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要实现两个转化
- 格式:pdf
- 大小:197.75 KB
- 文档页数:2
孔子“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张向向;孙征【摘要】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深刻的内涵,实质上彰显了“君子”仁、义、礼、知、信的基本品质.在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市场经济运行的当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人格之塑造亟待汲取“君子”人格思想之养分:理性博爱——开启和谐人格的“窗口”;崇尚道义——践履高尚人格的“阶梯”;重礼守信——塑造健全人格的两大品质;自觉内省——人格养成的重要方法.【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3(027)002【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君子;大学生;人格塑造【作者】张向向;孙征【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人格养成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提升、身心健康、人际和谐乃至生活幸福影响深远,而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在当代社会面临多重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亟待挖掘和汲取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养分以塑造健全和谐的人格。
一、时代境遇: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面临挑战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人格塑造需要规避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危险,因为现代社会的诸多因素使大学生人格塑造深陷危机:一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导致大学生人格养成陷入混沌。
网络世界充满了健康有益的知识和各种价值观念,同时也充斥着低俗甚至反动信息。
这种知识边界的消解及信息泛滥导致教师话语“霸权”的式微,也致使“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变得混沌不清甚至可能被误导”[1]。
二是文化多元化导致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突出。
“多元文化给文化发展与个性成长带来了机遇,也给人的价值选择与人格塑造带来了挑战。
”[2]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在中西方人格观的交汇中深陷“泥沼”。
三是市场经济易诱发大学生人格变异。
生存在具有功利特性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对利益的追逐滋生了现代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导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尚未迈出校门却早已深受其害。
大学生使命锤炼品德修养塑造优秀人格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是一个既荣耀又充满挑战的角色。
大学生时期,是我们品德修养塑造优秀人格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以使我们能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和良好品德的优秀人才。
首先,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集合,是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
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讲究卫生等等。
同时,学会诚实守信、遵守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这些日常的小事的积累,我们才能真正树立起优秀的品德修养。
其次,大学生需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格塑造的基石,它能够指引我们正确的行为方向。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勤奋、诚实、宽容、公正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将会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帮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不迷失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摒弃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如虚荣、怠惰、贪婪等等。
只有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我们身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要真正实现这个使命,我们需要有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是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主动承担责任的表现。
大学生要学会勇于承担困难和责任,勇敢地迎接挑战,敢于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只有当我们真正具备了这样的担当精神,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最后,大学生还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材,应该具备创新精神。
我们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新知识、新领域。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新理念、新想法和新技术。
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高等学校肩负着创新科学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化、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当代大学生群体成为一个思想价值趋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了层次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况。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对以往高校道德教育的剖析回顾以往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流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很大的。
但在当今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深刻影响的情况下,高校的道德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从教育目的来看,比较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教育。
从教育过程看,片面强调认知过程,而忽视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和行为的训练。
从教育的方式看,片面强调单向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我修养。
以往的道德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教育者将道德教育仅仅理解为道德知识教育,严重地忽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忽视了学生参与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性。
在大学道德教育实践中,通过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道德养成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是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
所谓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受教育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引导受教育者经常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潜移默化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著名德国教育家雅斯贝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德育工作体会:实现两个转变
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个体转变和环境转变。
首先,个体转变是指通过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实现积极的变化。
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道德高尚、责任感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从种种不当的行为、观念中转变过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
我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思考、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促使学生认识到了个人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动力去改变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
逐渐地,学生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变得更加自律、自觉,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次,环境转变是指通过德育工作,改善学校和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另外,社会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源向教育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需要实现个体转变和环境转变,通过引导学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变化,以及改善学校和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和机会,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
只有在这样的转变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作者:刘登李娜娜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1期摘要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今天,人才的素质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日益显现其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意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17-01理想人格是对一个人的人格终极目标的设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
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人才梯队中的中坚力量,在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格危机”的状况下,大学生理想的塑造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历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它们作为与科学文化知识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实施,而人格正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理想人格是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的价值追求,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热切期望和要求,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思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培养,能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主动做好意思形态工作,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永远占据大学生的思想高地。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同样,真正的人才绝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容器,而是科学知识与理想人格和谐发展的时代精英,这样的人才才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的成长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之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生理发育和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他们的道德人格表现出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思想道德素质下滑,道德人格低下、扭曲等现象。
主要从目前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着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路径。
标签: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一、培育当代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势在必行道德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1]。
道德人格是人内在的道德修养、道德品质与外在的道德行为、道德实践,并融合社会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具体统一。
美国现代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曾说过:“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2]。
所以,培育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适应社会转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创新竞争意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自私冷漠、唯利是图、贪污腐败现象也时有发生,使传统的道德人格标准受到挑战,并扭曲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作为国家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人格水平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形象。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3]。
而高品格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更要有健全的道德人格。
因此,培育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很必要的,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知识积累、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道德人格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题中要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康人格、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
道德人格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路径探讨[摘要]道德人格是支配和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内在精神组织系统。
文章在剖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路径,即以建设文化素养高的教育工作队伍为前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道德活动为载体,重视校园文化营造,重视家庭亲情的道德感化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人格文化素养一、道德人格的内涵道德人格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主题,是基于伦理学角度来理解的一个概念范畴。
它是以个体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道德知识、道德素养、道德形态为媒介,历经外部强化、主体心理认同、主体自觉实践三个阶段,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
从其内涵可看出,道德人格具有以下特征:1.以人的社会属性为基础。
道德人格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产生不同的道德人格。
社会类型及社会制度不同,道德人格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
即使共处同一社会形态,不同个体也会因教育、经济基础等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道德人格。
2.受社会主流价值原则与价值观念支配。
个体形成的道德人格,受到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原则与价值观念及个体对主流价值原则与价值观念理解的影响。
而不同时代的价值原则与价值观念则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与浸染,因此,特定社会文化是决定主体道德人格结构与内容的重要自变量。
3.随着时代变化动态变化与发展。
不同时代主体的道德人格内容与要求不一,且道德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道德人格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与原因剖析有学者形象地将现当代社会的道德人格现状概括为“三失”,即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理想人格的“失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实存的道德人格状况。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在内外条件的作用下,“三失”特征在当代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一些独特性:1.道德意识主体化,本位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欠缺。
从“克己复礼”谈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发布时间:2021-11-11T04:00:40.87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吴志勇[导读] 克己复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言行约束,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系摘要:克己复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言行约束,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借鉴“克己”和“复礼”的基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途径分别从对内的“克己”和对外的“复礼”两方面进行论述,综合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仁”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要求,期望能对大学生人格教育和人格信仰有一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关键词:克己复礼;大学生;人格;人格教育“克己复礼”出自著名的“颜渊问仁”典故中,原文是: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表达的意思是,约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就可以称之为仁了。
如果人人都能自觉地用礼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天下就达到仁的状态了。
克己复礼对人格教育充满了启发性的意义。
中国历史中尤其强调人格教育中的“品德教育”,把人格和品格同等视之。
人格教育,人品教育,品格教育非常重要,在新时达的发展中尤其鲜明。
人格教育是一种形塑功能较强的教育力量。
在中国历史上,人格教育几乎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一样久远,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人格教育的深切关注,使得“君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模型。
克己复礼是儒家的经典要求,对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克己复礼的双方面的要求。
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而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最佳时期。
当今大学生的思维价值观不断受到外来新鲜事物的冲击,因此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极为重要,不可忽视。
在观念多变,利益多样,结群多向的社会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克己复礼”是对大学的人格的内在规范,也是对大学生人格的外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