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8.94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开皇年间指定的一部法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命令苏威、牛弘等对旧律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500条,共12篇。主要内容有:(1)五刑。即死、流、徒、杖、笞五刑;(2)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凡触犯十恶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3)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要给予赦免。《开皇律》指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同时也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平、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

大索貌阅

隋朝为改变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国家赋役减少的状况而推行的一种措施。开皇三年(583),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又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又一次“貌阅”。“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赋役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户口和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输籍法

又称“输籍定样”,是隋朝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方法。隋文帝于开皇五年采纳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法。根据标准定户籍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从而使政府掌握的纳税户口大为增加,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

玄武门之变

是唐初李世民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变。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战功卓越,大大威胁了李建成的地位。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四帝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结党营私,斗争愈演愈烈。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发动政变夺权,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之后,李渊被迫交出实权,李世民正式即位,是为唐太宗。

开元之治

唐玄宗开元(715—741)年间,任命姚崇、宋璟等人为相,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裁汰冗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压抑佛教势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土地兼并;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这些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是中央最高政务机构;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各方面事务。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各地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史思明也官至范阳兵马使。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相继攻下洛阳、长安等城,玄宗被迫出逃四川。然而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唐政府任命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叛,终于在广德二年(763)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藩镇割据局面形成,边疆也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衰弱。

南衙是指以宰相为首的朝廷机关,北司是指宫中的宦官集团。宪宗以后,宦官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而且操纵皇室的废立。宪宗被杀以后,唐朝先后在位的八位皇帝,除敬宗外都是宦官拥立的,而敬宗则死于宦官之手。稍有作为的皇帝,往往想利用朝官压制宦官,宦官伺机反扑,南衙北司的对立因此形成。唐后期发生了多次“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发生在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和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

“二王八司马”之变

又称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时发生的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永贞元年(805)正月,顺宗即位后,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十人,着手进行改革,以此削弱宦官的势力。同年八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韦皋、裴均(荆南节度使)、严绶(河东节度使)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禅位与太子李纯。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宦官得势后,“二王”即被贬逐,王伾病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

唐文宗联合朝官谋诛宦官的一次事变。文宗即位后,利用李训、郑注打击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文宗登紫宸殿朝见百官。李训令人奏告文宗,称金吾左仗院的石榴树上天降甘露,文宗便令宰相和官员前去察看。李训回来说,不太像是甘露。文宗又令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带领众宦官去看。此时,李训早已在左仗院埋下伏兵,只等宦官一到便围而歼之。但仇士良看出了破绽,急忙挟持文宗回宫,并派出禁军大肆屠杀。李训、郑注等皆被杀害。这件事史称“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直到昭宗天复三年(903)被朱温一举消灭。

牛李党争

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庶族地主;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门荫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士族地主。两党明争暗斗,在选拔官员的途径方面,李党重门第,李党重科举;在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方面,李党主张抑制藩镇势力,牛党主张姑息。两党之争从宪宗朝一直延续到宣宗朝,文宗朝最为激烈。牛李党争加剧了唐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败。

《唐律疏议》

唐朝刑律及其注疏的合编。高宗时,命长孙无忌等人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永徽三年(652),又对《永徽律》作了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永徽四年,《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共12篇,502条,贯穿着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精神。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封建法律的修订都有重大影响。

彍骑、健儿

随着府兵制的逐渐破坏,募兵制逐渐发展起来。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根据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一切由募士承担,共募得12万,号称“长从宿卫”,次年,改称“彍骑”。边镇戍兵也自开元二十五年(737)起实行招募制,被招募的士兵成为“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帅长期统帅,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彍骑、健儿的军器、衣粮均由唐政府发给。他们长期服兵役,是被政府雇佣的职业兵。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指的是成德、魏博、卢龙三镇。成德镇治恒州(今河北正定),自李宝臣任节度使时开始割据,占有恒、定、易、赵、深、冀等州(今河北中部和南部)。魏博镇治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