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环状强化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4.09 MB
- 文档页数:63
1 第四节颅内肿瘤 一、星形细胞肿瘤 1、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大脑半球髓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水肿及占位表现不明显。无明显强化。 MRI:髓质内边界清楚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表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表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CT 平扫:多呈低或低、等混杂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95%瘤内有坏死或囊变,出血很常见,钙化少见。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 增强: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不均一。
【影像学表现】-MRI 平扫:实体部分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等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典型的出血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增强:实体部分及坏死边缘强化,不规则“花环状”强化为其特征。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
CT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MRI平扫: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 MRI增强:程度不同强化或不强化 三、室管膜瘤
【影像学表现】-CT 平扫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孔延到小脑延髓池,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稍高密度;50%小圆形钙化、可囊变。
增强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影像学表现】-MRI平扫T1WI等或低信号,T2WI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脑白质病影像学诊断一、概论有多种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白质,而脑白质病灶又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类。
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变性和外伤等疾病的白质病灶,属继发性脑白质病;原发于脑白质的疾病称原发性脑白质病,简称脑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
脑白质病按发病时髓鞘是否发育成熟再进一步分为2类:1. 先天性和遗传性脑白质病此类脑白质病通常又称之为脑白质营养不良(Leukodystrophy)或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Hereditory Leukodystrophy),髓磷脂的产生、维持和分解异常是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的病因。
这类疾病通常包括: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类球状细胞型脑白质营养不良、海绵状脑病、亚历山大病、皮质外轴突发育不良等。
2.获得性脑白质病获得性脑白质病主要指已经发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坏,即:脑白质脱髓鞘(demyelination)疾病。
它主要包括:多发硬化、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急性散发性脑脊髓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胼胝体变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同心圆硬化等。
二、正常脑白质的结构、发育及影像诊断(一) 脑白质的结构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构成,而神经纤维分有髓和无髓两种。
有髓神经纤维的外周有髓样结构包裹,称之为髓鞘。
在电子显微镜下,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
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分别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一个轴突可被邻近几个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包绕,这些突起相互融合,形成轴突外层“绝缘”的髓鞘。
髓鞘伴轴突一起生长,并反复包卷轴突多次,形成多层同心圆的螺旋”板层”样结构,其主要化学成份是类脂质和蛋白质,习惯上称之为髓磷脂。
由于类脂质约占髓鞘的80%,呈嫌水性,带离子的水不容易通过,而起“绝缘”作用。
当其受损时,较多水进入髓磷脂内,引起脑白质的水含量增加。
(二) 脑白质的发育髓鞘形成是脑白质发育的最后阶段。
脑脓肿与脑转移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分析脑脓肿与脑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对CT检查并经手术或脑穿刺病理证实的脑脓肿6例,脑转移瘤4例,观察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
结果脑脓肿多以全身或局部感染为首发症状。
血象及脑脊液检查呈炎性改变,病灶多为单发,呈环状强化,内壁光整,外壁略不规则,灶周有轻中度水肿。
脑转移瘤常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
血象及脑脊液检查正常。
病灶常为多发,小瘤灶多呈结节状强化,较大病灶主要为环状强化,壁厚薄不均,部分可见壁结节,灶周见大范围指状水肿。
结论脑脓肿与脑转移瘤各具其临床表现及CT征象。
结合临床及相关化验检查,CT能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脑脓肿脑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脑脓肿和脑转移瘤均系常见疾病,对健康威胁颇大,近年来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CT的广泛应用,使其能及时得到诊断,但对一些表现不典型病例,定性诊断尚有一定困难。
本人回顾性分析搜集的6例脑脓肿及4例脑转移瘤病例,主要讨论CT诊断脑脓肿与脑转移瘤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脑脓肿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9—55岁,平均31岁。
患中耳炎2例,篩窦炎1例,颅脑术后感染2例,感染源不明1例。
脑转移瘤4例。
男3例、女1例。
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5岁。
原发灶为肺癌2例,肾癌1例,乳腺癌1例。
均经手术,穿刺活检证实。
脑脓肿5例临床上有感染症状,1例无明显感染史。
3例呈急性感染,有高热,寒战;2例表现为慢性感染症状,持续低热。
6例均有头痛,2例有呕吐。
单肢瘫2例,1例颞叶脑脓肿出现精神症状。
脑脊液检查3例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2例蛋白含量增高。
脑转移瘤系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的继发性改变。
临床表现常较明显。
以颅内压增高及占位表现为主。
本组4例中3例有头痛,2例有呕吐,偏瘫1例,感觉障碍2例,单瘫伴感觉障碍1例,脑脊液及血象检查未见特殊。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PR. 2022, Vol.20, No.04 Total No.150CT and MRI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通讯作者】钱金甲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9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4月 第20卷 第04期 总第150期扫描前准备:清楚患者身上所有金属物质。
患者体位选择:患者平躺于扫描床,选取仰卧位。
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
扫描部位:扫描自C2椎体下缘到颅顶,首先进行平扫,在平扫完成后,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mL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专科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2.2 MRI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GE 1.5T磁共振,患者平躺于扫描床,取仰卧位,选用头颈线圈,进行常规自旋回波(TSE)序列T 1WI、T 2WI、DWI和矢状T 1WI和FLAIR序列轴位成像。
扫描范围:对腹部及病变部位先进行平扫,平扫完后注入Gd-DTPA试剂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由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得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鞍区肿瘤影响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 )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CT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为87.27%(48/55),MRI检出正确率为96.36%(53/55),CT稍低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