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46
高二哲学第一课复习题1.爱恩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这表明A.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说明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的指导③具体科学随哲学发展而发展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
这说明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决定具体科学的发展C.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影响 D.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4.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加强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
这种观点体现了()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方法论体现世界观5.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
这段材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6.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②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要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7.下列说法是世界观的是A.闻鸡起舞 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太阳东升西落8.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9.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
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导向(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王建中
权威解读(从哲学与生活)必修4(人教版)摘录:
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有一次,司马光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其中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大缸里,水缸很大,水又多,没有人搬得动。
司马光急中生智,拾起一块石头将缸砸破,把那个小孩救了出来。
.
司马光的这种救人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用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砸坏造成了损失,也不好。
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情?
思考提示
本题是让学生学会从事实出发,全面看问题,锻炼灵活思维的品质。
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争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
(教师可运用“从实际出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全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等观点进行点评,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
2.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只要学好数理化、外语和电脑,就可以立足未来世界,学不学哲学无所谓。
请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思考提示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学习数理化,学好新兴学科,并要终身学习,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哲学是从具体学科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般道理,为学习和运用数理化及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任何时代学习哲学
都很有必要。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1.2.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难点〗⑴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⑵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⑶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理解:①意识的概念。
②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通过对意识的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的概括,让学生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⑴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⑵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重点解决办法】1、“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第一,它是理解本框题中心观点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障碍。
由于学生易把 "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因此,从直观上找 "鬼神"、"抽象思维"和"未来"等同的客观事物,这当然找不到。
第二,认清宗教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义,克服有神论。
讲解时,可通过课本书-P,。
的小体字,以学生已有的体验为基础,说明"宗教"可抓住"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象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
从而理解"反映"的含义。
应主要分析为什么是 "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揭示宗教本质。
后两句的教学可参考后面的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1课第一框《追求智慧
的学问》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追求智慧的学问》讲述了什么是哲学这一基本问题。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哲学的起源”、“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哲学的含义、起源,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懂得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起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哲学是“爱智慧”,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教人学会如何思维。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探究哲学是什么的基本问题,树立唯物主义观念,坚持。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也就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这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马克思: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高一第一课哲学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第一课中,我们开始接触哲学这门学科。
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成长过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一第一课的哲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哲学的定义和特点哲学是对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学科。
它通过探讨基本问题、追求真理和智慧,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的方法和逻辑。
1. 定义:哲学可以定义为对存在、知识、道德、价值和宇宙等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2. 特点:哲学是超越日常生活和科学的知识领域,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分为多个具体的分支学科,每个分支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 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在的性质,关注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等。
2. 知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度,关注问题是“什么是知识”、“如何获取知识”等。
3. 伦理学:研究道德的规范和价值,关注问题是“什么是善”、“如何行善”等。
4. 形而上学:研究宇宙和存在的根本问题,关注问题是“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存在有目的吗”等。
5. 逻辑学:研究正确思维和推理的规则,关注问题是“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什么是合乎逻辑的思考”等。
三、哲学的核心思想家和学派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思想家和学派的贡献,他们的理论和观点对于哲学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1. 柏拉图:柏拉图强调理念和形式的世界,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中,这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注重实证和观察,提出了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重要理论,对近代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 孔子: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和理念,强调道德和人伦的重要性,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康德:康德主张人类思维的自主性和道德的客观性,他的理论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哲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对于个人成长和思维方式的指导。
哲学常识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1.如何准确的理解哲学?①哲学不是各门学科的总和,而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哲学也不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如何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①从定义上看,物资是指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从属性上看,它的根本属性是运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和无限性等。
运动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③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看,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可以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
但是,意识离不开物质,因为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从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上看,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它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一样吗?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在于:客观实在是对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与概括,它不含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现象,也可以指具体的精神现象。
联系是: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4。
人脑就一定有意识吗?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要有意识必须要有人脑。
但有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比如,“狼孩”、“豹孩”虽为人所生,但由于长期脱离社会,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故而也就不会产生意识。
5.如何正确把握意识的反作用?①意识的反作用不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物质引起物质的改变,而是指用意识指导实践,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
②不是所有的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意识分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同于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意识的反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包含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