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在临床应用及药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1.61 KB
- 文档页数:2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浏览:1439次发布时间:2019-03-15 10:13:16【基源与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性味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药对功效】攻下寒积。
【配伍机制】大黄气味苦寒,沉降下行,既入气分又入血分。
入气分,其苦以通泻,清泻,降泻,燥湿,寒以清热,泻火,解毒。
善攻肠胃实热积滞,为苦寒攻下要药,而治热结便秘;又清热泻火解毒而治热毒疮疡,肠痈,汤火烧伤等;且苦寒既可降泻上炎之火,釜底抽薪,导热下行而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又可降上逆之胃气,而治胃热呕吐。
还可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治湿热黄疸,热淋。
入血分,则直清血热,凉血则可止血,又可活血,血热妄行之吐衄,用之可止血;血瘀经闭,产后腹痛,瘀血着脐,跌打损伤瘀血作痛,用之可活血。
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
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追复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圣药。
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总之,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
对心阳暴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微,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及风湿寒痹,疼痛麻木尤为要药。
二药配伍,一寒一热,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之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附子得大黄,直入病所,又可防附子温热燥化。
温补并施,主治寒积里实证。
此积非温不能化,非泻不能去,大黄与附子最得制方之妙。
【临床应用】1.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常配伍细辛、干姜等。
2.胁下或腰胁偏痛等。
3.小便量少,排出不畅,点滴即止之癃闭。
4.赤白久痢,腹痛,手足不温等,常配伍当归、细辛等。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
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
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
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处方】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金匮》卷上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作者:李旋珠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03期[摘要] 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机制与下法较其他治法,具有更为广泛而快捷的宣通脏腑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等全身作用有关,也与大黄、附子等药物“无所不至”、“无坚不摧”的特性,以及配伍后的减毒增效有关。
根据中医的标本缓急理论,在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或伴有“阴结”,即应考虑运用大黄附子汤。
归纳了该方的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剂量、煎服法和不良反应等临床运用要点,附病案4则。
[关键词] 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下法;便秘[中图分类号] R28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32-03大黄附子汤是仲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的名方。
临床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本文简要分析其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以供参考。
1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与配伍特点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大黄泄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
大黄和附子是该方的主药,同时也是该方的精妙所在,故仲景以之名方。
附子辛甘大热,入气分,兼入血分,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大黄苦辛大寒,入血分,兼入气分,“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攘除奸凶之功”[1]。
大黄与附子配伍,寒热并用,气血并调,附子善走之性,可增强大黄的通腑泻下作用;大黄之苦辛大寒,可制附子之刚燥。
从而减毒增效,扩大或加强了单味药的疗效。
徐建东等[2]研究了大黄附子汤中诸药的不同组合及煎法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发现大黄、附子合煎液与大黄、附子、细辛合煎液中乌头碱的含量相差不大,但均比附子煎煮液中乌头碱的含量下降45%左右;将大黄、附子或大黄、附子、细辛分别单煎后混匀,乌头碱的含量比附子煎煮液下降20%左右。
而附子、细辛无论单煎、合煎,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不大。
因而认为大黄能牵制附子的毒性,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乌头碱与大黄所含的鞣酸形成鞣酸型乌头碱所致”[2]。
【附子大黄汤:治疗慢性肾病尿毒症】附子大黄汤组成:制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黄18克、益母草30克、炙黄芪45克、芒硝粉10克(冲服)。
服法:加开水久煎,每剂两煎,早晚分服,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温补脾肾,通腑降浊,利水泻毒。
主治:慢性肾病尿毒症,证属脾肾阳衰、水停毒盛者症见:畏寒肢冷,精神倦怠,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头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胫浮肿,CO2结合力降低,尿蛋白阳性,部分患者血压升高等等,舌淡苔白,脉多沉滑加减运用:刘氏临证之际,常根据患者的不同兼症而在原方基础上增味,如纳呆甚者,可加鸡内金、麦芽;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乌药;呕吐者,常加竹茹、旋覆花;恶寒发热者,可加连翘、麻黄;尿浊者,可加萆薢、白茅根;余沥不尽者,常加补骨脂、杜仲等;腰痛甚者,可加续断、狗脊、牛膝等等,疗效更佳。
28岁的宋女士在五年前的时候被确诊为慢性肾炎,当时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就有尿蛋白,而且还有肾性高血压,但她吃了一段时间降压药后就停药了,此后也没有及时入院检查,去年的时候,宋女士怀了身孕,但是六个月的时候胎死腹中。
等到今年来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发现她的肌酐高达二千多,已经发展为尿毒症。
医生说,有慢性肾炎的人群,在血压等指标没有控制好的情况下,怀孕是非常危险的,这很容易引起流产,甚至是死胎,另外,对于孕妇本身,也有致命的危险。
虽然五年前就确诊为慢性肾炎,遗憾的是,宋女士却没有重视,一拖再拖,最终导致病情非常严重,像现在这种情况,只能进行血液透析。
第一,慢性肾病的早期,仅仅表现为尿蛋白阳性,但是这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阶段。
第二,肾性高血压,如果患者的肾功能出现异常,患者很快会出现严重的肾性高血压,这种血压难以控制,而不断升高的血压,又会进一步影响肾功能。
第三,尿量变化,是肾病的重要征兆,肾病早期,尿量会增多,这是肾脏代偿的结果,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尿量会不断减少,最终会是无尿。
第四,消化道症状,提示着终末期肾病,很多肾病的人群,消化道会有明显异常,比如口腔里有尿味,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歌诀总括】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附子和细辛组成,长于散寒止痛,用于治疗寒积里实证,为温下的代表方剂。
【歌诀详解】本方所治寒结里实证是由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腑所致。
寒积互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寒邪内阻,阳气被郁,失于温通,故腹痛,手足厥寒;阳郁化热,则见发热,这也是邪气实而正气不虚的表现。
故本方以温里散寒、攻下寒积为立法。
方中以附子配伍大黄共为君药。
大黄泻下力猛,但为苦寒之品,非寒积所宜;同时配伍附子,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制约大黄的寒性,变苦寒之品为温通之剂。
此处大黄的用法为“去性存用”。
同时配伍辛温的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
全方以祛邪为主,散寒攻下力专。
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调节煎煮时间以调控药效强度。
体质强盛的人,大黄的煎煮时间宜短;而体质稍弱的人,可增加大黄的煎煮时间,以缓和泻下之力。
【应用点睛】本方通腑止痛作用优异,可用于肠胃寒结所致便秘的治疗。
除此以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属于寒邪与积滞互结者也有很好的效果。
临床还将本方用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治疗。
肾功能下降使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除体外,从而形成对机体的损害。
本方可通过通导大便的方法,使体内氮质和多余水分得以排出。
该方法是目前尿毒症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资借鉴。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2g)细辛二两(3g)【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
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
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
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
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
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
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
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
乃以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处方:大黄[),附子,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 生大黄15,细辛10,制附片15,三副。 偏痛,不论左右,凡胸胁至腰,痛者宜用之。一切痛,不论内外,皆可用之。凡顽固偏僻兼挟之积,皆阴阳错杂,非常例所拘,附子与大黄为伍,所治皆非常之证。又用此方治腰脚拘急痛甚,两脚挛急不能起,昼夜呻吟,配合芍药甘草汤二三日,痛全安。又用此方治膝肿毒,鹤膝风,而左脐下拘急尤甚,按之则引左脚而痛,初用此方加甘草二三日,后用四逆散加良姜,牡蛎,刘寄奴而愈。此方治牙痛灵妙,并治一切痛,不论内外,莫不捷效。又有家传治牙痛方,即是此方加石膏,煎取汁,随漱随咽,顷刻笑颜。并屡用治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及脑血管意外,效亦甚佳。此方寒热并用,力峻效捷,所治皆非寻常之疾,乃《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辛咸除滞之剂也,其所治之偏痛,当为顽积所致也。《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配伍附子、细辛辛散大热之品,则制其寒性存其走泄之性。三味协力,共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寒实积滞所致的便秘,在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的情况下,使用本方最为恰当。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1.临床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以本方加减治疗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常获良效。《成方便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周扬俊《金匮玉函二注》卷10:“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胁下属厥阴之部分,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及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果是阴邪结于阴位矣。且紧属痛,固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故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然肝肾同一治也,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入细辛者,通少阴。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d866ea0102v490.html 。。。。。。。。。。。。。。。
大黄附子汤由几则汉方医案引发对大黄附子汤临床使用的思考为您解忧中医养生昨天06:44 ·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最近读了一则大塚敬节先生的医案,这个医案我已经是第3次阅读了,但每次阅读总会引发不同的思考,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医案的理解。
患者S君,平素身体结实,血色良好,因胆石症引发剧烈疼痛,服大柴胡汤1剂后痛止,1年后剧烈的胆石症疼痛又发作,于是又服用大柴胡汤,但药物被吐出,疼痛越来越严重,于是邀请我(大塚氏)诊察,发现疼痛从右季肋下射向右肩,右胁下胆囊部位坚硬而有压痛,体温38°,大便秘结,我认为这很符合《伤寒论》中的“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之证,于是劝患者再服用大柴胡汤试试,但是还是吐出了药物,疼痛并没有减轻,于是我默默诊察了脉,发现疼痛发作的时候,脉变得弦紧,疼痛缓解时脉大,便想到《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条云:“胁下偏痛,发热,脉沉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于是改投此方,服药后5分钟疼痛缓解,继续服药,大便通畅,疼痛消失了。
大塚敬节先生认为与大柴胡汤的“寒下”相比,大黄附子汤相当于“温下”,对于同一个病人患了同一种疾病,也有寒热的不同,要综合判断。
这个医案读来很有意思,有几点让我非常有感慨,今日不吐不快!1、胆石症发作的典型症状就是胁肋部疼痛,呕吐,大便秘结,发热,基本符合大柴胡汤的适应症,所以在临床上就会有一个偷懒的思维,就是一看到胆石症,就马上考虑大柴胡汤,这种做法有时能取得疗效,但更多得还是会导致失败,显然,这个患者第二次胆石症发作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大柴胡汤为什么无效,首先看第一个点——胸胁疼痛,的确,胁肋部的异样感觉和柴胡剂关系密切,但一定要警惕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胁肋部不适都是柴胡剂,《伤寒论》中明确提到胁肋部的就有十枣汤(引胁下痛)、苓桂术甘汤(胸胁支满)、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附子粳米汤(胸胁逆满)、瓜蒌薤白半夏汤(胁下逆抢心)等等,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也指出,胁下部位虽然要和柴胡剂挂钩,但不能忽视其他方证的存在,尤其是祛水剂的可能。
【临床医案:大黄附子汤案例】侄子初三,因疫情不能开学,在家上网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嗜睡,早上难叫起来,午休后也难叫起来,大便5天未解无所苦,腹张力高,无压痛。
处大黄附子汤一剂:大黄20g 黑附子15g 细辛10g。
昨天午饭前服一次,下午3点服一次,晚上7点服一次。
晚9点大便,甚多,干。
今天早上不到6点自行起床,按老师要求锻炼,上午上课精神即足,午休后也能自行起床,下午上课亦精力充沛。
刘某,28岁。
有泄泻夙疾,婚后不久,阳痿不振,龟头发冷。
补肾壮阳之品,虽已多服,终不见效。
观其面色淡黄,神态萎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
询知泄泻日三五行,便前肠鸣腹痛,稍冷或食多则痛泻加剧。
切其脉,脉象沉弦。
诊其腹,脐左拒压。
《素问·痿论》云:“阳明虚则宗筋纵。
”言阳痿与脾胃有关。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肾精赖以滋养补充。
脾虚失运,或胃有积滞,皆可致宗筋失养而痿。
结合脉症观之,本案证属寒湿内积,运化障碍。
脾与胃升降失职而腹痛泄泻,气和血生化障碍致宗筋失养,故而一蹶不起。
并非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故补肾壮阳非但不效,反有助邪之弊。
治宜通因通用,温下荡积,先调脾胃,后议阳痿。
拟大黄附子汤加味:大黄10g 附子10g 细辛6g 白芍15g 甘草5g 二剂嘱禁饮酒,少肥甘。
药后下泻秽物十余行,腹痛减轻。
继服二剂,又下秽物甚多。
神疲不再,胃纳增加,偶有腹痛,大便日一二行。
脾运胃纳已趋正常,自能化生气血,滋养宗筋。
今仍龟头寒冷,不能勃起者,乃久病阴阳不和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金匮要略》调和阴阳,治疗失精之方,用治阳痿,同一理也。
拟: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龙牡各30g 白术15g 茯苓10g 生姜10片红枣10枚连服七剂,痛泻痊愈,,龟头不再畏冷,阳痿亦有好转。
嘱其续服七剂,半年后喜来相告,妻已怀孕。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子。
「胁下偏痛」,胁下偏一侧痛,其实这个方剂不止治胁下偏痛,凡是偏侧痛,它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