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最新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5.20上初中语文)
- 格式:pdf
- 大小:604.87 KB
- 文档页数:18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5.19下)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
(二)词句点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学生提出字词理解上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和“蛇”本身是名词,作状语了,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
(2)“犬牙差互”“犬牙”解释为“像狗的牙”。
(3)“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明灭可见”中的“可”是“能”的意思。
(三)赏景探情1.赏景(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语言,然后用一个词概括。
水清:“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尤”是“特别”的意思。
石奇:“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态各异。
树美:“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鱼灵:鱼在水中如同在空中游动,没有依傍,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
强调鱼的动态和静态描写,突出小石潭水清。
(2)探求小石潭的源头,结合文中句子回答。
明确:溪岸“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3)再次朗读课文,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4)探究文章的写作顺序。
“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嵁、如岩的卷石,又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从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
“移步换景”,按游览顺序来写景。
2.探情(1)思考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乐”,可从“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看出。
(2)结合课文和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思考心情由乐转凄的原因。
目录真题试卷2018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综合素质》(中学) (1)2018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9)参考答案及解析2018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综合素质》(中学) (14)2018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18)2018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综合素质》(中学)(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题号题分得分一58二42三50总分150核分人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学改革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
该校长的认识()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2.刚开学,班主任周老师就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
”周老师的说法()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D.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获,并及时加以点评。
张老师的做法()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同学不能参选。
理由是:“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
这种做法()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5.19上)
初中语文《蜡烛》面试真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由“蜡烛”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读完指导学生诵读)
2.介绍作者西蒙诺夫。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答案解析:初中语文一、单项选择题1、……讲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引导学生体会“折柳”蕴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并举例进一步说明,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挑选一篇文章,与《秋天的怀念》《回忆我的母亲》组合完成散文周刊中“歌颂母亲”主题的组稿任务,下列适合的是(3分) 正确答案:B沈从文《湘行散记》3、……名著导读...推荐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C老舍《济南的冬天》4、……学完《威尼斯商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吝啬鬼”专题研究,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马说》......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邪”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6、……许多经典名句都是在学习前人佳句的基础上创新而成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下列不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7、……《藤野先生》......一学生认为“反语”都包含激愤之情,另一学生举例提出异议,下列例子适合的是(3分)正确答案: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8、……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内容展开研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3分)正确答案:A阅读书报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9、……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3分) 正确答案: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10、……《荷叶母亲》选文旁边有一句批注:”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材的哪一个系统(3分)正确答案:A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11、...整体形象来理解的...教学思路中可以看到,我是联系整体来看细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而不是冷漠地作纯技术分析,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正确答案: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方法12、……阅读某教师和《孤独之族》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第二题题目:请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并举例说明。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
第四题题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五题题目:如果你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分心,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情况,你将如何处理?第六题题目:请阐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七题题目: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遇到了以下情况:在讲解《背影》这篇文章时,有学生提出了关于“背影”这一主题的理解问题,认为文章中的“背影”只是父亲的形象,而非文章的主题。
请问,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第八题题目:请你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具体的教学方法。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第十题题目:请你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要求:请根据以下教学要求,设计一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教学要求:1.教材内容:《背影》2.教学年级:初中八年级3.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题题目:请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设计一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主题的语文课。
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及其对自然的热爱,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从今若许闲乖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台的是()A.孙犁《白洋淀纪事》B.沈从文《湘行散记》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法布尔《昆虫记》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A.鲁迅《社戏》B.刘成章《安塞腰鼓》C.老舍《济南的冬天》D.汪曾祺《昆明的雨》4.教师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铣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权于勒》)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6.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A.孙鸿《枣儿》B.老舍《龙须沟》C.魏明伦《变脸》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7.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某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8.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阅读书报杂志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9.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10.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一道练习题:“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罐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己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解析:A项诗句出自李白《月下独酌》,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独斟独酌时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B项诗句出自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C项诗句出自李煜《相见欢》,作者借“月”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
D项诗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该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怀念弟弟子由时所写,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2.【答案】B。
解析:A项,《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小说作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群象。
B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散文集,该散文集中主要记录了作者返乡途中所遇之人与所见之事。
C项,《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所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重点描述了毛泽东和陕北红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D项,《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
3.【答案】C。
解析:A项,鲁迅的《社戏》用抒情的笔语描写了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致和淳厚的民风,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
文中演社戏、看社戏的习俗风情散发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江浙地区社戏的民俗文化。
B项,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的民俗文化。
C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作者对济南冬天天气状况以及自然风光的描述,没有涉及民俗文化。
D项,汪曾棋的《昆明的雨》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穿插了对昆明风土人情的描写,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
4.【答案】D。
解析:题干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全句可译为“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我的头发,贴我的花黄”。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2018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1.《木兰诗》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随后讲故事: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板书课题)(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帮助学生疏通文义。
(重点点拨: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等词语。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胜利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用PPT展示如下问题,请学生在同桌之间讨论,教师点名回答并进行点拨。
①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愿过普通百姓的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有英雄气概,是古代杰出巾帼英雄的代表,从代父从军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品味语言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解析:《黄河颂》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回顾:1、题目:《黄河颂》2、内容: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3、基本要求:(1)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代领学生更好的理解黄河的气魄(3)带领学生分析主题思想(4)配合适当的板书答辩题目:1、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情感?2、在教学中,你选择的是直接分析课文內容及其情感,如果在分析课文前增加一个了解黄河的环节,你该如何设置?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观看一段视频,聆听一段音乐,请你边看边听边发挥想象,然后说说你看和听后的感受。
(播放视频,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
)2.大家谈谈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3.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那么有谁知道这段音乐是在什么背景下,由谁创作产生的?(二)新课教学诵读课文,读出情感1.学习这首诗歌,首先要学会朗读,学会像诗人一样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母亲--黄河热情地歌颂!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明确:①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②时代背景的把握,对诗词语言的品味,调节自己的感情。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真题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常考)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A.孙犁《白洋淀纪事》B.沈从文《湘行散记》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法布尔《昆虫记》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易混)A.鲁迅《社戏》B.刘成章《安塞腰鼓》C.老舍《济南的冬天》D.汪曾祺《昆明的雨》4.教师在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常考)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6.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A.孙鸿《枣儿》B.老舍《龙须沟》C.魏明伦《变脸》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7.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18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5.20上)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
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b.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c.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d.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f.“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g.“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2.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b.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b.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f.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g.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三)艺术特色
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流利畅达,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教师简要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那么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
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3.第三、四段写景,历来为人称道,有多处“妙点”值得品味。
你能列出其中的几处“妙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