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柏拉图哲学与荣格原型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 格式:pdf
- 大小:94.32 KB
- 文档页数:1
柏拉图的四个思想主张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一位,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四个思想主张:1、柏拉图认为美是相对的、柏拉图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人们不能把一个事物孤立的拿出来看,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
2、在柏拉图哲学当中明细提出将宇宙间的原则及道理都要看成一致普遍性,不仅仅将理念世界呈现在众人的面前,还一一的描述出当时的希腊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缺点,人们接受哲学观点后,将误解点明。
3、柏拉图提出理想国和哲学王思想。
4、柏拉图哲学中分别将理念及事物区分,以往的哲学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柏拉图敏锐的抓住了这个区别,哲学方面主要分成一为批判,二为两重,三为回忆。
柏拉图的着作:1、《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它成于作者壮年,震古铄今,影响深远,不仅是作者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折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着对话二十五篇。
他坚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
书中论及正义、国家、财产、幸福、哲学家、真理、认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两千余年来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2、《智者》:柏拉图最深刻的对话录之一。
该书是柏拉图晚期的作品。
该书是一篇对话体哲学着作,它反映了晚期柏拉图存在论、知识论和语言哲学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会饮篇》:柏拉图式爱情的源头。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着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
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柏拉图的理念说、灵感说柏拉图的理念说、灵感说。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资料搜集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
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
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
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
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
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他的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对于真理、智慧和意义的理解,它的核心是对于真实的世界的一个猜想。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由永恒的理念和变化多端的现象组成的。
他将真理和智慧看作是可得到的理念,而现象只是理念的阴影或者表现。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天堂的理念是完美的,而物质的世界则是有瑕疵的。
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理念,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智慧。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理念是永恒的。
这意味着理念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它们不存在于物质的世界中。
二是理念是完美的。
因为理念是在天堂的存在,所以它们是不受任何瑕疵的。
它们是比现象更为真实和美好的。
三是现象是理念的影子。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是对于真实的物质世界的模型。
现象只是它们的表现和影子,不是真正的实体。
四是理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认识应该从理念中开始。
只有通过理念,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五是理念具有层级关系。
柏拉图认为,存在很多个不同的理念,它们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层级关系。
每个更高层次的理念都包含着之前所有较低层次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来的哲学、宗教、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更加基础和纯粹的基础,同时也为人类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启迪和指导。
例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都受到了柏拉图的思想启示。
在科学方面,柏拉图的理念论为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哲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哲学体系。
它对于理解真理、智慧和人类存在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性,它是理智的对象。
“理念”阴性是idea,中性是eidos,来自动词“看”,变成名词后就引申为“看到的形(型)相”。
“理念”(Ieda)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Form)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理念”具有以下特征:▪1、本原性: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感性的个别事物是它的摹本。
▪2、超感性:理念只能为理性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
▪5、客观性:理念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真实性: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虽是可感知的,却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是真实的存在。
▪7、完善性和目的性:《斐多》里“相等”的理念。
▪8、单一性和多数性:同类事物只有一个理念,不同类型事物有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理念。
▪9、等级性:具体事物的理念-关系的理念-性质的理念-数学理念、伦理理念、政治理念-善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完备的体系,其影响至今犹存。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Whitehead)说,全部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注脚。
海德格尔也明确地说,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
这些断言以夸张的方式强调了一个事实:柏拉图关于哲学对象、性质和方法的思想已成为西方哲学的普遍特征。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特征:▪1、以“分离学说”为特征的实在论: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理智和感觉;普遍和个别;本质和现象;知识和意见。
▪2、以“善”为最高原则的本原观:善不仅是伦理目标和原则,还是统摄万物的终极原因和解释原则。
▪3、以灵魂为核心的人性论:人的生命活动、认识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取决于灵魂本身的性质和构造。
这种灵魂观的要义是贬低身体、崇尚理性以及强调灵魂的独立存在。
▪4、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道德实践:柏拉图主义者把道德实践当作灵魂对善的狂热追求,这种追求要求思辨和情感两方面全身心的投入,摆脱肉体的束缚,达到迷狂境界。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
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
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
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
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
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
“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
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
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批评》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1)一、名词解释 (1)二、填空题 (1)三、辨析题 (2)四、简答题 (2)五、论述题 (2)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 (2)【参考答案】 (7)一、名词解释 (7)二、填空题 (11)三、辨析题 (12)四、简答题 (14)五、论述题 (17)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 (17)《批评》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题库】一、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集体无意识原型文学性陌生化意图谬见感受缪见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延异播撒踪迹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含读者二、填空题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著名的“三要素”说。
精神分析学派将心理结构分为和两大部分。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格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弗雷泽在《金枝》中将“交感巫术”分为和两种基本形式。
荣格将原型分为两类:和。
弗莱把神话归纳为种叙事形式。
瑞恰兹认为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语言是“感情性的”。
认为“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
”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
“耶鲁四人帮”指的是、、和。
巴尔特在分析《萨拉金》时设定的五种代码分别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形态指的是和。
三、辨析题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索绪尔的“组合”和“聚合”索绪尔的“历时”和“共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天使”与“妖妇”四、简答题戈德曼的“有意义的结构”马歇雷的“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原型批评的主要理论特征新批评的“细读法”罗兰·巴尔特的“作者的死亡”西苏的“身体写作”五、论述题论述社会学批评中的意识形态批评论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学批评特色论述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形式观论述英美新批评倡导的文学“内部研究”论述女性主义的“双声话语”论述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追源溯流”法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知人论世”法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意象批评”法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1、试运用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解读《蒹葭》。
柏拉图哲学的思想演变及其影响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是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
该学派在希腊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可以追溯到现代哲学。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属于理性主义哲学,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知识论等等。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详细探讨柏拉图哲学的思想演变及其影响。
柏拉图的思想演变柏拉图的思想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晚期阶段。
在他的思想演变过程中,他对世界观、人性观以及对神的认识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早期阶段在早期阶段,柏拉图受到了西塞罗的影响,主张借助语言和文学来探究哲学问题。
他的早期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苏格拉底的崇拜以及他对政治的参与。
柏拉图曾试图加入柏拉图因高地政治团队,但是他在政治层面上的失败促使他开始反思。
他认为政治制度的失败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还涉及到人性的问题。
中期阶段在中期阶段,柏拉图受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巴门尼德学派的影响。
他开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对形而上学和知识论的探讨。
他利用形式的概念来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路,认为物质世界本质上是不完美的,而真正完美的存在于形式中。
他认为形式是理性的、唯一的,而物质是感性的、多变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掌握形式的本质来认识世界。
晚期阶段在晚期阶段,柏拉图开始注重伦理学问题。
他认为生命周期的终结符不能只停留在人缺陷里的机械或生理上,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方面的完善和提升。
他主张的是人应该通过道德修养来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他的晚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创作的对话录,例如《国家篇》,《法律篇》和《饮宴篇》。
柏拉图哲学的影响柏拉图哲学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柏拉图哲学主要影响了亚里士多德、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
尼采经常引用柏拉图的理念和思想来解释自己的哲学观点。
海德格尔也对柏拉图的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通过解释柏拉图的思想来改变当代哲学的发展方向。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根据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思想特征,将柏拉图的作品分类如下:苏格拉底时期:《申辩篇》、《克力同篇》过渡期:《曼诺篇》、《高尔吉亚篇》、《克拉底鲁》成熟期:《会饮篇》、《理想国》晚期:《巴门尼德篇》、《智者篇》、《法律篇》1 理念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因此被称为“理念论”。
1.1 理念论的渊源“理念“这个概念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其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1.2 理念论的核心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本义指“看见的东西”,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理念的基本特征是普遍性和分离性。
1.普遍性。
理念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2.分离性。
指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可感世界,理念的总体则是可知世界。
由此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解释理念如何派生事物。
a.分有说: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b.摹仿说:造物主是根据理念为原型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1.3 理念的本体论意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1.4 理念论的意义柏拉图通过对理念论的阐发,明确区分了事物与理念的区别,认识到普遍性的共相对于知识的重要性。
而理念论的局限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
2 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他对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进行了某种综合,认为可感世界中的现象既存在又不存在,可知世界中的理念永恒不变。
亏
略论柏拉图哲学与荣格原型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岳文佳辽宁大学文学院
摘要:“原型”是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具有多层含义。“原型”一词并非空穴来风,在荣格提出之
前,原型一词就巳存在。具体来说,柏拉图的“理式说 、“灵感说 及“模式说”与原型理论都有着直接的或者间接
的关系,但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与所指又与之前的原型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荣格;柏拉图;原型
一
、
柏拉图的哲学与荣格的原型理论联系
柏拉图的“理式说”,即理式论,是其观点的理论 基石,他的有关文艺的基本主张,都是由此派生出来 的。柏拉图在《理想国》卷10中说:“床不是有三种 吗?第一种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创造的, 因此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是木匠制造的,第三种 是画家制造的。”在柏拉图看来,第一种床是床之所以 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念。第二中床是木匠依床的理念制 造的,第三种则是画家模仿个别的床所画的,不具有 普遍性。由此,柏拉图得出结论,艺术模仿现实,现 实模仿理式;它们必须依存于理式,不能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艺术模仿现实,现实模仿理式;它们必须依 存于理式,不能独立存在。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现 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它们的关 系不是平等的,理式是原型的根本,是永驻不变的真 实体,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是通过理式这个中介物质 来获得联系的。 柏拉图理式的这种中介性内涵给了荣格启示。荣格 说“在意识的心灵之下存在着一个心灵结构,它是在漫 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积累的祖先经验的储存库。而且, 它是先于个体的后天意识经验就存在的,并可以脱离意 识经验”,在人类的精神中有种基本的无意识倾向,这一 无意识特征作为一种预先形成的先天因素,且作为一种 机能倾向显现出来。荣格把这种先天形成的结构因素称 为原型。荣格受柏拉图的启发,把原型理解为是形成观 念的一种预先性潜能,这种潜能把个人经验引向某个方 向,产生相同或类似的神话观念的东西。 柏拉图的“灵感说”与荣格的原型理论也有联系。 在《斐诺德》篇中,苏格拉底说到:“别做声,听我说! 这地方像是神圣的境界!所以在我诵读之中,若是我有 时像有神灵凭附着,就别惊怪,我现在所诵的字句就激 昂的差不多像酒神歌了。”他认为,灵感是不朽的灵魂从 前生带来的回忆,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的, 使诗人或艺术家进入迷狂状态,进行创作,诗歌是神灵 的意志的表达,就将神的诏令传给了大众。在柏拉图看 来诗歌都是神凭附人所发的诏令。柏拉图的这种观点与 荣格关于原型的解释也是一致的。荣格说,“集体无意识 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 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在荣格看 来,集体无意识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他不是个人后天获 得的个别的、特殊的经验,而是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经验。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因此,原型说到底也是来源 于一种最初的遗传,这与柏拉图的灵感来源与神灵有极 大的相似之处。 “原型”理论涉及一种重要的术语是“模型”,认为 ・196・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bfwxbib@163.tom 原型是事物的原始模型。关于“模型”在柏拉图的著作 中有很多中含义,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种,第一,指
画家雕刻家进行创作时的模特儿。第二,是指理想、标
准、神圣的范例或模仿的原型。第三,指先例,例子。
柏拉图的原型概念存在并服从于于它的整个哲学体系。
在荣格那里,荣格认为原型是作家创作的依据,所有的
文学作品中形象,都是源于最初的原型概念。“原型”这
一
概念在荣格这里也是指的事物的最初样本,其受柏拉
图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二、柏拉图的哲学与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区别
诚然,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与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很大
的联系。但荣格基于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建立了“自
主精神”原则的基础上的心理理论,借用了传统的原型
术语,沿用了柏拉图关于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
思维模式,但却有意地扭转了柏拉图以来关于原型解释
的方向。
首先,研究的领域不同。柏拉图的研究仅是从认识
论上对意识领域有关范式的阐述。“理式”是认识的中介。
荣格的“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不仅作为
中介存在着,还是可感的万物之摹本和原始模型。荣格
原型的关键在于它不是一般的探索宇宙的本体和原型,
而是试图探索精神的本体和原型;不是说明事物的现象
与理念、原型的关系,主要探讨人的精神结构和人的心
灵世界,探讨人的“先天”精神与后天行为的关系,特
别是无意识现象。所以,荣格的原型的罗辑起点是关于
人的精神本体,他的原型是精神性的,心理的原型,即
探讨心理方面的最初的“原始模式”。
其次,“原型”关注的是人的精神领域,强调原型与
人的精神现象的中的感性方面的关系。柏拉图的理念论
强调的更多是理性方面,他的特点就是原型的进一步被
理想化、抽象化。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文中
说”它把本能隐藏在理想的斗篷下,并把原型转变为理
念。在这样的伪装下,原型基本上已经无法辨认。”荣格
反对将原型过度理性化、抽象化,目的是要“恢复”和
重试原型的感性内容,使知觉的原始模式重现,从而为
人的非理性找到应有的位置。荣格重新阐述了原型的含
义,为建立有“灵魂的”心理学找到了依据。可见,从
原型概念的产生到荣格心理分析学的出现,发生了从哲
学向侧重心理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
出版社,2oo8.
[2]冯川.荣格文集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