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14分地区森林资源情况
- 格式:xls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分析报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对森林造很大的压力和破坏,森林越来越少,森林的破坏硬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保护森林资源。
今天小编整理了1篇关于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
一、基本情况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9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历时5年,组织近2万名技术人员,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省(区、市)为调查总体,实测固定样地41.5万个,全面采用了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调查、测量并记载了反映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效益等方面的160余项调查因子。
二、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
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22亿公顷,蓄积122.9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
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出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效能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
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
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增加量占63%,人工林蓄积增加量占37%。
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28立方米,达到4.23立方米。
每公顷株数增加30株,平均胸径增加0.1厘米,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上升3个百分点,混交林面积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
随着森林总量增加、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70.02亿吨,总碳储量达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
“十二五”期间中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中国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持续完善,城乡抗旱抗洪能力增强,水利改革也取得突出成效,为粮食产量连增和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对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起到推动作用,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也实现不断优化,道路、桥梁、路灯、公厕等基础设施更为完善,集休闲娱乐、观赏游览、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公园、景区等不断增加,对城乡容貌的建设管理成效卓越,城乡居民生活更为丰富便利。
从整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稳步快速发展,增加值逐年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逐渐增强。
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整体处于提升状态,工资水平稳步提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尤其是新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各项基本建设也处于逐渐扩张发展的态势,展现增长活力。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快速稳步发展,为拉动经济增长、惠及民生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节“十二五”期间水利管理业发展情况一营业规模情况“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利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稳定增长,从2011年的93.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32亿元,水利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增长了2.54倍,营业成本从2011年的95.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55.9亿元。
全行业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169.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01.6亿元,营业成本从2011年的20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772.6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利管理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104.4亿元,全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001.3亿元。
|Excel下载表1 “十二五”期间水利管理业营业收入及成本图1 “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分用途完成情况“十二五”期间,我国分用途各项水利建设稳定发展。
2014年中国⽔资源公报2014年中国⽔资源公报中华⼈民共和国⽔利部深圳⼀、⽔资源量降⽔量2014年,全国平均降⽔量622.3mm,与常年值基本持平。
从⽔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资源⼀级区(以下简称北⽅6区)平均降⽔量为316.9mm,⽐常年值偏少3.4%;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资源⼀级区(以下简称南⽅4区)平均降⽔量为1205.3mm,与常年值基本持平。
从⾏政分区看,东部11个省级⾏政区(以下简称东部地区)平均降⽔量1045.8mm,⽐常年值偏少5.4%;中部8个省级⾏政区(以下简称中部地区)平均降⽔量925.4mm,⽐常年值偏多1.1%;西部12个省级⾏政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平均降⽔量501.0mm,与常年值基本持平。
地表⽔资源量2014年全国地表⽔资源量2626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7.4mm,⽐常年值偏少1.7%。
从⽔资源分区看,北⽅6区地表⽔资源量为381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62.9mm,⽐常年值偏少13.0%;南⽅4区为22453.1亿m3,折合年径流深657.9mm,⽐常年值偏多0.6%。
从⾏政分区看,东部地区地表⽔资源量5022.9亿m3,折合年径流深471.3mm,⽐常年值偏少3.1%;中部地区地表⽔资源量6311.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78.3mm,与常年值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地表⽔资源量14929.4亿m3,折合年径流深221.7mm,⽐常年值偏少1.9%。
2014年,从国境外流⼊我国境内的⽔量187.0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量5386.9亿m3,流⼊界河的⽔量1217.8亿m3;全国⼊海⽔量16329.7亿m3。
地下⽔资源量全国矿化度⼩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资源量7745.0亿m3,⽐常年值偏少4.0%。
其中,平原区地下⽔资源量1616.5亿m3;⼭丘区浅地下⽔资源量6407.8亿m3;平原区与⼭丘区之间的地下⽔资源重复计算量279.3亿m3。
林业特色资源主要指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果品、食用油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资源。
按照资源类型可分为木本油料、木本粮食、木本调料、木本药材和其他工业原料资源等。
林业特色资源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是工业、农业、医药、国防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原料来源,是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利用国土资源、促进资源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优化饮食消费结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特色资源产品生产具有持续性、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在保护生态、消除贫困和产业发展领域具有巨大潜力[1]。
我国林业特色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面积、产量均居全球首位。
本文分析木本油料、木本粮食、木本调料、木本药材和其他工业原料资源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为我国开发利用林业特色资源提供参考。
1现状及产量变化分析1.1木本油料资源油料植物是指植物体内(果实、种子或茎叶)含油脂8%以上的植物。
油脂既是食用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医药、皮革、纺织、化妆品和油漆等工业的重要原料[2]。
我国木本油料树种有400多种,可利用的有220多种。
含油量在15%~60%的有200多种,在50%~60%的有50多种,已广泛栽培提供油料的有30多种[3]。
油茶、核桃、油橄榄和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树种在我国的种植面积较大。
根据第九次清查结果,我国油茶种植面积为219.27万公顷,核桃为169.75万公顷,油橄榄为1.77万公顷。
根据《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2019》记载,2019年,我国的木本油料产量770.63万吨,其中核桃和油茶的产量合计736.85万吨,占全部木本油料产量的95.62%。
云南、湖南和新疆三省区的木本油料产量超过百万吨,分别是142.22万收稿日期:2021-07-17作者简介:郝月兰(1983—),女,河北衡水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经营管理。
E-mail :****************。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
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是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及其他有关部委共同编辑完成的一本反映我国环境
各领域基本情况的年度综合统计资料。
本书收录了2013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各领域的基本数据和主要年份的全国主要环境统计数据。
二、本书内容共分为十二个部分,即:1 . 自然状况;2 .水环境;3 .海洋环境;4 .大气环境;5 . 固体废物;6 . 自然生态;7.
土地利用;8 .林业;9 .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10.环境投资;
11.城市环境;12.农村环境。
同时附录六个部分:人口资源环境主要统
计指标、“十二五”主要环境保护指标、东中西部地区主要环境指标、世界主要国家和
地区环境统计指标、2014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三、本书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指标,除国土面积和森林资源数据外,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取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中,大兴安岭由国家林业局直属管理,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列,数据与其他省没有重复。
四、有关符号说明:“···”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详或无该
项数据;“#”表示是其中的主要项。
五、
参与本书编辑的单位还有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
象局、中国地震局、夏泽网。
对上述单位有关人员在本书编辑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载地址: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