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驾驶罪醉酒驾驶行为主观罪过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178.25 KB
- 文档页数:2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分析综述1.1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概念首先,对醉酒行为的界定为“多酒后驾车包括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醉酒驾车属于酒后驾车的一种情况之一,这二者的认定标准不同,处罚标准也有所不同”。
关于醉酒,《魏书·屈拔传》中的引证说明,饮酒之后而目昏不明,失态[7]。
指行为人因喝下过量的酒或含酒的饮品而从亢奋变为压抑的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一连串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由此我们就能够明确知道,饮酒驾车即是在精神状况极其不清下,进行驾驶机动车。
首先,是关于对于此种罪名中对“道路”的理解。
《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也有规定1,即也是对醉酒驾驶标准的理解。
关于醉酒驾驶的情况,《车辆... ...阈值与检验》对其标准也做了一些规定2。
这一标准为“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针对醉酒程度严重、对他人人身、财产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等因素是“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情节,《关于办理醉酒驾驶... ...意见》的第二条将犯罪嫌疑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二百毫克/一百毫升以上的情形作为从重处罚情节予以规定。
《关于办理醉酒驾驶... ...意见》的颁布施行,为醉驾程度的区分以及量刑情节的准确认定提供指导,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审理“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时实现审判公正化、刑罚裁量精准化。
1.2 我国关于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量刑的立法现状基于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发布刑法修正案规定3,从二零一一年五月一日起,醉酒驾驶的社会危害性被重视,飙车竞赛也是如此,行为人会被处罚金和拘役等刑罚,拘役期一至六个月不等。
现行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也有相关的规定4,除此之外,本人还查到最高人民法院等颁布的《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1《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
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共通行的场所”。
2《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一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二十至八十毫克的驾驶员即为酒后驾车[8],八十毫克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
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探析作者:查洪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仅具体描述了该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却未明确规定该罪主观方面的相关内容,而这也是刑法理论与实务界争议最激烈的地方。
因此,有必要从刑法理论上对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以期裨益于司法实践。
关键词:危险驾驶;主观罪过;故意;过失在司法实践中,主观罪过的认定往往影响定罪量刑,《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后新增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即危险驾驶罪,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第二款规定,有前款行为,而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至此,我国刑法处罚危险驾驶及其肇事行为出现了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危险驾驶罪三个罪名,然而立法的完结不代表理论探讨的终结,对于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认定,究竟是故意抑还是是过失还是其他,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还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之争。
一、学界观点及评析(一)故意说不少认为行为人对自身“醉驾”或“追逐竞驶”行为所造成的道路危险状态的出现持“至少”并不否定的态度,行为人明知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行为对交通安全和秩序有极大的威胁,且已经为行政法规和刑法所禁止,仍执意为之,其主观方面应为故意。
①然而该说所不能解释的是,《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作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而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的交通肇事罪主观罪过为过失,那么在同一条文中将犯罪故意置于犯罪过失之后的规定是否合适,再有,在同一个法律条文中作为过失犯的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要重于作为故意犯的危险驾驶罪的刑事责任,这样的设置也有悖于刑法条文所要求的系统科学性。
(二)过失说有学者坚持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构成为过失,②认为在危险驾驶罪中的危险驾驶行为为故意,但是对危险驾驶造成的危险状态却是既不希望也不放任,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判断与立法完善的思考摘要:危险驾驶罪的发生日益增多,在刑事案件中占据的比例攀升,已引起了刑法学界、司法实践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罪主观方面的判断在刑法学界颇有争议,给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立法完善一、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判断本文认为可针对本罪四种不同类型的行为方式进行个别分析后综合判断。
1、追逐竞驶,情节恶劣。
本情形责任形式是故意,属于抽象危险犯。
构成危险驾驶罪要求追逐竞驶的行为有类型化的抽象危险,且情节恶劣。
2、醉酒驾驶机动车。
对于本类型危险驾驶罪的责任形式,刑法学界存在观点分歧。
本文认为该情形的责任形式是过失,属抽象危险犯[1]。
首先,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地驾驶机动车。
例如,虽然酒量过人者明知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了醉酒的标准,但其主观上认为、且客观上也并未产生意识或能力受限的情况,故意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酒量非常小的人在达到醉酒状态后,无意识、过失地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
二者主观罪过的区别不影响其客观醉驾的事实,且二者都有一定的反社会性,其行为对公共安全都造成了抽象的危险,甚至后者的危险性更高[2]。
或者因驾驶者对自己驾驶技术自信,认为即使醉驾也不会造成对公共安全的危害,这就说明他主观上为过失[3]。
由此看来,故意与过失都可成为醉驾的责任形式,仅把醉驾评价为故意并非合理。
其次,从故意与过失之间的关系分析。
过失犯罪的责任程度低于与之相对应的故意犯罪的责任程度,即故意过失之间非对立关系,而是层次关系、位阶关系:依据当然解释,同一违法行为,过失情形成立犯罪,故意情形一定成立犯罪[4]。
因此将醉驾行为的责任形式认定为过失,并不影响故意醉驾入刑。
最后,从共同犯罪理论分析。
最广义的共犯指两人以上共同犯罪,既包括故意的共同犯罪,亦包括过失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立法宗旨是,若参与犯罪人的行为和结果间有物理或心理的因果关系,则应确定该行为是结果发生的原因,从而将结果归属于参与人的行为。
刑法论文论醉酒驾驶行为醉酒驾驶行为的刑法论醉酒驾驶是一种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不仅对驾驶者本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还可能给其他道路使用者带来严重伤害甚至致命危险。
因此,对于醉酒驾驶行为应该进行严厉打击,并通过刑法手段予以惩罚。
首先,醉酒驾驶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醉酒驾驶行为涉嫌危险驾驶罪,即在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规定的标准,从而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
危险驾驶罪属于犯罪行为,其主观方面要求具备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恶性。
醉酒驾驶行为明显是一种过失行为,因为驾驶者在饮酒后没有正确判断自己是否适合驾驶,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自己的安全驾驶。
因此,醉酒驾驶行为应该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并受到刑法的惩罚。
其次,醉酒驾驶行为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酒精是一种神经系统抑制剂,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判断和反应能力,使驾驶者失去对交通环境的准确感知和判断,进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醉酒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醉酒驾驶行为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对其进行刑法惩治是必要的。
再次,醉酒驾驶行为的刑法处罚应当从严。
为了有效遏制醉酒驾驶行为的发生,刑法应当对其进行从严惩罚。
首先,应当提高对醉酒驾驶的刑事责任年龄。
目前我国规定,醉酒驾驶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8周岁,但实际上,年轻人在饮酒后更容易受到酒精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因此,应当适当提高对醉酒驾驶的刑事责任年龄,以减少年轻人醉酒驾驶的发生。
其次,应当加大对醉酒驾驶的刑罚力度。
当前我国对醉酒驾驶行为的刑罚相对较轻,不足以起到有效威慑作用。
应当适当提高对醉酒驾驶的最低刑罚,并加大对严重交通事故的醉酒驾驶行为的刑罚力度。
此外,还可以考虑对醉酒驾驶行为进行罚款和吊销驾驶证等行政处罚措施,以形成综合治理的效果。
最后,应当加强对醉酒驾驶行为的预防和教育。
刑法的惩罚力度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加强对醉酒驾驶行为的预防和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浅析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作者:石儒磊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3期摘要《刑法修正案(八)》拟将醉酒驾车和违法高速驾驶行为定为危险驾驶罪进行打击。
而学界对其主观罪过形式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这两种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可以为故意也可以为过失。
关键词醉酒驾车违法高速驾驶危险驾驶罪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80-01近年来,我国汽车总量增长势头强劲,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我国酒文化的盛行和驾驶员与行人的交通安全观念缺失,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交通事故频发,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案”以及“杭州飙车撞死人案”。
这两案件引发了全社会对如何防范和打击交通肇事的强烈关注。
为此今年的《刑法修正案(八)》拟将醉酒驾车和违法高速驾驶行为定为危险驾驶罪进行打击。
对于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笔者认为其主观罪过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一些学者甚至法院判决认为醉酒驾车尤其是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醉驾行为其主观罪过为间接故意。
赵秉志先生认为:“在酒驾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心态多为间接故意,在性质上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过失”。
而孙伟铭案件的一审判决则认为行为人不仅醉酒驾车,而且长期无证驾驶并多次违反交通法规,反映出其对交通安全法规以及公共安全的漠视,这也说明行为人无视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其主观上属于故意,最终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
笔者认为,醉酒驾车行为的主观罪过属于过失,理由如下:第一,医学和精神司法学认为普通醉酒可分为醉酒程度不同的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
在兴奋期和一般程度共济失调期,醉酒人发生感知觉障碍、运动机能障碍以及精神机能障碍,并影响到人中枢神经以外的其他身体部分机能的发挥。
行为人此时仅仅是辨认或者控制能力某种程度的下降,但并未使这一能力丧失。
醉酒驾驶行为的罪责研究近期,以醉酒等高度危险方法驾驶肇事的案件频繁发生,而且后果极为严重,民间对此一片讨伐之声。
对以高度危险方法驾驶肇事的行为以什么罪追究刑事责任,应该遵循罪刑法定的原则,不能因刑定罪。
面对已发生的案件,我们应该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或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或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追究刑事责任,或按照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责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恶性交通肇事案件,以修改刑法为考虑思路,将个别危害极大的高度危险驾驶肇事的行为独立成罪。
近期,危险驾驶肇事案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普通民众认为该种行为后果严重,危害极大,应该予以严惩。
民间可谓是一片讨伐之声。
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对此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且争议很大。
争论的焦点是如醉酒驾驶肇事类的高度危险驾驶肇事行为应该构成什么罪。
若以交通肇事罪认定,可判处的刑罚却很轻微,若按照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似乎犯罪构成要求的主观要件又不具备。
到底如何妥当处理此类案件,人们分歧很大。
笔者认为,此类案件的处理应该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而不能为平息民愤而失去刑法的底线。
一、醉酒驾驶的主观罪过形式醉酒驾驶肇事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主观要件是区分的关键。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是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
根据刑法规定和刑法理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的最低限度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不否定的态度。
过失犯罪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或者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根据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是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之间的区别。
危险驾驶罪的判断标准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交通活动中,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严重危害交通安全,造成重大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那么,如何判断一起交通事故是否涉及危险驾驶罪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观方面的判断标准危险驾驶罪是一种故意犯罪,因此,主观上必须具备一定的过错意识。
一般来说,当驾驶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交通规则,且可能给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时,仍然故意驾驶车辆,这就构成了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
二、客观方面的判断标准客观上,判断危险驾驶罪并不只是看事故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还需要综合考虑驾驶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交通规则、是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客观判断标准:1. 违反交通规则:危险驾驶罪通常是指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违反交通法规,如超速行驶、闯红灯、逆行、违法变更车道等,这些违法行为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 高速行驶:高速行驶是指驾驶人在道路上以超出规定速度行驶,超速行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繁忙的道路上或者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
3. 酒驾、毒驾:酒驾、毒驾是指驾驶人在饮酒或者吸食毒品后驾驶车辆,这些行为严重影响驾驶人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4. 严重超载:驾驶人超过车辆的核定载重量或者超过道路的承载能力,导致车辆失去控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5. 道路违章停车:驾驶人在禁止停车的地方停车,或者停车未设置警示标志,容易导致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受阻,引发交通事故。
三、后果方面的判断标准危险驾驶罪的判断还需要考虑交通事故造成的后果是否严重。
一般来说,如果交通事故造成了人员死亡、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就可以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此外,还应综合考虑事故的原因、环境等因素,确保判罚的准确和公正。
总结起来,判断一起交通事故是否涉及危险驾驶罪,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意识、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和造成的后果等因素。
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醉酒驾驶的罪过分析摘要:从原因自由行为的角度,以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理论,讨论了醉酒驾驶罪的罪过认定,认为交通肇事中的醉酒驾驶的主观方面应该是间接故意。
关键词:醉酒驾驶;原因自由行为;行为无价值;间接故意一、问题的缘起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酒后驾车成为整个国民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成为了刑法学界当下的热点。
最高法就醉酒驾车的有关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统一法律适用,积极预防和严惩醉酒驾车犯罪:规定今后,对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造成重大伤亡,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15条第1款的规定定罪处罚,这样才能有效打击、预防和遏制一个时期以来醉酒驾车犯罪多发、高发的态势。
笔者认为,从最高法所宣布的适用规则来看,对于此类行为最高法已经肯定了其间接故意的存在。
而在另外的一些案件中,对照罪刑法定原则,如果醉酒驾驶肇事后,没有继续驾车冲撞,那么就不以危害公共安全来定罪,依然还是定交通肇事罪,按照通说的理论似乎与最高法的最新立场有些矛盾。
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交通肇事的一些问题从原因自由行为以及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
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见于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学界关于交通肇事的通说认为,其罪过形式是过失,应当预见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遇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如果行为人对违章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故意的,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就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本身来看,往往是明知故犯,如明知酒后开车容易出现事故却酗酒大醉后开车。
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刑法分析龙源期刊网 /doc/2f12134943.html,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刑法分析作者:刘宪权周舟来源:《东方法学》2013年第01期内容摘要:无论是把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类比为英美刑法中的严格责任,还是把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认定为故意,都存在诸多理论上难以解决的问题。
把危险驾驶罪认定为过失犯罪,既符合刑法的谦抑精神、我国刑法总论有关过失犯罪的基本规定和传统的罪过理论,也有利于相关法律的适用以及我国刑法体系和法定刑设置的协调,因而更为妥当。
从实然抑或应然的角度来看,我国刑法以过失危险犯的立法模式增设危险驾驶罪都具有一定依据。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故意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过失危险犯众所周知,《刑法修正案(八)》以抽象危险犯的立法模式增设了《刑法》第133条之一——危险驾驶罪。
至此,我国刑法惩治危险驾驶及其肇事行为呈现出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罪并存的局面。
但立法的完结不代表理论研究的终结,对于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的认定,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还存在一定争议。
同时,这一问题也成为能否在司法实践中合理区分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犯罪界限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文将以危险驾驶罪为分析对象,具体探讨该罪主观方面的认定问题。
一、围绕本罪主观方面的理论争议及评析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醉酒驾驶或追逐竞驶的危险驾驶行为会给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危险状态,却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一危险状态的发生。
〔1〕但也有少数论者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应为过失。
例如,冯军教授认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针对的仅仅是这样一种情况:“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饮酒后,虽然行为人事实上已经因为醉酒而处于不能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状态,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醉酒驾驶行为会造成公共安全的危险;或者已经预见自己的醉酒驾驶行为会造成公共安全的危险,却轻信自己还能够在道路上安全驾驶机动车,轻信自己的醉酒驾驶行为不会危害公共安全,因而故意在道路上醉酒驾驶了机动车,却过失地造成了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