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转型时期权力腐败的伦理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目录内容提要 (2)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3)二、当前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 (4)三、总结 (6)参考文献 (7)内容提要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自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学习,使我加深理解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也使我懂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坚持反腐败斗争。
关键词:腐败现象,监督教育,政府。
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遏制腐败的对策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
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象的真正遏制。
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此外,一般象的真正遏制。
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此外,一般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
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几种错误思潮的理论思考作者:吕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吕俊(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当前在反腐败斗争过程中出现的几种错误思潮,既有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也有深刻、复杂的国内因素。
这些错误思潮的实质都是从否定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开始,进而否定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
关键词:反腐败斗争;错误思潮;原因;实质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082-0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阻力。
目前,针对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国际、国内都出现一些甚嚣尘上的错误思潮,并在少数党员干部及群众中流传,极具迷感性,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混乱、态度动摇。
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套用东北地区的俗话改称为“用共产党的刀削共产党的把是不可能的”,此其一;有的人居然认同了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一定程度的腐败是帮助轻松地踏上现代化道路的值得欢迎的润滑剂”,此其二;更多的人认为党员干部队伍的腐败无人没有,无处不在,腐败现象已积重难返,“腐败越反越腐”,此其三。
针对上述三种错误思潮,我认为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实质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态度鲜明地予以澄清,否则流传开来贻害无穷。
一、错误思潮产生的原因产生这些错误思潮的土壤并占有一些市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恶意混淆,也有思想道德素质滑坡、法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方面的催化。
从国际方面的原因来看,西方敌对势力从骨子里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富强的中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渗透。
论腐败腐败在中华字典的释意:“(思想)陈旧,(行为)堕落;(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现在我想说的就是这种腐败,这种人闻而唾弃的行为。
社会的那些高官应该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是人民的官,就要为人民办事,而事实:在工作上贪图捷径,贪图回扣利益,走上了腐败的道路,但工作的业绩出来了,是践踏别人的利益;在生活上贪图享受,贪图奢侈,走上了贪污的道路,但结果还是落之法网;这都是生活的现状,也许这些都是不法之人的造就。
社会的那些不法商贩,制假造假,那些三聚氰胺的奶粉,硫酸调制蜂蜜,甲醇毒酒,这些商贩昧着良心赚来的黑心钱,他们都是在利益的诱惑下走上腐败的道路,这是生活的威逼利诱,伤害多少人的身心健康,给多少家庭带来了悲剧。
现代人在住房,就业,养老的重重压力下,生活在贪腐成群的管理环境,精神燥浮,年轻人没有目标,丧失信仰,道德沦丧,社会的嫖赌淫娼,家庭的分裂,小三的插足,走着法律的擦边球,甚至与法律相抗衡等等。
但我也能够理解那类的腐败的原由,也许法律,社会舆论会给他们制裁,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另一类的“腐败”,那就是学生,学生的腐败更是让人深思。
学生,一个很简单的阶段,也许很多人能够进入这个所谓神圣的阶段,也有很多贫困的孩子没有教室没有课本,80后的我们在老一代的艰苦奋斗的教育,很多都明白生活的艰苦,而时代的不同,时代的转变,我们也在接受者新的思想的感染,那就是90后的新时代的改变,再此我不是对90后的批判。
学生时代的我们学习就是天职,我们就要安安分分的学习,而恰恰不同,有些学生他们拿着父母的钱,交着几千的学费,在校园里挥霍,在校园里吃喝玩乐,享受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忘记父母那流着汗水的脸庞,千千万万辛苦都付诸江河,抛掷于天边,忘记父母的汗水。
当今的学生他们会在自己朋友的生日聚会,活动,大把的挥霍父母的血汗钱,高消费高享受对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根本没有良心,问问自己的心,他们知道手里的钱从哪来的,当自己没有钱,就会打电话给父母,“我生活费花完了,给我打点钱啊!”有几个知道父母在外面打工,炎炎暑日,阳光暴热,汗流浃背,知道午饭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父母吃的是一块两块的饭菜,啃着馒头,喝着凉开水,当工作忙甚至没有时间吃饭,他们都是为了我们,扪心问问你们那些挥霍的心?你有良心吗???“啃老族(NEET)”知道这是什么吗?是评价我们80后的一个新的名词,指的是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终日无所事事的一类人,更多的学生就这样,他们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这些学生本以为父母不懂,就这样瞒着父母,就在学校里过着享受的生活,每天就是那样的贪婪,那样的享受,过着奢侈贪婪的生活,每天他们是怎么面对这些的父母的血汗!!!这个现状是一个流传在我们80的生活中,90后也有自己的代名词。
行政伦理方面的论文行政伦理是公共伦理、职业伦理的一种。
依据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其中伦理就是一种非正式制度。
以下是行政伦理方面的论文,欢迎阅读。
行政伦理方面的论文1 【摘要】:行政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分析行政伦理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指出当前我国基层行政伦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中国基层行政伦理建设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建设对策一、基层行政伦理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行政伦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基层行政伦理促进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公务人员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的重要条件是具有较高的行政伦理素质。
如果没有具备较高的行政伦理素质,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要发展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政府良好的诚信形象,也将促进社会公众对国家的信心,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基层行政伦理促进和谐社会的政治发展。
具有较高行政伦理水平的政府体现为一种文明的政治理念,它要求政府是一个公正、透明、法治、责任、廉洁的政府并体现出平等、正义等进步价值。
政府守信、公正、公平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基层行政伦理促进依法行政。
只有政府信守"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承诺与行政理念,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最高权威,才能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当前我国基层行政伦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广大国家公务员的道德风貌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他们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道德宗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而且,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也正初步形成。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基层行政伦理仍存在一些问题:1、政府信用缺失。
论文题目:浅谈腐败原因与反腐败措施浅谈腐败原因与反腐败措施第一部分序论本论文的主题是对于政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的概述从而引起对腐败成因的剖析思考以及对反腐败措施的探究,本文就是对该主题的个人看法及感想。
文章是本人主要围绕依据“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来谈谈对于政治上和社会上腐败问题的想法感想。
其中调查问卷通过网络渠道填写,包含不同学校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以及其他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总共约300人参与填写,由本人统计数据而得出调查问卷之后的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问题。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该序论;第二部分是对腐败现象的概述;第三部分是对腐败原因的剖析;第四部分是对反腐败措施的探究;第五部分是总结。
第二部分腐败现象的概述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如今政治和社会上确实存在腐败现象,并且现象还趋于严重。
腐败是一种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公共权力产生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腐败现象几乎存在于各行各业,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现象。
因此腐败问题不仅是国家、地域性问题,而更是全球性问题。
回顾从我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内外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腐败问题一直存在。
自从党放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党内部的贪官污吏便开始大大增加,屡禁不止。
近年来,党已加大对官员贪污腐败的教育和惩处力度,例如设立国家预防腐败局,该局拥有更广泛的职能和权力,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反腐败宣传、教育,进行制度的建设、机制体制的创新,以及在反腐败上抓一些源头性的工作等。
自从前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表示今后会把反腐败工作的成效看作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指标,这是中国进入转型发展近30年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关于反腐败目标的看法。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人员受处分,其中约450人是省部级官员,包括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陈希同、陈良宇和薄熙来。
行政伦理失范一、行政伦理失范的涵义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针对心性结构、人伦秩序进行逻辑上的通融和交合。
行政伦理实质上是指国家公务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在公共行政领域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称,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共行政人员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
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
行政伦理失范就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置行政伦理的规范与原则不顾,把公共权力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或现实,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
从本质上说,是行政权力的异化。
二、行政伦理失范的类型及表现行政伦理失范是和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经济类失范。
这类失范包括贪污挪用、行政人员经商和隐匿财产。
一般来说,贪污是行政人员利用职权通过欺骗、瞒哄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集体私分、挪用公款、非法集资、涂改票据、做假账、伪造证据、侵吞公款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以权压法,不按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循私枉法甚至执法犯法。
2、政治类失范。
这主要是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一般指公务人员脱离实际,不关心公众利益,官气十足,铺张浪费,贪图个人安逸和享受,导致工作效果和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
其具体表现为:有的干部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有的干部对待上级布置的任务是有决定而无落实,有布置而无督查,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3、组织人事类失范。
由于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任用干部只有“选拔”而没有“选举”,人事权掌握在少数领导人手里,其具体表现为:卖官鬻爵、公款行贿、跑官要官。
用人问题上的腐败,后果最为严重,它使官场变成了市场,从而使行政伦理失范愈演愈烈。
4、失职类失范。
在公务活动中,行政官员的失职、渎职是行政伦理失范的又一种典型表现。
谈转型时期权力腐败的伦理思考
摘要:从伦理学角度分析,权力腐效产生的主现因素就是个体道德、人性变异所引起的
对利益的饥渴追求,客观因素就是社会道德价值多元化给腐效分子提供了滋长腐败行为的土
壤。从伦理学上反腐,一方面要从个体道德“内”部防腐;另一方面则要从社会道德“外”
部反腐。
关健词:个体道德 社会道德 权力腐致 人性腐败问题说到底是个伦理问题,既然是
伦理问题,腐败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渗透着伦理道德方面的因素。因此,笔者想从伦理学角度
来对权力腐败作些思考。为了探讨的方教育期刊www.126lunwen.com/jyqk/便,笔者想着重
从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两个层面同时对权力腐败的原因和反腐措施进行探索,并把反权力腐
败的伦理措施作为本文的重点。
一、转型时期权力腐败产生的伦理分析任何腐败的产生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主观上
一定有进行腐败的动机;客观上社会已经为腐败创造了必要条件。从伦理学上分析,权力腐
败产生的主观条件是官员个体道德人性变异,有了权力腐败的动机;客观条件是整个社会道
德已经具备了容忍权力腐败存在的道德环境。下面从这两方面对权力腐败的形成作进一步探
讨。
一)从个体道德层面看,社会转型时期要注意人性变异(包括善恶互变和人性回归两方面
内容)与腐败动机产生的因果联系从人性善恶互变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的人都具有“善”的
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性便是善恶的统一体。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善”显于外,容
易被觉察,呈“显”性;而人的“恶”藏于内,很难被发现,呈“隐”性。生活中的人往往
是善于隐“恶”显“善”的,这是他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最根本原因。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
显“恶”隐“善”,这就是所谓的“善恶互变”。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选择都受动机的支
配,动机的变化影响行为选择的变化。而动机起码要受来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扰:一是
主观的,如行为主体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二是客观的,如社会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等。
这就决定了人们价值行为选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人们在某一时期或许会选择“善”行,
在另一时期或许就会选择“恶”行。人们到底选择哪种价值行为,这就要看影响行为主体动
机的主客观因素的矛盾运动了。一个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必然会与权力相结合,社会地位、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权力对人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在权力面前,领导干部如不保持高尚的
道德情操,没有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就极有可能导致“人性变异”,产生邪恶的动机,
摒弃“善”行,选择“恶”行,即显“恶”隐“善”,从而滑向腐败。
人性变异的另一方面便是人性回归。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在
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利益取向上片面强调国家集体利益,认为这才是最
大的“善”,忽视经济建设和正当的个人利益。在这种错误方针引导下,部分领导人对社会
主义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认为贫穷才是社会主义(“善”),于是宣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善”),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恶”)。象商品、金钱、自由、民主、人格等对于人性中最
基本的需要,既使人们非常神往,也认为是“恶”,只能无条件地被压抑,人性处于扭曲状
态。进人转型期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金钱、商品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与此
同时,人们的精神和人性的各方面也获得了大解放,人性开始“回归”。主要表现在:人们对
权威政治的摒弃;对自由民主的渴环境期刊www.126lunwen.com/hjqk/望:对娱乐和休闲的追
求;对个性发展的尊重等等。这样人性的有些方面完全可以不必掩饰了,曾经被视为“恶”
的东西,也可“明目张胆”地追求了。由于人性追求中的饥渴现象,社会利益单元也相应地
由国家和集体转移到家庭和个人。这样一来,人性的非善良部分也随之迅速地恶性膨胀,造
成部分人物欲横流。体现在:有的人动摇了信仰、信念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有的人极力寻
求感性刺激,于是缥赌、偷盗、凶杀、吸毒等丑恶现象不断涌现。这种恶性膨胀,如果与权
力相结合,就有可能诱发权力腐败的动机,产生腐败的行为。
二)从社会道德层面看,要看到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多元化的无主导伦理价值倾向与权
力腐败产生的联系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道德终归为经济所决定并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化。随
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社会利益也随之多元化。与此同时,
整个社会的伦理价值也处于新旧交替中:一方面旧的道德体系已经被打破,另一方面新的道
德体系尚未形成并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道德面临一个多元化的无主导伦理价值的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