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外感发热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76.09 KB
- 文档页数:1
中文通用名称:柴胡成方汉语拼音:Chaihu Chengfang【方剂名】柴胡滴丸柴胡口服液柴胡注射液【药物组成】柴胡【功能与主治】1.功能:解表退热。
2.主治:用于外感发热,症见身热面赤、头痛身楚、口干而渴。
【药理和毒理】1.药效学滴丸、口服液的药理作用如下(1)解热作用:10g(生药)/kg、20g(生药)/kg灌胃给药,对酵母所致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
(2)影响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补体致敏酵母菌血凝试验中,小鼠灌服滴丸40mg/kg,15日能提高血凝阳性率。
(3)此外,滴丸还可以减轻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趾肿胀。
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如下(1)解热作用:肌内注射0.8ml/kg对伤寒菌苗致热家兔和内毒素致热大鼠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抗炎作用:注射液对大鼠角叉莱胶性足肿胀有抑制作用。
(3)抗病毒作用:体外试验中,注射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大无毒浓度(TD0)为1000μg/m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00μg/ml、最小有效浓度(MTC)为250μg/ml、治疗指数(TI)为4。
此外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也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
(4)抗惊厥、抗癫痫作用:柴胡挥发油(150-300μg/kg)腹腔注射对戊四氮致小鼠惊厥以及家兔和大鼠癫痫模型均有对抗作用。
(5)保肝作用:注射液对小鼠离体肝缺氧复氧损伤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能使肝损伤减轻,肝组织乳酸脱氢酶漏出量减少,丙二醛生成减慢。
(6)注射液还有降血脂作用。
2.毒理学注射液:北柴胡总挥发油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的LD50为(1.19±0.12)g/kg。
【禁忌】对本药过敏者。
【注意事项】1.过敏体质者慎用。
2.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慎用。
3.风寒感冒者慎用。
4.无发热者慎用注射液。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慎用。
6.用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7.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物。
小柴胡汤治疗外感热病(邪郁少阳证) 的临床研究
黄树凌;吴晖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工程》
【年(卷),期】2024(31)1
【摘要】目的探讨小柴胡汤治疗外感热病(邪郁少阳证)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外感热病患者,按照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柴胡汤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
73.33%(P<0.05)。
观察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柴胡汤治疗外感热病(邪郁少阳证)的效果理想,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抑制机体炎性因子。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黄树凌;吴晖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论清解宣透肺卫法治疗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
2.清热耳鸣方治疗神经性耳鸣(邪郁少阳痰瘀阻窍证)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
3.外感热病邪郁肺卫证诊断与
疗效评价标准(试行)4.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感染后咳嗽邪郁少阳证的临床疗效观察5.小柴胡汤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邪闭少阳证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柴胡汤治外感发热的体会
李志华;周俊琴
【期刊名称】《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1998(007)001
【总页数】1页(P58)
【作者】李志华;周俊琴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河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05
【相关文献】
1.运用小柴胡汤辨治经期病变体会 [J], 姚慧芳
2.外感发热误治转湿热内蕴发热的治疗体会 [J], 马翔;于跃;马家宝
3.小柴胡汤与银翘散化裁配少商穴放血治疗外感发热临床体会 [J], 刘沛燕
4.柴胡葛根汤治外感发热症的临床体会 [J], 黄金碧
5.小柴胡汤治疗老年外感发热的体会 [J], 魏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开灵注射液退热效果的临床观察
辛倩鸿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3
【摘要】目的:对比清开灵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三种药物对于临床发热病人的退热效果.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清开灵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结果:清开灵组与柴胡组、复
方氨基比林组在30min、1h时体温降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u=2.374,p<0.05);柴胡组与复方氨基比林组在各时段退热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组患者体温降至
正常所需时间及体温回升人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退热效果优于柴胡注射液及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辛倩鸿
【作者单位】中国七砂集团职工医院,贵州清镇,5514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恬倩退热效果的临床观察 [J], 孙伟;谢望春
2.青石退热栓对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退热效果临床观察 [J], 郭佐;张云洲;张翼宇
3.尼美舒利对儿童发热退热效果临床观察 [J], 徐梅先;张军桥;刘学英
4.恬倩退热效果的临床观察 [J], 孙伟;谢望春
5.安痛定联用柴胡注射液退热效果的临床观察 [J], 张艾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院柴胡注射液和安痛定注射液合用致过敏1例安痛定与柴胡注射液联合应用于发热病人,有见效快,反跳现象少的优点[1],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我院发现此两种药品混合使用导致过敏一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跌伤致腰背部、左小腿疼痛、活动受限伴裂伤出血3+小时”于2012年7月22日18时00分由门诊收入住院。
入院诊断:(1)左胫腓骨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2)L5椎体爆裂性骨折,(3)L1椎体压缩性骨折(骶椎腰化)。
于2012年7月27日术中14:10、14:50输血两次,2012年7月28日发烧,9:00安痛定注射液2ml和柴胡注射液4ml,im,st,患者自述,之后全身多处起疹子,瘙痒不适,没给予处理。
2012年8月7日体温偏高,17:00安痛定注射液2ml和柴胡注射液4ml,im,st,之后全身出现丘疹、瘙痒。
2012年8月17请皮肤科会诊后指示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口服盐酸氮卓斯仃、氯雷他定、百癣夏塔热片对症治疗。
2.讨论安痛定为氨基比林(0.1g)、氨替比林(0.04g)、巴比妥(0.018g)的复方制剂,前两者为吡唑酮解热镇痛药。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内热源的释放和前列腺素El的合成与释放,从而使升高的体温调节点恢复到正常水平,使散热增加,体温下降,其退热效果显著,与柴胡联合应用,具有减少体温反跳的作用。
[1]因此,两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
曾经有过安痛定与柴胡注射液联合应用致晕厥6例[2]。
安痛定注射液说明书中有过敏休克、皮疹、荨麻疹等不良反应的说明,曾经有过肌注柴胡注射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性休克[4]的报道。
此两种药品混合使用导致过敏一例,这值得我们重视。
西医综合医院易忽略中药注射液使用规定。
根据《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规定:中药注射剂应单独开具处方;《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严禁混合配伍。
2023年小柴胡的7种保健功效与副作用详解柴胡的保健功效传统文献《本草纲目》:无毒。
《本草经疏》载:“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
”毒理试验LD50小鼠口服柴胡粗皂苷的LD50为4.7g/kg,豚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53.8g/kg。
毒性反应:柴胡注射液的毒性极微。
5ml/kg静注对猫的呼吸、血压、心脏无影响。
小鼠0.2mg/kg皮下注射未见毒性反应。
以上说明柴胡的`毒性很小。
柴胡粗皂苷可引起大鼠溶血。
临床体会无毒。
在常规剂量内没有不适反应。
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剂量稍大,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倦怠等反应。
(1)口服柴胡制剂后可有倦怠、嗜睡、食欲减退、腹胀等。
(2)柴胡注射液肌注或静滴可致变态反应:主要有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等。
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大汗淋漓、四肢发凉、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两眼酸胀、腹痛、腹泻、左面颊部见褐色斑块、周围微红、瘙痒及全身有淡红色的大小不等的风团。
严重时脉搏细弱、体温骤降、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以及溶血反应,个别患者有意识丧失,甚至心跳停止。
柴胡用量不同功能主治各异大剂量柴胡入煎剂12~15克时,可以退热,清胆,截疟。
由于柴胡对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功能,所以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热功能。
应当注意的是,用柴胡退热,适用于邪在卫分、气分之间而未入营伤阴者,可同时配黄芩、大青叶、桑叶等。
中等剂量柴胡入煎剂6~12克时,长于疏肝,解郁,调经。
柴胡能平肝利胆,泻三焦相火,除胁肋结气,主治气痛眩晕、胁肋胀痛、月经不调。
此剂量以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四逆散为代表方。
逍遥散为疏肝健脾和血调经之剂;逍遥散加丹皮、栀子为丹栀逍遥散,则兼清肝经郁热;四逆散则为升清降浊,调和肝脾以治胸胁满痛等证之方。
小剂量柴胡入煎剂3~6克时,功在升阳,举陷。
凡气虚下陷、清浊不分,以致洞泄、脱肛、遗尿、阴挺、崩漏、带下、胃下垂、肾下垂等病症,于益气补中、健脾燥湿药配以少量柴胡,以佐其升举之效,往往能提高疗效。
妥择中医药退热途径*导读:近年来,热症急症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科研与临床的热点,中医治疗热症急症已具有明显的潜近年来,热症急症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科研与临床的热点,中医治疗热症急症已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
在保留传统剂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先进工艺,已研制成功多种新剂型,既保留中医辨证施治特点,又扩大了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退热汤剂为一种速效剂型,中医有欲速用汤,稍缓用散,甚缓用丸之说。
有报道用柴胡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100例,并与柴胡注射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柴胡口服液退热效果优于柴胡注射液。
针剂注射退热本法是治疗高热急症的首选给药途径,尤其是静脉推注或滴注,其生物利用度高,显效快。
近年来已研制出清气凉营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等多种中成药。
直肠给药退热主要依赖药物溶于直肠分泌药液中,药物的50%-70%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吸收,绕过肝脏,从而避免肝脏首过消除效应,及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受消化道诸多因素的影响,吸收较快,维持时间较长。
据研究,直肠给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也较口服为高,与静脉给药不相上下,却有不需注射的优点。
中药滴鼻退热鼻腔给药可避免胃肠消化液和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吸收快,作用强,使用方便。
国内有报道用自拟热灵滴鼻剂滴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1例,总有效率为86.3%。
舌下给热退热利用药物能从舌下黏膜吸收,通过颈静脉到心脏,而后分布于全身的一种给药方法。
常见剂型有舌下薄膜、含片等。
敷脐退热药物通过脐部进入体内,再由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之目的。
药敷穴位退热药敷常见穴位除神阙穴处,尚有劳官、涌泉、合谷等,并可根据辨证取穴。
雾化吸入退热药物经雾化吸入后。
从肺泡进入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发挥作用。
因其显效较;快,故可作为治疗热症急症的常用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