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文参赛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
一、说教材《<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亲情之爱”为主题,所选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论语>十二章》是从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节选的部分章节,其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十二章语录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在文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说”“愠”“罔”“殆”等,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
(2)了解《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文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2)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观点。
2、教学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体会《论语》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风格。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十二章内容短小精悍,涵盖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单元以“亲情之爱”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论语>十二章》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为后续文言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古代文化也有一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如“说”“愠”“罔”“殆”等。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翻译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文中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体会其思想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引导学生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翻译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这十二章内容较为简短,但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编排上,这篇课文位于七年级上册,此时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需要逐步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相对陌生,在理解文意和把握思想内涵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于新鲜的知识和文化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说”“愠”“罔”“殆”等,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翻译重点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体会《论语》中倡导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亲情之爱”为主题,所选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论语>十二章》虽然并非直接围绕亲情展开,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这十二章语录涵盖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领略到孔子的思想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在实词、虚词的理解和文言文的翻译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汲取孔子思想中的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领悟《论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长春杯”说课比赛《论语八则》说课稿《论语八则》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六篇课文。
对本课设计的三个关键词是——反复诵读,理解思想,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经典的要求是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论语八则》恰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中的八则经典语录。
这一课中所蕴涵的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等为学思想和律己修身的做人思想对于刚刚踏入初中校门,在为学和修身两方面还有一定欠缺,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去完善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而又很生动的一堂教育课。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活动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汲取先哲智慧,思索、感悟,使之为我所用。
其中把“理解语录含义”确定为教学重点;把“深入体会思想,形成感悟”确定为教学难点。
当然,要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的教学法至关重要。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诵读法、点拨法和探究法去激活学生的思想;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诵读质疑,活动和读写结合的方法去探究文本。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阶段:一是导入阶段。
和学生一起回忆《两小儿辩日》中的谦逊、诚实、对待学问实事求是的孔子形象,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进而引出《论语》这部作品。
明确这是一部记录了先哲智慧的中华经典,并讲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一、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论语十二章》。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
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说课稿说课人:李纯纯说教材:本单元所选课文位于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新课标学习任务群。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说学情:高二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学过文章,对文章内容已经会背诵和默写,对文章思想已经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这节课的定位应为复习课。
说教学:作为复习课,设计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教学难点:1.文化经典研习练习2.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传承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写作水平说教法:讲解复习和提问默写复习法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突出重难点,用讲解、提问、默写的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知识内容:重点一:基本文言知识(重点字词句、文化常识、思想内容)重点字词句:《论语》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3.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子曰:“君子喻( )于义( ),小人喻于利。
”5.子曰:“见贤思齐( )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6.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 )重而道远。
仁以为( )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吾止也。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 ),吾往( )也。
”(《子罕》)9.子曰:“知( )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
一、说教材《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这十二章内容较为简短,但涵盖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处于初中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古代经典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系统地学习文言文,在字词理解、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方面还相对薄弱。
但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说”“愠”“罔”“殆”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句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反问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倒装句)。
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体会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理解其对现代学习生活的启示。
2、教学难点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做人的论述,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1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
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
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
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
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
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
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
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
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
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
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
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
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
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2
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
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
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
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
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
识。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
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
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
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
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
3
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
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
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
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
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
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
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
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
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
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
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
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
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
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
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
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
能力。”
八、说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