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 格式:docx
  • 大小:15.75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庸(一)

何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也无不及,合乎常情,合乎常理。惟精惟一。中者天下之正道;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有人说: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为官不要专横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是每个人的天性使然,是每个人最本真的情感,当这种情感未发时,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的状态。但是,人生活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上,总会有异常的变故,从而情绪随之变化波动就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就要注重一个“度”字。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内部规定性,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确的。要达到度的要求并不是件难事,需要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反复实践。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俗言常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是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适当而有节制,不过度与刺激的发泄。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思是人最本真的情感是天生的,顺应人的天性来发展就是社会规律。人总活着,希望能够标新立异,运用创新思维,勇攀高峰,创设自己完美的生活氛围;高尔基曾经说过:“人们永远不能满足于手到擒拿的东西,如果有盏灯照亮他穿过黑暗,他会因为它不是灿烂的星斗而立即将它抛弃;幸福像沼泽里的磷火,站在咫尺之间欢跳,但他却弃之不顾,而要去攀摘天上的星星;美丽对他来说不值一文,因为更有甜言蜜语将他引诱;财富再多也嫌贫穷,因为别人会以更多的金钱将他压倒;名望只是空中楼阁,因为还有比他更伟大的人。”本来,获取幸福,拥有美丽,争得名利,是每

一个人活着最基本的希翼、追求和动力,可是如果不能适可而止,就会抹杀天性,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错过许多美好的东西。生命不息,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没有人能够满足于现状,但是要量力而行,尽自己本分之能事,这就达到了一种温和平和的状态。

人类实践总体上是一个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统一的过程的对称的过程,中庸是和谐的思维结构,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和谐的社会结构的前提。只有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才能建立和谐的理论结构、行为结构、实践结构、社会结构,才能建构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可再生经济,才有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工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相互之间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人们能行中庸,不但人与人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且还能使天与地之间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平和,天下万物才能生长发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大家是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共同生活,每一个人都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辛勤工作、努力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更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华民族有和的传统,历来主张“以和为贵”,做生意“和气生财”;居家过日子“家和万事兴”,友邻之间和好相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君子处事也有原则,就是和而不同,对思想意见不同的人,不排挤对抗,而能求同存异地和睦相处;“和而不流”,对小人也能和气相处,但不苟同,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诚然,这看似极简单也似乎很容易做到的各个层面,要落到实处,却并非易事。我们要遵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的天性来发展,但人的天性中有不符合道德的内容,这就需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以教化。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人,为人处世,要用一颗宽厚博爱的心,站到社会这个大的立场上,要求自己,省察自己,把自己融于社会当中去,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和内外之道。当然这并不

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境界,这就给我们的生存提出了更严正地考验,给我们行为处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