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一、诊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发展情况和预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2. 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诊断学是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需要全面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信息。
(2)客观性原则:诊断过程要客观、科学,不受主观情感和经验的影响,要根据确凿的事实和科学的依据来作出诊断。
(3)可靠性原则:诊断结果要可靠、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对患者的病情判断要有一定的把握。
(4)预防性原则:诊断应该有预见性,要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断学的方法和技巧1. 病史采集(1)病史采集的目的: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病程、症状的变化和有无诱因等,为后续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供线索。
(2)病史采集的方法:有问诊、查阅病历、询问家属和通过患者自述等方式。
(3)病史采集的重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生活史、治疗史等。
2. 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的目的:了解患者的体征和病理性状,为诊断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的方法:包括望、闻、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专用检查器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
(3)体格检查的重点:包括一般状况、营养情况、皮肤黏膜、淋巴结、头面颈部、胸部、心脏、肝脾、腹部、生殖泌尿系统、脊柱四肢等。
3. 实验室检查(1)实验室检查的目的: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体液等,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为诊断提供依据。
(2)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风湿因子等。
(3)特殊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遗传学检查等。
一、实训背景本周,我参加了诊断学实训课程,这是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实践环节之一。
通过本周的实训,我对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部分诊断技能。
二、实训内容1. 病历书写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病历书写的基本原则和格式,掌握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3份病历的书写,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2. 体格检查本周,我重点学习了全身系统体格检查。
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我掌握了望、触、叩、听等基本检查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通过实训,我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3. 辅助检查本周,我学习了常用辅助检查项目,如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
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下,我了解了各项检查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分析检查结果。
4. 案例分析实训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病例的讨论和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请教老师和同学,我对病例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周的实训,我对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技能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团队协作方面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不足与改进1. 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在实训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某些疾病的诊断要点掌握不够熟练。
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将在课后加强自学,查阅相关资料,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在实训过程中,我的实践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我将在课后多进行模拟操作,熟悉各种检查方法。
3. 团队协作能力需加强在实训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我将在课后加强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诊断学重点总结
1. 诊断学的定义与目的
- 诊断学是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分析和判断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疾病的种类或性质。
- 诊断学的目的是尽快、准确地确定疾病的诊断结果,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诊断学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 主要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 诊断学的步骤一般包括:获取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分析数据、做出诊断。
3. 诊断学的重要原则
- 客观性原则: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判断,而不是主观臆断。
- 准确性原则:诊断应尽可能准确,少有误诊和漏诊。
- 综合性原则: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实验室
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4. 诊断学的难点与挑战
- 诊断学的难点在于病人可能存在多种疾病、疾病的表现形式
变化多样、一些症状和体征可能相互重叠等。
- 诊断学的挑战在于新的病种和疾病难以准确诊断、医学知识
的更新迭代速度较快等。
5. 诊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 随着科技的发展,诊断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诊断和精准医疗。
-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诊断学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 多学科合作和资源共享将提升诊断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一、实训背景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诊断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我们的临床诊断能力,学校组织了诊断学病例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加深我们对诊断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对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病例分析实训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病例,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各个科室。
在分析病例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1)仔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2)结合病史和体征,分析可能的诊断;(3)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4)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最终诊断。
3. 临床实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临床实践。
通过模拟病例,我们实际操作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过程,加深了对诊断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能通过实训,我们掌握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本技巧,能够根据病史和体征,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2. 加深了对诊断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分析病例,我们了解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提高了对诊断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增强了临床思维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病例、推理诊断,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
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与同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病例分析,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训反思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能力。
2. 注重细节在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3. 持续学习医学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不断学习,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2024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____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____年,我有幸参加了一门名为《中医诊断学》的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诊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中医诊断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应用技巧等方面都有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以下是我对于这门课程的体会和总结。
首先,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念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而在中医诊断学中,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进行中医诊断时,不能仅仅关注一个症状或一个部位,而是要综合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
例如,一个人如果出现了脘腹胀痛的症状,中医不仅会关注脘腹的状况,还会结合舌脉、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其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记忆。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形、神态、舌象等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辞、声音、呼吸等来获取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获取信息;切诊是通过触诊和脉诊等手段来获取信息。
学习这些方法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学习需要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而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实际的病例诊断来加深对四诊法的理解和应用。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还深入了解了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
例如,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位等,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还注重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要将病情、病机、脏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纳入考虑,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病症。
此外,中医还强调辨证与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即不同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病症,但辨证可能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诊断学学习心得范文三篇篇一:学习诊断学体会跟随杨教授几个月的学习,诊断学基础这门考查课今天以考试的形式结束了。
一看到试卷,进行浏览时,感觉考得很基础,几乎没涉及到疾病的病理机制,很显然老师体会到作为我们这一批定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想给我们太多为难。
一开始看到诊断学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好厚、太厚了!老实说,学习诊断学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要理解并记忆的内容特别多。
我很庆幸我们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诊断学是一门非常实用而且有趣味的课程。
我深深体会到,每当懂得一个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疾病相关知识时,会很有成就感。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分为六篇,分别是症状学诊断,检查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影像诊断,病例与诊断方法。
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吧,今年影像诊断就没有学习。
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问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所以很重要。
症状学的学习是我们能出不学习会分析症状的病因,产设备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的要点。
体格诊断主要是体格检查,其检查的基本方法是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体格检查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是临床医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所以杨老师给我们增加了操作实验课,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杨老师的良苦用心。
器械诊断主要学习的心电图,对于心电图的学习我认为只有知道并掌握正常的心电图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疾病或异常时的心电图。
对于病例的学习,老师介绍了病例的书写格式,内容,要求,及病历举例,诊断方法,步骤,内容,及临床意义。
虽然这门课程考试结束了,但对于即将作为医生的我来说却远远没有结束,只是一个知道的开始,但到临床时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学习。
篇二:西医诊断学学习心得西医诊断学学习心得1.最好在学过了《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后,再来学习《诊断学基础》。
西医学的各门为加深对《诊断学基础》的理解,课余时间还应对前期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以达2.学习过程中须补充某些基础知识的不足。
诊断学知识总结一、概述诊断学(Diagnosis)是指通过临床资料收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判断,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分类。
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诊断学是医生正确判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在诊断学中,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医生必备的。
本文将对诊断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
二、临床资料收集临床资料收集是诊断学的基础步骤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询问和观察,医生可以获取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的诊断提供线索。
1.病史询问:医生应注意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疾病的原因、病程和预后非常重要。
2.体格检查: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情况、意识、视力、皮肤、口腔、胸部、心脏、腹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发现一些体征,并据此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3.辅助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辅助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X线、CT等检查,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
三、常见疾病的诊断通过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1.高血压(Hypertension):根据血压测量值、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对高血压进行诊断。
2.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根据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检查结果,可以确定冠心病的诊断。
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通过血糖监测、病史询问和家族史调查,可以对糖尿病进行诊断。
4.肺炎(Pneumonia):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温、胸部X线等检查结果,可以确定肺炎的诊断。
四、诊断思维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诊断思维。
以下是一些诊断思维的要点:1.收集全面的临床资料:医生应该全面地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和辅助检查结果,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一、前言诊断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关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深知诊断学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实践学习中,我有幸参与了多次诊断学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我对诊断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诊断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二、实践过程中的收获1.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在诊断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运用医学知识、经验和逻辑推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正确诊断的能力。
通过实践,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临床思维,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2. 增强沟通能力诊断学实践过程中,与患者、家属及同事的沟通至关重要。
在与患者沟通时,我学会了如何耐心倾听,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顾虑,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与家属沟通,则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背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与同事沟通,可以互相学习,提高诊断水平。
3. 掌握诊断技能诊断学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通过实践,我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诊断技能。
4.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诊断学实践要求我们对待每一个病例都要严谨认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例都全力以赴,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实践过程中的不足1. 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在诊断学实践中,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
虽然我掌握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这使我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2. 临床经验不足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的临床经验相对较少。
在诊断学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在处理复杂病例时,往往缺乏经验,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3. 时间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在诊断学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临床检查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医生对患者进行的一种基本的检查方法。
它主要包括了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比如血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身高、体重等。
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从而得到一些有关患者身体状况的参数。
实验室检查的项目非常多,主要包括了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一些高科技设备,比如X光、CT、核磁共振等,对患者进行扫描,从而得到患者身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状况的信息。
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4.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并从中得到一些有关疾病的信息。
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病理性诊断,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它们对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全面的病情评估,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主要临床症状与临床检查一样,了解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进行诊断的重要基础之一。
下面对一些常见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
1. 发热发热是患者体温升高的症状,其原因非常多样。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对于发热患者,医生需要借助临床检查,找出其病因,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2. 咳嗽咳嗽是由呼吸道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动作。
咳嗽的原因也非常多样,包括感染、过敏、气道异物、支气管扩张等。
对于咳嗽患者,医生需要了解其咳嗽的性质、伴随症状等信息,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诊断学
一般症状
症状是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痛苦感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一、发热
1、发热:是各种原因致使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2、分类: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3、临床表现: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4、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5、热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1稽留热(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3间歇热(疟疾、败血症、严重性化脓感染)4波状热(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回归热、霍奇金病)6不规则热(结核病、支气管肺炎、风湿热)
临床意义: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1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住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2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
二、疼痛
1、疼痛:是机体组织受损害的刺激所引起的。
2、疼痛分类:皮肤痛,内脏痛,深部痛,牵涉痛,放射痛。
3、头疼: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疼痛,但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头痛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
头疼病因:颅脑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4、胸痛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其他。
临床表现:青壮年胸痛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40岁以上须注意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支气管肺癌。
5、腹痛: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6、腰背痛病因:脊椎疾病,脊柱旁软组织疾病,脊神经根疾病,内脏疾病。
7、关节痛:分为急性和慢性。
三、水肿
1、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导致组织肿胀。
2、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的表现。
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位明显;颜面部一般不肿。
水肿呈对称性、凹陷性。
此外,常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静脉压升高,严重时出现胸水、腹水等右心衰表现。
3、肾源性水肿,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
5、肝源性水肿,失偿性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腹水。
6、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7、营养不良性水肿,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重度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
维生素B1缺乏引起水肿。
8、局部性水肿,常见于炎症性水肿,淋巴回流受阻,静脉回流障碍,局部粘液性水肿,血
管神经性水肿,神经原性水肿。
四、皮肤黏膜出血
1、皮肤黏膜出血:是机体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所致,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特征。
五、发绀
1、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
绀。
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管较丰富的部位。
2、发绀病因和临床表现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混合性发绀。
血液中异常血红蛋白增多: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3、伴随症状
伴呼吸困难,伴杵状指,伴意识障碍及衰竭。
3、中心性发绀病因及临床表现
由于某些心、肺疾病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引发的发绀,为全身性发绀,累及四肢末端、颜面、躯干皮肤、黏膜等。
发绀部位皮肤温暖、局部加温或按摩,发绀不消失。
六、心悸
1、心悸是心脏跳动不适感或心慌感。
2、病因: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神经官能症,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反应
亢进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
七、咳嗽与咳痰
1、痰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将其排除,称为咳痰。
2、病因: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疾病。
3、临床表现
咳嗽性质:干性咳嗽为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气管受压。
湿性咳嗽为咳嗽伴有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
咳嗽的时间与规律:突发性咳嗽常因吸入激性气体或异物,发作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
咳嗽的音色: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鸡鸣样咳嗽,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
金属音咳嗽,常见于纵隔肿瘤、主动脉肿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
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监狱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八、咯血
1、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血液随咳嗽由口腔排出称咯血。
2、病因: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3、临床表现:年龄,青壮年咯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狭窄。
咯血量,每日咯血小量100ml以内,中等量100-500ml,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 为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