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篆刻作品集锦欣赏(2.5X2.5)-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5
汉印精华总汇(收藏吧!转起来!)汉官印,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
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摹的典范。
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
一变秦印之柔媚为苍劲有力。
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
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清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
其中满白文印,如“东郡守丞”、“巧工司马”等,苍劲浑朴,笔画自然得天趣,紧处密不透风,疏处宽可走马,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后世篆刻家很大启发。
汉印的风格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它方中寓圆而刚柔相济;粗细相同而疏密得当;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增减笔画而不脱离六义;挪让屈伸而巧拙天成;轻重疏密而虚实呼应;朱白相间而增添新趣。
这些,都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深化,造成了多变而又统一含蓄的美,其风味平淡、醇醪,久而不失其味,是篆刻艺术史上的全盛时期,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汉代官印存世数量较大。
西汉早期,官印与秦代有相似之处,很多仍存田字格。
大约在惠帝后逐渐定型,呈现出素面无格,无边框,仅用篆书阴刻,字体匀称方正的特征。
形制以正方形为主,边长在2~3厘米之间,即所谓“方寸之印”。
汉代也发现相当数量的“半通印”,大小为正方形的一半。
以印文看,半通印除地方低级吏员的职名之外,多为官府机构名称,如“器府”、“马府”、“仓印”、“库印”、“少内”、“保虎圈”等。
文献中曾记载汉代将官印的铭文从四字改为五字,不称“印”而称“章”。
经典汉印作品欣赏
本作者今收集汉印60余枚(共80方,有少量重复),较大方印边长为3cm,较小方印边长为2cm(下载后可自行调整)打印后即可用卸甲油上石,上石后与原印一模一样,方便大家练习
本图稿由作者收集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3-5页有附印30余方)
张久私印阿阳长印渭成令印
吕敞私印巧工司马平安之印
王宏私印骑司马印郑千秋
石易之印易字中间多一横上官建印张君宪印
赵遂之印
未央厩丞张私印寿
汉倭奴国王司马敞印广陵王玺(经典汉玉印)
巍霸巍嫽
军仓令印关内侯印
25。
汉印精品赏析
哎,说起这汉印啊,那可真是咱们中国篆刻艺术里头的一块瑰宝噻。
你看那些个汉印精品,简直是精妙绝伦,晓得啵?
就说那方“将军印”嘛,刀法雄浑,线条苍劲有力,一眼望过去,就感觉到一股子威武霸气扑面而来,就跟那古代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一样一样的。
还有那种白文印,布局匀称,字法自然流畅,印面上头每一个字都像是活的一样,在动,在跳,真的是活灵活现嘞。
再瞅瞅那些朱文印,哎呀,那更是不得了。
笔画细如发丝,却又刚劲有力,仿佛是用最柔软的笔写出了最坚硬的字。
印面看上去清清爽爽,透着一股子雅致劲儿,就像是文人墨客书斋里头摆的那盆兰花,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汉印里头,还有些个肖形印,刻的是些龙凤麒麟、山水花鸟,那手艺,真的是没得说。
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是画儿一样印在了石头上,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那石头上的温度,和那千百年前匠人的心血。
总的来说,这汉印精品啊,真的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每一方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让人看了就心生敬畏,感慨万千。
要是你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些精品,那可真的是三生有幸,一定要好好欣赏,细细品味,莫要辜负了这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艺术精华哟。
汉印高清大图欣赏
如果你是一位篆刻爱好者的话,你可能一直在疑惑一件事情,为什么你刻的战汉风格印章没有战汉的味道?为什么只有其形而没有其神?
多看看下面的图片和图下的注释慢慢就明白了
战国玉印
▲战国信城医
印章材质为碧玉(岫岩河磨玉)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
▲战国陈顺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
局部有黑色水银沁和牛毛纹砣机+勾砣
▲战国襄平君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
局部有黄色土沁和白色水沁用解玉砂碾成
秦玉印
▲秦姚歇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局部有黄色土沁和水沁用解玉砂碾成
▲秦范武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青玉应出自水坑,遍布水沁用砣机平砣加解玉砂碾成
▲秦丁布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有轻微土沁和水沁
用玛瑙质昆吾刀刻划而成
▲秦王猷私印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
▲秦欣玺
印章材质不详用砣机勾砣碾成
▲秦张頛
印章材质为岫岩河磨玉(花岫)用砣机勾砣加解玉砂碾成
汉代玉印
▲汉代长乐万岁大利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玉(局部有铁沁)
▲汉代程竈(鸟虫篆)
印章材质为岫岩河磨玉(花岫)
▲汉代审勃(鸟虫篆)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
▲汉代范亚夫
印章材质为新疆和田白玉。
历代篆刻作品欣赏⽢旸字旭,旭甫,号寅东,秣陵(今江苏南京)⼈,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篆刻家,以铁笔隐居鸡笼⼭下(今南京鸡鸣寺⼀带),⽢旸篆书颇负盛名,精于刻印,尤好秦汉玺印。
⾃云:“余世家居秣陵,⾃⼤⽗相传⽽下,先后相承,皆好古者,乃先⼈暨伯考宦游海内,⼜殚⼼求索,仅得古印章若⼲计,⽽余⼜性癖,喜欢篆⾪六书。
嗜镌锼,每有佳处,辄勒之⾦⽯,乃谬谓古⼈之不多让也。
”为求秦汉传统真谛,见《印薮》等⾏世的⽊刻本,多有失真,遂以⾦⽯铜⽟摹刻,废寝忘⾷,历时七年,得印1700余万,辑成集古印谱《印正》,刊⾏于世。
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此苦⼼经营七载摹刻古印,实为历代篆刻家所没有。
功夫不负苦⼼⼈,⽢旸练就的⼀⼿⾼超的摹印本领,为其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印风虽受到⽂彭、何震的影响,但由于⽆⼈可敌的秦汉古印功底,使印作更得汉印神髓。
⽩⽂印线条较何震秀润⽼练,朱⽂仍汉⼀路,线条劲键,有刚切铜铸之美,朱⽂仿元朱⽂、篆法、章法、⼑法精到,已⾮⽂、何所及。
在他所处的那种时代,⽢旸能刻出这等功⼒不凡的朱⽂印,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1.gif (8013 字节)梁⼠升印曾鲸之印3.gif (4018 字节)朱完之印4.gif (7939 字节)龙骧之印5.gif (5030 字节)波⾂6.gif (4751 字节)吴鸣皋印7.gif (3636 字节)程国宝印⽢旸私印胡正⾔(1584--1674)字⽈从,号⼗⽵斋主,默庵⽼⼈。
安徽休宁⼈,久居南京,明亡前曾官武英殿中书舍⼈。
参加“复社”,交游甚⼴。
明亡后,闭门谢交,以⽰不屈之节。
他是明末清初艺坛上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善画⼭⽔、⼈物、花卉,真、草、⾪、篆各体俱精,⼜长于篆刻,并擅制墨、印笺纸等。
所辑《⼗⽵斋画谱》、《⼗⽵斋笺谱》,均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胡正⾔篆刻主要受何震印风的影响,亦从古印中汲取养份。
他取法何震平实⼀路,并参⼰意,有⾃⼰⾯⽬。
豪放虽不及何雪渔,但⼑法圆润,不激不厉,平正⼯稳,⽓息纯朴,具有⾃然和谐之美。
各种风格的汉印欣赏汉印是印史上的一座高峰。
人们比之唐诗宋词。
汉代的印章风格呈现多种风貌。
宫印、私印、肖形印都很有特色。
印文书体方面,秦小篆、摹印篆、鸟虫篆、缪篆,百花齐放;印面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方形、圆形、矩形、三圆连珠、四圆连珠、双套印、三套印,应有尽有。
1 汉宫印欣赏汉代的官印等级划分很细,上层宫印为金印,官小一点的,则为银印或铜印。
汉宫印与秦宫印的区分,突出地表现在对“田”字界格的省略。
汉宫印,初期一般4字,武帝后,以5字印文为特征。
印文书体采取汉缪篆。
如“陶馆家丞”“渭城令印”。
这两方印都代表汉印平正、拙朴、浑厚的气象与特点。
“馆陶家丞”是汉文帝时馆陶公主的家丞用印,4字的排列撑满了印面,显得饱满、浑厚。
线条圆劲厚实,气息流转,中间没有“田”字界格,文字采用从右到左的排法,平整之中有庄严堂皇的气象。
“渭成令印”虽然也是平整均匀的章法,在刀法上与“馆陶家丞”并不一样。
“渭”字三点水的上点均处理成上翘的弯脚,“印”的上部亦有此法,还有“成”的“戈”部也是,这些细小的变化都有打破平板的作用。
该方折的地方,碑版的雄强十分明显。
整方印,气格上还是宏大、浑厚的。
“校尉之印章”是典型的汉官印。
5个字,“章”字独占两字的位置,文字排满了印面。
字体是成熟的缪篆――方拙的隶化篆书,方笔多,结字也方正,但凿刻很精致,线条中有轻重提顿的节奏,不仅无边框和界格,而且“尉”“章”的边缘已有破残,造成内外的气息相通。
印面很完美。
2 将军印欣赏“将军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实际上也是宫印的一种。
由于南北朝时官印的性质发生了某些变化,滥授官印,使得官印凿刻也更为急就草率。
军中宫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多仓促凿成,故别称“急就章”。
将军印一般不称“印”,而称“章”。
“将军印”的特点是大多数出自凿刻,而与汉宫印的翻铸不同;其次,印文的书写错别字现象日趋严重;再次,印体加大,以z7―3厘米为习见。
如:“凌江将军章”。
这方印有明显的刻的痕迹。
【书画欣赏】这些汉印“军”味十足,古意盎然50方“军”味十足的汉印,古意盎然△太师公将军司马印△定胡军司马△横野将军章横野将军,官名,东汉置,三国魏、两晋、南朝宋亦置,为杂号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官八品。
梁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一班,陈拟九品、比秩四百石。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九品上,北齐沿置。
北周为正一命。
隋初为散号将军,从九品上,大业三年(607)罢。
横野,谓能横行广野。
东汉王常曾拜横野大将军。
南朝梁吴均《边城将》诗之二:“勋轻赏废丘,名高拜横野。
△裨将军印△护军印章护军,官名。
军中监督官。
秦朝已置。
《史记·蒙恬列传》:“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
”陈胜起义后,以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
△监军司马△军禀司马△军候丞印△军候之印△军司马印△军假司马△军司马之印军司马,官名。
《周礼·夏官》谓周大司马属官有军司马下大夫,而未言其职。
汉有军司马,为大将军属官。
大将军营(即大将军直属部队)分五部,每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
不置校尉之部,单设军司马一人。
其余将军领兵征伐时,所属也有司马等官领兵。
官名。
军假司马,东汉置,佐军司马管理军务。
《后汉书·百官一》:“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
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
△军曲候印军侯,军官官职。
即军曲候。
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曲设军候一人,秩比六百石。
其余将领出兵也有部曲,有司马、军候等官,如李陵以骑都尉,率步卒五千人击匈奴,所部也有校尉、军候。
△军市之印△军武库丞△军中马丞△偏将军理军△偏将军印章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三国均置,属第五品。
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
历史上最著名的偏将军当属三国时期刘备集团的关羽、马超、赵云,曹氏集团的徐晃、于禁、张郃。
2.5厘米阳刻篆刻印稿打印版2.5厘米阳刻篆刻印稿打印版是一种特殊的印刷技术,它将古代篆刻艺术与现代电脑印刷技术相结合,可以制作出细腻高清、色彩饱和的篆刻印章。
本文将详细介绍2.5厘米阳刻篆刻印稿打印版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定义、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如何制作、保养等方面的内容。
1. 定义2.5厘米阳刻篆刻印稿打印版,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以铅字或线条的形式将篆刻体的字形反向刻制成版面,在经过平面印刷,印刷出的压岁钱尺寸为2.5厘米的印章。
该技术具有高精度、高保真、高速度、低成本等特点,可以制作出色彩鲜艳、线条清晰的篆刻印章,成为了现代印章制作领域的重要一环。
2. 特点(1)高精度。
2.5厘米阳刻篆刻印稿打印版具有高精度的特点,可以将篆刻字形精确地刻制在版面上,而且能够表现出篆刻艺术的古朴风格和独特韵味,简直就像是手工雕刻一样。
(2)高保真。
通过阳刻技术,能够将篆刻字形的细节、纹理、线条等精确地表现出来,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作出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印章。
(3)高速度。
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软件,可以快速地制作出篆刻版面,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生产效率非常高。
(4)低成本。
相比传统的篆刻雕刻技术,阳刻篆刻印稿打印版技术的成本更低,而且能够制作出更加精美的印章,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3. 历史渊源篆刻艺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龟甲、玉器、铜器上的篆刻文字,到商周金文、秦汉石刻、唐宋碑刻、元明清批款等,篆刻艺术一直以它的严谨、紧凑、古朴的文字形式,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电脑技术的应用,使篆刻艺术在数字时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产生了阳刻篆刻印稿打印版的技术。
4. 制作(1)设计篆刻字形。
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篆刻字形必须符合字形结构的原则,字形比例合理,线条精细,印章整体排版方正、美观大方。
(2)转化字形为版面。
通过电脑软件将篆刻字形计算机图形转化为线条或铅字模式,形成版面文件。
玺印是古代人们用以昭明信用的凭证,是中国文物中的重要分支,中国古玺自古以来包容万象,内涵丰富,几乎涉及社会每一方面的物质文化遗产,玺印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其用途也极为广泛。
在先秦古籍中曾多次出现“玺”和“玺节”的记载。
《周礼·地官·掌节》有“货贿用玺节”的记载。
郑玄注解为“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说文解字》云:“印,执政所持信也。
”我国的印章就现有资料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公文往来中已普遍使用官印(即由方寸之间见古韵——几枚不同时代的官印考葛海洋 刘崇宁1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官方铸造,用于公文往来信记,也是官员的权力凭证)。
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慕的典范。
其用途、形制更加广泛,艺术特色更加突出。
在小小的方寸之间融进了万千气象,印工们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构思,创造性地发展了印章的艺术形式。
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部曲将印:方形,瓦钮,印面长为2.5厘米,宽亦为2.5厘米,通高2.2厘米(图1),印面文字为“部曲将印”,文字凿刻稚拙古朴,保存完好(图2、3)。
部曲都印:方形,瓦钮,印面长为2.5厘米,宽亦为2.5厘米,通高2.3厘米(图4),印面文字为“部曲都印”,整体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文字凿刻古朴粗放,保存较好(图5、6)。
“部曲”原系汉代军队编制的名称。
“部曲将”这一官职设置在东汉末年,普及于魏晋时期。
《后汉书·百官志》载“将军下有其领军,皆有部曲”,《后汉书·献23AppreciatION 鉴赏AppreciatION 鉴赏帝纪》载“董卓部曲将李豏,郭汜等反”。
统领部曲的将领为“部曲将”。
“部曲将”归部曲督管。
《通典·职官十九》载“晋官品列部曲督第七品,部曲将第八品”,部曲将印常于新旧印谱中著录,如其中旧谱以《十钟山房印举》著录部曲将印计有54方为最多。
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篆刻艺术作者:来源:《科学大众·小诺贝尔》2022年第10期成竹在胸,一气呵成,方寸之间,尽显中华文字之美。
这就是中国篆刻。
无论是古朴浑厚的玉玺还是端庄婉转的小印,篆刻用一笔一画勾勒出了历史的轮廓。
2009年10月,中国篆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艺术历史悠久篆刻,俗称治印,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简单来说,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章上刻画中国汉字,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之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所说的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秦代以前,印章称为“玺”或“鉨”。
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在金属上刻制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和民间私人用的印章统称为“印”。
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
细化来讲,帝王印称“玺”,官印称“印”,将军印称“章”,私人印称“印信”。
篆刻艺术的发展在3000多年的漫長历史中,篆刻艺术历经了10 余个朝代,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汉代是篆刻发展空前辉煌的时期。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汉印都极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
汉印以缪篆书体入印,这种字体结构简化、笔画方直,其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体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汉印分铸、凿两种。
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
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来不及铸造印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
从汉印鸟虫篆、到元朱满白印,《归去来兮辞》全风格篆刻治印欣赏一代文人大隐、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毕竟那可是上中学课本的必背文章啊。
其中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更是成为了现代无数人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愿景。
人世间总有那么多纷纷扰扰,无论古人还是当下,能够不为“心之所形役”的时光总是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许巍歌声中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成了一句经典。
回归正题,本次书画课代表要分享给大家的正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全风格篆刻集锦。
各种篆刻风格,应有尽有,从元朱、满白,到古玺、汉印、鸟虫篆,数为当代著名篆刻大师、新星,全风格的篆刻治印作品,让你一饱眼福、身心自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全风格篆刻治印欣赏高帅篆刻丨悟已往之不谏丨徐文康篆刻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丨杨少锋篆刻丨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丨鲁大东篆刻丨有酒盈樽丨杨逸篆刻丨引壶觞以自酌丨王义骅篆刻丨倚南窗以寄傲丨鲁大东篆刻丨审容膝之易安丨杨少锋篆刻丨鸟倦飞而知还丨徐文康篆刻丨息交以绝游丨黄文斌篆刻丨泉涓涓而始流丨黄文斌篆刻丨悦亲戚之情话丨蔡泓杰篆刻丨乐琴书以消忧丨费胤斌篆刻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丨归去来兮辞,历来被文人们评价为田园诗的典范。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理学大家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如此千古绝唱,又配上如此清雅通灵的丹东晶,篆刻家们自然特别用心。
希望对各位篆刻治印爱好者有所帮助!另外,往期精彩篆刻治印作品,也可直接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哦。
其中包括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陈巨来、王福庵等大师的高清治印原石图哦,非常具有学习意义。
赵之谦丨100余方全新、高清印石图,见证200年来篆刻印坛巅峰之名;陈巨来丨400余方高清篆刻原色印蜕,再现“元朱文第一人”的刀法;吴昌硕丨50余幅全新、高清篆刻印原石图!不愧为西泠印社之首;文丨书画课代表,更多高清金石书画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欢迎各位热爱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的朋友关注我们!您的每一次“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分享”都是对我们的支持,更是我们继续创作的重要动力!我们将继续创作、分享更多优质内容,不负“集金石书画之精粹”的初心。
经典汉印作品欣赏
本作者今收集汉印60余枚(共80方,有少量重复),较大方印边长为3cm,较小方印边长为2cm(下载后可自行调整)打印后即可用卸甲油上石,上石后与原印一模一样,方便大家练习
本图稿由作者收集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3-5页有附印30余方)
张久私印阿阳长印渭成令印
吕敞私印巧工司马平安之印
王宏私印骑司马印郑千秋
石易之印易字中间多一横上官建印张君宪印
赵遂之印
未央厩丞张私印寿
汉倭奴国王司马敞印广陵王玺(经典汉玉印)
巍霸巍嫽
军仓令印关内侯印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