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构建语言“支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了支架式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实践方法,并分析了支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文章也客观地分析了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讨论了支架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支架式教学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并展望了支架式教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中学英语教学、概念、特点、实践方法、影响、优势、局限性、案例分析、启示、发展、结论。
1. 引言1.1 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
支架式教学旨在提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支持和指导,使他们能够逐步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英语课堂中,支架式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词汇,以及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来促进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能力。
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通过建立学习框架和提供支持,支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有益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英语能力。
2. 正文2.1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灵活性:支架式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进行调整,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计划和资源支持。
2. 渐进性:支架式教学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使学生能够逐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英语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英语写作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近年来,“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以期为英语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视角和方法。
“支架”理论源于建筑领域,后被引入教育领域,特别是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写作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理论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引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即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本文首先对“支架”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接着,结合具体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分析“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在此基础上,探讨“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
对“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支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支架”理论,也被称为“脚手架”理论,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论。
该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临时的、支持性的学习框架,即“支架”,以帮助学生逐步攀升至更高的学习层次。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基础的语言知识出发,逐步建立起复杂的写作技能。
渐进性:支架的搭建是逐步进行的,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和提升。
这种渐进性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互动性:支架的搭建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英语具有工具和人文双重属性,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设计必须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学会先立本,探索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本才有道,抓住了学生,融入更好的教学模型,英语学习才会彰显其魅力,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学习程序,形成最优化的学习执行体系。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对大量的词汇和句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会走向极端,排斥阅读。
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引领,做好平衡设计和组织,提供学习思路和框架,挖掘支架式教学模式内涵,将其与英语阅读相融合,给学生带来丰富学习感知契机,生成更强劲的探研动能,触碰文本知识内核,攫取英语教学果实。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内涵解读支架式教学模式搭载崭新学习形式,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出来的。
支架是在建筑行业中起支撑作用的框架,将其运用到教育领域,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分解复杂概念,提供更有效信息支撑,让学生搭建起认知架构的过程。
这种教学模型以学习者为中心,与新课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搭建知识框架过程中,复杂深奥的知识得到分解,学习者获得了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
在感知、深剖中学习者顺利完成知识理解,思索问题的角度更丰富,能力得到很好锻炼,学习活动逐渐走向更深层次。
学习支架的呈现不是随意的,它是由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等诸多环节组成的。
在教学环节的助推下,课堂由浅层化向着深层化推进。
当学生逐渐触碰到知识内核后,思维活跃深度、认知能力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英语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猎取知识、拓宽眼界,形成语言感知的重要方法,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但同时阅读的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简单的线性教学思想,以支架式教学为参考,为英语阅读提供最优化、独创性的学习流程,构建学习支点。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助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1.创设主题情境,铺垫支架设计起点。
创设情境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初始阶段,也是课堂启动的助推剂。
2019年45期总第485期ENGLISH ON CAMPUS“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运用文/陈俊含一、英语写作课堂的现状与问题写作即是用笔来说话,是综合听说读等语言技能的升华,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种表达技能,也是考查语言学习者能否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输出的手段。
在英语学科的中考当中,书面表达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它与阅读模块同为甄别语言能力高低的分水岭。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被视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都倍感棘手的难题。
现今,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是事实,习作中词汇贫乏,句型单一,逻辑缺乏,中式英语等问题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一,部分教师忽视了写作课的循序渐进,认为写作就是简单的仿写,甚至直接提供范文让学生背诵,忽视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写作面前手足无措,无从下笔。
其二,学生的语言习得不得法,甚至不会融会贯通。
通过上课,他们只是被动地掌握了所谓重要的词汇与句型,有部分学生仅仅只是机械地背诵了教师提供的范文并在写作中直接生搬硬套,缺乏灵活使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英语教师应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培根亦说过“写作使人精确”,“精确”这一词即是对写作这项技能的要求,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需要以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做支撑并加以融会贯通。
这样的要求对于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地透过课堂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支架式”写作课堂的优势与教学步骤支架又称脚手架,在教学中用于描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效支持。
“支架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脚手架”,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 “支架式”教学理论引入英语写作课堂,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围绕课本每个单元的写作话题,整合与该话题相关的词、句、段,透过一系列的阅读输入、操练、仿写等活动,在课堂上逐步带领学生搭建起写作需要的“脚手架”,最后拆开“脚手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语言素材,利用写作这一途径表达自己的想法。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总第351期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学结构和教学设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支架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依靠外部提供的各种帮助进行学习。
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从中能够实现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
文章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支架模式开展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支架模式;课堂应用在以往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支架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评价,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一、开展提问教学,增强双向互动支架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增强课堂双向互动,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1“What ’s the matter ?”这节课时,学生需要掌握描述健康问题的词汇,根据别人的健康问题提出建议,形成关心他人身体健康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向学生提出关于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师用手捂住头扮演一位头疼的病人,让一名学生扮演医生询问自己的病情,这时学生就会用到本节课所学的“What ’s wrong ?”“What ’s wrong with you ?”等句型,询问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支架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场景:要上课了,教师精心准备了宏大的热身练习,刚刚一边备课一边想象着学生们跟着这些预设,瞬间进入角色——多么富有活力的课堂状态啊!上课铃响了,教师按预设鼓起勇气拿着一大堆道具包括一辆自行车走进教室。
教室里很沉默,于是,在没有“爆点”的开端中,那些道具一一地呈现了出来,在学生的无声中,结局自然也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在支架理论的书籍中有这样的描述支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为学习者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是学习者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
这种教学思想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辅助学习”的观点。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同时,在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理论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由此可知,我们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然后在教学互动中渗入支架意识设计教学步骤,为各个教学环节搭好支架,上面描述的课堂面貌完全可以改观。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这一理论常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一、在教学任务中选择熟悉的话题学生实际感兴趣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有感性认识的事物,如班级中的同学或自身的学习生活:二是大家都在谈论或在做的事情。
比如,在某课设置教学情景时。
我用了威廉王子和凯特的事迹。
由于今年4月他们童话般的婚礼广为人知,在屏幕上放映他俩的近照时,许多同学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不费吹灰之力就破冰成功,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只要充分发挥教学素材这些方面的特质,学生就会感兴趣,从而愿意接近,愿意去学。
就如同建房的选址,有时正确地选址(适当的话题),就更易令建房者(学生)激发建房的热情,从而使建房(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探讨“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与应用策略,以期为提升学生词汇习得效果与教师教学效能提供理论指导与实操建议。
支架式教学法(Scaffolding Instruction),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通过教师或其他更有经验的学习者提供临时性的支持与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超越其当前能力的任务,从而促进其知识建构与技能发展。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这一特定语境下,该方法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尤其对于应对词汇量大、词义复杂、用法多样的特点以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理解能力。
本文首先将对支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核心要素及其在教育领域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剖析,确保对其内涵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将细致梳理支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具体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分级呈现词汇难度、设计渐进式学习任务、实施动态化个体支持、运用情境化教学资源以及构建合作学习环境等。
这些策略将结合实例分析,展现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支架,助力学生有效记忆、理解和运用新词汇。
进一步,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对比分析支架式教学法与传统词汇教学方法的效果差异,以及其对学生词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预期的研究成果将揭示支架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词汇习得效率、增强词汇持久记忆、培养词汇自主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提出针对高中英语教师的实施建议,强调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调整支架设置,以实现教学方法的个性化与最优化。
同时,也将探讨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如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软件等,创新性地融入支架式教学理念,以提升词汇教学的互动性与智能化水平。
本研究不仅致力于理论层面剖析支架式教学法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在契合性,更着重于实践层面探索其有效应用路径与策略,旨在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兼具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深度融合,以期实现高中学生英语词汇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谈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摘要:针对以往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将支架教学法运用于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实践,体现阅读课堂的互动性、合作性、自主性和反思性。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支架模式的阅读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支架教学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一、引言《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含以听、说、读、写等技能为基础的语言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扩大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通过增加语言和语境的体验培养外语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黄源深,2006)。
以往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的问题,这种“梳理文章信息-语言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割裂语言、思维和文本的关系。
实际上英语课堂教学是语言交际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更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在支架教学中,阅读课堂的主动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文本、协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支架教学理论1.支架教学的定义。
支架理论是在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ZPD)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维果茨基(1978)认为,儿童的实际水平(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在成人指导或具有较强能力的同伴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是最近发展区。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Wood,Bruner&Ross(1976)等人提出“支架教学”理论,将支架这一概念从建筑行业引入教育活动中。
为使学习者从实际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需要在指导和合作中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这种帮助即支架。
支架式教学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摘要】本文试以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运用支架武教学法,以小组协作为手段,以任务为载体,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作了一点尝试。
【关键词】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课堂实例教后反思一、理论基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发源于西方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理论。
由于其对教育过程的科学解释和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快便对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的主导教育理论。
(一)社会性。
70年代末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受到维果斯基的强烈影响,强调知识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激起的,这种社会性的建构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从事持续的谈话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维果斯基(vygotsky)提出了一个中介作用的概念,专职学习个体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如父母、老师、同伴等在他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于是合作型学习、交互性学习应运而生。
,(二)设计情境性和真实性的任务。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校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根据自然情境来建立教学模式,设计情境性和真实性的任务,让学生自觉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主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机会,有学习者自己从中建构知识,并由此学会学习。
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刘学惠,2000)(三)三种教学方法的提出。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
以事例、问题为基础的称为抛锚式教学fanchored instruction);以学生自主观察为基础的称为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以教师为支架的称为支架式教学(se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模式(mesi)应南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构建语言“支架”
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教学模式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之后,为学生创造的概念框架,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将该模式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忽略了语言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没有形成一个不断丰富的授课过程。
就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构建语言“支架”进行探究,以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语言“支架”;构建
在建筑行业中,“支架”的含义是搭建“脚手架”用的支柱和木板,在英语教学当中,则是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概念性框架。
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以此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概念框架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并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当学习任务比较大时,由于难度较高,可将其进行分解,然后一步步深入地进行学习。
支架式教学模式包含预热、探讨、独立掌握三个环节,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起“脚手架”的作用的概念框架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是主
动者、合作者,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简化复杂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活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支架式教学应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一个概念框架,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因此,要事先将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分解之后的任务将有助于逐渐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例如,在“A better tomorrow”一课中,先通过字母游戏来引出主人公的名字,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long big short tall small heavy等形容词,并在黑板上画两把尺子,表现出longer和shorter以及本节课的句型结构:A is...比较级 than...B,不同长度尺子的对比就帮助学生将最底部的语言支架建立起来。
接着在黑板上画两个不同大小的圆球,并不断增强球的数量,呈现出bigger和smaller,以帮助学生不断巩固语言支架,并通过多种练习加强对语言的理解。
这种方式通过层层设计实现了从形容词的原级到比较级的过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为学生正确理解比较级搭建了平台。
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增强教师的语言示范性,并保证语言输入的高质量;通过语言重复的方式突出重点,以使学生把握学习的关键;语言的输入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整体水平,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适当增加输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输出。
二、创设真实语境,挖掘材料生活的契合点
在现代的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当中体验和理解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自然语言是在情境当中产生的,语言和活动受到情境的制约同时也是情境所引发的。
因此,语言交际活动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同化新学到的知识,从而使新的知识具有某种意义。
学习就是不断地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知识构架。
例如,在黑板上设置两只小猪玩跷跷板的情境图,通过对轻重的比较,可以很好地与比较级相结合,并且跷跷板作为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游戏,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三、提倡合作学习,共享语篇内容拓展点
小组讨论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表达个人意见,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并通过交流相互学习语言运用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讨论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
同时,通过多方面的交流还可以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误区进行纠正和引导。
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探寻新的构成要素,全方
位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
例如,教师可将课文中不同的角色分配到每个合作小组,小组进行表演,并相互提问和交流,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并建立起语篇实体,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使英语的学习达到滚雪球的效果,不断建立语篇。
四、开展激励评价,找准语言能力提升点
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的评价,评价应与学习探索过程融为一体,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表露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在学生表演完之后,教师及时对小组进行评价,并将为最佳表演者画一个卡通形象,然后让学生想象并画出他将来的形象,并将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
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为学生搭建一个乐于表达的平台,不仅用所学的英语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语言“支架”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提升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巧妙采取措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使学生能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实现独立自主
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何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赵宁.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的探究
[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