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东水厂藻类水华监测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7.40 KB
- 文档页数:2
调研报告I组稿\Email:nmgxmy2008@■雷山髭蟾生活水体浮游生物及水质评价孟立霞!,王茂蝶!,杨再春2(1.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贵州凯里556011;2.黔东南苗岭生态公益发展中心,贵州凯里556000)摘要:为了了解雷山髭蟾生活水体的浮游生物和水质状况,2017年10月至12月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对各条溪流中发现雷山髭蟾的地方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和水体理化指标测定。
调查结果显示,雷山髭蟾生活水体的浮游生物共63种(浮游植物60种、线虫1种、轮虫类1种、橈足类1种),其中绿色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平裂藻、、异极藻、、新月藻、、线虫为优势种。
在浮游植物中,蓝藻门和硅藻门在样的大,和金。
在游动物中,线虫在各个样的密度较大,轮虫类和橈足类密度低。
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37和1.85,浮游动物的H和D分别为1.03和1.46。
根据浮游生物情况和水体理化指,雷山髭蟾生活水体整体水质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类水质标准,营养程度为中营养型。
此次调查结果可为雷公山溪流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和浮游生物后续演替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雷山髭蟾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雷山髭蟾;水环境;浮游生物;水质状况中图分类号:Q9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20)10-023-05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连绵近千公里,总面积47333hm2,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叫中国特有种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仅分布于雷公山,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名录叫近些年因人类过度捕食,对生活环要,长等原因叫雷山髭蟾种降&自1973年被发现后,已有多位学者对雷山髭蟾的殖243、生态253、种问、保护233研究,对生活水体浮游生物和水质的相关研&浮游生物水生生系统中占有要地位&浮游物是级生者,对水环273&浮游动物水体的和物质的要,者水体的度,对评价水环质有要价值叫浮游生物可被评价水体度293&对雷山髭蟾生活水体的浮游生物和调,分析水体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流水环与保护和浮游生物后研,为雷山髭蟾的保护&1材料与方法1.1调查时间和采样点设置每年从10月份开始,雷山髭蟾雌雄个体陆续到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科合LH字[2017] 7177号);贵州省科技厅农45关项目(-科合支撑[2016(2586号);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项目(KA19002)作者简介:孟立霞(1980-),女,副教授,研究方S为渔4资源。
2021.36宿迁市域入河污染物总量分析及治理方案蔡 猛1 侯立刚2 许广东1 邱福琼1一、水环境存在问题1. 城区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江苏省宿迁市近几年对城区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力度逐年加大,但重点均集中在中运河、废黄河、西民便河等主要的干流河道,目前干流河道的入河排污口已大幅减少,虽然对河道水质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还存在一定水环境问题:(1)汇入干流河道的众多支流河道没有得到较好的整治,普遍存在大量的污水汇入。
(2)雨污合流未得到有效整治,部分废污水经雨水管网排入河道。
(3)城区河道整治重心以削减入河污染量为主,忽略了河道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造成水体自净能力偏低。
(4)城区内大部分河道通过水利工程人为控制,建设拦蓄坝使上游河水形成死水区,易造成水体藻类爆发甚至水华等水质恶化现象。
(5)城区内河道往往受到空气尘埃、废污水排放、垃圾倾倒等影响,河底部沉积了大量的污染物底泥,底泥中富集着有机物、重金属、氮磷等污染因子,并且缓慢向水体中释放,进一步细化不同地区、不同河流、不同水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
加快推进水量分配方案落地实施,探索开展跨省河湖水量调度工作,加强水量调度方案、年度水量分配方案或调度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完善水量调度协商机制,实施由流域统一组织各省共同实施的跨省河湖水量调度。
二是以生态流量管控为抓手,坚守水资源开发利用底线。
深入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组织制定淮河流域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确定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管理措施、监测预警机制和保障措施。
进一步健全生态流量监管体系,做好已建水工程生态流量复核,改善水工程生态流量泄放条件,提升河湖生态流量监测能力,建立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生态流量保障措施有效落地落实。
三是以强化用水定额执行为抓手,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切实发挥用水定额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刚性约束和导向作用,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继续推动流域各省用水定额体系建设,按照定额修订周期开展省级用水定额评估,提出评估意见并督促整改。
2010年江苏太湖蓝藻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案例田心如1,何浪2,李亚春1,谢小萍1,王伟丽1(1.江苏省气象台,南京 210008;2.江苏省气象局,南京 210008)摘要:2010年,江苏省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目标任务,在积极开展太湖蓝藻实地考察及太湖蓝藻暴发气象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太湖蓝藻卫星遥感监测预警服务、防控太湖蓝藻人工增雨作业、枯水期供水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太湖蓝藻防控决策气象服务等工作。
建立了多部门共享的太湖蓝藻监测信息服务网,实现了16个自动站、2个水质水文气象浮标站、遥感监测图像、蓝藻监测报告等综合监测数据的查询统计。
省气象台4月10日起开始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与气象专项服务工作,2010年制作发布太湖及周边地区气象监测预警日报206期、周报29期。
高度重视太湖蓝藻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针对首次蓝藻、分阶段蓝藻状况、较大面积蓝藻、盛夏高温对蓝藻的影响及人工增雨防控太湖蓝藻情况,及时向省政府和太湖办、环保厅等有关部门报送决策气象服务专报,为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部署太湖蓝藻防控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省、相关市政府领导8人次在我局的决策服务材料上批示。
4–11月,为了防控太湖蓝藻暴发,安全度夏,按照《江苏省防控太湖“湖泛”及蓝藻火箭人工增雨实施方案》,周密部署太湖人工增雨作业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太湖区域人工增雨作业30次,增雨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增雨量达5780万吨,为改善太湖水质、防控太湖“湖泛”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太湖蓝藻监测预警工作小组成员单位之一,我局与省环保厅、水利厅、太湖办等建立了合作协调机制,定期研讨相关问题,提高了太湖蓝藻气象服务质量。
优质气象服务为改善防控太湖蓝藻暴发、保护太湖生态水环境、保障太湖饮用水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关键词:太湖蓝藻;遥感监测;预警;服务1 太湖蓝藻监测预警工作针对2010年天气情况及太湖蓝藻变化快的特点,全省气象部门未雨绸缪,提前准备,从蓝藻尚未出现的冬季即着手开展太湖蓝藻监测预警工作,持续向省、市太湖办提供太湖蓝藻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定期提供太湖蓝藻监测预警日报周报、及时发布太湖蓝藻、太湖大风预警短信。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1、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实施地表水水质的自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及时、准确、有效是水质自动监测的技术特点,近年来,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许多国家地表水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环境保护部已在我国重要河流的干支流、重要支流汇入口及河流入海口、重要湖库湖体及环湖河流、国界河流及出入境河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等断面上建设了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控包括七大水系在内的63条河流,13座湖库的水质状况。
现有100个水站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85个托管站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其中:(1)位于河流上有83个水站,湖库17个;(2)位于国界或出入国境河流有6个,省界断面37个,入海口5个,其他42个。
目前还有36个水质自动站正在建设中,水站仪器设备更新项目也在实施中。
2、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仪器配置与运行方式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氨氮,湖泊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还包括总氮和总磷。
以后将选择部分点位进行挥发性有机物(VOCs)、生物毒性及叶绿素a试点工作。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频次一般采用每4小时采样分析一次。
每天各监测项目可以得到6个监测结果,可根据管理需要提高监测频次。
监测数据通过公网VPN方式传送到各水质自动站的托管站、省级监测中心站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为充分发挥已建成的100个国家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视和预警功能,经研究定于2009年7月1日在互联网上发布国家水站的实时监测数据。
每个水站的监测频次为每4小时一次,按0:00、4:00、8:00、12:00、16:00 20:00、24:00整点启动监测,发布数据为最近一次监测值。
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该文简略叙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几个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就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湖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以及三峡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改善长江流域水环境,提高长江水资源质量的对策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关键词:长江流域水环境对策一、流域概况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
干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i~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 余km。
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
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 2万,占流域面积的1. 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 m3。
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
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
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
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1、水污染问题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己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
2011年5月26日,主题为“城市公共安全的常态防范与突发应对”的第十二届城市管理世纪论坛(夏季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环境科学院、外经贸集团、《上海城市管理》杂志等的专家学者纷纷就现代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从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论述,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汇报、新闻晨报、东方网、上海科技报等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
论坛的演讲嘉宾就各自的研究专长,向与会者展示了大量的城市灾害的珍贵图片和相关成果,对综合城市各种灾害和诱因的减灾防灾,提出了科学管理、理性干预、及时预警等的防治策略。
这次论坛聚焦城市的公共安全,对诸多城市被动应对灾害的状况,提出和突出了构建良性运行、常态防范的Focus on Lifeline: Crisis-ridden City PublicSecurity and Emergency Response聚焦生命线:危机四伏的城市公共安全与突发应对文 \ 王震国 \ Wang Zhenguo \ 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本刊主编导读: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城市管理世纪论坛,聚焦城市的公共安全,对诸多城市被动应对灾害的状况,提出和突出了构建良性运行、常态运行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前瞻的理论探索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将城市的公共安全研究推向规避城市灾害的城市发展大背景中。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1.04.020——第十二届城市管理世纪论坛(夏季会议)综述关键词:城市管理;世纪论坛;抗灾减灾;应急机制体制机制问题,以前瞻的理论探索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将城市的公共安全研究推向规避城市灾害的城市发展大背景中。
归结起来,这次论坛嘉宾的演讲观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缺乏综合应急系统已导致严重的城市病,并成为城市发展的软肋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林伟明副总工程师在题为《现代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科学布局》的演讲中,归纳了当前特大城市所面临的城市安全问题,诸如土地资源匮乏、人口建筑密集、道路交通堵塞、绿化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严重、防灾能力薄弱,提出了开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等解决现代城市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并认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