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槲皮素修饰综述

槲皮素修饰综述

槲皮素修饰综述
槲皮素修饰综述

槲皮素结构修饰合成及生物活性

研究进展

姓名:宋俊蓉

学号:2015021278

专业:药物化学

槲皮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综述了槲皮素结构修饰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槲皮素氨基酸类、糖苷类、酯类、醚类衍生物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现状。指出了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扩张血管、抗肿瘤及抗突变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然而,槲皮素具有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较低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为此国内外学者对槲皮素进行了各种修饰,以期待槲皮素的高效活性和实用价值。关键词: 槲皮素;槲皮素衍生物;合成;生物活性;结构修饰

Research progress of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Quercetin

derivatives

Abstract: A review is provided of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quercetin derivatives. The methods for preparing Quercetin amino acids,glycosides,esters,ethers derivatives and metal complex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tatus of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ose derivatives are brief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Quercetin has many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antioxidant, antibacterial , antihyper-tensive, anti-tumor and anti-mutation. However, the poor water solubility and low bioavailability of Quercetin limit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refore, with high activity and practical value of quercetin,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made efforts to modify the structure of quercetin.

Keywords:quercetin; quercetin derivatives; synthesis; biological activities; 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槲皮素(Quercetin)是多酚羟基黄酮醇类化合物(化学结构见(Figure 1),其特征结构是除含有色酮的基本结构外,含有五个酚羟基。槲皮素中羟基位置的不同导致其酸碱性和氧化性不同,从而使得其衍生物具有多样性。植物中有以苷元形式存在的槲皮素,但大量的槲皮素是以糖苷衍生物形式存在,多分布于植物的花、叶、果实中,尤其在槐米、山楂、苹果、洋葱、茶等植物中含量较高[1],其他中草药如银杏、三七、桑寄生等也有含量丰富的槲皮素。虽然槲皮素结构中有多个酚羟基存在,但溶解性差,这是由其自身结构原因决定的。槲皮素分子结构为平面型,晶体中分子堆砌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不易被溶剂或溶质分散,再加上槲皮素本身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目前,对于槲皮素的生物活性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分子机制层面上的研究也多有报道。大量活性实验表明,槲皮素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且表现温和、毒副作用小,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下面就槲皮素的几个主要活性研究方向进行概述:①槲皮素是极强的天然抗氧化剂[2-4],能有效清除机体内过剩自由基,从而达到抗肿瘤、保护心血管体系等作用。槲皮素还是一种有效的天然抗衰老化合物,能有效改善衰老机体内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功能,从而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疾病发生。②体外实验发现槲皮素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5],例如黑色素瘤、肝癌细胞、肺癌细胞、胃癌细胞、结肠癌细胞、骨髓瘤细胞、咽癌细胞、人卵巢癌细胞、乳腺癌细胞、白

血病细胞等。③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钙的升高,抑制毛细血管内壁粘连,也能够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避免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等,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性疾病有重要意义。④槲皮素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可以抑制肾脏的炎症反应,能够防治多种类型的肾损伤,例如镉致急性肾损伤[6],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防治作用[7]等,此外对慢性肾衰和糖尿病性肾病也有防治作用。

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在合理药物设计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充分研究其构效关系,有可能提高其活性,改善药效,从而得到生物利用度更为理想的合成药物,这是目前药物创新的一条重要思路。槲皮素是一种非常有药用潜力的天然黄酮醇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且毒副作用小。将槲皮素作为药物合成的先导化合物,进行合理的结构修饰,对得到的衍生物进行活性测定,筛选生物利用度增加的化合物,对于槲皮素的临床开发应用极为有意义。下面综述了对槲皮素的结构修饰以及相应活性,并为未来对槲皮素的结构修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Figure 1 槲皮素

1、对苯环修饰

槲皮素属于黄酮化合物,其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和药用植物中(Alscheretal. 1993) 。目前的研究表明其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分子具有

临床应用的潜力。然而,与现有的药物比较,其抗癌、抗菌、抗氧化和其他活性难以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为了提高其生物活性,釆用简单有效的方法研究其衍生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那就是通过在其骨架结构的不同位置引入不同的官能团(Maveletal.2006;Rasku etal. 2000; Gunnarsson et al. 2005) 。Mannich反应是一个经典的制备Mannich碱,即β-氨基酮和β-氨基醛的方法。在许多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中,Mannich反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反应类型和关键反应步骤(Arend et al. 1998; Song et al. 2006)。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胺甲基引入到目标化合物中从而提高它们的生物活性。以前的研究表明Mainnich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例如抗癌、抗氧化、镇痛和抗菌活性。比如像阿霉素水杨酰胺Mannich碱其抑制MCF-7和PC-3细胞的活性强于阿霉素4倍,同时降低了其临床副作用。此外,研究表明8-胺甲基千层纸素A明显表现出提高a-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Babu et al. 2008)。8-胺甲基木犀草素衍生物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周美荣等2008)。

因此,刘瑞[8]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了C-8位带有胺甲基的槲皮素的衍生物(Figure 2)。并且根据MTT法测定了它们抗4种癌细胞增殖的活性。同时测试了其抗4种细菌和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以及抗DPPH自由基清除的活性。

Haisheng Zhang等[9]在槲皮素的苯环上引入亲水性基团,合成了槲皮素-5',8-二磺酸钠(QS,Figure 3)。

2、对羟基修饰

2.1槲皮素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佘戟等[10]通过对槲皮素硫酸酯化,合成出槲皮素-7-硫酸酯钠(4)和槲皮素-7,4‘-二硫酸酯二钠(5)两种水溶性化合物(Figure 4)。彭游等[11-12]合成了槲皮素磺酸酯类衍生物并申请了专利,其首先在有机溶剂中选择性保护槲皮素的羟基,与芳磺酰氯反应后,再经过脱保护得到目标产物,该法提高了槲皮素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并改善了它们的溶解性(Figure 5)。

2.2 槲皮素烷基化衍生物的合成

郭瑞霞[13]利用槲皮素与碘甲烷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合成出了6a-6e(Figure 6-7)。

2.3 槲皮素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渠文涛[14]以芦丁为原料,对其结构上的3',4'及7位羟基进行选择性保护,然后在浓盐酸的乙醇溶液中水解脱掉3位的芸香糖苷,得到三苄基槲皮素;利用Williamson成醚反应在3位引入溴乙酸乙酯,经碱水解得到三苄基槲皮素-3-0-乙酸,再与各种胺类化合物发生DCC缩合反应,最后经催化加氢脱掉保护基,得到一系列槲皮素醜胺类衍生物。具体的合成路线见Figure 8。

2.4 槲皮素氨基酸类衍生物的合成

GOLDING等[15]经过6个步骤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的槲皮素前药,3’-O-N-羟甲基甲酰胺槲皮素(QC12,Figure 9)。伍贤学等[16]利用光气对氨基酸甲酯进行异腈酸酯化,合成了一系列槲皮素氨基甲酸酯(Figure 10)。

2.5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一些金属元素(铁、锌、铜、铬、钴)是机体维持正常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的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或是过多时会造成物质的代谢紊乱,形成高血脂症、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等疾病[17]。由于槲皮素衍生物有着良好的生物活性,而微量元素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槲皮素衍生物和微量元素二者结合协同作用有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活性。槲皮素与稀土及其它金属离子配位后,其抗氧化、抗癌活性和抗病毒活性均有增强[18,19]。例如:陈达美等[20]用槲皮素-8-羟基喹啉-5-磺酸-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使锆与槲皮素反应,形成胶束-配络合物,可用测得岩石中微量的锆。槲皮素与金属形成配合物后,产生一些新的药理作用,如抗菌作用[21,22] 、抗肿瘤等活性[23],这对槲皮素的开发利用及寻找新药开辟了新的途径。

魏素梅[24]将槲皮素和金属盐按照摩尔比1:2 加入到装有磁力搅拌器、冷凝管的三颈瓶中,再加入适量醋酸钠和30mL 无水乙醇混匀。回流搅拌反应4h,有絮状沉淀产生冷却至室温后,抽滤用乙醇

和水分别将沉淀洗涤数次后,真空干燥2h,得到粉末状固体产物。得到了槲皮素-Cu(Ⅱ) 、槲皮素-Zn(Ⅱ)、槲皮素-Pb(Ⅱ)三种配合物。并且依次按摩尔比1:1 的比例添加三羟乙基槲皮素和金属盐,用一定量无水乙醇溶解,充分混合后用NaOH 调节反应液的pH 值,于73℃下反应4h,产生有色沉淀物。室温下冷却过滤,分别用乙醇和

蒸馏水洗涤数次后,于60℃下真空干燥,得粉末状有色固体产物。反应式如下(Figure 11):

2.6 槲皮素糖苷类衍生物的合成

槲皮素-3-O-β-D-葡萄苷酸是槲皮素在人体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MOHAMMED等[25]以芦丁为原料,合成了槲皮素-3-O-β-D-葡萄苷酸(产率28%,Figure 12)为槲皮素代谢产物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3 讨论

刘瑞[8]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了C-8位带有胺甲基的槲皮素的衍生物(Figure 2)。同时测试了其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和两种革兰氏阴性菌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都强于其母体化合物;而体外抗真菌活性不同的衍生物在浓度100 μg/mL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真菌活性,对番茄灰霉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和棉花枯萎病原菌等8种真菌生物活性菌强于母体化合物;在自由基清除活性方面,合成的衍生物均表现出大于其母体化合物。

Haisheng Zhang等[9]在槲皮素的苯环上引入亲水性基团,合成了槲皮素-5',8-二磺酸钠(QS,Figure 3)。研究显示,QS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及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

IC50分别为28.0 μM和19.9 μM,明显优于槲皮素。作者还提出,QS 通过增加细胞内ROS的方式诱导细胞调亡,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癌症预防剂,有望开发成促进健康的膳食补充剂。

佘戟等[10]通过对槲皮素硫酸酯化,合成出槲皮素-7-硫酸酯钠(4)和槲皮素-7,4‘-二硫酸酯二钠(5)两种水溶性化合物(Figure 4)。体外活性实验表明:这两种新化合物虽解决了槲皮素水溶性的问题,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槲皮素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提示封闭4‘-OH和7-OH会降低槲皮素的活性。彭游等[11-12]合成了槲皮素磺酸酯类衍生物并申请了专利,其首先在有机溶剂中选择性保护槲皮素的羟基,然后与芳磺酰氯反应后,再经过脱保护得到目标产物,该法提高了槲皮素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并改善了它们的溶解性(Figure 5)。

郭瑞霞[13]利用槲皮素与碘甲烷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合成出了6a-6e(Figure 6-7)。MTT 法检测结果表明100 μmol/L 的槲皮素及其甲基衍生物对人肝癌Hep G2 细胞、Bel-7402 细胞和大鼠肝癌MMC-7721 细胞的体外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O-甲基槲皮素(6e)具有较强的抗肝癌活性,说明C 环羟基甲基化对活性影响不大,这与文献[26]报道的C 环2,3 位双键对活性影响较大,而3 位羟基对活性影响不大一致。7,4′-O-二甲基槲皮素(6c)和3,7-O-二甲基槲皮素(6d)同为二甲基化的槲皮素,但是6c的活性要高于6d,说明B 环羟基对抗肝癌活性影响较大。3,7,3′,4′-O-四甲基槲皮素(6a)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弱,该结果表明当槲皮素的羟基数目减少时,化合物的抗肝癌活性也显著下降。

渠文涛[14]以廉价的芦丁为原料,得到的一系列槲皮素酰胺类衍生物,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有以下规律:(1)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大,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递增,呈现剂量依赖性。(2)由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SC50)來看,有九个化合物的SC50介于18.34-21.50 μmol/L之间,与槲皮素的SC50相当(18.66 μmol/L)。这提示,3-OH不是槲皮素抗氧化活性的必需基团。(3)有十五个化合物的SC50均介于25.42-38.99 μmol/L之间,它们较槲皮素少了一个羟基,其清除自由基活性略低于槲皮素也是正常的。而且,当目标化合物中含有氨基时,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小于其他化合物,如化合物19、20,可能是由于氨基与槲皮素分子中的羟基形成氢键,从而降低了其抗氧化能力。(4)有三个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明显小于其他化合物(25、26和27),它们的SC50介于49.27-68.75 μmol/L之间,而其他化合物的SC50均小于38.99 μmol/L。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一个羧基,使得分子的极性相对较大,从而影响了化合物自身的抗氧化活性;槲皮素及其酰胺衍生物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C109、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人胃癌细胞SGC7901及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四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有以下结果: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对四株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有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母药槲皮素。

GOLDING等[15]经过6个步骤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的槲皮素前药,3’-O-N-羟甲基甲酰胺槲皮素(QC12,Figure 9)。MULHOLLAND等[27]

对QC12进行非正式的Ⅰ期临床研究发现,QC12和槲皮素一样口服无效,但注射QC12后其血浆浓度峰值可达到108.7±41.67 μmol/L。QC12可以抑制人卵巢癌A2780细胞的生长,并将细胞增殖阻滞在S 后期与G2早期。

魏素梅[24]合成了10种三羟乙基槲皮素配合物,通过对三羟乙基槲皮素及其配合物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较配体具有更够强的清除超氧自由基活性。

FAN等[28]利用大鼠进行体内实验发现,槲皮素-3-O-β-D-葡萄苷酸不仅具有抗病毒和抗感染活性,还可以明显地抑制二甲基苯诱导产生的大鼠耳朵水肿。

4 小结

在苯环上修饰槲皮素,在C-8位引入胺甲基的槲皮素的衍生物,对细菌、真菌和自由基清除方面表现出大于其母体化合物;而引入亲水性基团磺酸钠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及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癌症预防剂,有望开发成促进健康的膳食补充剂。

对酚羟基进行酯化修饰,直接在酚羟基上引入磺酸钠,虽解决水溶性问题,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槲皮素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而引入芳磺酰基团后,不但可以提高了槲皮素衍生物的生理活性,而且可改善它们的溶解性。

酚羟基烷基化衍生物的抗肝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和6a-6e 对三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顺铂强,比紫杉醇弱。槲皮

素和3-O-甲基槲皮素(6e)的抗肝癌活性最强,3,7,3′,4′-O-四甲基槲皮素(6a)的抗肝癌活性最弱,活性结果说明C 环羟基甲基化对活性影响不大,而B 环两个邻苯二酚羟基对活性的影响较大,甲基化后其活性显著降低。

槲皮素酰胺类化合物,对其采用DPPH法进行初步的抗氧化活性,数据表明,3-OH不是槲皮素抗氧化活性所必需的活性基团。另外,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的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差,可能是因为分子的极性大对抗氧化活性不利。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的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也相对差些,可能是由于氨基与羟基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氢键,从而降低了其抗氧化能力;对其采用MTT法初步评价抗肿瘤活性,表明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

槲皮素水溶性的氨基酸类衍生物前药QC12可以抑制人卵巢癌

A2780细胞的生长,未来可以尝试商品化。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相比槲皮素具有更够强的清除超氧自由基活性。

槲皮素中引入糖苷,不仅可以具有抗病毒和抗感染活性,还可能抑制真菌生长,增强抗氧化活性。[29]

参考文献

[1] Manach C, Morand C, Demigné C, et al. Bioavailability of rutin and quercetin in

rats [J]. FEBS letters, 1997, 409(1): 12-16.

[2] McAnlis G T; McEneny J; Pearce J; Young I S. Absorption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quercetin from onions, in man. Eur. J. Clin. Nutr. 1999, 55, 92-96.

[3] Chopra M; Frtzsimons P E.E.; Strain J J; Thumham D I; Howard A N.

Nonalcoholic red wine extract and quercetin inhibit LDL oxidation ivithout

affecting plasma antioxidant vitamin and carotenoid concentrations. Clin. Chem.

2000, 46 (8), 1162-1170.

[4] Manach C, Morand C, Crespy V, et al. Quercetin is recovered in human plasma as

conjugated derivatives which retain antioxidant properties [J]. FEBS letters,

1998, 426(3): 331-336.

[5] 林增海, 孟勇, 马涛. 槲皮素对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18): 3446-3447.

[6] 康萍. p38 蛋白表达在槲皮素对镉致急性肾损伤保护机制中的作用[J]. 中国

伤残医学, 2011, 4: 025.

[7] 姚芳芳,张锐,傅瑞娟,何伟.槲皮素对髙尿酸血症大鼠肾损伤的防治作用.卫生

研究.2011,40(2),175-177.

[8] 刘瑞. 三种天然黄酮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9] Haisheng Zhang, Min Zhang, Linhong Yu, et al.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quercetin

and quercetin-Sr, 8-disulfonat e in human colon and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J].

Food Chem Toxicol, 2012, 50: 1589-1599.

[10] She J, Mo L E, Kang T B. Preparation of water-soluble quercetin derivative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J]. Chin J Med Chem, 1998, 8(4): 287-289.

[11] YOU Peng. Synthesis method of a kind of flavonoid alcohol sulfonate

derivatives. 中国,200810060140.2[P].2008-03-07

[12] Peng Y, Deng Z, Wang C. Preparation and prodrug studies of quercetin

pentabenzensulfonate [J]. 薬学雑誌. 乙号, 2008, 128(12): 1845-1849.

[13]郭瑞霞. 槲皮素, 异土木香内酯和土木内酯的结构修饰研究[D]. 河北医科大

学, 2014.

[14] 渠文涛. 槲皮素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5] GOLDING B T, GRIFFIN R J, QUARTERMAN C P, et al. Analgues or

derivaties of quercetin (prodrugs) [P].PCT/GB97/01727,1997-06-27. [16] Wu X, Cheng L, Xiang D, et al. Syntheses of carbamate derivatives of quercetin

by reaction with amino acid ester isocyanates[J]. Letters in Organic Chemistry, 2005, 2(6): 535-538.

[17] 王慧文,王凤芝,宗建华. 糖尿病患者血钙镁锰代谢失衡的研究[J]. 微量元

素与健康研究,1997,14(3):12.

[18] Zhou J., Wang L .F.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tioxidative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Solid Quercetin Rare Earth( Ⅲ) Complex [J]. J Inorg Biochem, 2001, 83(1):41-48.

[19] Bravo A, Anacona J R. Metal complexes of the flavonoid quercetin :

antibacterrial properties [J]. Transi Metal Chem, 2001, 26:20-23.

[20] 陈达美,罗宗铭,黄义进.锆-槲皮素-8-羟基喹啉-5-磺酸-十二烷基磺酸钠体

系的荧光光度法研究[J].冶金分析,1998,18(4):17-l9.

[21] Zhou J,Wang L F,Wang J Y,et al. Antioxidative and anti-tu-mour activities of

solid quercetin metal(II) complexes[J].Transi Metal Chem,2001,26:57-63. [22] Bravo A, Anacona J R. Metal complexes of the flavonoid quercetin: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J]. Transi Metal Chem, 2001, 26:20-23.

[23] 谭君,王伯初,祝连彩.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

志,2006,41(22):1688-1691.

[24] 魏素梅. 槲皮素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5] Kajjout M, Zemmouri R, Rolando C. An expeditious synthesis of quercetin

3-O-β-d-glucuronide from rutin [J]. Tetrahedron Letters, 2011, 52(37):

4738-4740.

[26] Mora A.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polymathoxy flavones and other

flavonoids as inhibitors of non enzymic lipid peroxidation. Biochem Phar-

macol, 1990, 40: 793-797.

[27] Mulholland P J, Ferry D R, Anderson D, et al.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y of

QC12, a water-soluble, pro-drug of quercetin [J]. Annals of oncology, 2001,

12(2): 245-248.

[28] Fan D, Zhou X., Zhao C.,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ntiviral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f 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 in Polygonum perfoliatum L [J].

Fitoterapia, 2011, 82(6): 805-810.

[29] 渠文涛, 朱玮, 翟广玉, 等. 槲皮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化学研究, 2012, 23(4): 101-110.

槲皮素三种化学结构修饰方法的研究

槲皮素三种化学结构修饰方法的研 究 【摘要】目的对槲皮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方法采用酯化、卤化、氧化反应对槲皮素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结果制备了槲皮素的甲基异氰酸酯、氯代化合物和氧化物。结论将槲皮素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后可增加其水溶性,增加人体吸收,增强疗效。 【关键词】槲皮素化学结构修饰甲基异氰酸酯氯代化合物氧化物 Abstract:Objective To modify the chemcial constitu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Quercetin was modified by estrification,halogenotion and Methyl isocyanate,chloride and oxide of Quercetin were After chemcial structural modification,the water-solubility,absorp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Quercetin were all increased.

Key words:Quercetin;chemcial structural modification;methyl isocyanate;chloride;oxide 槲皮素是一种抗癌药物,为黄色针晶,分 子式C15H10O7,结构式见图1。熔点为314~316℃,易溶于DMF、DMSO、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碱水等溶剂,不溶于石油醚、乙醚、水以及酸水等。UV λmaxnm:422。由于槲 皮素的水溶性极差,影响其吸收和药效的发挥,故本实验通过对槲皮素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来增加其水溶性,增加人体的吸收,最终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1-2]。 1 实验部分 试剂 槲皮素、冰乙酸、氯化亚砜、盐酸羟胺、 无水氯化锌、二甲基甲酰胺、重铬酸钾。 槲皮素甲基异氰酸酯的制备 原理[3-4]先通过乙酸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乙酰氯,乙酰氯的化这性质较乙酸活泼,可被盐酸羟胺胺化后,再脱水,生成甲基异氰酸CH3N=C=O。由于槲皮素结构中含在酚羟基,可与甲基异氰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类型汇编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 类型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类型 组蛋白和组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过影响染色质的结构来调控基因的表达,目前已成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染色质是一系列核小体相互连接成的念珠状结构。核小体的核心是由组蛋白 H2A、H2B H3、H4各两个分子构成的八聚体,在八聚体的表面缠绕有1.75圈的双螺旋DNA相邻的两个核小体之间由DNA连接,称为纤丝(fiber), 在纤丝部位结合有组蛋白分子H1。在组蛋白H1存在时,核小体之间紧密接触,形成直径为10nm的纤维状结构。这就是染色体构型变化的一级结构。在染色质中,DNA和组蛋白是染色质的稳定成分,组蛋白与DNA勺含量之比接近1 : 1 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蛋白质成分,通过带正电荷的氨基末端区域与带负电荷的DNA骨架相互作用,对基因的表达有重要调控作用。 染色体活性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组蛋白的可逆共价修饰,通常容易发生在组蛋白H3和H4的N端尾部,组蛋白H2A和H2B的N和C末端,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ADP核糖基化,泛素化和小分子类泛素化修饰,这些翻译后修饰可改变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调控复合物与染色质结合的能力及染色质重塑,进而影响着细胞的多种功能。 1?甲基化 组蛋白甲基化是由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hist on emethyltra nsferase ,HMT完成的。甲基化可发生在组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上,而且赖氨酸残基能够发生单、双、二甲基化,而精氨酸残基能够单、双甲基化,这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极大地增加了组蛋白修饰和调节基因表达的复杂性。甲基化的作用位点在赖氨酸

(Lys)、精氨酸(Arg)的侧链N原子上。组蛋白H3的第4、 9、27和36位,H4的第20位Lys, H3的第2、17、26位及H4的第3位Arg都 是甲基化的常见位点。研究表明?,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标记,精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H3和H4精氨酸的甲基化丢失与基因沉默相关。相反,赖氨酸甲基化似乎是基因表达调控中一种较为稳定的标记。例如,H3第4位的赖氨酸残基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第9位和第27位赖氨 酸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此外,H— K20的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H3- K36 和 H3-K79的甲基化与基因激活有关。但应当注意的是,甲基化个数与基因沉默和激活的程度相关。 2?乙酰化 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发生在H3 H4的N端比较保守的赖氨酸位置上,是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协调进行。组蛋白乙酰化呈多样性,核小体上有多个位点可提供乙酰化位点,但特定基因部位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以一种非随机的、位置特异的方式进行。乙酰化可能通过对组蛋白电荷以及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来调节基因转录。早期对染色质及其特征性组分进行归类划分时就有人总结指出:异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低乙酰化,常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高乙酰化。最近有研究发现,某些HAT复合物含有一些常见的转 录因子,某些HDAC复合物含有已被证实的阻遏蛋白。这些发现支持了高乙酰化与激活基因表达、低乙酰化与抑制基因表达有关的看法。 3. 磷酸化 组蛋白H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两个丝氨酸残基SerlO和Ser28发生了磷酸化作用。Ser10磷酸化组蛋白H3首先出现在G2晚期的核周缘,Ser28磷酸化组蛋白

从落叶松根中提取二氢槲皮素可研报告

从落叶松根中提取二氢槲皮素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总论 1.1项目名称:大兴安岭林区从落叶松中提取高纯度(95%以上)二氢槲皮素可行性研究 1.2拟建规模:年产二氢槲皮素30吨 1.3建设性质:新建 1.4建设地点:加格达奇工业园区 1.5项目设计依据:专利发明 1.6项目设立的宗旨:一是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低碳、环保、节能等特点,属节能环保类。二是项目所使用原料为,100年以上兴安落叶松的根部高度0-100厘米部分,主要存在于原条墩根中,少占用木材,属废物利用。三是项目属高科技,产出比大,消耗原料少,产值利润高。四是开创大兴安岭以兴安落叶松为原料,生产林化产品的新纪元。 1.7经营范围: (1)范围:主要生产95%高纯度二氢槲皮素;同时生产副产品阿拉伯半乳聚糖、落叶松油 (2)规模:年产30吨二氢槲皮素;200吨阿拉伯半乳聚糖;50吨落叶松油 1.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二、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项目背景 二氢槲皮素又称花旗松素或紫杉叶素,属维生素p。是一种二氢

酮醇类化合物。俄罗斯和美国药典中都收录有二氢槲皮素。二氢槲皮素在植物中的含量偏低,主要植物资源是西伯利亚落叶树(花旗松),多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其他地区少见。或有通过化合物合成的二氢槲皮素,因程序复杂,成本较高,无法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目前中国医药领域所使用的二氢槲皮素主要来自于俄罗斯和美国,因为供需差距较大,价格较为昂贵,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它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氢槲皮素在落叶松中的含量约在0.3~5.7%左右,二氢槲皮素最早由日本学者Fukui从针叶植物Chamaecyparis obtusa(Sieb. et Zucc.) Endl.叶中提取出来,为一种葡萄糖苷的苷元。随后他又研究了它的 3-O-葡萄糖苷在针叶植物中的分布以及细菌存在下苷键的水解。以后又有人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出二氢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在植物中以苷元或苷两种形式存在。 美国专利(US2744919A)介绍了用水或极性稍大的醇或酮从树皮中提取二氢槲皮素,减压浓缩溶剂得到一种含有单宁、糖类和有色物质的粗提物,然后用低极性的醇、酮或醚萃取,脱除溶剂后的膏状物用热水进行结晶纯化制得二氢槲皮素粗品。此法溶剂萃取后得到的浸膏溶液含有较多杂质,在结晶的过程中纯度提高不明显且结晶次数较多。 俄罗斯专利(RU2184561C1)介绍了一种以落叶松木粉为原料提取二氢槲皮素的方法,将木粉与有机溶剂混合加热到110~120℃提

芸香苷和槲皮素

槐花米中芸香苷提取及槲皮素的分离与检识[适用对象]药学专业 [实验学时] 18学时 一、实验目的 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通过实验要求: (1)通过芸香苷提取与精制,掌握沸水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由芸香苷水解制取槲皮素的方法。 (3)掌握黄酮苷和黄酮苷元的分离。 (4)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黄酮苷、苷元和糖部分的检识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槐花中提取芸香苷的方法很多,本实验是根据芸香苷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度差异的特性进行提取和精制,或根据芸香苷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显弱酸性,能与碱成盐而增大溶解度,以碱水为溶剂煮沸提取,其提取液加酸酸化后则芸香苷游离析出。 三、仪器设备 单口园底烧瓶,冷凝管,铁架台,烧杯,电炉,烘箱、水浴锅、三角烧瓶,微量抽滤器,布氏漏斗,滤纸,试管,层析槽,石棉网,毛细管等。 四、相关知识点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主要含

芸香苷(芦丁),含量高达12~20%,水解生成槲皮素、葡萄糖及鼠李糖。 芸香苷(rutoside ),分子式C 27 H 30 O 16,分子量610.51,淡黄色针状结晶,mp.177~178℃。难溶于冷水(1﹕8000),略溶于热水(1﹕200),溶于热甲醇(1﹕7),冷甲醇(1﹕100),热乙醇(1﹕30),冷乙醇(1﹕650),难溶于乙酸乙酯、丙酮,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石油醚等,易溶于吡啶及稀碱液中。 槲皮素(quercetin ),分子式C 15 H 10 O 7,分子量302.23,黄色针状结晶,mp.314℃(分解)。溶于热乙醇(1﹕23),冷乙醇(1﹕300),可溶于甲醇、丙酮、乙酸乙酯、冰醋酸、吡啶等,不溶于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中,几不溶于水。 O O O H OH OH OH OR 五、实验步骤 (一)芸香苷的提取(水提取法) 称取槐花米50克,置1000 ml 烧杯中,加沸水800 ml ,加热保持微沸1小时,趁热用棉花过滤,滤渣再加600 ml 水煮沸1小时,趁热过滤,合并2次滤液,放置夜,析出大量淡黄色沉淀,抽滤,沉淀用水洗3~4次,抽干置于空气中干燥即得粗芸香苷,称重计算得率。 (二)芸香苷的水解

组蛋白修饰

造血干细胞髓系分化中相关基因组蛋白修饰特征的研究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它的多向分化潜能限定于造血系统的全体细胞包括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以及T、B淋巴细胞等。伴随造血干细胞系特异分化的是多向分化潜能的丢失和系相关基因的活化与非相关基因的沉默。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如何,目前尚不清楚。表观遗传学(epigentics)是研究不改变DNA序列而由于其外部修饰引起的基因开放与否的学科,涉及的主要机制有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基因印记、RNA干扰等。其中研究得最多是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甲基化,这些修饰与活化或失活染色质的结构形成相关。目前研究显示表观遗传修饰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的多潜能性的维持和向各系分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共价修饰的模型。而表观遗传修饰在造血干细胞的多潜能性的维持和系特异分化中对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通过从与染色质状态形成密切相关的组蛋白修饰这个角度去观察造血相关基因在富集造血干细胞的CD34+CD38-细胞和系特异分化后细胞中的特征来探讨了染色质构象在造血干细胞多潜能特性的维持和系特异分化中对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为造血发育、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与移植和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脐带血来源的CD34+CD38-细胞的体外纯化和向各系的诱导分化目的:建立一个可行的从脐带血中分选出 CD34+CD38-细胞的方法,并在体外摸索出有效的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的分化体系,为后续实验提供可靠的细胞标本。方法:①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正性分选出CD34+细胞,再通过二次负性分选选出CD34+CD38-的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和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率。②在体外应用 SCF+IL-3+G-CSF或EPO或TPO细胞因子的组合分别诱导CD34+CD38-的细胞向粒系、红系以及巨核系分化。用细胞计数法绘制其各系细胞的增殖曲线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分化的效率。结果:①用抗CD34磁珠第一次分选CD34+细胞后,CD34+细胞的纯度可达95.24±1.03%;第二次分选后,CD34+/CD38-细胞的纯度为90.23±2.52%。分选前后细胞活力为均可达99%以上。②体外诱导分化14天时,粒系细胞数增加了 1186.67±106.1倍,红系细胞数增加了894.67±48.22倍,巨核系细胞数增加了

蛋白翻译后修饰(研究生高级生化)

蛋白翻译后修饰(齐以涛老师) 上课老师没说重点 1.蛋白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 物。 2.蛋白后修饰概念和意义(PPT4-5) 3.蛋白后修饰种类 1.切除加工 2. 糖基化 3.羟基化 4.甲基化 5.磷酸化?6.乙酰化?7.泛素化 200. … 8.类泛素化?9.…? 磷酸化修饰 1.概念: 磷酸化是通过蛋白质磷酸化激酶将ATP的磷酸基转移到蛋 白的特定位点上的过程。大部分细胞过程实际上是被可逆 的蛋白磷酸化所调控的,至少有30%的蛋白被磷酸化修饰 2.作用位点: 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是主要的磷酸化氨基酸,大多数 磷酸化蛋白质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并且其磷酸化位点是 可变的。

3.实例(MAPK途径): 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的激酶(MAPKK)、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的激酶之激酶(MAPKKK)。在真核细胞中,这3种类型的激酶构成一个MAPK级联系统(MAPK cascade),通过MAPKKK-MAPKK-MAPK逐级磷酸化,将外来信号级联放大并传递下去。 具体过程如下: ?MAPKKK位于级联系统的最上游,能够通过胁迫信号感受器或者信号分子的受体,或者其本身就直接感受胞外信号刺激而发生磷酸化?MAPKKK磷酸化后变为活化状态,可以使MAPKK磷酸化 ?MAPKK始终存在于细胞质中,MAPKK磷酸化以后通过双重磷酸化作用将MAPK激活 ?MAPK被磷酸化后有3种可能的去向: (1)停留在细胞质中,激活一系列其它的蛋白激酶 (2)在细胞质中使细胞骨架成分磷酸化 (3)进入细胞核,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调控基因的表达

槲皮素的提取及结构鉴定

天然药物化学设计实验 开题报告 题目:槲皮素提取及结构鉴定 学生姓名:舒泉湧 学号: 200804040125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指导教师:孔阳

一.【文献综述】 1.1研究意义 我国北部、华南和西南地区等地区都产槐花,尤河北和江苏省产量最为丰富。槐花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其芦丁(nltin)为黄酮中的主要成分,含量为8—20%;槲皮素(quercetin)为芦丁的苷元。芦丁和槲皮素具有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糖尿病的肾脏、胃肠粘膜、器官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有抗忧郁、抗心胸肥大、降压等作用。因此,对槐花中芦丁和槲皮素的提取分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槐花性状与产地简介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为“槐花”,后者习称为槐米。落叶乔木,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达25 cm,叶柄基部膨大,小叶7—15,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5 cm,先端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伏生白色短毛。小叶柄长2.5cm;托叶镰刀状,早落。花瓣多数散落,完整花呈飞鸟状,花瓣5枚,黄色或淡棕色,皱缩,卷曲。雄蕊淡黄色,须状,有时弯曲,子房膨大;质轻,气微,味微苦;花期为7—8月。主产于我国北部、华南及西南地区;河北省产量较丰富,江苏主产于镇江、苏州、南京、徐州等地。 1.2.2槐花的化学成份及理化性质 1.2.2.1槐花中的化学成份 槐花中含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Ⅱ、Ⅴ,大豆皂甙(soyasaponin)I、Ⅲ,槐花皂甙(kaikasaponin)Ⅰ、Ⅱ、Ⅲ。还含黄酮类: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rutinoside),山奈酚-3-芸香糖(kaempferol-3-rutinoside)。又含白桦脂醇(betulin),槐花二醇(sophoradiol)。花油中含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十四碳二烯酸(teradecadi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十作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

_槲皮素药理作用在雌激素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 槲皮素,化学名为3,5,7,3’,4’-五羟基黄酮, 分子式为C 15H 10O 7,相对分子质量为302.23,是一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如菟丝子、桑寄生、筋骨草、毛耳草、蒲黄、白花败酱草、葫芦巴、荔枝、鱼腥草等中都含有丰富的槲皮素,药典记载槲皮素是瓦松、银杏叶的主要成分。其分子结构见图1。作为植物雌激素黄酮类的一种,其结构与哺乳动物雌激素———17β-雌二醇(分子结构见图2)相似,包括一对羟基,具有相似的距离,并存在一个酚环,后者对其吸附于雌激素受体起决定性作用。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MALDI -MS )法结合化学交联测定,发现槲皮素对雌激素受体α配体结合域 (hER αLBD )有很高的亲和力(0.01%)[1] ,是一种雌激素受体(ER )调节剂。在0.5nmol/L 17β雌二醇存 在情况下,高剂量槲皮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表现为雌激素受体拮抗作用,与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元等 黄酮类作用截然相反[2]。同时,槲皮素在心血管、糖 槲皮素药理作用在雌激素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杨英曹阳综述 张婷婷△朱焰曹霖审校 【摘 要】槲皮素是一种黄酮类植物雌激素。近年来,有关槲皮素的研究很多,其中在雌激素相关 性疾病研究最多,主要包括乳腺癌、骨质疏松、前列腺癌、宫颈癌等疾病。在这些疾病研究中,槲皮素主要表现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破骨细胞分化,调控体内雌激素代谢,对肿瘤黏附、侵袭、血管形成各过程都有影响。与其他黄酮类药物药理作用相比,槲皮素有其独特性。槲皮素在雌激素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呈多元化,大体概括为两方面:①抗氧化作用,诱导细胞凋亡,调控雌激素代谢。②雌激素受体(ER )调节作用,调控ER 下游许多底物及信号通路。 【关键词】槲皮素;雌激素类;受体,雌激素;抗氧化剂 The Pharmacologic Actions Progression of Quercetin on Estrogen Related Diseases YANG Ying,CAO Yang,ZHANG Ting -ting,ZHU Yan,CAO Lin.The Yueyang Hospit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0437,China (YANG Ying,CAO Yang,ZHANG Ting -ti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Planned Parenthood Research ,Shanghai 200032,China (ZHU Yan,CAO Lin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Ting -ting,E -mail :tingting185@https://www.doczj.com/doc/ae8110975.html, 【Abstract 】Quercetin is one of flavones in phytoestrogen .Recently ,there have many researches about quercetin,and most of them are related with estrogen correlative diseases,such as breast cancer ,osteoporosis and prostate cancer,et al.In these diseases,there may have many effects,including promoting cell apoptosis ,controlling osteoclasts differentiation,regulation estrogen metabolism in vivo and effecting tumor cell growth progression ,involving adhesion ,invasion and angiopoiesis .Comparing with other flavones ,quercetin has 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Many mechanisms may explain quercetin pharmacologic actions,mainly to sum up for two aspests:①Expression of antioxidation:inducing cell apoptosis and regulating estrogen metabolism.②Regulation of estrogens:as a estrogen receptor (ER)modulator,quercetin restrains tumor cell growth by influencing down -stream substrate of ER and impacting signal pathway. 【Key words 】QUERCETIN;Estrogens;Receptors,estrogen;Antioxidants (J Int Reprod Health蛐Fam Plan ,2011,30:69-72)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30303) 作者单位:200437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岳阳医院(杨英,曹阳,张婷婷);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朱焰,曹霖) △ 通信作者:张婷婷,E -mail:tingting185@https://www.doczj.com/doc/ae8110975.html,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类型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类型 组蛋白和组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过影响染色质的结构来调控基因的表达,目前已成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染色质是一系列核小体相互连接成的念珠状结构。核小体的核心是由组蛋白H2A 、H2B、H3 、H4各两个分子构成的八聚体, 在八聚体的表面缠绕有圈的双螺旋DNA。相邻的两个核小体之间由DNA连接, 称为纤丝(fiber), 在纤丝部位结合有组蛋白分子H1。在组蛋白H1存在时,核小体之间紧密接触,形成直径为10nm的纤维状结构。这就是染色体构型变化的一级结构。在染色质中, DNA 和组蛋白是染色质的稳定成分,组蛋白与DNA的含量之比接近 1∶1 。组蛋白是染色质的主要蛋白质成分,通过带正电荷的氨基末端区域与带负电荷的DNA骨架相互作用, 对基因的表达有重要调控作用。 染色体活性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组蛋白的可逆共价修饰,通常容易发生在组蛋白 H3和H4的N端尾部,组蛋白H2A和H2B的N和C末端,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ADP-核糖基化,泛素化和小分子类泛素化修饰,这些翻译后修饰可改变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调控复合物与染色质结合的能力及染色质重塑,进而影响着细胞的多种功能。 ⒈甲基化 组蛋白甲基化是由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histonemethyltransferase,HMT)完成的。甲基化可发生在组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上,而且赖氨酸残基能够发生单、双、三甲基化,而精氨酸残基能够单、双甲基化,这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极大地增加了组蛋白修饰和调节基因表达的复杂性。甲基化的作用位点在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的侧链N原子上。组蛋白H3的第4、9、27和36位,H4的第20位Lys,H3的第2、l7、26位及H4的第3位Arg都是甲基化的常见位点。研究表明·,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标记,精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H3和H4精氨酸的甲基化丢失与基因沉默相关。相反,赖氨酸甲基化似乎是基因表达调控中一种较为稳定的标记。例如,H3第4位的赖氨酸残基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第9位和第27位赖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此外,H4—K20的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H3—K36和H3—K79的甲基化与基因激活有关。但应当注意的是,甲基化个数与基因沉默和激活的程度相关。 ⒉乙酰化 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发生在H3、H4的N端比较保守的赖氨酸位置上,是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协调进行。组蛋白乙酰化呈多样性,核小体上有多个位点可提供乙酰化位点,但特定基因部位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以一种非随机的、位置特异的方式进行。乙酰化可能通过对组蛋白电荷以及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来调节基因转录。早期对染色质及其特征性组分进行归类划分时就有人总结指出:异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低乙酰化,常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高乙酰化。最近有研究发现,某些HAT复合物含有一些常见的转录因子,某些HDAC复合物含有已被证实的阻遏蛋白。这些发现支持了高乙酰化与激活基因表达、低乙酰化与抑制基因表达有关的看法。 3.磷酸化 组蛋白H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两个丝氨酸残基Ser10和Ser28发生了磷酸化作用。Ser10磷酸化组蛋白H3首先出现在G2晚期的核周缘,Ser28磷酸化组蛋白H3紧随其后出现,两个位点的磷酸化在中期到达高峰,并扩展到染色体的所有部分。当细胞有丝分裂进入后期和末期,组蛋白H3Ser28的磷酸化逐渐消退,而组蛋白H3Ser10磷酸化的荧光信号也逐渐从染色体上消失,此时在纺锤体中央部位出现Ser10磷酸化H3.研究结果表明,组蛋白H3Ser10和Ser28的磷酸化与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凝集和解凝集过程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Ser10和Ser28这两个位点发生磷酸化作用,可使组蛋白H3氨基末端的正电荷数降低,改变了组蛋白一DNA间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是导致染色质变构凝集的原因之一。根据激光共聚

槲皮素体系总结

合成的内容: DMF中槲皮素-Al紫外光谱图 DMF中槲皮素-Al荧光光谱图 乙醇中槲皮素-Al紫外光谱图 乙醇中槲皮素-Al荧光光谱图合成的膜易碎,而且极不均匀。 DMSO 中槲皮素-Al紫外光谱图 DMSO 中槲皮素-Al 荧光光谱图 反应温度优化实验: 反应时间优化实验: 反应过程中交联剂的量的优化实验: 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优化实验: 吸附条件: 吸附溶剂的种类:包括吸附溶剂中储备液溶剂的选择。 吸附的震荡速度: 吸附溶剂的量: 吸附的时间: 选择性和干扰的实验:选择物质: 1 引言 槲皮素(3 , 3 , 4 , 5 , 7-五羟基黄酮,Quercetin),又名栎精,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金银花、槐米、三七、银杏等多种常用中药材和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槲皮黄素,溶于冰醋酸,碱性水溶液呈黄色,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溶液味很苦。可作为药品,具有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并有一定的平喘作用。此外还有降低血压、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等作用。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HGC-12十二口氮吹仪(上海泉岛

公司);NETZSCH TG-209热重分析仪(德国耐驰公司);NICOLET AVATAR 33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Hitachi S-4300电子扫描显微镜(日本Hitachi公司);UV-31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pH计(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氮气(广钢集团广州气体厂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器(天津市奥拓塞恩斯公司);烘箱(天津市华北仪器有限公司);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恒温水浴振荡槽(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聚丙烯膜(上海泽涛实业有限公司,孔径0.45 μm,厚度200 μm);分析纯甲基丙烯酸(MA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 购自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化学纯丙烯酰胺(AM)购自广东汕头西陇化工厂;4-乙烯基吡啶(4-Vpy,纯度≥99%)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工业用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购自广州市千湖贸易有限公司;分析纯N,N-二甲基甲酰胺(DMF)来自广州化学试剂公司;所有水溶液均以超纯水(Millipore纯化系统制)配制;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盐酸购自,分析纯氢氧化钠购于,乙酸钠水溶液的pH值以盐酸或氢氧化钠(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调节。 3.2.3 槲皮素配位印迹传感器的制备 支撑底材聚丙烯膜(PP)以无水乙醇震荡清洗1h,氮气吹干后保存于干净样品袋中待用,聚丙烯膜在制备配位印迹传感器前新鲜处理。 准确称取169.3 mg Qu、133. 3 mg无水AlCl3和0.086 mL MAA于磨口平底瓶中,加入10.00 mL DMF,充分超声溶解后于室温下放置12 h;再加入1.89 mL EGDMA 和37.8 mg AIBN,充分摇匀,然后超声脱气 5 min,得到预聚溶液。将预聚溶液置于干净培养皿中,放入一片4.5×2.0 cm2的玻璃纤维膜,浸泡60 min后取出;以两片盖玻片夹住吸附了聚合溶液的玻璃纤维膜,形成“三文治”结构,然后转移至70 mm×35 mm的平底称量瓶内;向称量瓶中通入氮气5 min,用磨口玻璃盖和密封带密封瓶口,放入烘箱中,在适当温度下热引发聚合10 h。聚合完成后,将涂布有CIP的玻璃纤维膜从称量瓶中取出,小心揭掉盖玻片后以甲醇/乙酸(v/v=9:1)、无水乙醇洗脱模板分子、金属铝、未反应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等。在制备配位印迹膜状传感器(CIM-sensor)同时制备了用于对照的分子印迹膜状传感

槲皮素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槲皮素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摘要】槲皮素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等。但由于其水中溶解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注射无法给药等因素导致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剂技术已被运用于槲皮素溶解性的改善,本文就近几年槲皮素纳米制剂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整理。 【关键词】槲皮素;纳米粒;脂质体;胶束 槲皮素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的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槲皮素具有多种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肾脏保护[1-3]。然而,由于槲皮素具有不稳定性、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些年来,纳米给药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难溶性药物的水中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等作用。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备成纳米制剂是提高药物疗效,扩大临床应用非常具有前景的选择。本综述就近几年内槲皮素纳米制剂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整理。 1. 纳米混悬剂 Sun等[4]制备了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3.5nm,平均电位为-35.75mV,且水中溶解度较原药粉增大了70倍。且与槲皮素原药相比,口服给药后血浆清除率降低了7.5倍,AUC增加了15.6倍,明显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Wang等[5]采用复乳化法用PEG-PLA制备了槲皮素-硅量子点纳米混悬剂,并考察了其对HepG2细胞的体外毒性实验,由于硅量子点具有产生荧光的特性,因此可以监控药物的转运过程。另外,Gao等[6]以普朗尼克F68/卵磷脂(3:1,w/w)为稳定剂,分别采用溶剂沉淀法和高压均质法制备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分别为251.56nm与192.47nm,冻干复溶稳定性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难题。 2. 纳米粒 李厚丽等[7]采用高温乳化-低温固化制备了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17.3nm,平均包封率为48.50%,实验结果表明与槲皮素原药粉相比,口服该剂型后可长时间黏附与小肠壁而不被排入大肠,可有效延长药物在小肠的滞留时间从而提高药物在肠道的吸收。 谭启等[8]采用溶剂注入法制备得到槲皮素磷脂-壳聚糖纳米粒,平均粒径为95.3nm,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为2.45%与48.47%。透皮实验结果表明将槲皮素制备获得磷脂-壳聚糖纳米粒后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从而有利于槲皮素抗炎抗氧化作用的充分发挥。 3. 脂质体

槲皮素,芦丁的提取

槐米中主要成分是芦丁。从槐米中提取芦丁可用乙醉提取法、水提取法、碱溶酸沉提取法。碱溶酸沉提取法是依据芦丁结构中有游离的酚羟基, 显弱酸性, 遇碱成盐溶解,加酸又游离析出的原理设计的, 此法成本低、收率高, 所得产品质童好, 是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方法 芦丁 碱溶酸沉(alkali-solution and acid-isolation)碱溶酸沉法,中药化学中常用于黄酮类、蒽醌类、酚性,内酯结构的木脂素、香豆素类提取分离等实验。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差异而进行分离。 具体操作将总提物溶于亲脂性有机溶,用碱水提取,调节PH值后用有机溶剂萃取,还可用PH梯度法进一步分离各碱度或酸度不同的成分。 注意:提取过程中料液比、浸提碱液pH值、浸提时间等条件都对提取率及纯度有影响。注意酸性或碱性的强度,与被加热分离成分接触的时间,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等,避免在剧烈条件下某些化合物结构发生变化或结构不能回复到原本存在于中药的状态。 1.溶剂萃取法去杂 原理:利用黄酮类与其它杂质极性不同,选不同溶剂进行萃取。 石油醚:除去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脂溶性色素 水溶醇沉:除去蛋白质、多糖、大分子水溶性物质 逆流分配:水-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 在萃取除杂的同时,可使不同极性或极性相差较大者分离,如极性不同的苷和苷元,极性苷元和非极性苷元。 2.碱水提酸沉淀法 原理:酚羟基与碱成盐,溶于水;加酸后析出 适用于含酚羟基的化合物,如槐米中芦丁的提取。 注意事项: ①酸碱度不宜过大 ②邻二酚羟基的保护:碱性条件下,邻二酚羟基易被氧化,加硼砂保护 ③石灰乳的加入可除去果胶、粘液等水溶性酸性杂质 3.炭粉吸附法 适用于苷类的精制工作。 植物的甲醇提取液加活性炭至吸附完全,过滤得吸附苷的活性炭粉末。

组蛋白修饰 (2)

组蛋白修饰,英文histone modification H3·H4 的乙酰化可打开一个开放的染色质结构, 增加基因的表达。转录共同激活物如CBPöP 300、PCA F 实质上是体内的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 T)。相反, HDAC 参与组成转录共同抑制复合物, 已发现的两个共同抑制复合物S IN 3、M i22NHRD(核小体重塑蛋白去乙酰基酶) 都含有HDAC1、HDAC2。S IN 3 的组成为核心(HDAC1、HDAC2、RBA P46öRBA P48 ) + S IN 3AöS IN 3B、SA P30öSA P18共同构成。S IN 3 复合物通过组分S IN 3A 与序列特异性转录因子或共同抑制物包括mael2max, 核激素受体N 2CORöSMRT、甲基化CPG 粘附蛋白(N ECP2、MBD2)相互作用。 所起作用 M i22NHRD 由核心(HDAC1、HDAC2、RBA P46öRBA P48) + M i2、M TA 1öM TA 2、MBD3 组成, 其中MBD3 含有MBD 样序列, 与甲基化DNA 有低亲和力, 分析发现MBD3 与甲基化有关的氨基酸被置换, 由此推测MBD3 与MBD2 相互作用而使M i22NURD 与甲基化DNA 结合。由此看出, DNA 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转录阻遏。此外,M i22NURD 还有染色质重塑活性, 所以S IN 3 和M i22 NURD 可能分别在长期和短期转录阻遏调节中起作用。 组蛋白修饰形式 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组蛋白则可以有很多修饰形式. 一个核小体由两个H2A,两个H2B,两个H3,两个H4组成的八聚体和147bp缠绕在外面的DNA组成. 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的核心部分状态大致是均一的, 游离在外的N-端则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修饰, 包括组蛋白末端的乙酰化, 甲基化, 磷酸化, 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等. ,这些修饰都会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 组蛋白修饰方式 1.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是由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histonemethyl transferase,HMT)完成的。甲基化可发生在组蛋白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上,而且赖氨酸残基能够发生单、双、三甲基化,而精氨酸残基能够单、双甲基化,这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极大地增加了组蛋白修饰和调节基因表达的复杂性。甲基化的作用位点在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的侧链N原子上。组蛋白H3的第4、9、27和36位,H4的第20位Lys,H3的第2、l7、26位及H4的第3位Arg都是甲基化的常见位点。研究表明·,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标记,精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H3和H4精氨酸的甲基化丢失与基因沉默相关。相反,赖氨酸甲基化似乎是基因表达调控中一种较为稳定的标记。例如,H3第4位的赖氨酸残基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第9位和第27位赖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此外,H4—K20的甲基化与基因沉默相关,H3—K36和H3—K79的甲基化与基因激活有关。但应当注意的是,甲基化个数与基因沉默和激活的程度相关。 2.乙酰化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发生在H3、H4的N端比较保守的赖氨酸位置上,是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协调进行。组蛋白乙酰化呈多样性,核小体上有多个位点可提供乙酰化位点,但特定基因部位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以一种非随机的、位置特异的方式进行。乙酰化可能通过对组蛋白电荷以及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来调节基因转录。早期对染色质及其特征性组分进行归类划分时就有人总结指出:异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低乙酰化,常染色质结构域组蛋白呈高乙酰化。最近有研究发现,某些HAT复合

蛋白翻译后修饰(研究生高级生化)

蛋白翻译后修饰(齐以涛老师) 上课老师没说重点 1.蛋白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 物。 2.蛋白后修饰概念和意义(PPT4-5) 3.蛋白后修饰种类 1. 切除加工 2. 糖基化 3. 羟基化 4. 甲基化 5. 磷酸化 6. 乙酰化 7. 泛素化 8. 类泛素化 9. … 200. … 磷酸化修饰 1.概念: 磷酸化是通过蛋白质磷酸化激酶将ATP的磷酸基转移到蛋 白的特定位点上的过程。大部分细胞过程实际上是被可逆 的蛋白磷酸化所调控的,至少有30%的蛋白被磷酸化修饰

2.作用位点: 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是主要的磷酸化氨基酸,大多数 磷酸化蛋白质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并且其磷酸化位点是 可变的。 3.实例(MAPK途径): 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的激酶(MAPKK)、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的激酶之激酶(MAPKKK)。 在真核细胞中,这3种类型的激酶构成一个MAPK级联系统(MAPK cascade),通过MAPKKK-MAPKK-MAPK逐级磷酸化,将外来信号级联放大并传递下去。 具体过程如下: ?MAPKKK位于级联系统的最上游,能够通过胁迫信号感受器或者信号分子的受体,或者其本身就直接感受胞外信号刺激而发生磷酸化?MAPKKK磷酸化后变为活化状态,可以使MAPKK磷酸化?MAPKK始终存在于细胞质中,MAPKK磷酸化以后通过双重磷酸化作用将MAPK激活

?MAPK被磷酸化后有3种可能的去向: (1)停留在细胞质中,激活一系列其它的蛋白激酶 (2)在细胞质中使细胞骨架成分磷酸化 (3)进入细胞核,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调控基因的表达 4.功能和意义: 一:调节酶蛋白及生理代谢 ①糖分解代谢中糖原磷酸化酶活性的调节,被磷酸化的酶具有活 性,去磷酸化的酶无活性 ②磷酸化或去磷酸化使胞内已存在酶的活性被激活或失活,调节 胞内活性酶的含量 二:调节转录因子活性 转录因子通常包含DNA结合结构域和转录激活结构域.转录因子在转录激活结构域或调控结构域发生磷酸化,直接影响其转录活性. c-Jun转录激活结构域的两个丝氨酸残基磷酸化,正调控c-Jun的转录活性. 三:调节转录因子核转位 ?TGF-b与其I型、II型受体结合,结合后的TGF-b I型受体识别R-Smad包括Smad2和Smad3,作用于C末端的丝氨酸使其磷酸化而被激活,激活后的R-Smad与Smad4结合转入细胞核内,发挥转录调节活性 ?NF-kB与其抑制因子IkB形成复合体时存在于胞质。当IkB磷酸化、

组蛋白甲基化的功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组蛋白甲基化的功能 导语: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想让自己健康长寿,必须要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所以有很多人,想全面了解一下组蛋白甲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想让自己健康长寿,必须要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所以有很多人,想全面了解一下组蛋白甲基化的功能,为了你能了解的更详细,就来一起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希望你能了解更多。 甲基化的功能 甲基化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一种重要的修饰,调节基因的表达和关闭,与癌症、衰老、老年痴呆等许多疾病密切相关,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最常见的甲基化修饰有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 DNA甲基化能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去甲基化则诱导了基因的重新活化和表达。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研究证实,Cp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的甲基化导致了人体1/3以上由于碱基转换而引起的遗传病。DNA甲基化主要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和少量的N6-甲基腺嘌呤(N6-mA)及7-甲基鸟嘌呤(7-mG)。在真核生物中,5-甲基胞嘧啶主要出现在CpG序列、CpXpG、CCA/TGG和GATC中。 DNA甲基化是指生物体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MT) 的催化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特定的碱基上的过程。DNA甲基化可以发生在腺嘌呤的N-6位、胞嘧啶的N-4位、鸟嘌呤的N-7位或胞嘧啶的C-5位等。但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5’-CpG-3’的C上生成5-甲基胞嘧啶(5mC)在哺乳动物中CpG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于DNA序列中;另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