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 格式:pdf
  • 大小:157.37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宋政平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品种改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

提 要:通过对中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该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适合中部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几种措施,为该区农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恢复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将面临又一次机遇和挑战。工程建设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将使建设者面临着既要开发建设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为此,如何制定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对策,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得到恢复和体现,实现系统的自我循环,为生态一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具有重大的意义。

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位于103°52′-105°13′E、34°26′-35°35′N。包括定西、陇西、渭源和通渭4县。全区在大的地貌单元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山地类型,是在新第三系、第四系早期古地形基础上覆盖了厚度不等的风蚀黄土,经水流侵蚀切割而成。研究区太阳辐射能较丰富,日照时数在2239.5-2500h左右,对小麦、莜麦、豌豆、马铃薯和胡麻等作物生长有利;平均气温在5.7-7.7℃之间,≥10℃积温平均为2239.1℃,持续139.2 d;降水从北向南递增,大约从350mm增加到750 mm,夏季雨水集中,占全年的1/2左右。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中部半干旱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当前对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调查中看到,在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1.2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

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2 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中部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水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2.1 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据介绍,甘肃省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多年来,甘肃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三化”现象持续发展,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沙尘暴发生频率逐年增加。中部形成了一种沙进人退的局面,在大中型灌区,由

2

4

1

・陕 西 农 业 科 学2009(1)

3收稿日期:2008206218

作者简介:宋政平(1977-),女,甘肃秦安人,实验师,主要从事有害残留研究工作。

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2.2 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①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②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③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④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2.3 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中部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中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3 中部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对策

3.1 建立可持续的农户生态经济系统

甘肃农民传统的广种博收、粗放耕作技术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极为激烈,这种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反映了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相矛盾。据调查,大部分农民愿意进行水土保持的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与国家希望改变生态环境的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首要任务。根据实地调查,该地区的部分农民正被动地“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补贴,不求发展。这种“等、靠”的思想将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另外,市场的不完善、农民的素质低下将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不是协调发展,而是分离式的发展。在粮食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的多重条件下,本区农户必须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的功益,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各类适合于农户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更多转化为经济价值。

3.2 建设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目标就是全面提高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现代化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营的综合评价,不仅仅关注农、林、牧单个系统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对整个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并最终为审视各种产品和服务之问的联系和平衡提供一个框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巨系统,其综合评价内容包括对系统的生态分析、经济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也考虑到系统的当前状态及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在区域开发上,应实施梯度带动发展战略。半干旱地区人均耕地多在0.33hm2以上,干旱严重,生境恶劣,沟壑交错,缺粮严重,治理难度大,投资收效期长。这一类半干旱山区应采取稳步开发策略,不能急功近利,近期着重做好:一是兴修水平梯田,人均达到0.2-0.27hm2;二是调整作物结构,开发推广地膜玉米中低产田,该措施被称为玉米温饱工程,已在甘肃贫困地区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继续推行退耕还草,草田轮作,促进农牧结合,以牧养农,稳定生态;四是探索移民之路,减轻土地的人口压力;五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等。投资重点一是发展果、经、畜牧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营;二是增加投入建设高标准高产粮田;三是扶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实行重点地区,重点扶持,重点投资,重点开发的战略。

3.3 加强灌区周边防风固沙林防治措施

根据中部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减少风沙危害的方法就是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消弱风力,减轻风蚀,以防治风沙危害;另外在防治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绿洲范围,管护好现有天然植被,逐步扩大沙区植被覆盖度,改善沙区生态环境。该区土壤以褐土、黑垆土、灰钙土、土丘棕漠土、棕漠土、沟蚀性棕漠土为主。为了防止灌区周边土壤沙化、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并改善局部气候小环境,灌区周边可设置防风林带,林带位置选择在开垦的荒地边缘,合理利用靠近灌区适合树木生长的水土资源,保护灌区绿洲,减少风沙危害。应选择考虑适合干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的树种,宜选择适于当地自然特点的乡土树和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

(1)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要修订和完善有关地方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下转第149页)

3

4

1

宋政平: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