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议论文范文:茶
- 格式:docx
- 大小:17.23 KB
- 文档页数:3
茶高中作文范文大全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古时候,人们不把它当做饮料,而是当做药用的,因为人们发现茶叶能杀菌消炎。
当时它的名字叫‘苦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茶高中作文,希望你喜欢。
茶高中作文1悠悠千载,茶从浓淡稀疏的历史云烟中走来,从江南烟雨中走来,从小桥流水中走来……带着一抹神秘的面纱,姿态摇曳地来了。
《诗经》曾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
”这是人们对茶最初的体味。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并传播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
茶发源于神农而闻于鲁周公,兴盛于唐朝及两宋时期,普及全球在明清之时。
在这条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茶与人的生活不断交织碰撞,从中得到升华。
茶文化是茶的一种升华。
所谓茶文化是融合了佛、儒、道诸派的思想,独成一体,是饮茶时的一种文化特征。
茶文化源于我国古时,包含了茶道、茶具、茶艺、茶学等,其中代表是功夫茶文化。
苏辙曾云:“闽中茶品天下高”,便是形容功夫茶。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茶来传播各种艺术。
而古今中外,人们对茶文化都侃侃而谈,尤其是对“茶品”的议论。
古代,人们对茶不仅看重其炮制成果,对泡茶人的品格也颇为看重,故有了“茶人”说。
“茶人”不等同于喝茶人,喝茶同样不等同于茶道。
因此,茶人拥有独特的茶人精神。
古人对于茶品的追求从未停止,而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因此,古人也根据不同的茶文化而形成各种礼仪方式,但都是以“茶品”为中心的以茶会友、以茶代礼等礼仪方式。
故古人饮茶贵在“茶品”,他们认为茶品高尚代表品德高尚、志同道合,也就是茶人须是“佳客”。
茶品在文人之间流行时,也开始潜移默化到朝廷之中。
北宋、南宋时期,官员特别看中茶品,若茶品好,且茶也泡得好的便可以直接升官。
因此,当时的士族更加重视茶品的培养,因此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也形成了一种特殊产物——贡茶。
对于贡茶,苏轼在《荔枝叹》中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这凸显出贡茶的特殊地位,也使茶品变得更加高雅。
高二议论文 :品茶·品人生400字
很早就听人说过:人生如茶!一直以来,我都无法理解,直到有一天,我似乎也品出了“人生如茶”的真味。
我是个习惯于喝咖啡的人,很小的时候对茶就很讨厌,宁愿喝白开水也不要茶喝。
一日,闲来无事,半是出于好玩,半是出于尝试,便拿出了父亲的紫砂茶壶,决定泡上一壶品一品。
放了些茶叶,然后将开水倒入,腾腾地热气夹杂着缕缕清香飘散,沁入心脾。
初喝第一口时,苦得我实在没有再喝下去的勇气。
那苦味与香浓的咖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是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的。
但当我放下壶的那一瞬,一丝甘甜从苦涩的舌尖散出来。
我下意识地又呷了一口,似乎没有多少苦味了,再后来,俨然一壶白开水。
放下茶壶,我陷入了沉思。
儿时的我们就像那皱巴巴的茶叶,没见过世面,局限在狭小空间里,还不亦乐乎的。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成长犹如茶叶遇到了白开水,视野广了,生活从此也就充满苦涩,但苦涩过后,迎来的将是那淡淡白开水中丝丝的甜。
人生应该如品茶: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茶作文(2篇)茶(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题记夕阳西下时分,我坐在树下,万籁俱静,德光普照。
摆弄还几副茶几,冲一杯淡淡的茉莉,我茶中窥人……人的一生就像一朵茉莉,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多么纯洁、高雅,而社会就像一杯水,无色无味。
只有我们接触并融入这个社会,水才会溢出芬芳之气,让人回味无穷。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又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些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这些,就像是我面前的这杯茶,水中的茉莉会随着时间而沉落抑或游荡,偶有一两朵仍浮于水面,坚守者“君子固穷”“穷且益坚”之类的话,也算得上一种成功吧!席慕容说:友谊就像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比较好。
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
其实,友谊又何尝不是一杯茶呢?有的人喜欢味浓,有的人喜欢味淡,浓与淡之间只是一个量的问题,却要让我们耐心品味,细细琢磨。
就像一只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翻云覆雨之间又承载着多少的沧桑百感啊!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人生是由数不清的泪水和欢笑组成的。
当泪水和欢笑倾注在一个茶杯里,我们就像杯中的叶子,时起时伏,最终还是要归于宁静、安详……但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爱过,恨过,哭过,伤过,追逐过,放弃过,面对过,逃避过,这才是我们从人生这杯茶里应该品出来的。
朋友说人生真的又许多无奈。
是的,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如水的社会,会被它左右着。
但只要我们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相信“人性直节生来瘦,自诩高才老更刚”就行了。
有句广告词说,世间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我觉得很对,就像茉莉在水中的变化才能放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人生如茶,有苦有甜,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
我很喜欢韩寒的一句话:快乐是不能分享的,痛苦也只能自己一个人去承担,一切都要靠自己慢慢消化。
不管怎样的人生,它只属于我们自己,好也罢,坏也罢,自己经历才最有滋味。
高中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汇总5篇篇一:生活的茶拜访亲戚好友,总要沏上一杯茶。
小时候,我总觉得有茶叶的茶太苦了;所以只喝白开水。
现在就不同了,喜欢上了加上茶叶的茶。
觉得一杯白开水对于新年里显得太单调乏味了。
加上茶叶的茶,茶里就有了一丝绿意,觉得很有新年色彩。
渴不渴都要喝上几口。
白开水是解渴,而茶是为了回味舌头上甘苦清甜的味道,也是为了温心。
一杯好茶,柔嫩翠翠,悬悬倒立,状似“雀舌”;明净无尘,碧绿透亮,轻呷一口,顿觉浓郁芬芳,鲜醇甘美,满口生津,浑身爽快。
一杯太浓的茶,失去了茶的本味。
淡的茶,芳香馥郁,清新扑鼻,才不失茶的本色。
白开水,一饮而尽,为的是求畅快,解渴,如儿时的直爽,懵懂的人生。
而一杯茶,是求慢慢的品味,细细的回味。
听说有一种茶叫做“童女参茶”。
是用七岁童女手指采摘,用七岁童女手腕“杀青”,用七岁童女手心搓揉,然后用人参薄片把每片茶叶夹起来,再用七岁童女手掌在锅底运气压烤,压烤之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
因它吸取了童女之精灵,吃了可以生津,润喉,解渴,提神,去腻,沁肺,健胃,通肠,顺气,活血,消疲,除病,延年益寿等功效。
可见此茶之珍贵。
但我看,好茶不好茶,应该与七岁童女无关吧!难道还非得经七岁童女子之手才能酿造出好茶吗?一杯入口生津的好茶,其实并不注重这些。
热闹,喜气洋溢的新年,喝茶只是图个气氛。
满嘴油腻之时,肥头大耳之人,喝茶只是为了清清肠,健健胃,总是认为喝茶到底还是有点好处的。
身在景色其佳,闲情雅致,心胸开阔,无悠,自然,闲情之人,才会认真的去品茶。
并不注重什么好的茶叶,好的紫砂壶,好的井水。
他们只求身在繁市之中,心却在莲何之上;烦恼琐事尽抛其后,才算是真正的端起茶杯;不去理会,不去在意世俗的眼光,才算是喝下一杯纯净的好茶。
林间小路,古道西风,山泉低呤,深山小屋;那意境正是呤诗作对,谈天说地,亭台楼阁,海阔天空。
不免回到诗风醇正,对山而诗,对水而赞,对万物加以想象,对万景加以夸张。
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并不是嗜酒如命,如痴如醉。
《茶》高中作文一盏清茗,蕴含着无尽的禅意与哲理,需用心去品味。
近日,我对泡茶产生了浓厚兴趣,便有了以下体验。
在宁静的午后,我架起白瓷小火炉,在中间点上火,橙红的火焰跳动着,宛如跳动的音符,诉说着温暖与安宁。
我轻轻地拿起一把小瓷壶,置于火焰上,看着壶中的水逐渐升温。
此时,我拈起木夹,从杯中夹起几朵菊花,放入壶中。
菊花如浮萍般漂浮在水面上,层层花瓣干瘪地挤在一起,蜷缩着,仿佛在沉睡中等待着被唤醒。
我盖上壶盖,稍待片刻,便听到白瓷壶中“噗突”一声,这是水即将烧开的信号。
我提起把手,将茶缓缓倒入杯中。
水一出,香气氤氲,不浓不烈,带着淡淡的甜意在鼻尖跳跃。
水汽弥漫,滚滚而上,待雾意散去,我看到淡黄色的茶水在白瓷杯中荡漾,近乎透明,却又不经意间反射出温暖的颜色。
举起茶杯,轻抿一口,菊香瞬间盈满口腔。
这种香气不浓艳,如山间浮云般淡雅,却又真实存在。
袅袅香气中,隐约带着一丝甜,不,应该是甘,一种初尝舌尖的苦,滑至喉心的甜,以及留在齿间的香。
这种甜不腻人,似春天新开的花,又若秋末丰收的果。
揭开壶盖,我看到菊花在水中舒展着花瓣,原本蜷缩的部分伸展开来,没入水中,却又不沉到底,只是骄傲地悬浮在中央,宛如盛开的花仙子的裙摆。
我拿起一根筷子,轻轻一碰,花瓣便旋转起来,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我拈起几粒枸杞和几片红枣,投入水中,白瓷的内壁瞬间被染得通红,喜庆而又温馨。
我盖上壶盖,将小壶放回瓷台,让橙红的火舌舔着这通体雪白的小东西。
待壶中再次“噗突”一声,我拎下壶,将茶水倒入杯中。
水汽下的茶水透着些许橙红,不淡不浓,恰到好处地在瓷杯四周散开一层晕,朦胧如梦幻中的花朵。
我再次轻抿一口,菊香虽不如先前浓郁,但却更加深沉。
在枸杞和红枣的甜味下,还透着丝丝苦味,不浓却真实。
红枣的甜不腻人,比菊花更浓郁,如春天的花蜜般甜美清新。
而枸杞则有着与众不同的甜,它如孩童的笑脸般纯真,不深沉却能打动人心,让人感受到最真实的美好。
曾经,我听闻这样一句话:茶如人生。
茶的高考5篇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
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进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进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一般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茶的高考作文,盼望对大家能有所关心。
关于茶的高考作文1老李是市社会科学讨论所的副所长。
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逗珍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分各种不同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芳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
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穿着装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爱小兰,不仅仅由于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缘由,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
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
“究竟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老李想。
一天下午,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考着工作中的难题,一边往家里走去。
刚一进门,就是小兰捧着冒着热气的茶迎上来,脆生生地喊:“爷爷,请喝茶!”然后一边把茶杯捧到爷爷手中,一边把他扶到沙发边。
老李打心眼里兴奋。
工作中的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他一边摩挲着小兰的头,一边问:“大兰呢?”“她呀,看书呢。
”小兰不以为然地朝里屋呶呶嘴。
老李不再说什么,细细地品起茶来。
其次天上午,老李突然回到家中取资料,一进门就见小兰正在看电视,见爷爷回来了,小兰习惯性地端起茶几上的杯子,甜甜地喊着:“爷爷,您喝……”这才发觉杯子里什么也没有。
她忙倒上茶叶去拎茶壶,只见她晃晃悠悠的举起硕大的茶壶,那壶嘴就像个左顾右盼的蛇头,突然“呼”地一下吐出一股热水,直扑杯底,杯里少得可怜的几片茶叶全被扑出来了。
小兰忙放下茶壶,捡茶叶,捡好茶叶却又打翻了壶盖。
老李惊讶地看着这一切。
大兰一声不吭地从里屋出来了,她悄悄地洗好杯子,娴熟地倒入茶叶,又认真地倒好了水,然后轻轻吹了吹,把杯子递给小兰,看了爷爷一眼,又悄悄地转身进屋了。
茶高中作文茶高中作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茶高中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高中作文1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陌生人。
茶,据说是始于神农时代,到现如今也有差不多五千年得历史。
茶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还是贫民百姓来说都有种独特的情感。
当人们卸下一天工作的劳累,给自己泡了一壶一位远方的朋友捎来的铁观音。
顷刻间,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入心脾。
那是一种淡淡的值得回味的香,香而不浓,却可教人心神俱安,精神忽然恬静愉悦。
亦或是几个朋友,闲坐于江边,手捧一杯绿茶,细细品味茶的清幽与恬谈,畅谈人生。
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着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品茶就是品味人生百味,品茶最主要是品出茶道,主要是“清”,清秀、清幽、清静或是清醒。
这和东方文化儒家文化密切相关。
有人说:茶道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中享受一丝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我倒也觉得十分形象。
品茶也就是只有空闲下来有时间再做的事,偶尔触碰到了茶的滋味便会心中感叹,茶中清透带色的茶水中映着你凝望远方的神情思绪,茶水微波,在涟漪的映射下,更显心绪的静谧。
清凉的风吹动了你的发丝,突然闻到远处飘来的缕缕茶香。
那茶香是淡雅,如此轻柔,仿佛一碰就便碎了;那茶香,在那一瞬,溢入口鼻,沁人心脾,耳旁仿佛有清脆的空灵之乐音,脑中呈现出一幅空谷山林图,只有鸟儿,你,还有自然万物。
清爽的口感在齿间轮转,反复品味,不肯放过一丝余香。
让人想起古代文人们所追求的远离世间的喧嚣,隐居山林,享受着那悠闲雅静的生活。
有人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其实茶有浓淡,人在悲欢。
品一杯淡淡的绿茶,如同生活总归于平淡,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能够朴素雅致、细水长流,在生命的旅程里,想扶相依不离不弃,哪怕偶有隔阂也能如是慢慢走过,即使老了青春、倦了年华,那份真实的情感却依然可在心底深处,那份情似茶一般淡却永久美丽。
茶
《菜根谭》是什么滋味,《南华经》奏何种箫声,《易经》
演多少玄妙,《道德经》述怎般人生……我无从回答。在平凡
与自然面前,无人敢自称“大彻大悟”。
天地之始,道是自然。现今之状,道是颠覆。
也许这就是“还初”一号的由来。还初道人洪应明的《菜根
谭》便有引人还初之意。不知享尽荣华富贵,成天大鱼大肉者
活得累不累,亦不知身怀绝技者是否得到了真正的乐趣,我只
是觉得,粗茶淡饭便能令我满足。拿现今社会来说,年轻人觉
得压力大,大学生自杀率低不下来,因为这个五族恶世正在无
休止地创造新鲜事物,人的欲望无法减退,无法安于平凡。
有时候被迫“与时俱进”是一件令人疲惫的事:人要提升自
己各方面的能力,却忘了休息。人不顾一切向前冲,却连有何
目的都不清楚。这些看似“积极”,并能促使时代进步的表现,
渐成悲剧。
太多的做作,我学不来。即使学来了,也不能持续多久。
有时候刻意成就的事物往往变了它原本的面貌。譬如让好动开
朗的女孩学做淑女,譬如把在海底生活的鱼放到淡水中饲养,
譬如……
“本乱内末。”孔子如是说。“本”就是真实与自然。“性定菜
根香”,人若能做到心如止水,无论面对多大的变卦都不会焦躁,
方能品得其味。真正的味道只有“清淡”。正如一本《菜根谭》,
尽述天下真理,句句波澜不惊。
想必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一句极富诗意的话:“相濡以沫,不
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出自《南华经》一书,也就是《庄子》。
有人把“相濡以沫”看作爱情美好的代言词。我觉得很可笑。
若用在爱情上,那也只能说是无奈之下的轰轰烈烈,与美好根
本挨不上边。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本意应是:用口沫互相滋润,
倒不如在江湖中自在过活,互不相识。现在我们看到的世界是
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然而人能为彼此做到的事十分有限。所以
才会有那么多不和谐的音符在每时每刻冷不胜防的出现,破坏
心情。
人剥夺了太多自然的财产,却不懂珍惜。也就是说,每一
个人都身在福中,因为自然给予我们无限仁厚,无限需要,以
致于我们各处天涯海角,互不相识,却依旧能够好好的活。
吹响自然的箫声,风起的一瞬,豁然开朗。
有人发出这般感叹:《易经》最难。哲学家常常搬弄大道
理,却远不如“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的规律高深。
人常常说要征服自然,最终自食其果。因为人生在世,若不依
顺自然,将与死无异。因此在大自然面前,人应是渺小的。自
然的玄妙及其无可替代的美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谜题。所以一
本《易经》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亦属于未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道?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道不只是在哲学范畴内,更是一种修行。从
《道德经》一书中,你会看到一反既往的哲学:人要柔弱不要
坚强,人要愚鲁不要聪慧。列位看官莫误解,《道德经》绝非
愚民的理论。柔弱的容易保全,就如牙齿和舌头。人为何要保
持愚鲁?正所谓“真人不露相”,大智者若愚。且无争者能容,
这也是柔弱愚鲁者性格上的一个特点——心胸宽阔,与人相处
添和睦。李耳为人低调,却充满大智慧。《道德经》果真是智
者的低语。
淡淡酒解淡淡愁。陶醉之后,仍忘不了茶的清幽。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
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若把这个花花世界比作美酒,那么“道”便是茶。
|此茶,乃一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