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们是邻居》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1.25 KB
- 文档页数:2
●我们是邻居【活动目的】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在周围社会重要的作用。
2、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与邻居和睦相处,并且知道怎样与邻居和睦相处。
二、基本能力:1、通过讲述自己家与邻居家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的事情,能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2、通过小组合作将教材中列举的几种与邻居相处的情景表演出来,并从中初步学会应怎样与邻居和睦相处。
三、情感目标:懂得要搞好与邻居的关系,应先从自己做起,只接受别人的帮助、谅解、谦让,自己不付出是不行的,只有做?投桃报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做到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谦让,才能与邻居和睦相处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怎样与邻居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远亲不如近邻"真正含义。
2、懂得搞好邻里关系不仅使每个家庭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的需求。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出示情境一歌谣]独自在家要注意,防火防盗防煤气,遇事别慌想注意,有火情拨119,遇匪徒打110,危重病人120,还有邻居能帮你,胆大心细没问题。
过渡:爸爸妈妈不在家时,有困难能及时帮助你的,大都是邻居,可见邻居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庭与邻居》。
板书课题:第三课《家庭与邻居》二、新课部分:1、"远亲不如近邻"(1)、[出示情境二]问:这两幅图反映了什么情况?(第一幅图反映了在农村,邻居们帮助一家盖房。
第二幅图反映了在城市中,一个阿姨在浇花的时候不小心,水从楼上流下来,滴在邻居爷爷头上,产生了不愉快。
)师小结:在农村邻里之间的联系很经常、很广泛,比如互相帮助播种、收割;相互借用农具等等从生活到生产,关系很密切。
在城市住在平房的家庭之间,联系也很密切;住在楼房的家庭,虽然他们都自成单元门户,但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如果关系处理得好真能够亲如一家呢。
教学反思1.《左邻右舍》教学反思: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培育,在提高培育中生活。
通过图片出示,再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和感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友好地与邻居相处。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浅显易懂,因此交流学习的进程中热情高,潜力大,效果好有利于教学目标。
2.《理解与尊重》教学反思: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在知道彼此尊重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将学生分组进行排演和演出,对课文中的实例进行选题,然后在演出进程中明理升华。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认真和邻居和睦相处,学会理解他人,钱让他人,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帮忙,达到道德性为目标。
3.《邻居有难我帮忙》教学反思:在教学进程学习中本课要求学生成立友好和睦的邻里关系,既有利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同时对友邻、对社会都有极大的影响。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作为教材以儿童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图片来讲明邻居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使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引导学生慢慢成为有爱心的人,当自己身旁有人需要帮忙的时候,愿意力所能及的关爱他人。
4.《身旁的规则》教学反思:在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规则来源于咱们生活中,怎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规则的概念呢?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通过丰硕多彩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让学生总结出要想让游戏顺利地进行,必需讲规则。
这样处置,将生活实际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学生印象深刻。
然后我牢牢围绕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将规则明朗化,细致化。
潜移默化的使规则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头。
理解游戏中规则的必要性,学会制定游戏规则。
增强了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反思:在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引出规则→了解规则→寻觅规则→制定规则→拓展规则”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
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我有好邻居》说课稿灵武市崇兴小学亢红利教材分析:课题《我有好邻居》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我们是邻居》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公共生活讲道德》,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公正合理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做个有文明有教养的人。
本课题《我们是邻居》教材设有三个内容:《我有好邻居》、《让墙三尺又何妨》、《我们的邻里公约》。
这一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要与邻里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其层次为:首先交流自家与邻居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为邻里和睦相处提出自己的建议;制定邻里公约,共同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个教学内容《我有好邻居》。
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与邻居和睦相处?学会如何与邻居和睦相处?使学生懂得邻居之间和睦相处,不仅关系到左邻右舍各家的生活,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学习邻里之间相处的常识,做个好邻居。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向父母、长辈调查与邻居相处的故事,初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说明问题的简单能力。
在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懂得邻里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这样不仅大家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教学重点:学会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邻里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这样不仅大家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到邻居之间和睦相处。
品德与社会我和邻居教案品德与社会我和邻居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邻里和睦相处可以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帮助,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能力目标能够理解邻里之间应该保持友好平等的关系。
要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做到与邻里友好相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爱护家庭周边的环境。
教学建议1.远亲不如近邻、(1)教材是从“我和邻居李大爷亲如一家”的故事展开的。
李大爷退休在家,主动担任了大院的管理员工作,每天都为邻里做些服务工作,深受大家的尊敬。
有一天小明的父母没有下班,小明突然肚子疼得特别厉害。
李大爷听说后忙带着小明去医院检查。
小明的母亲回来后,十分感谢李大爷。
小明家和李大爷真是亲如一家人。
(2)建议教师围绕这个故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3)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大家讲一些邻里互相帮助的故事,也可让同学们讲一讲这些方面的故事和事例。
(4)邻里之间要为邻居多想,互相体谅,互相帮助。
为了建立友好睦邻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维护和增进邻居之间的和睦尽一份力量。
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与邻居的关系是怎样处理的?例如,我家和邻居相处得很好,我家和邻居没有来往,我家和邻居井水不犯河水,我家和邻居谁也不理谁等。
(5)教师可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是属于哪一种情况,然后找找原因。
教材中的案例只是从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如帮助盖房等方面给以提示。
实际生活中,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如做饭时突然没有盐了,向邻居借一点儿;修理东西时,自家工具少,向邻居借工具使用等等。
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对于小学生来说,为了邻里的和睦,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楼道,帮邻居老奶奶拿东西等。
(6)怎样指导儿童与邻里相处?建议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调查,列举出正确与错误的事例,展开讨论。
如尊重邻居,见面要主动打招呼、问候,主动为阿姨、叔叔让路等。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我有好邻居》说课稿教材分析:课题《我有好邻居》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我们是邻居》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公共生活讲道德》,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公正合理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做个有文明有教养的人。
本课题《我们是邻居》教材设有三个内容:《我有好邻居》、《让墙三尺又何妨》、《我们的邻里公约》。
这个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要与邻里和睦相处,互相协助,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其层次为:首先交流自家与邻居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为邻里和睦相处提出自己的建议;制定邻里公约,共同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个教学内容《我有好邻居》。
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与邻居和睦相处?学会如何与邻居和睦相处?使学生懂得邻居之间和睦相处,不但关系到左邻右舍各家的生活,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协助、互相谦让;学习邻里之间相处的常识,做个好邻居。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的亲自经历或是向父母、长辈调查与邻居相处的故事,初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说明问题的简单水平。
在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邻居和睦相处,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懂得邻里和睦相处能够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协助,这样不但大家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教学重点:学会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协助、互相谦让;懂得邻里和睦相处能够使每一个家庭得到协助,这样不但大家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到邻居之间和睦相处。
《我们是邻居》教学反思
“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的古训,搞好邻居关系,大家互相关心、爱护、帮助,这会让我们的生活安定,心情欢愉。
这节课内容浅薄,而且每个人都有邻居,我便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说一说,你和邻居间的故事。
大家众说纷纭,有孩子说:“以前父母在外打工,就我和爷爷在家,到庄稼收获的时候,邻居就来帮我们收割。
我眼睛看不见,到外面去走的时候,邻居也会主动牵我,怕我摔倒。
”还有的孩子说:“一次父母没在家,邻居让我在他家写作业……”
通过许多事例的叙述,同学们都感受到:每个人都要学会关爱他人,和邻居搞好关系,这样一定能让我们感到心情舒畅,生活美满!下面就来说说我的一些教后感:
1、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本,回归生活。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邻居和邻里关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培养,在提高培养中生活。
通过图片出示,再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和感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怎样友情地与邻居相处。
2、根据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用的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调查、等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主题的设计中,我提前布置学生调查的任务,学生调查:与邻居之间发生过的难忘的、欢愉的事;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
并进行简单指导。
3、拓展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下品德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漠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因此,今后我再设计践行活动,可以“创设邻居节”、评选最佳邻居等等;还可以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结合“中国汶川大地震”让学生懂得互相帮助,邻国遇到了灾难我们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相信这样的学习活动,一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弘扬人文精神,还培养儿童的社会填塞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从而感受到无尽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