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粮价情况及对2009年走势的判断
- 格式:pdf
- 大小:169.71 KB
- 文档页数:2
2009年国际市场粮价继续下行中国信息报/2009年/3月/19日/第008版统计导刊/读数2009年国际市场粮价继续下行我国要重点加强价格预警和风险防范王金萍吕璐2008年,在世界能源价格大涨大落、投机资金由进转出以及美元币值由贬转升等因素的作用下,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经历了从大涨到大跌的过程。
展望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增速还将继续放缓,世界粮食需求将持续下降并带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继续下跌。
粮价下跌对我国有利有弊,需加强粮食安全监测,加大粮食收购和储存规模,建立粮价关联机制。
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呈现大涨一大跌态势,但总体有所上涨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食价格在粮食即期需求旺盛和预期需求看涨双重拉动下持续大幅上涨。
下半年,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投机资金撤离国际初级品市场的作用下,世界粮食价格持续大幅下跌。
全年来看,世界粮食价格呈现大涨-大跌态势,但总体有所上涨。
全年来看,2008年国际市场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价格均有所上涨,小麦(美国产,硬红冬麦)、玉米、大米(泰国产,5%碎粒)、大豆和高粱年内平均价格分别达到326美元/吨、223.1美元/吨、650.1美元/吨、532美元/吨和207.8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27.8%、36.3%、99.2%、36.1%和27.7%,与上年相比,大米和玉米的价格涨幅分别提高了92.1和2个百分点,大豆、小麦和高粱的价格涨幅分别下降了6.8个、5.1个和4.6个百分点。
2008年粮食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49.1%,涨幅比上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2008年12月,国际市场粮食平均价格为206.5美元/吨,比年初小幅上涨了7.1%。
从各粮食作物品种来看,小麦、高粱、大豆和玉米价格分别为325.1美元/吨、138.6美元/吨、360美元/吨和1583美元/吨,分别比年初下跌了36.7%、34.8%、33.5%和23.4%;大米为5313美元/吨,比年初上涨了41.5%。
2008年到2010年中国GDP、CPI、PPI走势及分析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PPI:指数即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1991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走势图1992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走势图2008年11月到2010年10月CPI和PPI走势图具体分析:2008年: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全年增速9.0%。
全年CPI增幅为5.9%,PPI增幅为6.9%。
2008年主要调控分析:2008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车”般的巨大波动。
同时,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也让持续了五年两位数高增长的世界最大新兴市场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压力。
与此同时,决策层密切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审慎而灵活地实施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到9月的“保增长”,以及11月的“保增长、扩内需”,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基调被完善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需求下降,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
2007年国际贸易的实际增长率为5.5%,大大低于上年8.5%的增速。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大并蔓延,给2008年和2009年的国际贸易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预计2008年的国际贸易实际增长率在4.5%左右,2009年的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2008年下半年美国信贷危机的扩大,将对2008年乃至2009年的国际贸易产生很大影响,国际贸易增速将持续放缓。
预计2008年国际贸易实际增长4.5%左右,名义贸易增长12%左右。
由于美国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样存在着对资源类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美元汇率等问题的担忧,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步伐将继续放缓。
一、2007年国际贸易形势回顾受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高涨,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国际贸易名义增长率为15%,贸易额达到13.57万亿美元。
但由于贸易额的增长主要源于出口价格的上涨(9.4%),因此,2007年国际贸易实际增长率(贸易量)仅为5.5%,低于上年8.5%的增速,略低于我们上年6%的增长预期。
2007年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据统计,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超过发达国家(13.6%),增长率达到16.8%。
特别是东亚地区表现不凡,增长17.2%,出口额达到3.3万亿美元,对世界出口增长的贡献度为24.7%。
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2007年中国贸易增长显著,创下连续6年增长超过20%的纪录。
2007年中国出口增长25.7%,达到1.2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第三,机械机器出口增长迅速。
占世界贸易40.7%的机械机器出口增长13.0%,达到5.6万亿美元。
其中,运输机械增长16.9%,出口额超过1.5万亿美元。
形式与政策1.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百姓关注,世界瞩目。
为了使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有必要给大家回顾一下2008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同时讲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政策与措施,运行结果怎样,2009年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等。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使我国经济发展经受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
1.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2.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出口明显萎缩。
2008年前9个月,我国出口增速较2007年同期下滑了4.9%。
10月份急转直下,特别是11月份出口较2007年同期已出现“负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到了6.8%。
原因在于国外订单减少、出口退税减少。
部分中小企业已经破产倒闭,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
3.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需求明显减少,当前,约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还有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近100万往届未就业大学生正在寻找工作,一批批创纪录的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4. 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
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5.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008年国际粮价情况及2009年走势分析2008年,受全球粮食供需关系紧张和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全年总体水平仍较2007年大幅上涨。
2009年,国际粮食市场供需紧张关系将有明显改善,粮食产量、库存量都有较大增加,预计国际粮价将呈偏弱走势。
一、2008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情况2008年,国际粮价先扬后降,总体水平仍较2007年有较大提高。
上半年,国际粮价延续2007年涨势,7月份开始,小麦、玉米、大米价格波动回落,特别是7月、9月、10月出现大幅下降,年底跌势有所趋缓。
12月份,现货、期货平均价格比2007年12月分别下降了18%、37%,除大米价格仍高于年初水平外,小麦、玉米价格回落至2007年三季度水平。
2008年,粮食现货、期货平均价格分别比2007年上涨25%、30%。
小麦价格先升后降。
2008年前三个月,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持续上升,3月份小麦现货价格达到470美元/吨的历史最高价,4月份开始波动回落,其中4月、7月、9月、10月降幅较大。
12月份,小麦现货(美国海湾硬麦FOB价)、期货(芝加哥软红冬小麦期货价)分别为230美元/吨、198美元/吨,相当于2007年7月份左右水平,比2007年12月分别下降了38%、41%。
1-12月,小麦现货、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333美元/吨、293美元/吨,比2007年分别上涨27%、25%。
玉米价格冲高回落。
上半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呈持续上升态势,6月份玉米现货价格达到290美元/吨的历史最高价,7月、8月、10月出现大幅下降,年底有所企稳。
12月份,玉米现货(美国海湾玉米FOB价)、期货(芝加哥玉米期货价)分别为159美元/吨、144美元/吨,相当于2007年10月份水平,比2007年12月份下降13%、14%。
1-12月,玉米现货、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223美元/吨、208美元/吨,比2007年分别上涨36%、41%。
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后大幅下跌。
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2008年预测作者:朱险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03期一、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情况2007年,国际市场粮价波动上涨,尤其是下半年出现连续大幅上升。
小麦价格先稳后升,涨势突出。
2007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走势稳定,下半年除10月份出现小幅回落外,各月出现较大幅度上涨,12月19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软红冬小麦创下358美元/吨的历史最高价。
12月,美国海湾硬麦FOB价、芝加哥软红冬小麦期货价分别为329.2美元/吨、292美元/吨,同比上涨78.5%、86.2%;2007年,美国海湾硬麦FOB价、芝加哥软红冬小麦期货价分别为每吨262美元、234美元,同比上涨35%和58.5%。
玉米价格先降后升。
2007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在上年底的高位波动中有所走低,下半年出现连续上涨。
12月,美国海湾玉米FOB价、芝加哥玉米期货价分别为184美元/吨、167美元/吨,同比上涨13.6%、14%;2007年,美国海湾玉米FOB价、芝加哥玉米期货价分别为每吨163美元、147美元,同比上涨34%和43%。
大米价格呈稳步上涨走势。
2007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稳步上扬,期货价格涨幅较大。
12月份,泰国大米(含碎25%)、芝加哥交易所糙米期货价格分别为353美元/吨、393美元/吨,同比上升32%、85%;2007年泰国大米(含碎25%)、芝加哥交易所糙米期货价格分别为304美元/吨、249美元/吨,同比上升12%、26%。
二、2008年国际粮价走势分析2007年5月份以来,美国农业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谷物理事会等世界粮食机构普遍预计2007/08年度小麦、大米产量低于消费量,库存大幅下降,供需形势偏紧,成为影响小麦、大米上涨的主要因素,而生物燃料需求强劲以及9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是拉动玉米价格上升的主要动力。
2007/08年度世界粮食供需偏紧,美国农业部12月份报告预测认为,2007/08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仅4.28%达20.8亿吨,消费量将增长2.5%,达到约21亿吨,全球小麦、大米产量均低于消费量;2008/09年度全球产量增长仍不容乐观,但需求仍然强劲,国际谷物理事会认为2008年全球谷物库存将继续下降至35年来的最低水平,全球谷物库存对用量比下降至15.2%,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