制了这个角色对其它类与方法的访问权限。
2.2.1管理角色与资源角色根据企业级信息系统的用户特征,———————————————————————基金项目:本文受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基金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欧晓鸥(1957-),男,四川自贡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信息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挖堀与软件过程改进等。
企业级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研究与应用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ccess Contro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欧晓鸥Ou Xiaoou ;刘宝Liu Bao ;高策Gao Ce ;刘洪彬Liu Hongbin(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南京210042)(Nanj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Nanjing 210042,China)摘要:针对企业级信息系统用户、角色多,权限关系和客体资源复杂等特点,在分析了多种访问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及其安全策略。
此模型对传统的RBAC 模型进行了优化处理,将分级授权、最小化授权、角色授权继承等策略相结合,以支持多种细粒度的访问控制。
实验证明,能提高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Abstract :For many users and role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permissions and complex object resourc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access control technologies,a new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 and its security policy are come up.The traditional RBAC model is optimized by this model,and rating authorization,minimize authorization and role authorization inheritance are combined to support a variety of fine-grained access control.Experiments proved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safety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关键词:企业级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模型;角色;安全策略Key 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access control model ;role ;security policy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49-02·149·价值工程可首先将其划分为两大类角色,即管理角色和资源角色。
管理角色拥有对其它角色进行授权的功能,而资源角色则只能按被授予的权限访问相关资源。
这两类角色又都可分为若干个子角色。
如管理角色根据其管理权限的高低可分为四个子角色,即中心系统管理员、子系统管理员、部门权限授予管理员、普通权限授予管理员,其中,优先级高的管理角色可管理优先级低的角色,并赋与其较低一级的管理权限。
与此类似,资源类角色也可分为多个等级,尤其是对于某些重要资源的访问,常常需要进行更细粒度的授权。
如可以具体到数据库的表级别授权,记录级别授权和字段级别授权。
被授予资源类角色的用户则可进入系统,按所赋与的资源角色权限,进行相应的操作。
同时,权限也相应的划分为应用权限,功能权限和信息权限等,以对应各种不同的角色。
2.2.2角色的继承进行角色分类后,同类角色的权限仍然会有所不同。
如不同级别的管理角色,其权限当然是不同的。
这时可以采取角色权限继承的设计方式或最小化授权方式来为这些角色授权。
即角色可以分层次地构建,子角色可以继承父角色的所有权限。
这样,就可根据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中不同用户的需要,方便地为其进行分级授权或组合授权。
即可首先按角色分类授权,然后同类角色又可按继承方式授权。
这样,就能安全地将各用户需要访问的数据分离,简化了系统授权的复杂性,并提高了系统访问控制的安全性。
2.3访问控制模型的安全策略2.3.1按策略访问的授权机制对每项应用资源,必须通过定义相应的策略来对其进行访问控制。
一般情况下,一条策略应包括规则、主体、条件这三个组成部分。
具体地说,规则是指对某种资源进行某种操作。
主体指该规则针对何种角色或用户组。
条件指则该规则在何种条件下有效,如指定可以访问的资源种类及访问时间等。
某用户访问策略的确定,由策略代理来完成。
策略代理可部署于访问控制服务器端,它作为系统的一个认证组件,用于获取用户对于资源的请求,并且按照为该资源所定义的策略进行比较后作出判断,允许用户访问或拒绝访问,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中所有需要保护的资源都得到安全认证。
也就是说,通过用户角色的配给、多级角色的授权以及策略代理的部署与设置和在访问控制服务器中策略的定义,就能够实现对所有应用资源按照实际需求进行统一的细粒度的保护。
2.3.2权限的指派约束对权限的指派设定以下几种约束条件:①基数约束:即在同一时间内拥有某角色的用户个数是受限的,应大于规定的下限,小于规定的上限。
如某项资源是企业某部门专用的,若该部门共有十个用户使用此资源,则可定义拥有该资源访问权限的角色用户个数不能超过十个。
例如,可以设定最大用户数和最小用户数等。
②静态权责互斥约束:又称强互斥,指具有冲突的角色不能同时分配给同一个使用者,以避免冲突。
如企业不同部门的资源类角色之间属于静态互斥关系,即不可能有某一个部门的用户,在拥有自己部门资源类角色权限的同时,又拥有与本部门无关的另一部门的资源类角色权限。
③动态权责互斥约束:允许用户拥有两个互斥的角色,但用户在运行时不能同时激活他们,即不能在使用管理类角色A的权限时,又同时使用管理类角色B的权限。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角色同另一个角色之间存在责任互斥关系,则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继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