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论清教主义对早期美国文学的影响张颖 沈阳科技学院摘 要:北美文化起源于清教文化,是随着清教徒而传入到北美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学者认为清教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清教思想对早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文学是美国清教主义遗产的文学表达,清教思想促进了美国本土象征主义的发展以及对早期美国文学的写作手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清教主义;美国文化;美国文学;文学表达[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54-011.引言清教徒是一群严肃、虔诚的人,他们提倡高度的宗教和道德原则。
他们带着一套价值观、生活哲学和观点来到美国,这些价值观和观点在新世界生根,并成为众所周知的美国清教主义。
著名历史学家巴斯说:“如果你对美国清教主义一无所知的话,你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美国文化。
2.清教徒的由来以及清教思想2.1清教徒的由来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加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信仰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抵达美国后,为了生存,清教徒们展开了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他们的性格也经历了显著的改变。
边境一步一步向西拓展,他们变得更务实,当然,他们也必须如此。
边疆的严酷塑造了这些美国清教徒坚韧的性格,他们要时刻准备面对将会出现的种种不幸与挫折。
2.2清教思想美国清教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运动,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极端民主与共和的理论。
清教徒在自己的祖国遭受迫害,对英国严酷的社会现实不满而移民到美国。
他们希冀按自己的意欲信仰上帝。
于是,他们致力于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重视伦理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模式。
他们崇尚真正的自由——这种真正的自由涵盖了广泛的道德的含义。
他们把一切破坏和蔑视这种自由信念的行为一概斥责为对权威的亵渎。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摘要】美国清教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清教主义对早期美国文学提供了启示,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风貌,并在美国文学中延续了宗教主题。
清教主义成为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其象征意义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结合清教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对美国文学的重要影响,可以看出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讨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角色,以及其不断发展的意义。
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于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清教主义、历史背景、重要影响、早期美国文学、美国精神、宗教主题、文学传统、象征意义、深远影响、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美国清教主义的历史背景美国清教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
清教主义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一部分,起源于英格兰。
清教徒认为英国国教仍保留着罗马天主教的一些仪式和教义,因此他们希望进行更彻底的宗教改革。
随着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对清教派的强烈迫害,很多清教徒选择离开英国,前往新世界寻求宗教自由。
清教徒最早定居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建立了普利茅斯和波士顿等重要定居点。
他们希望在新大陆上建立一个更加纯净和符合圣经原教旨的社会。
清教徒对于宗教和道德的严格要求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生活、法律和文化。
美国清教主义的历史背景深深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清教徒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贯穿于早期美国文学作品中。
他们强调个人敬虔、道德约束以及对神的信仰,这些元素都成为了美国文学中重要的主题和影响力。
通过研究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1.2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重要影响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清教徒们的信仰和价值观贯穿着整个美国文学史,对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以及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教主义注重个人信仰和灵性体验,这种强调在早期美国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清教徒的信仰与纯净、正直、自律等价值观相一致,这些价值观也在美国文学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在约翰斯密斯的《麦士白夫人的石棺》,作者通过人物的信仰和内在冲突展现了清教主义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 Virtues upon the American Mind -- A Case Study o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to be completed)(information about author, supervisor)Abstract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Puritanism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haping influences in American mind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t has formed, to some extent, a state of mind and a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which the American live in. rather than a kind of religion .We could say without some understanding of Puritanism, one can never understand the America and its literature deeply.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 virtues on the American mind with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s a case study. It mainly analyzes how the Puritanism influenced the American mind such as American people’s political view, pioneering spirit, working ethic and their fortune value. As a national hero and mould of the American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e could say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is not only a literary work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American mind.Although living in the time when Enlightenment is prevailing, we could still find the strong puritan hint on Franklin himself. And this puritan influence has lasted for many centuries on the American people even in toda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nd is mainly to study how do the puritanical doctrines and method influent the American people’s characters with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s a case study.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and the second one mainly deals with the forming of American’s puritan virtues with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s a text study. The third and the forth parts mainly study the embodiment of these puritan virtues in Franklin’s life and the American mind as well.By using a national idol to study the American m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uritanism is a workable task. It not only avoids the dullness of religious study but also put the religious study into the real life. However, for it is an Autobiography of a single person, some puritan virtues do not appear in this book, so we could only study some puritan virtues in this paper.Key words: American mind, Puritanism, Benjamin Franklin, Autobiography(以下中文摘要同以上英文摘要在内容上要大体对应)摘要我们都知道清教主义对美国精神及美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清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清教徒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清教徒是17世纪初移民美国的一群宗教追求者,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了美国文学。
首先,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对美国文学的主题和情感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强调神圣的存在和人类的罪恶本性。
他们相信人类生来就是罪人,只有通过虔诚的信仰和行为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赎。
这种信仰体系在美国文学中常常被描绘出来,明确了罪恶感、悔改和上帝的救赎是重要的主题。
例如,南希·惠特曼的长诗《达奇尔歌谣》中,主人公达奇尔试图通过自省和反思来寻求精神的净化和复兴。
其次,清教徒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学的道德标准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强调严格的道德规范和个人责任,他们认为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上帝的旨意和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观念在美国文学中体现为矛盾的角色和行为选择,以及道德决定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例如,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女主角希斯特·品妮试图对自己的罪行负责,并在社会道德和个人幸福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另外,清教徒的文化传统对美国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产生了影响。
清教徒倾向于使用严肃和正式的语言,强调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神圣性。
这种写作风格在美国文学中被广泛采用,强调对语言的敬畏和精确性。
例如,厄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表达出人生的孤独和困境。
此外,清教徒的教育传统也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重视教育和读书,认为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得到智慧和道德的提高。
清教徒建立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培养了许多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家和学者。
这些作家包括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和其他启发了美国文学的先驱。
总结起来,清教徒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主题、情感、语言风格和发展方向。
清教徒的影响不仅限于17世纪,而是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清教主义是17世纪英国一场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
当时许多英国人对天主教教会的教义和体制感到不满,开始通过新教的方式探索独立灵魂的信仰。
清教主义者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永生,这种思想影响了美国殖民地的发展和美国文学的创作。
一、宗教题材的作品清教主义对美国殖民地成为一个拥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人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使得宗教题材的作品在美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比如,乔纳森·爱德华兹的《危急之间的祷告》(The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和约翰·丹伯斯的《基督受难记》(A Song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Savior)等作品就是清教主义宗教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道德主义的强调清教主义注重人的责任感和约束力,重视道德教育。
这种思想贯穿了美国文学的各个方面,强调道德,强调做人的责任与义务。
在小说中,清教主义的道德教育常常表现为人物的尊严与责任感,如尼古拉斯·霍华德的《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和路易丝·梅·阿尔科特的《侬儿郎贝利故事集》(Little Women)等作品。
三、性别角色的刻画清教主义中对性别角色的刻画也有很大的影响,它强调男性的权威和女性的从属地位。
这种思想在美国文学中表现为男性角色的强势和女性角色的柔弱,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Moby-Dick)和莉迪亚·马丁的《小女孩的成长》(A Little Princess)等作品。
四、文学风格的影响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风格上,它强调简单、朴素、生动和明快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标志性特征。
比如,在美国早期汉密尔顿、文斯洛和爱德华兹等清教主义者的手笔下,美国英语逐渐得到了形成和发展,成为了一门具有独特特色的语言。
【摘要】在美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其影响涵盖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们在研究美国社会时,清教主义思想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本文就试图从教育、民主、使命感和政教分离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造成的种种影响。
【关键词】清教主义教育政教分离使命感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
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
17世纪上半叶因宗教不满和经济压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
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
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在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马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
在到达新大陆仅仅六年之后,虽然清教徒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但是他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
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
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
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早期的清教徒生活是严格按照《圣经》的标准生活的。
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然后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影响的研究清教主义是一种宗教派别,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将神视为一切的中心,他们强调信仰是指引他们行事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文学。
首先,清教徒对美国文学带来了道德规范的影响。
清教徒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信仰,他们强调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在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在美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例如,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女主角在外面怀孕并且嫁祸他人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这表明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有着极高的要求。
同样的,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哈克对奴隶制度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也体现了文学中对道德规范的追求。
其次,清教徒的思想对美国文学中的宗教元素有了影响。
在清教徒的世界观中,神是任何时候都应该被尊崇和服从的存在,而且在他们的信仰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宗教仪式和礼仪。
这些思想在美国文学中得到了展现,例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中,主角艾哈伊·伊什梅尔在追逐白鲸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虔诚和崇拜的宗教情感,他对命运的顺从和认识上帝的心态也是通过这一形式进行表现的。
最后,清教徒的主张在美国文学中还带来了一种对自我存在的反思。
在清教徒的信仰中,个体被视为上帝的义务和责任的执行者,他们认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只能通过达成神的旨意以完成。
这种思想在美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主角的自我感知和自我定位是在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和解构中完成的,这表现了对个人自我存在的反思,向内探寻自我的深层次。
综上所述,清教主义在美国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强调道德规范,而且带来了文学中的宗教元素,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对个人自我存在的反思。
李慧兰英本二班2012410010215清教与美国文学清教的历史产生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基本教义基本教义是主张人的“原罪论”和“命定论”,即人生是罪恶的,一个人的命运在他出生时就被上帝决定。
上帝预定大部分人死后要下地狱,而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诚心诚意和积极努力获得心灵的“救赎”,从而成为上帝的“选民”。
这些“选民”的心灵要经历从罪恶到神圣的转化。
清教思想主张自律(self-discipline)和内省(introspection),虔诚的信徒只要阅读《圣经》,就可以通过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获得灵魂的救赎。
教会和教皇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信徒们不必通过教皇取得和上帝的联系。
清教在北美的发展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对清教徒大施压力,要求他们臣服国王。
结果,斯克鲁比小镇的清教徒分离派信徒(Separatists)在1608年逃亡到荷兰,因为在那里他们能享有宗教自由。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荷兰对宗教宽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态度,令这群分离派信徒大感不安,于是他们决定离开欧洲,迁往北美洲开创新生活。
这些分离派信徒,获准到英国在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维吉尼亚州定居。
1620年7月,荷兰莱登的分离派信徒转道英国,最后于9月搭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
当时船上有大约100个成人及儿童,他们在风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两个月才抵达鳕鱼角,这里距离维吉尼亚州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
在这里,于11月21日他们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载明他们愿意在新大陆建立社区,服从其法律。
1.清教主义源流詹姆斯·布赖斯曾说过:“英格兰有过清教革命,去没有创建清教社会;美国没有经历过清教革命,却创建了清教社会。
”(James Bryce, 1891,p599)。
对美国来说,清教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教义,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对铸造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民族性格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因此,我们想要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首先要了解它们与清教思想的渊源。
清教主义的产生最早发端于欧洲的宗教改革。
在要求对英国国教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清教对英国和美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英国,清教最终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而流传到北美的清教主义则构成了美国思想文化的源泉。
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教会中出现的改革派。
其激进派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由于他们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受到政府的迫害,所以不得不向外移民,寻求宗教自由,当然,这不是他们移民的唯一理由。
这批最初的移民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远离欧洲大陆,在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喜忧参半地开始了殖民拓荒。
清教主义,它源于“清教徒”,是对清教徒思想和行为的概括。
而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2.清教主义对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2.1北美殖民地时期学院创建概况殖民地的第一所大学是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
1636年,马萨诸萨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一所学院。
因参与创办的100个人中有70人为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故将该校命名为剑桥学院,以继承剑桥大学的传统。
1638年,传教士、学院的创办人之一的约翰·哈佛(John Harvard,1607-1638)病逝,临终前立下遗嘱将财产的半数约850英镑和全部藏书400册捐给成立不久的学院。
为纪念他,马萨诸塞议会于1639年将该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后在1780年又改称哈佛大学,以感谢她的第一位巨资捐助人。
哈佛学院的建立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开端。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美国作为一个以自由、民主与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国家,其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清教主义的影响。
清教主义是早期英国改革运动的一部分,于17世纪初传入美洲,成为美国殖民地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清教主义深深嵌入了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塑造美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主义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当时的英格兰国教会受到罗马天主教会积弊的影响,清教徒们希望通过改革使教会回归到早期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去除一切不合圣经教导的教义和仪式。
他们主张注重个体与神的直接联系,反对灵魂的中介,强调内心的信仰体验,推崇信徒的责任和个人的道德行为。
这些观念在美洲的殖民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清教主义。
清教徒们在寻求宗教自由和实践信仰自由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新大陆。
他们希望在新世界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会,可以在其中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生活。
在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到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这次迁徙标志着清教徒在美洲的开始,也为美国的建国奠定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们将他们的信仰视为上帝赐予的使命,相信他们通过在新大陆上建立道德、纯洁的社区,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建立一支光辉的城市。
他们的信仰体系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观念,对于他们来说,个体的道德行为是获得救赎的表现,也是构建一个神圣社会的重要因素。
清教徒们积极追寻个人敬虔和社区公共生活之间的平衡点,他们注重个人的宗教体验,教导信徒诚实、廉洁和奉献的价值观。
清教主义对美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们对个体的重视和自由信仰的追求催生了美国的宪政传统。
美国国父们在起草宪法过程中,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他们坚信个体的信仰自由和人权应该受到保护,这就体现在《宪法修正案》中对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平等权利的重视。
此外,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童明的美国文学史清教主义读后感读了童明关于美国文学史里清教主义的内容后,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既严肃又有点古怪的世界。
清教主义在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群超级自律、对生活有着超级严格要求的人弄出来的一套东西。
在早期美国文学里,清教的影子无处不在。
就好比一个严厉的老师,一直在旁边看着那些作家们,让他们写出来的东西都带着一种独特的味道。
从那些文学作品里能看出来,清教主义像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呢,它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秩序。
大家都规规矩矩的,有着很强的道德观念,像什么诚实啊、勤奋啊,都是他们倡导的。
这在文学里就表现为很多作品都在弘扬这种正能量的价值观。
那些清教徒的移民们,在文学作品里就像是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带着清教的信念,在美洲大陆上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他们相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这种信念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超级坚韧,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这种坚韧在文学作品里读起来可带劲了,让人觉得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能克服任何困难似的。
但是呢,这清教主义也有让人觉得有点“压抑”的地方。
那些清规戒律啊,多到数不清。
在文学作品里,有时候就会看到人物被这些规矩束缚得死死的。
比如说,他们对于娱乐的态度就很保守,这在现在看来就有点难以理解了。
就像我们现在看电影、听音乐觉得是很正常的娱乐活动,在当时的清教主义影响下,这些可能都被视为不务正业或者是有罪恶感的事情。
所以有些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就活得很纠结,内心的欲望和清教的教义一直在打架,这种纠结和挣扎在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也跟着揪心。
再说说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风格的影响吧。
感觉它就像一个模具,把美国文学的早期风格塑造得规规矩矩的。
语言都很质朴,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就像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在讲述故事一样。
但是这种质朴又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让读者直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而且因为清教主义强调对上帝的敬畏,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常常会有那种对神秘事物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就好像在和上帝对话一样,有一种深邃的感觉。
清教徒,美国文化的缔造者!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身上的精神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基调,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
北美大陆早期以清教徒为主体的移民是如何影响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呢?请随笔者一起探寻。
▌追求自由的流浪者清教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所谓的新教也就是主张改革的一支教派,而清教徒的改革呼声更为强烈,他们要求清除英国国教教会内的旧制和烦琐仪式,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要求建立“纯洁”教会,故得名。
大约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信奉新教的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
但清教徒在国内遭到政府的严厉镇压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
虔诚的清教徒们没有屈服于英国的封建王权,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摆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因此对故土的感情一天天地淡化。
为了彻底摆脱宗教迫害,为下一代保留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恰在此时,北美大陆向清教徒发出了“召唤”。
众所周知,哥伦布偶然间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最重要的是这块大陆上没有国王、议会和刽子手,完全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清教徒们才能轻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并传播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开拓出一块真正属于他们的人间乐园。
带着坚定的信念,清教徒们相继踏上了移民北美的漫长旅途。
他们希冀在这块新大陆上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上帝,把基督教的真正精神贯彻实施,建造一个“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
一批批清教徒纷至沓来,也正是他们开创了“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他们的精神成为一个国家精神的基石,而这个国家后来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何为清教徒起始于十六世纪中叶,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
浅谈清教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摘要】清教主义的传播和渗入伴随着早期的移民拓荒、定居北美的整个过程.作为一种教义,清教主义不再具有原有的意义,但它对新英格兰乃至整个美国由来已久的影响,却在美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清教主义的基础知识—起源和教义;第二部分为清教主义影响下的美国的文化氛围;最后浅谈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清教主义,教义,文化氛围,美国文学通过自学(考试)和上课听老师讲我自认为对美国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自从接触美国文学以来便不断听到这个词—“美国清教主义”(“American Puritanism”)。
它像是一篇小说的线索贯穿着我所学过的整个美国文学知识体系,因此,在这门课学期结束的时候,我想整理一下思路,简要谈谈我对美国的清教主义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的认识。
由于本人知识范围有限,只能借助所查资料表达自己的浅显见解。
作为美国文明与文化的主要源头,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持久而深刻。
正如佩里.米勒所说:“如果我们不理解清教,可以说就不能理解美国."美国清教主义虽然来自英国,但在北美这块特殊的地域,其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国民精神的铸造方面来说,其影响远远超过了英国清教。
从文学的角度考虑,清教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力量,影响作品本身的生产,又是一种伦理规范,制约着社会与作家的道德生产,同时,清教主义也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塑造着美国独特的文学精神.自身也不断变化发展,因而在文学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清教主义起源及教义(清教徒)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
其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核心理念,构成宗教行为规范要素,在早期的美国,推动了个性解放,促成建立现代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追求的目标.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摘录)牛震/longjunjun123@126/blog/static/257828520091022105225295/早期的美国文学因为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学,而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学中移植而来的。
大多数作品具有模仿的痕迹,创作素材也大多从欧洲大陆摘取。
清教思想对于美国文学,特别是早期美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论是诗歌、游记还是宗教著作,早期文学作品充满色彩,揭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不断涌入,清教思想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冲击和重塑,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清教思想在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代表:一方面女诗人安妮。
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的诗歌和神学家乔纳森。
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宗教著作是清教传统中虔诚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本杰明。
富兰克林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则体现了清教传统中“务实以奉上帝”的思想。
爱德华兹在作品《自述》(Personal Narrative )中说:“我常因默想神和神的荣美以及主耶稣基督的良善,而感到甘甜和喜乐,我觉得神是荣耀可爱的……神有至高的权柄,神白白地赐人恩典……人绝对地需要依靠圣灵的运行,这对我是荣耀的,也是使我大有喜乐的。
我最乐意到神的面前,敬拜他为至高的神,祈求他大施怜悯,”他的作品目的在于唤醒人民的原罪意识,承认上帝无所不在,顺从上帝,追求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从清教主义产生到十九世纪的超验主义,清教思想的影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塑造了美国民族精神,哺育了美国的民族文学。
这种影响直到现在也能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感受到。
不了解清教主义,就无法真正理解美国和美国文学。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摘录)牛震它记录了宗教上思想转变的几个必经步骤:即承认犯有罪孽、承认上帝的公正和绝对主宰地位,顺从上帝,以及由此而来的内心极度喜悦。
清教徒文学传统形成于17世纪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发端于英国的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有着更大的影响,“英格兰有过清教革命,却没有创建清教社会;美国没有经历清教革命,却创建了清教社会”①。
并且这种影响以其持久深厚而铸就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正如朱世达先生所言:“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②。
作为美国文化一个独特的源头,清教主义在美国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明转暗的曲折发展,最终形成有美国特色的清教价值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这一发展历程的最好见证。
一般而言,宗教都包含信仰与道德两个层面的价值体系。
清教主义的传播和渗入伴随着早期的移民拓荒、定居北美的整个过程。
作为一种教义,清教主义不再具有原有的意义,但它对新英格兰乃至整个美国由来已久的影响,却在美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不仅与美国人性格中的个人主义有联系,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也起着重要作用.清教主义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
清教徒是1 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教会中出现的改革派。
其激进派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受到政府的迫害,所以不得不向外移民,寻求宗教自由。
这批最初的移民于 1 62 0年乘坐“五月花”号到了美洲。
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
”[1] 作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宗教运动,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清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说到清教主义,不能不提及十六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十六世纪之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单一神权统治下。
教皇独霸神权,教会日益腐化堕落,这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基督教中的又一大分支:新教(protestant)。
2011.6上半月\·欧美文学·作品评析及其它·陈琼琼葛文婕等摘要:清教主义是影响美国文化最重要,最永恒的因素之一,其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核心理念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强烈的使命感及努力奋斗等等主要价值观的来源。
本文主要分析清教主义的起源,教义特征和其对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清教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一、清教主义的来源和主要教义在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处在罗马天主教的单一的精神权威统治之下,教会人员生活腐化,滥用职权,向教徒出售赎罪券,聚敛大量的钱财。
在16世纪时,欧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德国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张贴了教会的95条罪状来反抗教皇及罗马天主教廷。
由于政治纠纷和自己的婚姻问题,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也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廷,成立英国国教。
但是英国国教中保留有许多天主教的残余,于是在16世纪60年代,英国国教中一些人不满意宗教改革中的不彻底和腐败性,提出要净化(purify )英国国家,清除其中的天主教残余,所以被称为清教徒(puri -tans ),其观点、看法、理念和主张称之为清教主义(Puri -tanism )。
清教徒在英国被视为异教徒,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很多清教徒被送进监狱或者被处死,有的逃亡国外。
17世纪的早期,英国人开始在北美建立永久的定居点,于是一批批怀揣着梦想的清教徒来到这里,希望按照自己的宗教信仰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开拓一片乐土。
75%去往新大陆的移民是清教徒,清教徒由于人数众多,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宗教凝聚力,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步成为美国主流文化族群,即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笃信新教,具有英格兰血统的白人)。
二、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一)勤奋节俭在教义上,清教徒遵循加尔文主义。
加尔文主义强调原罪思想,自从亚当偷吃了智慧果后,人类就彻底地堕落了,人类的欲望,不信任,不服从等原罪就时代相传。
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摘要:清教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与美国社会各领域都紧密相连。
17世纪初美国的移居者清教徒为了实现自己的宗教梦想非常重视教育,依照他们的宗教信仰所建立的美国教育从建立到发展都深受其影响。
虽然随着美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和控制在逐渐减弱,但是深入研究美国的教育,仍能发现清教主义建立的特有的美国教育传统。
关键词:清教主义美国教育宗教梦想清教徒作为拓荒美洲大陆的先驱者,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的“建立者”,其清教主义价值观对美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今美国精神的核心也是由此发展衍生而来,正如托克维尔指出的那样,“我认为,当第一个清教徒踏上美国土地时,我就可以看到整个美国的命运就已经包涵于其间了”。
[1]如今美国的教育事业发达,也与殖民时期的清教徒所打下的教育建设基础息息相关。
在美国历史上,清教徒执著于教育事业是出了名的,由清教徒一手创办的教育事业从兴起到发展都带上了浓重的清教色彩。
一、美国教育的原动力虽然美国建国只有短短两百多年,但是美国的教育史却长于其建国史,可以上溯至殖民地时期,而宗教就在其中起到了原动力的作用。
美国的先驱者清教徒大多数都是加尔文主义的信奉者,他提出了著名的“预定论”,“他不是在同等条件下创造他们的,所以令一些人得永生,另一些人受永恒诅咒”。
[2]由此清教徒认为人一出生就应该为了获得上帝的救赎而努力,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现世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接受教育,解读圣意。
每一个清教徒都应该能读懂圣经,听懂传教士讲道。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自身及其后代的教育工作。
1612年第一批清教徒来到美洲大陆,在建立起他们的临时房屋和教堂之后,接着就设立了一家高等教育的学校。
这就是今日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
哈佛1642年的学院法例如此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并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
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
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
17世纪上半叶因宗教不满和经济压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
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
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在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马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
在到达新大陆仅仅六年之后,虽然清教徒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但是他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
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
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
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早期的清教徒生活是严格按照《圣经》的标准生活的。
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然后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
因此当时的人们需要读懂《圣经》,读懂《圣经》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学校就建立起来,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远的发展。
今天的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坚持了清教祖先的优良传统,非常地重视教育。
在今天的美国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美国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所以可以说清教主
义促进了最初美国教育的发展,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清教主义对美国宪法政教分离的影响
美国宪法修正案(即《权利法案》)第一条就明确地规定,联邦政府内不得“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
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成文宪法中规定政府和教会必须分开治理。
政府不能规定任何宗教为国教,也不能限制人民的信教自由。
这种新的规定即政教分离,这和美国的清教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620年,经过与英国殖民公司的谈判得到许可后,35位清教徒在其领袖布来莱德福德的带领下,与另外67名英国人,一起乘“五月花号”远渡美国。
在船上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船上的成员中有清教徒也有非清教徒。
这个公约,一方面体现了清教主义的主导思想。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清教徒要建立一个符合清教理想的世俗政府。
因为清教徒多数是为了逃避英国的政治宗教迫害才逃离英国的,因此从他们内心深处就特别害怕美国重蹈英国覆辙,单独一个宗教在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经过许多年的实验,清教徒们认识到他们在新世界必须寻求一种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甚至不同宗教能够共处的制度,这就是政教分离。
在清教徒的思想中有两个王国,即世俗王国和精神王国。
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世俗的政
府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持社会的效率。
另一方面,这个世俗政府有义务支持教会,维护人民信仰,如要求人们不得酗酒,不得游手好闲,遵守安息日等。
这也促进了美国的政教分离。
另外的因素就是当时的清教徒内部派别林立,没有哪一支宗教能有足够的力量来掌控整个政治局面;欧洲大量移民的进入使每个宗教必须学会包容;“宗教大觉醒运动”使人们淡化了各个宗教的分歧,强调了基督教徒的虔诚。
这些客观上也都促进了美国的政教分离。
三、清教主义对美国人性格的影响
清教徒深受卡尔文主义的影响,卡尔文主义笃信上帝,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贫穷。
有的人注定就会高高在上,有的人注定就要倍受他人奴役。
亚当使得人类成了永远的罪人。
因此清教主义认为无论“选民”还是“咒民”都应该不断的劳动,以此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以求得到上帝的谅解。
人们不能纵容自己的行为,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正确地生活,节制自己的行为,努力地减轻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对自己的道德和行为都要小心翼翼。
这就注定了在美国人精神中包含了勤俭、敬虔、刻苦、自立以及除了上帝以外不崇尚权威的特性。
正是这些因素使美国人养成了美国人以职业为标准,努力工作,把工作视为快乐。
四、清教主义对美国使命意识的影响
美国人的使命意识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鲜明特征,它植根于美国深刻的文化社会当中,也是美国人心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清教徒把人分为“选民”和“咒民”,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自己属于上帝的“选民”,他们认为上帝赋予他们许多的神圣使命,要他们勇于探索,为世界立个很好的榜样,带领人类走出万恶的深渊,向世界传播自由、正义、民主的理念,以此走向“希望之乡”。
这种使命感意识很大程度上也受“清教徒”的“山颠之城”理念的影响。
美国一向称自己为人类的“山巅之城”和“灯塔”。
其实所谓“山巅之城”,就好比是“水泊梁山”上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汉。
这些影响逐渐地形成了美国人的使命感意识。
这种使命感意识强烈地影响着今天美国人对外界的认识和态度。
其使命意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就是,美国要好好建设,要为整个世界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他唤起人们的渴望,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国家,所以美国就有强烈的使命感去践行这个使命。
第二层含义就是,美国负有解放全世界,带领全世界走向光明的责任。
要在全世界传播文明,民主。
使整个世界摆脱黑暗。
正是这种动力使然,他们要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一个为世人所景仰和效仿的“上帝之城”。
也就是这种使命感促使美国人产生了惟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民族精神。
经过美国的发展,尤其是二战后美国的经济的大发展以后,美国的使命感更多的体现在美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
凭借其经济上的霸主地位,打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民主的幌子,四处推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输出它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对全世界有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批清教徒到达美国已经三百多年了,这期间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三百多年的巨大的变化中,清教徒对美国社会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影响着美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民主、使命感、政治以及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第一批清教徒到达美国,美国的命运就发生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