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宝典 整理版 直接打印
- 格式:pdf
- 大小:368.93 KB
- 文档页数:8
一、选择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A]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 )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D]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8.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D]9.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10.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11.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1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C]13.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A]14.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15.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16.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A]17.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A]18.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教育心理学应试宝典发展与教育相关之处有相当重复的地方,复习起来可以结合看。
1. 皮亚杰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观。
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低级心理机能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历史)中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3.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在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4.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选择)讲求终生发展,个体发展贯穿人生过程始终.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对立面.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了解了自己的性别,开始考虑”我是谁”的问题. 5.学习的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6.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接受学习有指导的独立的发现学习记乘法表运用公式解题尝试与错误“迷宫”问题解决室实验学校实验或看材料听讲演之间的关系弄清概念听导师精心设计的指导科学研究例行的研究或智慧的“生产”有意义学 习机 械学 习7.左右大脑半球功能 (选择)8.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的学习的影响.(温故而知新)迁移的分类P106(选择)不同内容领域的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特殊迁移与非特殊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9.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形成过程(选择)10.桑代克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家.最早出版<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学习律,(选择),准备律(学习开始时的预备),练习律(重复反应),效果律.11.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箱P68(简答)1)行为都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相应地,条件作用也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作用(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和反应型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
3)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根据斯金纳用自己发明的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做的经典实验提出来的。
一、选择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A]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C]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D]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8.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D]9.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10.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11.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1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C] 13.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A]14.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15.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16.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A]17.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A]18.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心理学部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级别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
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材料组织、信息交流、教学活动组织、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4.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一)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二)为课堂教学提供理沦性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一)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二)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章教育学心理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五要素: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3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4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5.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心理学之父6.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c帮助教师预测并敢于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二章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八个阶段:乳婴幼童少青成老。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学习准备,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包括5个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3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多选:教学媒体都有哪些形式,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2、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布鲁克4成果)]简答题:心理学发展趋势[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3、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1、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多选和简答题: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可逆)3、不平衡性;4、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童年期[小学6、7-11、12]和少年期[初中11、12-14、15]填空:1、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感知的能力。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简答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5、高中:个性化的情感和浪漫的热情]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底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中学部分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
)4、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5、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新趋势?(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转化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6、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7、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
8、发展阶段: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
9、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特点:(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
A。
B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和M。
B加梅佐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
(2)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的两个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
(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0、中国心理学的起源:孔孟荀墨等。
中国的心理学是在清末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
希望对您有帮助!教育学部分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方法、理论成熟的程度,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和现代化四个阶段。
注:①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习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②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③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④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⑤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的“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运用。
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强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历程: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一,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三,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⑵古代教育:①奴隶社会的教育:1、古代学校出现;2、教育阶段出现;3、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封建社会的教育: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2、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3、内容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4、方法以严格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修行;5、形成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累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穿插学科3、学及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及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根底〞,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开展及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开展概述一、心理开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根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开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三)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
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4个:(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论述)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从思维方面讲,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才与成人一样。
从言语方面来说,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
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与道德的推理能力。
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
误区:逼迫、用成人语言。
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
(2)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到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而总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简答)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他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2-3岁)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5岁)4、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
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1、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智力测验: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的比内-西孟量表(法国),后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内量表现在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平均数100,标准差为15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3、群体差异:主要是性别差异二、智商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相关系数在小学(0.6-0.7)中学(0.5-0.6)大学(0.4-0.5)。
三、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1.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2.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型和反思型、整体性和系列性。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美国赫尔曼·威特金。
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性”。
一般说来,场依存性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更擅长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
反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整体性和系列性:英国(戈登·帕斯克)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为何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三、学习的分类:(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运动技能。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第二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联结说:(桑代克)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三条主要学习定律:准备律(实际体现了动机原则)、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
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叫刺激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强化的程式: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
分连续式和间隔式。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
4、消退5、惩罚:程序教学: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
它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
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选择)(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一)有意义学习的含义与条件(简答)1、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二)意义的同化:三种同化模式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派生类属: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殊形式,相关类属:杠杆—滑轮。
2、上位学习:例如学生在熟悉了“胡萝卜、菠菜等这类下位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
3、组合学习:如质量和能量、需求与价格、借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
(三)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1)逐渐分化原则(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四)发现学习优于接受学习(辨析、简答)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
奥苏贝尔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
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概述1、(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