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65.43 KB
- 文档页数:3
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摘要:一、引言1.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二、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2.案例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3.案例三: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三、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措施1.财政扶持政策2.税收优惠政策3.融资支持政策4.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四、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融资难题2.市场竞争压力3.人才短缺问题4.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五、总结1.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期望正文:一、引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以深圳为例,这片曾经的渔村凭借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崛起为我国南部的经济中心。
华为、大疆等国际知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案例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是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当地政府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为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3.案例三: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助于企业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山东潍坊为例,当地政府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手段,促使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三、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措施1.财政扶持政策: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2.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中小企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一、引言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更是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并分析其原因和案例。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由多个中小企业共同组成的群体。
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以某一特定产业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中小企业集群的特点包括:空间集聚、产业分工、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三、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1. 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中小企业集群通过合作和协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这些集群不仅能够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相对集中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就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
通过共同研发和创新,中小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技术和创新成果,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集群内的企业也可以共享各自的技术和经验,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转化。
3. 打造品牌和提升市场占有率中小企业集群一般聚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形成了某一产业的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效率,还可以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形成产业品牌。
同时,这种集中度也会吸引更多的买家和供应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四、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案例1. 深圳市电子产业集群深圳市电子产业集群以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电子制造和研发为主的聚集区。
这个集群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电子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得益于深圳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了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 意大利米兰时尚产业集群米兰被誉为时尚之都,而该城市的时尚产业集群贡献了很大一部分。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探析【摘要】本文通过运用LOGISTIC模型,探析了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相关问题。
在首先介绍了LOGISTIC模型在中小企业研究中的应用,然后对中小企业共生模式进行了概念解析,并结合LOGISTIC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
文章还讨论了环境因素对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以及资源配置在其中的作用。
在总结了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探析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的共生模式,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LOGISTIC模型, 中小企业, 共生模式, 环境因素, 资源配置, 探析, 启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概念解析, 分析, 影响, 结论, 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小企业在当今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LOGISTIC模型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LOGISTIC模型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以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中小企业共生模式在当今经济环境下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环境因素和资源配置的分析,探讨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中小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具体目的包括:1. 揭示LOGISTIC模型在中小企业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其在解析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方面的有效性;2. 解析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概念,明确其内涵以及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分析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企业共生模式,深入探讨该模式对企业合作、竞争和发展的影响机制;4. 探讨环境因素对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分析外部环境对企业合作的约束和促进作用;5. 探讨资源配置在中小企业共生模式中的作用,研究资源整合对企业共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基于分工衍生的大、中、小企业错位共生原理——以大企业为轴心的轮轴式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为视角李永刚【摘要】专业分工深化既可以在企业内进行也可以在企业间展开,这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协调成本与企业之间交易合作成本的比较.交易合作成本日益下降是导致和推动企业间分工合作不断扩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交易合作越来越顺畅的条件下,一个产业的主导企业会趋向于把自身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配套产品和配套工艺的生产抛给市场中的其他企业.这样就导致在大企业周围逐渐衍生出现越来越多承担分工配套职能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轴心、众多中小企业分工协同合作、错位共生的轮轴式产业集群.不同企业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禀赋差异和核心竞争力状况,是决定企业在整个产业分工合作链中的技术选择和产业价值链中的市场地位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46)003【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大企业;中小企业;分工衍生;产业集群【作者】李永刚【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以大企业为轴心、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分工协作配套的轮轴式产业集群,是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重要依托形式。
与大企业垄断和独占的产业组织格局不同,在这种产业组织格局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维持着相互依存、分工协同的复杂共生关系。
本文从分工衍生角度出发,对轮轴型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演进的内在机理作了一种系统理论分析。
杨小凯认为,专业分工深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动因[1]。
对专业分工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分工深化扩展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通过产权纽带和层级管理来协调链接的企业内分工,即企业将不同生产技术环节和工艺过程,划分为越来越细和越来越多的专业生产部门;另一种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协调链接的企业间分工,即不同企业各自从事一种或者少数几种专业化产品的生产,或者提供一种或者少数几种信息、技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众多不同类型专业分工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经济管理21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若干问题王 涛 郑州科技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摘要: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弥补小微企业自身不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多重比较优势。
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特征,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中交易成本、融资、区域品牌、承接城镇化发展转移的人口、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转型和小微企业集群治理理念转变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解释。
以期加深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问题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1-03一、引言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完善的影响,小微企业已经从技术壁垒低、资金需求少、劳动力密集和市场需求弹性较大传统行业进入到新兴产业、现代服务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等,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但是,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身信息不透明、资产规模小和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受到诸如融资、成本、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申月,2013;李俊江等,2015)。
近年来,小微企业、政府和社会等都在积极探索小微企业有效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以期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难题,而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为正在被积极探索的途径之一,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
产业集群是一个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网络(吴德进,2004),受到区域的地理空间、生产要素、政策干预、市场交易成本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由于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和内部高效分工的作用,产业集群降低了进入壁垒,如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市场壁垒等。
同时,信息技术人性化的商业普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互联网经济时代。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市场交易活动的交易空间、交易成本、交易时效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李海舰等,2014),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竞合中不断创新,以至于在商业企业、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医疗企业和教育企业中出现一批“小、精、亮”的小微企业集群或产业园。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及模式选择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对省内各县域地区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说明黑龙江省各县域内的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能够达到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
在此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的特点,提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可以选择的三种模式。
关键词: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性评价模式选择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29-03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极为迅速,并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增强市场经济活力、优化经济结构、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口、加快技术扩散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3万家,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25%;实现工业产值37.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7.94%;从业人员6787.6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76.86%,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呈现地区分布不均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中小企业的数量分布仍未能改变东部沿海地区比例过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比例较小的极化分布态势,中小企业在国内各地区的集中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关系。
因此,在保持东北沿海地区已有优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内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改变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弱势地位,必须寻求新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即采用集群化的发展模式。
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式发展模式能够较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产值,发展规模及成长潜力,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而县域地区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最基础依托,能够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吸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