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文化语用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44
当代语用学当代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使用者的意义和意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交际。
语用学是对语言现象的深入理解,是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如何理解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它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实际交流中的行为和所表达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语法。
语用学强调语言使用者的语境知识和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理解语言意义的影响。
当代语用学的研究主题广泛,包括言语行为、会话含义、预设、言语顺应、语用推理、间接言语行为、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
其中,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的两个基本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是在进行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实施的。
言语行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的内容和意义;言外行为是指说话的方式和策略;言后行为是指说话的效果和影响。
会话含义理论是关于如何理解会话中的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交流时并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暗示或表达自己的意图。
会话含义理论强调了人们在交流中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当代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多种多样,包括实证研究、自然观察、语料分析、实验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语言使用的本质和规律,探索语言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总之,当代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语言的意义和意图,并探索语言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通过对语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用学:语用学(pragmatics)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广义),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狭义)。
源起符号学(semiotics)。
符号学: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
有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联系和区别: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符号学的分支。
语义学主要指狭义的语义学,即逻辑语义学,它研究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研究命题的真值条件。
语用学研究言语使用上的意义,研究传递语言信息的适宜条件。
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解决“What does X mean?”的问题。
语用学揭示的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
语境(context):最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上下文。
语境还必须包括语言外的因素。
语境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情景知识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的正是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
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而变。
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却会变化,特别重要的是相互知识这一因素,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
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建过程。
意义(sense)和所指(reference):意义主要指词语的字面意义,词典中每个词语的意义就是这种字面意义。
语⽤学⽐喻metaphor表达类expressives表述句constatives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承诺类commissives代码模式code model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地点指⽰space deixis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动态语⽤学dynamic pragmatics断⾔类assertives对⽅修正other-repair⼆元关系dyadic relation发展语⽤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反讽/反语irony⽅式准则manner maxim⾮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讽刺sarcasm符号sign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符号学semiotics负⾯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功能语⾔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共知common knowledge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规约性conventionality规则rule含混ambivalence含意implicature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后指⽤法cataphoric use互补性complementarity互动语⽤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互知mutual knowledge互指co-referential话轮turn-taking话语utterance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指⽰discourse deixis缓叙meiosi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或然性probability记号symbol间接⾔语⾏为indirect speech act交际⽬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意communicative force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近指proximal terms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旧信息old information句法学syntax句⼦意义sentence meaning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可⾏性feasibility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夸张hyperbole跨⽂化语⽤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离格deviance礼貌politeness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连贯coherence两可性ambiguity量准则quantity maxim临床语⽤学clinical pragmatics笼统性generality论⾔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face1明⽰-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明说explicature 命题⾏为propositional act模糊限制语hedges模糊性fuzziness内嵌施为句embedded performatives恰当性appropriateness前提presupposition前提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前指⽤法anaphoric use⼈称指⽰person deixis⼈类⽂化⽅法论ethnomethodology认知效果cognitive effect认知语⽤学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语⽤学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原则cognitive principle弱陈meiosis三元关系triadic relation社会语⽤学societal pragmatics社交语⽤学social pragmatics社交-语⽤学socio-pragmatics社交指⽰social deixis施为动词performative verb施为假设performative hypothesis施为句performatives施为⽤意illocutionary force时间指⽰time deixis实⽤主义pragmatism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说话⼈意义speaker meaning 随意⾔谈loose talk 特殊含意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同义反复句tautology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推理努⼒processing effort威胁⾯⼦的⾏为face threatening acts委婉语understatement未知信息unknown information衔接机制cohesive device显性施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新格赖斯语⽤学neo-Gricean pragmatics新信息new information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信息照应information bridging形式语⽤学formal pragmatics修辞学rhetoric宣告类declarations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语情景speech situation⾔语⾏为speech act⾔语⾏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般会话含意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已知信息known information以⾔成事perlocutionary act以⾔⾏事illocutionary act以⾔⾏事⽬的/施为⽬的illocutionary goal以⾔指事locutionary act意思sense意图intention意向性intentionality隐含结论implicated conclusion隐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隐喻metaphor语法性grammaticality语际语interlanguage语际语⽤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语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语句sentence语句意义sentence meaning语⾔学转向linguistic turn语⾔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语⾔语⽤学linguistic pragmatics语义前提semantic presupposition语义学semantics语⽤代码pragmatic code语⽤含糊pragmatic vagueness语⽤含意pragmatic force语⽤类属pragmatic category语⽤能⼒pragmatic competence语⽤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语⽤迁移pragmatic transfer2语⽤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语⽤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语⽤⾏为pragmatic act语⽤学pragmatics语⽤移情pragmatic empathy语⽤语⾔学pragmalinguistics语⽤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寓意⾔谈metaphorical talk元交际⾏为metacommunicative behaviour 元指⽤法meta-phoric use原意或刻意⾔谈literal talk原则principle远指distal terms约略性approximation蕴涵entailment哲学语⽤学philosophical pragmatics正⾯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正⾯⾯⼦positive face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指称reference指令类directives指⽰词语deictic expressions指⽰语deixis, indexicals质准则quality maxim中介语/语际语interlanguage主题topic字⾯⽤意literal force⾃我修正self-repairadaptability顺应性(1.2.2)affective mutuality情感共享(4.5.3)agreement maxim⼀致准则(2.2.1)anaphora前照应(6.1.1)anaphoric use前照应⽤法(6.1.1)approbation maxim赞誉准则(3.2.4)appropriate conditions合适条件(3.2.4)assertives断⾔类(以⾔⾏事)(3.2.3)behabitives表态类以⾔⾏事(3.2.1)calculability(含意的)可推导性(4.4.2)calendric time units历法时间单位(6.1.3)cancellability(含意的)可取消性(4.4.2)change-of-state verbs状态变化动词(6.2.4)code model代码(交际)模式(2.1.1)cognitive environment认知环境(5.2)cognitive mutuality认知共享(4.5.3)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语⽤学(1.5)collaborative performatives协作性施为句(3.2.1) commissives承诺类(以⾔⾏事)(3.2.1) common knowledge共知(5.2)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7.1)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意图(1.3.2)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语⾔交际能⼒(7.1)constatives表述句(3.2.1)context语境(1.1)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语境(5)contextual assumptions语境假设(1.5.4)contextual correlates语境相关因素(5.1.1) contextual effects语境效果(1.5.4)contextual features语境特征(5.1.1)contextual implication语境暗含(1.5.4)contextual meaning语境意义(1.2.3)contrastive markers对⽐性标记语(6.4.1) contrastive pragmatics对⽐语⽤研究(1.5.2)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常规含意(4.4.1)conventionalization规约化(1.3.2)conversation analysis/CA会话分析(1.2.2)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意(4.4.1)conversation structure会话结构(1.2.2)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2.1.2)co-text上下⽂(5.1.1)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化交际(8.1)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跨⽂化语⽤学(1.2.2)culture-loaded words富含⽂化内涵词语(8.2.1)declarations宣告类(以⾔⾏事)(3.2.3)decoding解码(2.1.1)defeasibility(含意的)可废除性(6.2.5)deictic center指⽰中⼼(6.1.1)deictic expression指⽰语(1.1)deictic use指⽰⽤法(6.1.1)deictics指⽰语(1.1)deixis指⽰语(1.1)developmental pragmatics发展语⽤学(1.6)directives指令类(以⾔⾏事)(3.2.3)disambiguation消除歧义(5.4)discourse deixis话语指⽰(6.1.1)discourse markers话语标记语(1.2.4)discourse meaning语篇意义(1.2.4)discourse operator话语操作语(6.4)3discourse particles话语⼩品词(6.4)dynamic pragmatics动态语⽤学(4.6)elaborative markers阐发性标记语emphathetic deixis移情指⽰encoding编码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tailment蕴涵equivalent effect等值效果/等效essential condition(实施⾔语⾏为的)基本条件ethnography(of communication)(交际中的)⼈类⽂化学exercitives⾏使类(以⾔⾏事)explicature明说explicit 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expositives阐述类(以⾔⾏事)expressives表情类(以⾔⾏事)extended speech act theory扩充的⾔语⾏为理论face⾯⼦face theory⾯⼦理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威胁⾯⼦的⾏为factive verbs叙实性动词felicity conditions合适条件filler填充语gambits话语策略语general pragmaticsgeneralized implicature⼀般会话含意generosity maxim慷慨准则gestural use⼿势⽤法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法能⼒group performatives群体性施为句guiding culture主⽂化hearing meaning听话⼈意义hedge模糊限制语illocutionary competence施为能⼒illocutionary force施为⽤意implicated conclusion暗含结论implicated premise暗含前提implicative verbs含蓄性动词implicature暗含/含意implicit performatives隐性施为句indeterminacy(含意的)不确定性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语⾏为inference推理inferential markers推导性标记语语⽤学重要术语英汉对照解释1、Adjacency pair: 相邻对 A sequence of two utterances by different speakers in conversation. The second is a response to the first, e.g., question-answer.2、Background entailment: 背景蕴涵Any logical consequence of an utterance.3、Commissive: 承诺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commits himself or herself to some future action, e.g. a promise.4、Content conditions: 内容条件In order to count as a particular type of speech act, an utterance must contain certain features, e.g. a promise must be about a future event.5、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has to be assumed in order to mainta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e.g.if someone says “The President is a mouse”, something that is literally false, the hearer must assume the speaker means to convey more than is being said.6、Declaration: 宣告句A speech act that brings about a change by beinguttered, e.g. a judge pronouncing a sentence.-7、Deixis: 指⽰“Pointing” via language, using a deictic expression,e.g. “this”, “here”.8、Directive: 指令句A speech act used to get someone else to do something,e.g. an order.9、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with referenceto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munication.10、Dispreferred: 不期待The structurally unexpected next utterance as aresponse, e.g. an invitation is normally followed by an acceptance, so a refusal is dispreferred.411、Entailment: 蕴涵Something that logically follows from what is asserted.12、Expressive: 表达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expresses feelings or attitudes, e.g. an apology.13、Face: ⾯⼦A person’s public self-image.14、Felicity conditions: 恰当条件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for a speech act to be recognized as intended.15、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般性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does not depend on special or local knowledge. 16、Honorific: 敬语 Expression which marks that the addressee is of higher status.17、Illocutionary force: ⾔外之⼒The communicative force of an utterance.18、Insertion sequence: 插⼊系列 A two part sequence that com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s of another sequence in conversation.19、Manner Maxim: ⽅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is to be clear, brief, and orderly.20、Maxim: 准则One of the four sub-principle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21、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特殊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depends on special or local knowledge.22、Performative verb: ⾏事动词A verb that explicitly names the speech act, e.g. the verb “promise” in the utterance “I promise to be there”.23、Perlocutionary act: 以⾔成事 The effect of an utterance used to perform a speech act.24、Person deixis: ⼈称指⽰Forms used to point ot people, e.g. “me”, “you”.25、Pragmatics: 语⽤学 The study of speaker meaning as distinct from word or sentence meaning. 26、Preferred: 期待的The structurally expected next utterance used ina response.27、Preparatory conditions: 准备条件Specific requirements prior to an utterance in order for it to cont as a particular speech act.28、Presupposition: 前提Something the speaker assumes to be the case.29、Projection problem: 映射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a simple structure not surviving when part of a more complex structure.30、Quality maxim: 质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truthful.31、Quantity maxim: 数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neither more nor less informative than is necessary.32、Reference: 照应An act by which a speaker uses a word, or words, to enable a listener to identify someone or something.33、R elation maxim: 相关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relevant.34、Representative: 阐述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states what is believed or known, e.g. an assertion.35、Sincerity conditions: 诚意条件Requirements on the genuine intentions of a speaker in order for an utterance to count asa particular speech act.36、Social deixis: 社会指⽰Forms used to indicate relative social status.37、Speech act: ⾔语⾏为An action performed by the use of an utterance to communicate.38、Textual function: 篇章功能Th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creation of well-formed text.39、Turn-taking: 轮换The change of speaker during conversation5。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刘璃蔧【摘要】Pragmatics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rules that influence language behavior and rules that govern alternately speaking.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gmatics in the past 70 years, linguis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is field of research, forming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etc. Based on the above princi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s:guided by adaptation theory, we should actively comply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mainly use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us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flexibly, so as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friendship and harmony of the conversation.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English related practitione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learning pragmatics and use language to guide practice.%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自上世纪70年代语用学成立以来, 国内外语言学家不断对其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合作、礼貌和面子保全等语用原则.文章在分析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论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语用原则策略:以顺应性理论为指导, 正确把握语用原则间的辩证关系, 积极顺应交际语境的变化, 以合作原则为主要会话原则, 灵活运用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 保证会话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文章最后建议语言相关从业者, 积极关注学习语用学发展, 并用语用学指导交际实践.【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原则;交际【作者】刘璃蔧【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一、引言在日常交往会话中,人们会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字面意思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语用学不仅仅研究语言的字面意义,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
语用学旨在揭示这种互动中的各种规律和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发展历程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语言和意义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语言的逻辑和修辞进行过深入研究。
- 20 世纪初,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语言的意义和指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2. 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这一时期,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
- 同时,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指出人们在交际中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相继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广泛,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等。
三、核心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承诺等。
-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话语本身的意义;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话语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
-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即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专业的语用分析语用分析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背后的意义。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本文将对专业的语用分析进行探讨。
一、语用分析的定义和背景语用分析是对语言使用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句子背后的意义、语境中的信息以及特定情境下的交际需求。
语用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语言的功能和交际的重视,语用学逐渐崭露头角。
二、语用分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每一次语言使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言语的表达不仅仅是句子的表面意义,而是一种具有特定意图和影响力的行为。
2. 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基于合作和互助的原则,通过推理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来进行交际。
3. 言外之意:语用学强调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隐含的意思。
人们通过推理和语境来理解这些言外之意,这对于准确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非常重要。
三、语用分析的实际应用语用分析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它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跨文化交际:语用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差异和误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2. 广告和宣传:语用分析可以帮助营销人员理解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广告语言。
3. 法律和政治:语用分析可以揭示政治演讲、法律文书等背后的言外之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真实含义和影响力。
4. 教育和教学:语用分析可以帮助语言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语用分析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语用分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建立更加全面有效的语用分析理论,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等。
未来,语用学研究将更加关注数字化时代下的语用现象和问题,并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语用分析作为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学科,在深入理解语言和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规范。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意义和效果。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形式。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并且如何根据语境中的信息来理解和解释语言表达的意义。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它认为言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了行为和目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而对方则根据语言行为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2. 合作原则与会话分析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交际中,人们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如说话人应该尽量做到真实、合理、明确和相关等。
会话分析则是通过对真实对话的分析来研究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如何运用语言。
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1. 语料库语用学语料库语用学是一种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真实语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规范。
语料库语用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从而支持语用学的理论研究。
2. 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是语用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和实验,研究者可以获取被试者对于语言使用的态度、理解和解释等方面的数据,从而分析语言使用规律。
四、语用学的实际应用1. 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用规范和交际习惯,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社交媒体和网络交际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交际的兴起,语用学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在网络上的语言使用往往与实际交际有所不同,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网络交际。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On Pragmatic Principl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作者: 戴文疾[1]
作者机构: [1]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出版物刊名: 黑河学院学报
页码: 127-12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语用学;交际语用原则;跨文化交流
摘要:跨文化交际成为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全新常态.跨文化语言交流要更为精准,要尊重不
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与内涵,要遵循礼貌原则、面子保全等多种语用原则,在语用学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中,语言交流要考虑语言环境,语言交际过程中是否对想表达的内容进行准确有效、科学的传达,将语言习惯与文化习惯相融合,消除跨文化交际间的语言差异性.。
关于语用学中礼貌原则的思考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的使用方式和意义。
在语用学中,礼貌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遵守的一组规范或准则,用于确保交际过程的和谐和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进行思考。
礼貌原则在语用学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无论是在日常谈话中,还是在商务交流或政府外交等形式的交际中,人们都会遵守一定的礼貌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来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
在商务交流中,人们通常会行使礼貌原则来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
政府外交中也不例外,礼貌原则在外交辞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交际情境中,礼貌原则都是不可或缺的。
礼貌原则在语用学中是文化相关的。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和表达方式。
中国人注重以客为尊,讲究尊敬和谦逊,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表达。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礼貌原则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要能够理解并尊重对方的礼貌规范,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礼貌原则在语用学中是灵活可变的。
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礼貌原则的具体要求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亲密的朋友之间的交流中,可以更为直接和随意,不必过多考虑礼貌原则。
相反,在正式的场合或与陌生人交流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行使礼貌原则,尊重对方的身份和需求,避免给对方带来困扰或冒犯。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交际准则,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交际关系。
礼貌原则在语用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与文化相关的,同时也是灵活可变的。
通过遵守礼貌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和践行礼貌原则,提升交际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语⽤学语⽤学概述1、定义语⽤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见教材14页)1)今天是星期天。
句⼦的字⾯意义:⼀个判断,说话⼈说话的当天是⼀个星期七天中的第⼀天。
话语的语境意义:①妻⼦对伏案⼯作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建议他好好休息。
②妻⼦对答应星期天帮她作家务活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提醒丈夫快去作家务。
③想去春游的⼉⼦对让他在家复习的妈妈说此语,意思是请求或建议他妈妈带她去玩或者同意他去玩。
这是外星⼈。
句⼦的字⾯意义:⼀个判断,说话⼈说近处的某⼈是来⾃地球之外的。
话语的语境意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夺取了⼋枚⾦牌,打破了斯⽪茨36年前创造的个⼈获得七枚⾦牌的⼈类奇迹。
这是在蝶泳、蛙泳、仰泳、⾃由泳等各项⽐赛时电视评论员和赛后记者的评论。
意思是说:他是⼀个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创造了⼈类运动史上的奇迹。
3)妈妈,那是什么?句⼦的字⾯意义:说话⼈对妈妈的⼀个询问,询问妈妈附近或者远处的某事物是什么东西。
话语的语境意义:①⼉⼦⽤⼿指着⾯包店卖的⾯包,明知那是⾯包,却故意询问,此时她表达的意思是“妈妈,我想吃⾯包”或者“妈妈,我饿了”。
②⼉⼦在动物园⾥⽤⼿指着从未见过的长颈⿅说此语,就仅是⼀种询问,不可能是要表达“我想买长颈⿅”或“我想吃长颈⿅”。
4)你能载我去机场吗?句⼦的字⾯意义:说话⼈对对⽅的⼀种询问,询问对⽅是否具有⽤车送⾃⼰去机场的能⼒。
话语的语境意义:①说话⼈对邻居或亲友说此语,意思是向对⽅发出请求,请求对⽅⽤车送⾃⼰去机场。
②说话⼈对出租车司机说此语,就仅是⼀种询问,询问对⽅是否具有⽤车送⾃⼰去机场的能⼒。
5)(电话铃响)接电话者:喂,你好!哪⼀位?打电话者:你好!我是……。
电话会话的开端规律: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
这是⼀个由召唤(拨电话:发出电话铃声)和应答组成的相邻对。
是由⼈类会话结构规律决定的。
语用学理论下的跨文化交际【摘要】语用学是在不同的交流语境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问。
本文阐述了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语用学理论原则对理解语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能力;语境;跨文化交流一、引言学语言的目的是要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学习语言是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语言形式表达的语言功能,结合语境去理解和使用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二、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原则语用学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利用句子完成成功交际的语言学科。
语用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讲话时,要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即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即考虑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而是完全取决于情境。
如:you have left the window open.说话人执行的言内行为是他所发出的“you”“have”“window”“open”,用来表达字面意思。
言外行为是让某人关窗户或者抱怨窗户开着等,这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言后行为指话语效果,如果听话人抓住了说话人的信息,明白说话人的意图是让他去关门,说话人就成功的实现了他所预料的变化,言后行为得以成功地执行。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
在要求别人为自己做某事时,不直接指示,而是用婉转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can you open the door?”说话人并不是询问听话人有没有能力去关窗户,而是请求他去关窗户。
格赖斯认为在进行会话的时候,说话人必须遵守或满足某些条件,以便自己的话能够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而听话人也必须遵守某些规定,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会话才能够顺利进行。
这被称之为合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