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二篇下)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78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數位內容之設計與建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羅凡晸摘要許慎《說文解字》開啟了字書以部首歸類的先河,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是替許書作注的最佳代表,因此想要鑽研文字之學,《說文解字注》是一本必備的案頭書籍。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這本著作同樣也被數位化,然而它的數位化進程並沒有走在最前面,其中最大的問題便是中文字碼在處理古籍方面永遠不夠,當Unicode字碼出現之後,這個問題才稍有解決的可能。
就筆者所見,與《說文解字》相關的數位化方式約有四類:第一,以書本附光碟方式發行,如:臧克和、王平等人在2004年曾編有《說文解字全文檢索》一書,書中附有光碟,但筆者使用上覺得並不方便,因為必須安裝在特定的OS 平台(微軟簡體中文版)上才能正常開啟,其他OS平台並不支援。
第二,網際網路的電子全文檢索系統,如:北京師範大學建構了「《說文解字》全文檢索測試版」1,放置在網際網路上供人使用,使用上頗為方便,可惜的是只有許慎原文而無段注內文。
第三,網際網路的圖版檢索系統,如:「中華博物今古博達網」網站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圖版檢索2,透過筆畫數即可查找到該字的段注內容,可惜的是只能使用圖版資料,沒有辦法呈現全文電子資料。
第四,資料庫公司所建構的《說文解字注》,如:「瀚堂典藏」裡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全文檢索,資料正確率頗高,可惜的是還有一些中文字無法順利呈現,並且使用這個資料庫的費用不是一般使用者所能負擔的3。
網際網路已邁入web2.0的時代,傳統古籍是人類的公共財,不應被外在的條件(如:價格)限制它的數位化發展,因此,筆者期望建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全文檢索系統,在使用者需求方面,以滿足段注本全文檢索功能作為主要設計考量;在字碼的處理方面,以Unicode為基礎,配合動態組字的方法解決缺字問題,這也正是本資料庫設計的重點所在。
關鍵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數位內容設計、全文檢索1「《說文解字》全文檢索測試版」,網址:/2「中華博物今古博達網」,網址:/imgbook/index_b.php?bookid=533筆者曾建構圖書單位採購,所得結果是它的費用一年的使用權是新台幣五十萬元左右,這樣的錢不是一般使用者所能負擔與接受的。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同义词研究综述作者:王思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摘要:王力先生曾给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高度评价:“段氏对同义词的辨析,非常精到。
”本文选取自1988年起至2012年共11篇文献对《段注》中同义词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段注》;同义词;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一、对《段注》中同义词辨析方法的研究概述(一)根据声音上的联系进行辨析刘成德(1989)提出《段注》主要利用声训来说明被辨析的词义由来,进而说明其本义,再由本义的差异来辨析它们的异同。
马景仑(1997)指出《段注》通过字形字音来分析同义词差别。
如段注对“渎”和“阝卖”两个词的区别。
刘川民(1997)指出《段注》在释析同义词时,实践了“凡同声多同义”“音同义相近”的理论。
钟明立(1998)在讨论《段注》中同义词论证方法时提到《段注》根据汉字的音、义关系来相互论证、相互推求。
李涛(2009)指出《段注》中采用“音义同”“音义近”类术语说明同义词的差异。
(二)抓住意义上的联系进行辨析刘成德(1989)指出《段注》从比较同义词词义范围大小来辨析同义词的差异,并通过使用“浑言”来弱化区别,使用析言来凸显区别。
马景仑(1997)对《段注》中同义名词的辨析方式进行考察。
他分别从物体质地构成、外部形态、所处位置、性质等十个方面来揭示其同义词词义的差别。
孙红梅(2009)对《段注》中同义名词的辨析方式的看法与马景仑基本一致。
(三)从语法特点人手进行辨析刘成德(1989)指出《段注》通过分析同义词的语法特点来辨析同义词的差异并通过比较它们的使用范围来分辨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刘川民(1997)指出通过词性或语音的改变来表现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是段氏辨析同义词的重要方面。
如段氏根据词性分析了逝、徂、往、适、之五个词之间的异同。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贾佳【摘要】《说文解字注》中关于“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了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并不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另有原因.具体是:押韵字根据押韵音归部;非押韵字则按照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今音上推来归部,但仅限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同时“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只限于形声字造字之初.【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说文解字注》;古音归部;同谐声者必同部;此;真;声符【作者】贾佳【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在学术界一直被解释为: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上古音系里,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1]82。
也有学者强调“谐声同部说”是一定范围的真理,是指《说文》小篆的谐声偏旁与先秦古韵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2]78。
可见,学术界承认“同谐声者必同部”是形声字古音归部这一理论的大有人在。
“同谐声者必同部”一直被当作是段玉裁古音归部的理论,并以《古十七部谐声表》为依据来判断谐声字的古音归部。
但是,比较可以发现《说文解字注》中同一谐声偏旁的形声字归入不同韵部、谐声偏旁与所谐字不在同一韵部的现象并不少见。
如,“每”声字,“每”字古音归部在第一部,所谐字“诲晦”在第十五部、“侮”在第五部、“”在第十四部、“悔敏脢梅镅娒畮”在第一部;“夐”声字,“夐”声在第十四部,所谐字“琼奂讂”在第十四部,“觼”却在第十五部。
可见,段玉裁并非根据“同谐声者必同部”来给形声字进行归音归部,而是另有原因。
并且刘忠华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提出的,声符和所谐字音韵不合的情况是后来出现的[3]56。
既然如此,那么谐声字的古音归部肯定另有原因,那具体的古音归部原则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分析“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部情况,可以得出段玉裁的“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并不是《说文解字》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原则。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论证用语体现的归谬证伪方法王用源【摘要】DuanYucai proofread dozens of ancient books,and developed lots of scientific colla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In the light of reductio ad absurdum in logic,this essay summarized 61 usages ofconnectives,including Jialing,Guo,Tang, from falsification reasoning in Duan's Notes to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This essay analyzed three examples of each con-nective,investigated the logical argumentation procedure of reductio ad absurdum methods in that book, and emphasized the scientific thoughts and methods behind the examples.The essay concludes that the reductio ad absurdum proofs are ef-fective in pointing out errors,but it cannot correct the errors directly;hence other methods are often required.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use of reductio ad absurdum is the embodiment of Duan's proofreading methods.%段玉裁一生校订古籍数十部,并创立了科学的校勘理论和校勘方法.从逻辑学中的归谬法视角,文章统计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用于证伪推理的联结词"假令、果、倘"共61见,从各个联结词中选三个段注实例进行分析,考察其归谬反驳的逻辑论证程序,彰显段玉裁治学思想中蕴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文章认为,归谬法是校勘指误的利器,但是归谬法不能直接进行校正,往往还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考证;归谬法的运用是段玉裁理校法的具体体现之一.【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0)003【总页数】7页(P281-287)【关键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论证用语;归谬法【作者】王用源【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300350;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是清代朴学的代表作,能够反映乾嘉时代的治学思想和治学方法。
《说文解字》第二课接下来,我来讲一下前面讲到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请大家务必要背上这六个词,熟记于心,将它抄写下来,放在家里或办公桌显眼的地方,经常背一背,这是我们研究《说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了解文字创造的根本方法。
这六书,又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象形、指事、会意是属于“表意文字”;第二类形声、转注、假借是属于“意音文字”。
现在跟大家说这些,大家可能还会有点朦胧,没关系,在以后的单字解读当中,我会经常提到这些,到时大家就能明白了。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这样解释,是比较大众接受的解释,也有其它解释,这里不多讲。
在讲具体字之前,我再讲一个问题,就是读这些经书的方法,虽然《说文》一书没有被列为“经”,但它也是经典之书目。
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理解呢?我在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读到这样一句话:用读史的方法读经。
可以说,这句话使我茅塞顿开,从此读古文,屡试不爽。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是说,在我们读古文经典的时候,你要站在作者他那个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他所说的话。
这就要求我们要懂点“历史”了,只有站在当时的视角,我们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本意,所以我们总说“文史不分家”,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就像我们读《说文》一书,我们要站在许慎东汉时期的角度去思考,思考什么呢?我们知道,在西汉统治时期,道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我们因为电视剧而熟知的窦漪房窦太后,到后来“文景之治”结束,再到后来的汉武帝,整个国家都是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也正是因为有了道家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大汉几百年的康盛繁荣。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成就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成就摘要:段玉裁在语文学方面的著作丰富,其《说文解字注》的成就极大。
他不仅贯串全书,详加注释,把《说文》在考订文字、声音、训诂三方面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而且创立了许多研究词义的方法,对汉语训诂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门径。
文章通过段玉裁在文字、词义、体例方面等的贡献,进而了解段玉裁在语文学上的贡献。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文字学;词义学;体例段玉裁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凝结了他大半生的心血。
这本书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了汉字本身的特点,研究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真正地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述文字学理论。
在理论上继承、完善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现代语言文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在文字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字学(一)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段玉裁接受了许慎所提的关于文字的作用,并认为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是统治者维护统治,推行教化的工具。
但是,在文字的性质问题上,他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文字自身的内部规律――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许慎建立起了汉字形与义、形与音之间的关系,段玉裁在研究过程中又建立起了音与义之间的关系,真正地用语言学的观点阐述汉字的性质,将汉字的形、音、义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理论。
在这个理论上,段玉裁又提到了另一个问题,即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
汉字的形体是在有了音、义的前提下产生的,而有了音义就有了语言,也就是说,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从属于语言的,即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
与此同时,段氏还论及了三者的先后顺序问题,他说:“……必先说义者,有义而后有形也,音后于形者,审形乃可知音,即形即音也……。
”(二)关于“六书”的阐发1.关于“六书”的顺序,段玉裁遵循“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原则,对于许慎“六书”的次第没有明确地提出质疑。
说文解字注检索版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段玉裁对《说文解字》的注释,是重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学著作。
由于原书是用文言文写成,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阅读起来比较困难。
目前,一些数字化项目已经对《说文解字注》进行了整理和标点,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
例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机构都对《说文解字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提供在线检索和阅读功能。
如果需要检索《说文解字注》,可以尝试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说文解字注
检索”或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检索”,找到相应的数字化资源进行
查阅。
说文解字专题《说文解字》专题《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经典性的字书,同时也是科学的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时至今日,这部书仍是我们阅读古籍、研究文字、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字以及音韵、词汇、训诂、语法的最重要的参考书。
第一节绪论一、《说文解字》的产生与编纂意图。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作者许慎。
该书之所以产生在东汉,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语言文字的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
汉代人的学术活动,总是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倡导儒家的经学。
所谓经学,就是对先秦儒家经典著作的整理与研究。
经学的兴起和经学内部的学术争论,直接推动了小学的发展。
重视小学,研究小学,运用小学对经书进行解释,这些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经学的发展。
所谓小学,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文字学,在汉代主要指文字和训诂,它是经学的附庸,被视为解经的工具而为经学服务。
后来小学从经学中分离而出,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两汉时期,许多经学大师同时又是著名的小学家,其中许慎就是最重要的学者之一,被时人誉为“五经无双”。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在两汉古、今文经争论的背景下产生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焚毁了大量的书籍,同时又颁布律令,严禁私人藏书,致使先秦的文化典籍特别是儒家的经书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亡的历史教训而废除了“挟书之律”,并广开献书之路,使藏匿流散的百家之书迅速得以复现和整理,同时在学术上也出现了比较自由宽松的空气。
到了武帝时期,国家的政权高度稳固,适合于统治者需要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的提出,将儒家的思想定于一尊,也确立了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
这样的政治和学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经学的发展,进而导致了古、今文经两大学派的争论。
古、今文经两大学派是因写经文字的不同而划分的。
在汉代,儒家的典籍被分成两类:一类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叫“今文经”。
《说文解字》虫部字中的古代宗教文化摘要:《说文解字〃虫部》中一些汉字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向我们传递出华夏先民对天神、地祗及人鬼的崇信,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宗教观念形态。
关键词:说文解字;虫部;原始宗教;文化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作者首创五百四十部,对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进行了阐释。
《说文》不仅是一部字书,而且是一部早期的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之子许冲在《上〈说文〉表》中所说:“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今天我们翻阅全书,会发现里面有大量关于古代自然、社会、礼俗等方面的资料。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藏,正待我们全面开发。
《说文解字·虫部》收正篆153个(另重文15个)。
《虫部》字记录的是汉代和汉以前昆虫、蛇类和与之相关的词,其中一些汉字还蕴涵着民俗、信仰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本文试从这些文字入手,去探究源于宗教崇拜而衍生的古代观念文化。
《说文·虹》:“螮蝀也。
状似虫。
从虫,工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虫者,它(蛇)也。
虹似它,故字从虫。
”《说文·它》:“虫也。
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
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它”本指蛇,后被假借为代词,于是又另造一个字“蛇”表示本义。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古人不解虹霓之理,多以神怪目之,故虹字从虫,与霓字亦或作蜺同意。
”传说中的“虹”是两头动物。
《山海经·海外东经》:“虹虹在其北,各有两首。
”“虹”在甲骨文中像两端有首的蛇,字形与传说相合。
“虹”不单有两首,它还能饮水。
卜辞记载:“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释名·释天》:“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
”《汉书·燕王旦传》:“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水泉竭。
”“虹”之神异表现在一些禁忌。
《说文解字注》“包”声字的古音归部分析作者:赵辉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注》中“包”声字的古音归部进行分析后认为,段玉裁古音归部并非完全遵循“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依据不同字的押韵情况、今音上推古音及谐声系联的方法来归部,从而对段玉裁的古音归部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包”声字;谐声;归部一、引言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表一·古谐声说》中指出,“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
”但是,我们在对古音归部问题进行研究时会发现,声符与所谐字不同部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也就是说同谐声者未必同部。
基于这个问题,本文试结合《说文解字注》中“包”声字的古音归部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段玉裁的古音归部原则。
二、“包”声字的古音归部情况为探究“包”声字的古音归部情况,首先将《说文解字注》中从“包”得声的字进行了摘录,结合大徐切音及段玉裁的归部制成下表:通过对《说文解字注》中“包”声字的统计分析可见,以“包”为声符的字共有18个,按大徐切音分属于肴韵、豪韵、虞韵、尤韵、觉韵,《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音归入二部、三部。
从段玉裁的归部来看,声符“包”字“古音在三部”,而所谐字的归部既有同声符字相同的“古音在三部”,也出现了与声符字不同的“古音在二部”、“二部”、“三部”的情况。
由此可以得出,“同谐声者必同部”并不是段玉裁对谐声字古音归部的原则。
对于段玉裁对谐声字古音归部的依据是什么以及为何会出现“古音在某部”和直接标注“某部”的不同说法,都需要做进更一步的分析。
三、“包”声字的古音归部分析(一)肴韵字的古音归部1.声符字“包”,“包”是《诗经》中的韵脚字。
《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古本音”中指出,包声在第三部,“诗《野有死麕》一见,今入肴”。
按《今韵古分十七部表》来看,肴韵应属于第二部,而段玉裁“包”字的归部为“古音在三部”,是与押韵情况一致的。
在《古十七部本音说》中有:“凡一字而古今异部,以古音为本音,以今音为音转”。
浅谈《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字作者:韩妍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5期【摘要】假借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历来是广受语言学家们重视的一个课题,清代学者段玉裁在其著作《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中对假借这一现象进行了更为详尽地注释、说明,并多处引用文献加以证明,还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假借理论。
本文试从段玉裁的假借理论及其分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总结了其在假借上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假借理论分类一、《段注》假借理论假借是古代汉语里一种普遍的用字现象。
在甲骨文中,假借字的数量最多,约70%。
先秦经传也多用假借字。
因此,历代治小学者对假借这一现象都很重视,做过很多研究。
清代是我国小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字、音韵、训诂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凭借其在音韵方面的造诣和训诂方面的修养,在《说文解字注》中指明假借现象,并将假借字看作是一个表音符号,通过借字字音提供的线索求得借字所表示的本字。
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也论述了他对假借的看法,其中有很多精妙之论,但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观点。
1.假借三变说假借字在古代文献中十分普遍,认识假借对于正确理解古代文献和研究词义都是十分重要的。
清代小学家常说,不明假借不能读古书。
段玉裁对假借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说:“大氐叚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叚借。
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伪字亦得自冒于叚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
以许书言之,本无难、易二字,而以难鸟,蜥易之字为之,此所谓无字依声者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页。
文中《段注》即为其简称)段玉裁在这段话里清楚地辨明了造字假借、用字假借和后代伪字三者之间的区别。
“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叚借。
本义明而叚借亦无不明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页)他在这里以明了、简洁的语言说明假借的本质是“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