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半固态金属铸造工艺
- 格式:docx
- 大小:240.16 KB
- 文档页数:6
轻合金高压、低压、挤压、差压、半固态等铸造工艺与装备研发生产方案一、背景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轻合金材料在汽车、航空、电子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轻合金高压、低压、挤压、差压、半固态等铸造工艺与装备对于生产高质量、高性能的轻合金产品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国内轻合金铸造工艺与装备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亟待升级和优化。
因此,本方案旨在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探讨轻合金铸造工艺与装备的研发生产方案,以期提升我国轻合金产业的竞争力。
二、工作原理1.高压铸造:通过高压注射将液态轻合金注入模具中,冷却后开模取出铸件。
此方法适用于生产复杂形状、高精度要求的轻合金产品。
2.低压铸造:在低压下将液态轻合金注入模具中,模具保持在一定温度下,待合金冷却凝固后开模取出铸件。
此方法适用于生产中等复杂度的轻合金产品。
3.挤压铸造:将液态轻合金注入模具中,通过施加压力将合金压入模具的各个角落,冷却后开模取出铸件。
此方法可生产高强度、高密度的轻合金产品。
4.差压铸造:通过控制模具内外的压力差,使液态轻合金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填充模具,冷却后开模取出铸件。
此方法可适用于生产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轻合金产品。
5.半固态铸造:将液态轻合金进行部分凝固,形成半固态浆料,然后注入模具中,进一步冷却后开模取出铸件。
此方法生产的铸件具有更好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三、实施计划步骤1.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深入了解国内外轻合金铸造工艺与装备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明确研发目标和方向。
2.技术研究与开发:组织技术团队进行高压、低压、挤压、差压、半固态等铸造工艺与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
3.设备选型与采购:根据研发需要,选购合适的设备,确保设备的性能和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4.工艺试验与优化:进行不同工艺的试验,找出最佳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产业转化与推广: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广至企业应用,促进轻合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轻合金高压、低压、挤压、差压、半固态等铸造工艺与装备研发生产方案一、背景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轻合金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高压、低压、挤压、差压和半固态等铸造工艺在轻合金制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当前市场上,工艺与装备的结合尚存在诸多不足,急需升级与改进。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全面、先进的轻合金铸造工艺与装备研发生产方案。
二、工作原理1.高压铸造:通过高压注射器将液态轻合金注入模具,冷却后获得所需形状的铸件。
此方法适用于生产大型、结构复杂的轻合金部件。
2.低压铸造:在低压下将液态轻合金注入模具,使其缓慢冷却凝固。
此方法适用于生产中小型、对细节要求高的轻合金部件。
3.挤压铸造:将液态轻合金注入模具,通过外部压力将金属填充到模具的细微部分,冷却后获得精确形状的铸件。
此方法适用于生产需要高精度、高强度的小型轻合金部件。
4.差压铸造:利用外部气压或真空度与模具内部气压的差异,将液态轻合金吸入模具,冷却后获得铸件。
此方法适用于生产大型、结构复杂的轻合金部件,能够减少气孔等缺陷。
5.半固态铸造:将轻合金在凝固点附近进行搅拌,使其处于半固态状态,然后注入模具。
此方法适用于生产具有特殊性能要求的大型轻合金部件,如飞机起落架等。
三、实施计划步骤1.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深入了解各行业对轻合金铸造工艺与装备的需求,为研发提供方向。
2.技术研究与开发:结合现代制造技术,对高压、低压、挤压、差压、半固态等铸造工艺与装备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3.工艺优化与实验验证: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研究结果,对各种工艺进行优化调整,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4.装备设计与制造:根据优化后的工艺需求,设计相应的铸造装备,确保其高效、稳定和安全。
5.市场推广与应用:将研发成功的工艺与装备推向市场,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确保客户能够充分利用其价值。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行业的轻合金铸造工厂,为其提供全面、先进的铸造工艺与装备解决方案。
铝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摘要:半固态成形技术是一种近终成形(near-net-shape)的成形工艺。
本文阐述了铝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的应用概况及主要工艺方法,各种半固态成形工艺的应用及其优缺点,以及铝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铝合金;半固态;成形;0前言半固态加工技术主要应用于汽车零件制造方面,另外,在军事、航空、电子以及消费品等方面也进行了产品开发。
多数情况为铝、镁合金的半固态压铸、模锻以及注射成形。
所谓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即在金属凝固过程中,进行剧烈搅拌,将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枝晶打碎或完全抑制枝晶的生长,然后直接进行流变铸造或制备半固态坯锭后,根据产品尺寸下料,再重新加热到半固态温度,然后进行成形加工。
金属半固态成形技术(semi-solid metal forming,简称ssm)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m.c.flemings等人首次提出,该技术具有高效、优质、节能和近终成形等优点[1~3],可以满足现代汽车制造业对有色合金铸件高致密度、高强度、高可靠性、高生产率和低成本等要求,因此倍受汽车制造厂商以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厂商的重视。
1.半固态成形工艺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将经搅拌获得的半固态金属浆料在保持其半固态温度的条件下直接进行半固态加工,即流变成形(rheoforming);另一种是将半固态浆料冷却凝固成坯料后,根据产品尺寸下料,再重新加热到半固态温度,然后进行成形加工,即触变成形(thixoforming),后者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占主导地位。
通常铝合金的半固态加工技术主要有三道工序:半固态坯料的制备、二次重熔和触变成形。
触变成形作为半固态加工技术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影响半固态成形件组织和性能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着半固态成形件的组织和性能。
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可分为半固态金属铸造法和锻造法。
1.1半固态铸造工艺半固态压铸工艺是目前半固态金属铸造成形的主要成形工艺。
金属铸造工艺详解液态金属浇注到与零件形状、尺寸相适应的铸型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毛坯或零件的生产方法,通常称为金属液态成形或铸造。
工艺流程:液体金属→充型→凝固收缩→铸件工艺特点:1、可生产形状任意复杂的制件,特别是内腔形状复杂的制件。
2、适应性强,合金种类不受限制,铸件大小几乎不受限制。
3、材料来源广,废品可重熔,设备投资低。
4、废品率高、表面质量较低、劳动条件差。
铸造分类:(1)砂型铸造(sand casting)砂型铸造:在砂型中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
钢、铁和大多数有色合金铸件都可用砂型铸造方法获得。
工艺流程:砂型铸造工艺流程技术特点:1、适合于制成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毛坯;2、适应性广,成本低;3、对于某些塑性很差的材料,如铸铁等,砂型铸造是制造其零件或,毛坯的唯一的成形工艺。
应用:汽车的发动机气缸体、气缸盖、曲轴等铸件(2)熔模铸造(investmentcasting)熔模铸造:通常是指在易熔材料制成模样,在模样表面包覆若干层耐火材料制成型壳,再将模样熔化排出型壳,从而获得无分型面的铸型,经高温焙烧后即可填砂浇注的铸造方案。
常称为“失蜡铸造”。
工艺流程:熔模铸造工艺流程工艺特点优点:1、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高;2、表面粗糙度高;3、能够铸造外型复杂的铸件,且铸造的合金不受限制。
缺点:工序繁杂,费用较高应用:适用于生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或很难进行其它加工的小型零件,如涡轮发动机的叶片等。
(3)压力铸造(die casting)压铸:是利用高压将金属液高速压入一精密金属模具型腔内,金属液在压力作用下冷却凝固而形成铸件。
工艺流程:工艺特点优点:1、压铸时金属液体承受压力高,流速快2、产品质量好,尺寸稳定,互换性好;3、生产效率高,压铸模使用次数多;4、适合大批大量生产,经济效益好。
缺点:1、铸件容易产生细小的气孔和缩松。
2、压铸件塑性低,不宜在冲击载荷及有震动的情况下工作;3、高熔点合金压铸时,铸型寿命低,影响压铸生产的扩大。
半固态触变注射成形技术在Mg合金铸造中的应用前言:近年来,随着对环保等方面要求的提高,镁合金以其质量轻、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减震性好、耐电磁屏蔽和易回收等特点而从众多金属材料中脱颖而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和汽车等行业。
特别是目前正在用于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壳体的制造,有逐渐取代可回收性较差的塑料壳体的趋势,成为目前研究及应用的热点。
常用的镁合金成形方法主要有压铸、半固态铸造、挤压铸造等,其中压铸法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镁合金成形方法。
但同压铸镁合金产品相比,半固态成形产品的铸造缺陷少,产品的力学性能及表面和内在质量高,此外还有节约能源、安全性好和近净成形性好等优点,因此镁合金的半固态成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而镁合金半固态触变注射成形技术是目前半固态铸造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半固态浆料的内部特征是固液两相共存,在晶粒边界存在液态金属"半固态浆料主要有以下特点(1) 表观粘度半固态浆料组织特性的客观反映就是表观粘度"研究表明,半固态浆料的表观粘度与固相率密切,随着固相率的增加而增加"当浆料的固相率超过临界值时,粘度值迅速增加"(2)流变性半固态浆料的固相率为50%时,仍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这是因为金属液中的固相具有球状或类球状结构,导致半固态浆料的粘度降低"半固态浆料的流变性可分为稳态流变性和非稳态流变性"稳态流变性是指恒温恒剪切速率条件下的流变性,非稳态流变性是指连续冷却或者剪切速率变化条件下的流变性" (3) 触变性半固态金属的触变性是指表观粘度对剪切时间的依赖关系,反映了半固态浆料的依时行为"半固态浆料的表观粘度在一定的剪切速率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具有可逆性"(4) 球状未熔固相颗粒半固态浆料中存在着一定分数的未熔球状或类球状固相颗粒,因此在凝固过程导致收缩减小,偏析减少"可以说正是因为球状未熔固相颗粒的存在,才使半固态浆料具有一系列的独特优点"流变成形是将金属液在从液相向固相的冷却过程中进行强烈搅拌,在一定的固相体积分数下通过压铸或是挤压的方式来成形(一步法);触变成形则是将由搅动设备所制备的半固态铸锭重新加热至半固态进行压铸挤压成形(二步法)。
半固态铸造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前景 柴建美(2008000563) (材料学院 成型0801.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以其高效 、节能、 近净形生产以及成形件高性能等诸多优点,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金属成形工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本文中介绍了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的成形工艺、合金应用、坯料制备工艺、合金组织性能状况以及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半固态铸造成形;近净形; 制浆; 组织性能;发展前景
引言 所谓半固态金属成型就是在金属凝固过程中,施与剧烈搅拌等工艺制得一种液态金属母液中均匀地悬浮着一定球状初生相的固液混合浆料,利用这种既非液态又非固态的金属浆料浇注成型的方法。近些年,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汽车、航空、航天、 电子以及兵器工业的发展,对于低成本、轻量化、高性能铸造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采用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由于浇注温度处于固液两相区,使铸件在凝固过程中收缩量减少,铸件尺寸精度提高,成形性好,适于生产复杂件, 并可以达到近净形生产,而且在组上消除了柱状晶和粗大的树枝晶,使铸件组织细密均匀,缺陷和宏观偏析明显减少,此外对型腔热冲击的减小相应提高了压铸型及压射室使用寿命,提高了成品率和产品的性能。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不但综合了铸造成形和锻压成形的优点,而且部分产品的性能会接近甚至于达到锻压产品的性能,同时拓展了成形合金的范围。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使得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不仅在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的成形工艺、合金应用、坯料制造工艺、半固态铸造合金的组织、性能以及国内的研究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 1 半固态铸造技术的状况 1.1 半固态铸造工艺 由于半固态金属浆料中的初生晶粒通常以近球状形式存在,从而具有较好的流变性和触变性,因而半固态铸造成形通常采用流变铸造和触变铸造[1]两种工艺。在流变铸造过程中,利用经搅拌等工艺获得的近球状晶半固态浆料,在保持其处于固液两相区温度时直接进行浇注成形。由于浆料在制备成形过程中没有过热度,从而能够明显降低能耗,缩短合金的凝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半固态浆料的粘度往往与搅拌的剪切速率以及时间有关,因而如何保存和输送半固态浆料,控制其在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一定的剪切速率成为流变铸造商业化生产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触变铸造则是利用所制备的合金坯料, 通过截取适当大小的坯锭,重新加热至固液两相区温度,然后进行铸造成形。尽管该工艺需要对合金进行二次加热,相对提高了能耗,由于在加工成形过程中半固态合金坯料便于进行二次加热和输送,同时易于控制成形过程,因而成为当今半固态铸造成形商业化生产的主要工艺形式。但是从节省能源、短工艺流程和设备简单化角度出发,流变铸造依然会成为未来的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2 半固态铸造合金 由于半固态合金浆料的制备需要在固液两相区内进行,因而半固态铸造成形工艺通常适用于具有较宽固液两相区的合金体系,如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锌合金、镍合金以及钢铁类合金等,随着半固态制浆和成形工艺的不断拓展,合金的应用种类以及牌号还将日益扩大。 但是合金熔化温度对设备要求的不同,合金成形难易程度的不同以及成形件在质量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较低熔点的合金领域中,其中以铝合金系列牌号的研究开发最为显著,并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尤其356合金[2]的半固态成形性能较为优异,其产品通过T6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可以达到:抗拉强度296 MPa,屈服强度193 MPa,伸长率12%,硬度达到105 HBS,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金属型成形件的力学性能,尤其是伸长率提高了1.4倍(金属型成形件在T6热处理后的伸长率为5%)。 随着材料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高熔点合金应用领域的发展及其不可替代性,和提高铸造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的要求,对于高熔点合金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开发的焦点。目前研究的合金已涉及铸铁、低合金钢、不锈钢及镍基合金等,尽管高熔点合金的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研究得到了不断加强,但距离商业化生产尚有一段距离。 1.3 半固态坯料的制备 在半固态铸造成形过程中,通常要求用于成形的半固态金属浆料拥有稳定的均匀细小、被近球化的非枝晶组织,从而确保浆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触变性,因而半固态金属浆料的制备是成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将会直接影响到成形铸件的质量。目前,除了较为常用的机械搅拌和电磁搅拌制浆方法以外,主要还有:应变诱导熔体活化法、液相线铸造法、喷射成形法以及化学晶粒细化法等,其中,应变诱导熔体活化法[3]由于对变形工序的要求较高、加工繁琐、生产成本高、生产率低,使之在工业上主要应用在小规格尺寸的较高熔点合金的非枝晶组织制备上。液相线铸造法[3]是将合金熔体冷却至液相线温度附近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浇注,获得所需要的半固态组织,在液相线铸造法制浆过程中,合金熔体温度低,几乎无过热,浇注时熔体中会形成大量均匀分布的晶核,有利于细小、均匀、等轴的半固态非枝晶组织形成。作为半固态制浆新工艺,液相线铸造法具有工艺简单, 适用合金范围广,生产效率高,尤其对变形铝合金半固态浆料的制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流变铸造的应用及发展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通过晶粒细化剂或变质剂而得到非枝晶组织的化学晶粒细化法[4]将使半固态制浆工艺更加简化、操作更加简便,并将直接推动半固态流变铸造的商业化生产。在化学晶粒细化法中,如何控制细化剂和变质剂的成分、用量及作用时间将成为关键。正像细化剂和变质剂在铸铁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样,化学晶粒细化法将会在半固态铸造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潜力。 喷射成形法[5]在铝合金、黑色金属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方面进行了成功实验,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只是应用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产品生产。除了以上的半固态制浆方法以外,目前还有采用紊流效应法、粉末冶金法、超声波处理法、等温热处理法、被动搅拌法、压锭压铸工艺法、电磁脉冲法等,由于应用条件及设备等方面的要求,目前依然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进入商业化生产尚有一段距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1.4 半固态铸造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在传统铸造成形过程中,由于冷却条件和溶质的再分配等因素,使合金熔体通常以枝状晶组织形式凝固。通常熔体中的固相率达到20% ~ 30%时,流动性就会由于先凝固的固相所形成的网架结构而基本消失。 在铸态组织中往往会形成粗大的枝状晶组织,并伴生有大量的缺陷,如缩松、缩孔、和微观偏析等,影响到铸造产品的使用性能,在半固态铸造过程中,由于半固态合金浆料的浇注温度控制在固液两相区内,浆料中的固相以近球状的非枝晶组织形式悬浮在液相基体中, 使熔体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触变性,当其固相率达到40% ~ 60%[5]时,依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同时在一定强度搅拌的作用下造成的温度和浓度起伏会促进大量晶核的形成,并由于流动产生的固相间的摩擦、剪切和液相的冲刷作用,从而在无过冷条件下使浆料以分布均匀,细小的非枝晶、近球状的显微组织凝固,而显微组织的细化则使合金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伸长率更加显著。由于搅拌的作用,强化了溶质元素的流动,加强了晶粒的游离,从而明显降低了偏析,尤其是宏观偏析,在浆料充型过程中,半固态金属的流动属于层流,避免了气体的卷入,且由于浇注温度处于固液两相区,显著降低了铸件内部的气孔含量,使铸件组织致密。 此外,由于无过热度浇注,合金熔体在凝固前已含有一部分固相,从而减小了合金凝固时的收缩量,相对降低了铸件的内部应力,使半固态铸造产品可以通过热处理工艺进行组织和性能的改善,尤其对于压铸产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7075铝合金[2]在挤压成形和T6 热处理后的抗拉强度为570 MPa ,屈服强度505 MPa,伸长率为11%,但由于其变形性较差,易产生裂纹,使合金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半固态触变成形后,经T6热处理后的性能测试发现,抗拉强度可达到468 MPa,屈服强度400 MPa,伸长率为17%,不仅表现出良好的成形性,而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2 我国半固态技术的发展状况 尽管我国对于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些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有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如清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以及南昌大学等单位均在半固态铸造的制浆和成形相关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此外国家分别以自然科学基金、 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形式加大了对半固态铸造成形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清华大学[6]利用自行开发的金属流变性能测试装置对半固态A356合金在切变速率阶梯变化条件下瞬态流变行为及其初生相形态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不同熔体变质,细化处理条件下合金流变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东南大学[7-8]利用ZL101合金研究了不同凝固和冷却条件对半固态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及半固态等温处理对触变组织的影响。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5,9,10]采用自行研制的铝合金半固态铸锭连续制备实验线对A357、ZL108A、AS9U3 等合金和AZ91D镁合金进行半固态铸锭连续制备系统性研究,并利用普通冷室压铸机配套组成半固态压铸生产实验基地,同时针对空调器涡轮、水泵盖、空压机连杆等进行大量半固态压铸工业生产实验。 东北大学[11-13]采用自行开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液相线半连续铸造制浆技术,以半固态成形A356、A2017、 2618、4045、7075、ZL116、 ZL201、ZL108、YZ112铝合金、AZ91、ZK60、AM50镁合金为主,对半固态浆料的制备,二次加热技术,半固态合金成形性,热处理制度及成品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性研
半固态金属铸造工艺 3.1 概述
自 197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D.B.Spencer 和 M.C.Flemings 发明了一种搅动铸造 (stir cast )新工艺,即用旋转双桶机械搅拌法制备出 Sr15% Pb 流变浆料以来,半固态金 属(SSM铸造工艺技术经历了 2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 搅动铸造制备的合金一般称为非枝晶 组织合金或称部分凝固铸造合金( Partially Solidified Casting Alloys )。由于采用该 技术的产品具有高质量、 高性能和高合金化的特点, 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除军事装备上 的应用外,开始主要集中用于自动车的关键部件上,例如,用于汽车轮毂,可提高性能、减 轻重量、降低废品率。此后,逐渐在其它领域获得应用,生产高性能和近净成形的部件。半 固态金属铸造工艺的成形机械也相继推出。目前已研制生产出从 600吨到 2000吨的半固态 铸造用压铸机, 成形件重量可达 7kg 以上。当前, 在美国和欧洲, 该项工艺技术的应用较为 广泛。半固态金属铸造工艺被认为是 21 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近净成形和新材料制备技术之 一。 3.2 工艺原理
在普通铸造过程中, 初晶以枝晶方式长大, 当固相率达到 0.2 左右时, 枝晶就形成连续 网络骨架, 失去宏观流动性。 如果在液态金属从液相到固相冷却过程中进行强烈搅拌, 则使 普通铸造成形时易于形成的树枝晶网络骨架被打碎而保留分散的颗粒状组织形态, 悬浮于剩 余液相中。 这种颗粒状非枝晶的显微组织, 在固相率达 0.5-0.6 时仍具有一定的流变性, 从 而可利用常规的成形工艺如压铸、挤压,模锻等实现金属的成形。
3.3 合金制备
制备半固态合金的方法很多, 除机械搅拌法外, 近几年又开发了电磁搅拌法, 电磁脉冲 加载法、 超声振动搅拌法、 外力作用下合金液沿弯曲通道强迫流动法、 应变诱发熔化激活法 (SIMA)、喷射沉积法(Spray)、控制合金浇注温度法等。其中,电磁搅拌法、控制合金 浇注温度法和SIMA法,是最具工业应用潜力的方法。
3.3.1 机械搅拌法
机械搅拌是制备半固态合金最早使用的方法。 Flemings 等人用一套由同心带齿内外筒 组成的搅拌装置(外筒旋转,内筒静止),成功地制备了锡 - 铅合金半固态浆液; H.Lehuy 等人用搅拌桨制备了铝 -铜合金、锌 - 铝合金和铝 - 硅合金半固态浆液。后人又对搅拌器进行 了改进,采用螺旋式搅拌器制备了 ZA-22合金半固态浆液。通过改进,改善了浆液的搅拌效 果,强化了型内金属液的整体流动强度, 并使金属液产生向下压力,促进浇注,提高了铸锭 的力学性能。 3.3.2 电磁搅拌法 电磁搅拌是利用旋转电磁场在金属液中产生感应电流, 金属液在洛伦磁力的作用
下产生 运动, 从而达到对金属液搅拌的目的。目前, 主要有两种方法产生旋转磁场:一种是在感应 线圈内通交变电流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 1993 年由法国的 C.Vives 推出的旋转永磁体法, 其优点是电磁感应器由高性能的永磁材料组成, 其内部产生的磁场强度高, 通过改变永磁体 的排列方式, 可使金属液产生明显的三维流动, 提高了搅拌效果, 减少了搅拌时的气体卷入。 3.3.3 应变诱发熔化激活法( SIMA)
应变诱发熔化激活法 (SIMA是将常规铸锭经过预变形,如进行挤压、滚压等热加工制 成半成品棒料, 这时的显微组织具有强烈的拉长形变结构, 然后加热到固液两相区等温一定 时间,被拉长的晶粒变成了细小的颗粒,随后快速冷却获得非枝晶组织铸锭。 SIMA工艺效果主要取决于较低温度的热加工和重熔两个阶段,或者在两者之间再加一 半固态金属浆液压铸或挤压成形,见图 2。 在金属液从液相到固相冷却过程中进行强烈搅动, 在一定固相分数下,直接将所得到的
个冷加工阶段,工艺就更易控制。 SIMA技术适用于各种高、低熔点的合金系列,尤其对制 备较高熔点的非枝晶合金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已成功应用于不锈钢、工具钢和铜合金、铝合 金系列,获得了晶粒尺寸 20um左右的非枝晶组织合金,正成为一种有竞争力的制备半固态 成形原材料的方法。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制备的坯料尺寸较小。 334近几年开发的新方法
近几年来,东南大学及日本的 Aresty研究所发现,通过控制合金的浇注温度,初生枝 晶组织可转变为球粒状组织。该方法的特点是,不需要加入合金元素也无需搅拌。V.Dobatkin 等人提出了在液态金属中加细化剂, 并进行超声处理后获得半固态铸锭的方法, 称之为超声 波处理法,如图1所示。
3.4成形方法
半固态合金成形方法很多,主要有: (1) 流变铸造( Rheoforming, Rheocast )
AL液
图1超声波处理法示意图
图2触变铸造工艺示意图 1压铸合金2连续供给合金液 3感应加热器4冷却器5 流变铸锭6压射室7压铸模 如R.Shibata等人曾将用电磁搅拌方法制备的半固态合金浆液直接送入压铸机射室中 成形。该方法生产的铝合金铸件的力学性能较挤压铸件高,与半固态触变铸件的性能相当。 问题是,半固态金属浆液的保存和输送难度较大,故实际投入应用的不多。
美国的 EOPCO HPM Corp.、Prince Machine 、THT Presses 以及瑞士的 Buhler 公司、 意大利的 IDRA USA Italpresse of America 、加拿大的 Producer USA、日本的 Toshiba Machi ne Corp和UBE Mach in ery Services 等均已能生产半固态铝合金触变成形专用设备。 该方法对坯
料的加热、输送易于实现自动化,故是当今半固态铸造的主要工艺方法。 (3)射铸成形(Injection Molding ) 直接把熔化的金属液(而不是处理后半固态浆液)冷却至适宜的温度,并辅以一定的工 艺条件压射入型腔成形。如美国威斯康辛的触变成形发展中心, 曾采用该方法进行镁合金的 半固态铸造。美国康奈尔大学的 K.K.Wang教授等人研制出类似的镁合金射铸成形装置,将 半固态浆液从料管加入,经适当冷却后压射入型腔。 (4 )低温连铸 所谓低温连铸就是控制金属液的过热度在 0 C左右,并在铸型下方进行强制冷却的铸造 方法,如图4所示。中心偏析是连铸中的大问题,且在连轧线材时可能会发生破断。因此, 该工艺有很大意义。
进行压铸或挤压成 (2)触变铸造(Thixoforming, Thixocast ) 将已制备的非枝晶组织锭坯重新加热到固液两相区达到适宜粘度后, 形,如图3所示。
图3触变铸造工艺示意图 1坯料2软度指示计3坯料重新加热装置 4压射室5压铸模 图4低温铸造法(CRM连续铸造示意图 (5 )带材连铸 Flemings曾用Sn-15% Pb低熔点金属进行带材连铸试验研究,对传热、凝固及变形进 行了分析。认
为,带材厚度与轧辊的压力、固相率、流变剪切速度以及连铸速度有关。当挤 压下比压大时,则助长显微偏析。为了保证表面和内部质量及尺寸精度, 必须严格控制固相 率、初晶形态尺寸及排放金属量等半固态金属制造的工艺参数。 对高熔点金属如磷青铜 Cu-Sn-P合金(Cu-8%Sn-0.1%P,液相线温度1030C,难以热 加工,用此半固态合金制薄板有明显效果。 目前,已可以制备组织优良的半固态不锈钢铸锭、 高速工具钢铸锭。
3.5技术优势
半固态压铸工艺的优点可归纳为工艺优势和产品优势。 (1) 工艺优势
1) 不需加任何晶粒细化剂即可获得细晶粒组织,消除了传统铸造中的柱状晶和粗大树 枝晶。
2) 成形温度低(如铝合金可降低 120 C以上),可节省能源。
3) 模具寿命延长。因较低温度的半固态浆料成形时的剪切应力,比传统的枝晶浆料小 三个数量级,
故充型平稳、热负荷小,热疲劳强度下降。 4) 减少污染和不安全因素。因作业时摆脱了高温液态金属环境。
5) 变形阻力小,采用较小的力就可实现均质加工,对难加工材料的成形容易。
6) 凝固速度加快,生产率提高,工艺周期缩短。
7) 适于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2) 产品优势
1) 铸件质量高。因晶粒细化、组织分布均匀、体收缩减少、热裂倾向下降,基体上消 除了缩松倾向,
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 2) 凝固收缩小,故成形后尺寸精度高,加工余量小,近净成形。
3) 成形合金范围广。非铁合金有铝、镁、锌、锡、铜、镍基合金;铁基合金有不锈钢、 低合金钢
等。 4) 制造金属基复合材料。利用半固态金属的高粘度,可使密度差大、固溶度小的金属 制成合金,也
可有效地使用不同材料混合,制成新的复合材料。
3.6半固态铸造技术的最新发展
3.6.1 镁合金半固态温度区间扰动和浇温对铸态组织的影响
AZ91HP镁合金在不锈钢坩埚电阻炉中升温至 720 C保温10分进行精炼处理后,在液 相线附近进行
短时保温处理, 可减小枝晶组织形成趋势; 降低处理温度、对熔体进行扰动均 加速晶粒向等轴形乃至球形发展;在半固态温度区间对熔体吹氩( Ar)处理,使熔体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