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情(强烈推荐)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0
爱情心理分析爱情,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情感体验。
它伴随着激情、浪漫和甜蜜,却也经常伴随着痛苦、挫折和心碎。
爱情是一门细腻、复杂的心理学,它涉及到个体的情感需求、情感认知和心理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爱情进行心理分析,探讨其中的奥秘和心理机制。
一、爱情的起因和特点爱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个体的情感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被关爱、被理解和被接纳。
爱情提供了满足这些需求的机会,因此它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爱情有以下几个特点:1. 情感亲密:爱情中的伴侣彼此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依赖感。
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相互倾诉,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
2. 性吸引力:爱情中的伴侣对对方的外貌、气质和魅力产生吸引,性吸引力是爱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吸引力,也包括情感上的吸引力。
3. 互助支持:爱情中的伴侣相互支持,共同应对生活的挑战。
他们能够给予对方情感上和实质上的支持,一同成长和面对困难。
爱情的起因和特点对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心理需求和特点通常是相似的。
二、爱情的发展和心理阶段爱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伴随着不同的心理阶段。
通常情况下,爱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吸引与追求阶段:这一阶段是爱情的起点,伴侣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和兴趣。
双方之间会表现出主动接触、交往和追求对方的行为。
2. 热恋阶段:在这个阶段,伴侣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他们进入一种充满激情和浪漫的状态。
人们经常感受到心跳加快、思维固定在对方身上、情感上对对方的强烈依恋。
3. 维持与承诺阶段:在经历了热恋的阶段后,伴侣之间的关系进入了更稳定和成熟的阶段。
他们开始建立起长期的承诺和责任感,共同经营着彼此的关系。
4. 危机与冷静阶段:在任何一段长期的关系中,都难免会遭遇一些危机和挑战。
这个阶段需要伴侣之间的冷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了解这些特点和需求可以更好地处理和应对爱情中的挑战。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一、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复杂、最深刻的一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热衷研究的主题。
从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到现代社会的多元爱情观,爱情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地演变。
心理学领域对爱情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爱情的本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会、生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爱情的多元视角,也为解决爱情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指导。
从早期的精神分析学派到现代的人际关系理论,心理学对爱情的研究逐渐深入,为我们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综述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通过梳理不同理论的核心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爱情的框架。
我们将从爱情的本质、发展阶段、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爱情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本质,从而在面对爱情时更加从容和明智。
研究背景:探讨爱情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心理学领域,爱情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不仅是理解人类情感复杂性的重要窗口,也是探索人类行为动机、人际互动、自我认知和社会文化影响等问题的关键途径。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爱情的探索已经从简单的情感描述逐渐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涵盖了爱情的起源、发展、维持和结束等各个阶段,为我们理解爱情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尽管爱情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爱情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爱情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目的:概述心理学中的主要爱情理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通过对各种主流爱情理论的概述与分析,以期增进我们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理解。
爱情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情感现象,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深爱的感悟深度解析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最复杂的情感之一。
深爱的感悟是人们在爱情中所体会到的一种深刻的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度解析深爱的感悟。
一、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深爱的感悟心理学家认为,深爱的感悟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恋,是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深爱的感悟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入,是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执着追求。
深爱的感悟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是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坚定信仰。
二、从哲学角度解析深爱的感悟哲学家认为,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热爱,是人们对于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
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自我存在的认同,是人们对于自我存在的一种深刻体验。
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他人存在的尊重,是人们对于他人存在的一种深刻感悟。
三、从文学角度解析深爱的感悟文学家认为,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深刻感受。
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情感的表达,是人们对于情感的一种深刻体验。
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探索,是人们对于人性的一种深刻思考。
四、从宗教角度解析深爱的感悟宗教家认为,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神的信仰,是人们对于神的一种深刻体验。
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道德的追求,是人们对于道德的一种深刻理解。
深爱的感悟是一种对于灵魂的升华,是人们对于灵魂的一种深刻感悟。
总之,深爱的感悟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在爱情中所体会到的一种深刻感受。
无论是从心理学、哲学、文学还是宗教的角度来看,深爱的感悟都是一种对于生命、自我、他人、美、情感、人性、神、道德、灵魂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我们应该珍惜深爱的感悟,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爱情心理学(共5篇)第一篇:爱情心理学开端:世界最美妙的情感是爱情(sorry爱情是如何发生的目前我还不知晓,存在一见钟情也存在交往之后慢慢吸引等可能)。
当下两情相悦的幸福感觉超越了一切理智所设的限制。
你相信她(他)的好是一辈子,你也相信你们就这样永远到老,当爱发生时,一瞬间就是永恒,未来依然是如你期待甚至还要更加美好。
无关乎财富,名誉,地位等外在,他(她)的一两个优点就足以被你夸大到他(她)是世界上最好。
你夜以继日想他(她)因他心跳为她兴奋激动,你相信你喜欢他她也喜欢你,虽然他她不是世界上最漂亮最帅气,虽然他她一无所有,虽然你明明知道他有很多不足,然而你还是肯定他她就是世界上最好,你确信无疑,她他会一辈子都最好对你最好,你日日夜夜地喜欢他她,喜欢跟他她在一起的美妙感觉(所有的焦躁幻想甚至担心或者心疼都夹杂着这样的美好感觉),这样的美妙感觉弥漫着你们生活的每一处角落。
当然,包括你自己,甚至也融化在爱情美妙的感觉里。
因此,你对自己百分百纯粹而艰难的付出也愿意,甚至奉献你自己你也愿意,甚至你还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满足,激动。
从很多角度来说,爱情的完美感觉是超级甚至盲目乐观的,虽然每个人会因为爱情而遗忘了自己本身。
经过:乐观VS悲观在爱情前期那个完美乐观感觉消退之后,双方对对方的期待和要求开始多了。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悲观者断与周围人攀比然后抱怨,下一步就是责怪自己或者指责对方,PSB较高悲观者会经常责怪自己无能,不相信自己魅力(悲观的男方对女方就会千方百计地讨好、道歉甚至牺牲男人自尊违背多年原则,因为他害怕她离开他而他又是那么喜欢她在自己身边;悲观的女人就变得越来越敏感和依赖,她经常担心男方在明天或后天就喜欢上他接触的某位女人,因此,她会经常问男方“你到底喜欢我什么?”“我老了没那么年轻了,你还会爱我吗?”“你爱我吗?”“跟你经常聊天的那女人是谁?”次数多了,男方就会觉得身边女人真烦)而PSB 较低的悲观者会经常指责对方,你看某某多好,你为什么不可以像他(她)那样,多赚钱(会体谅人或聪明些),你为什么总这么糟糕,你为什么永远让我失望、伤心?等等之类,虽然这样比PSB较高者对自己感觉要好,但若你真的学会把身边爱人当成自己,你就不会对她表示你对他的不满,因为这样会让跟你在一起的恋人感到疲惫的,如果他她在外面本身就很累了很不顺了,回到你身旁你还这样指责他她哪里做的不好不对没合你的期待造成给她他双重压力,日子久了一定会吵架或远离你或者分手)乐观者的恋人当然也可能因为未来而焦虑也可能他她会与周围人攀比,但那次数要少很多。
男女心理学的十大爱情定律
男女心理学的十大爱情定律
1. 相似性原则
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有相似性的对象,包括兴趣、价值观、人生目标等方面。
这种相似性可以增强沟通和理解,加深情感。
2. 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是指性格、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个体可以通过互补弥补彼此的不足,取得更好的配合和合作。
3. 交往时间越长,情感越深
长时间的交往可以让彼此更加了解,建立更深的信任和依赖,但同时也可能让情感陷入惯性,难以有新的发展。
4. 直接回应原则
直接回应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增加另一方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建立更积极的沟通和互动。
5. 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和决定,减少争执和摩擦。
6. 维持情感平衡
情感平衡是指维持双方间的权力、关爱、支持等各方面的平衡,避免出现过于依赖或占有的局面。
7. 多角度沟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和情感需求,建立有效的沟通需要在多个方面加强互动和了解。
8. 解决冲突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解决冲突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和正视彼此的需求和情感,防止情感积压和矛盾加重。
9. 知悉和尊重对方的情感状态
情感状态是指对方的心境、情绪、需求等,了解这些方面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10. 持久关系需要经营
爱情需要不断地经营和维护,包括互相关爱、出于心意地给予惊喜、关注并适时地交流感受等,才能持续地保持情感的鲜活和深度。
爱情心理学探索爱的奥秘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随着人们对爱情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开始逐渐理解爱的奥秘。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爱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爱的本质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视角,探索爱情的奥秘。
一、爱情的定义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是人类的情感需求的一部分。
爱情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深情眷恋、渴望和关心,同时也带有一种想要被他人深情眷恋、渴望和关心的愿望。
二、爱情的起源爱情的起源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选择适合的伴侣对于后代的成功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个体通过对伴侣的情感反应和需求来确保适合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从而增加后代的生存竞争力。
三、爱情的类型爱情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爱情表达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关系动力。
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斯特恩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三要素理论,爱情可以被分为三个基本要素:亲密感、承诺和激情。
这三个要素可以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爱情,包括亲密恋、浪漫恋和决心恋等。
四、爱情的发展爱情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家达里尔·纳尔斯的理论,爱情可以被划分为起始阶段、探索阶段和稳定阶段。
起始阶段是爱情的初始阶段,充满着激情和浪漫;探索阶段是双方更深入了解对方,并共同规划未来;稳定阶段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承诺基础上的稳定关系。
五、爱情的维持维持一段爱情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理解。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理论,满足关系基本需求、积极交流和有效冲突处理是维持爱情的关键要素。
满足关系基本需求包括信任、尊重和支持等;积极交流则意味着双方能够理解和积极表达对方的需求和情感;有效冲突处理能够帮助双方解决分歧,增强关系的稳定性。
六、爱情的挑战尽管爱情是美妙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爱情中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依恋焦虑者常常感到担心和不安全,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亲密;而依恋回避者则倾向于远离亲密关系,需要更多的个人空间和独立。
心理学与爱情探寻爱情的奥秘心理学与爱情:探寻爱情的奥秘爱情,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弦。
从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到长相厮守的细水长流,爱情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背后是否有着一定的规律和心理机制呢?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一同探寻爱情的奥秘。
爱情的产生并非毫无缘由,它往往与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期望息息相关。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于爱情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繁衍后代和保障生存。
在原始社会,人们会选择那些能够提供资源、保护自己和后代的伴侣,这种本能的需求在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依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相似性”和“互补性”被认为是影响爱情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性指的是双方在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相似程度。
当我们遇到与自己相似的人时,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容易建立起情感连接。
互补性则是指双方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能够相互补充,使彼此的生活更加完整和丰富。
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会被一个性格外向的人所吸引,因为对方能够带给他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快乐。
爱情中的情感体验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我们陷入爱情时,身体会分泌一系列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多巴胺、催产素等。
多巴胺能给我们带来兴奋和愉悦的感觉,让我们对爱情充满渴望和期待。
催产素则与亲密感和依恋感有关,它能让我们在与伴侣相处时感到安心和满足。
这些生理反应共同作用,使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然而,爱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中也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惑。
例如,在恋爱关系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嫉妒、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嫉妒往往源于对伴侣的占有欲和不安全感,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焦虑和恐惧则可能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心失去对方或者关系出现问题。
在爱情中,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解决矛盾和冲突。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关系破裂。
心理学与恋爱深入了解爱情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与恋爱:深入了解爱情的心理机制引言: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改变,爱情依然是人们追寻的主题之一。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能够为我们解读和深入了解爱情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通过探索心理学与恋爱的关系,深入了解爱情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恋爱的定义和分类恋爱是指两个人情感上的依恋和吸引,同时也意味着相互关心和愿意为对方付出。
在心理学中,恋爱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亲密恋爱、热恋、依恋和亲子恋爱等。
不同类型的恋爱对应着不同的心理机制和需求。
二、恋爱的心理需求1. 归属需求:人类天生有归属感,而恋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恋爱中的人们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生活,从而感受到归属和被需要的快乐。
2. 自我实现需求:爱情可以激发个体的自我实现需求。
在恋爱过程中,人们会被激励去追求个人目标和成长,从而变得更加完整和自信。
3. 依恋需求:依恋是恋爱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恋爱中,人们会寻求依靠和支持,在对方身上找到情感的安全感。
4. 情感表达需求:恋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倾向于通过表达爱意、互相交流和分享来满足彼此的情感需求。
三、恋爱的心理机制1. 吸引力:恋爱中的吸引力是通过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理上的吸引力可能涉及到性吸引力、外貌等,心理上的吸引力可能涉及到个性、价值观的契合等,而社会上的吸引力可能涉及到共同的背景、社交圈等。
2.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恋爱关系中的依恋行为和情感。
根据依恋理论,人们的依恋风格会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模式。
3. 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恋爱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亲密关系基于信任、共享、理解和支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经营和维护。
四、心理学在恋爱中的应用1. 恋爱指导:心理学可以为人们提供恋爱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心理机制,从而建立健康、稳定的恋爱关系。
爱情心理学解读很多人都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而爱情心理学正是研究和解读爱情的学科。
通过分析人类的行为和情感,深入探讨爱情的心理机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爱情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就爱情心理学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对于爱情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一、爱情的基本特征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但也有其基本特征。
首先,爱情是持续不断的感情。
无论是热恋阶段的激情还是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中的深情,爱情都具有持久性。
其次,爱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
爱情中的两个人不仅在情感上深度交融,还形成了一种互相依赖的精神纽带。
再次,爱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
爱情能带给人们幸福感、满足感,并能够激发个人能量与创造力。
二、爱情的心理过程爱情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吸引阶段、亲密阶段、确认阶段和承诺阶段。
在吸引阶段,爱情的初始阶段,人们会对对方产生强烈的好感和吸引,这是由于个体各种特征间的互补性所导致的。
在亲密阶段,两个人会进一步深入认识对方,逐渐建立起情感的纽带和信任关系。
在确认阶段,个体开始评估自己与对方是否适合相处长期,并对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协调。
最后,在承诺阶段,双方会将关系进一步巩固,表达出共同发展的意愿,形成长期稳定的爱情关系。
三、爱情的心理机制爱情的心理机制可以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生物学上,爱情被认为与激素的分泌有关。
如催产素、荷尔蒙等激素的分泌会增强人们对于伴侣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心理学上,爱情被解释为一种需要满足的心理驱动。
人们在爱情中渴望被理解、被关心和被接纳。
社会学上,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构建,受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四、爱情的类型与特点虽然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但在形式和表现上有很多不同的类型。
浪漫爱情是人们最为熟悉的类型,强调激情和浪漫的表达。
亲情则是基于血缘和亲属关系建立的爱情,如父母对子女的爱。
友情是基于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的爱情,强调互助和支持。
此外,还有伴侣关系中的爱情、同性恋爱情等不同类型。
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情(强烈推荐)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像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于是产生。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
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 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显性人格”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但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成长过程中,多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他人格中多情易感的部份便被深深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影子人格”。
当先天人格成份中“阳刚”“分析”特性较强的男孩去念理工,毕业后又在要求一丝不苟,毫无变通的环境中工作(例如美国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而身具“阴柔”“感性”特质的女孩去念人文,学成后又在文艺界工作,此时男女先天加上后天的差异就变得更大了。
急惊风与慢郎中 上帝是最有幽默感的,就像他在自然界中创造磁铁“异性相吸”的现象,研究人间爱情关系时,我们也常见“急惊风”与“慢郎中”,“外向”者与“内向”者,“活泼的”与“稳重的”,“分析型”与“感性型”之间,彼此强烈相吸的现象。 当一个人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潜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质。例如,当 “分析型”的男性与“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时,彼此常会充满新鲜欢愉。她丰盈流畅的情意,往往会挑动他长久压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与她在一起时,他那被深埋阴暗地窖的“影子人格”开始见到阳光,感受一股从外注入,活泼新鲜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觉得自己好似脱胎换骨一般,受桎梏的心灵,顿时得以自由释放。这个异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线生命契机,使自己尘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得到露水滋润,与自己“显性人格”整合,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人格之过程,我把它称为“完整之我”的追寻。
人要发展出一个“完整之我”是个非常艰巨,要付上惨痛代价的过程,所以慈爱又幽默的上帝就让这些异性相吸,一见钟情的男女在蜜月期中,先预尝了爱情天堂的甜蜜滋味,然后才让他们闭着眼睛心甘情愿地进入“磨合期”,在艰苦的“旷野”之中,让两人彼此在个性上“铁杵磨成绣花针”,继续发展“完整之我”。
在磨合期中,过去对方最吸引你的特质,现在却成为让你最受不了之处。过去你欣赏他的沉静,理智,现在却是沉默愚昧,不解风情。过去爱他的自信果断给你安全感,现在却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如果正好相反,过去女方爱上的是他的细腻温柔,那么进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气概。同理,如果过去男方被她的情感丰盈,活泼伶俐所吸引,现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唠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为找到了完美的梦中人,在磨合期中却发觉自己过去瞎了眼才会爱上这个对象。
在磨合期中,我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要对方变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订之“理想形象”(Imago)一样,这是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
终止恶性互动 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头,通过考验呢?唯一的办法,是了解并遵循上帝所创造的心理定律,放弃使对方变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对方身上,而回头重新专注在自己“显性”与“隐性”人格之整合与成长。换句话说,“感性型”的不再逼“理性型”的也要和她一样善用诗词表达丰盈的情感,而专注扩展 (Stretch)自身的影子人格,让自己也能擅长逻辑思考;“急惊风”型的,学习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时学习让自己欣赏并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轻松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当你观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时,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放弃改变对方时,对方竟然会愈来愈被影响,不知不觉中两人变得愈来愈像。
举个例子来说,有对夫妻,太太是“组织型”,非常有条理,先生却是“潇洒型”,凡事大而化之,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当初两人相识时,太太欣赏先生轻松自在,平稳幽默,好象天下没有甚么事能让他惊慌失措。太太因成长于一个父母要求完美的家庭,常被对自己过高的期许压得喘不过气来。刚交往时,紧张兮兮的她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觉得有安全感,可以放松下来。而先生从没遇见过一个女孩子这么有条不紊,做每件事的效率都不知比他高出几倍,因而对她欣赏得不得了。婚后问题来了,太太愈有条理,先生愈乱,太太愈要纠正,先生就愈胡涂。例如,先生每次连自己皮夹放哪里都不知道,而太太愈受不了,愈要他收好,先生就愈不去留意,愈常丢三忘四,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要处理这类恶性互动的关键,往往在于“过度负责”(Over-functioning)的一方在对方犯错或达不到自己标准时要学会去面对,忍受自己内心的焦虑,让对方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果真,先生这个毛病一直不改,直到有一天她痛下决心不再管这事。先生出差到机场时,竟找不到机票,这下不但要自掏腰包,还要付高好几倍的价钱,结果连这平日毫不在乎的先生都心痛了。这次教训之后,先生才开始警惕,慢慢有了改变。 持恒的亲密感 夫妻间有许多这类微妙的互动,处理这类你进我退,不断重复,难以改变的“亲密之舞”(Dance of Intimacy)时,一定要寻求智能来改善。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另外一个更繁杂,更耐人寻味的一个重要概念。我把它译成“强迫性的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
“强迫性的重复“,是许多心理辅导者从事临床治疗时常见的一个现象,意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 unfinished businesses。” 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刻骨铭心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