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几何图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哥特式建筑名词解释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逐渐传播至整个欧洲。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窄长的拱形窗户、精细的雕刻和丰富的装饰而闻名,体现了中世纪时期欧洲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性。
1. 尖顶(Spire)——哥特式建筑的尖顶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种尖顶不仅给建筑物增加了高度感,还被视为向上的象征,代表着通往天堂的通道。
2. 拱形窗户(Pointed Arch Window)——哥特式建筑采用了拱形窗户,相对于以往的圆拱窗户更加优雅和轻盈。
这种窗户的形状使得建筑师能够设计出更高、更窄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如同天空延伸的错觉。
3.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哥特式建筑中采用的飞扶壁是一种外部支撑结构,它被用来支撑高大的尖顶和墙体,以分散建筑物的重量,并将压力传递到地基上。
这种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加细而高,突破当时建筑的限制。
4. 三层结构(Three-tier Structure)——哥特式建筑通常由三层结构组成。
第一层是厚实的地基和暗室,用于存放宝贵的宗教文物;第二层是高大的中殿,供信徒进行礼拜;第三层是尖顶形式的王座厅,是主持仪式的地方。
5. 具象雕刻(Figural Sculpture)——哥特式建筑饰以丰富多样的雕刻,尤以具象雕刻最为著名。
建筑师和雕刻家在建筑物的外墙、柱子和拱顶上刻画了大量的圣经故事和圣人形象,以便向民众传达宗教的教导和启示。
6. 玫瑰窗(Rose Window)——玫瑰窗是一种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巨大彩色花窗玻璃,通常位于建筑物的立面正中。
这些玫瑰窗通常由许多小块彩色玻璃组成,形成精美的花朵图案。
它们不仅给建筑物增添了美感,还在室内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7. 拱顶(Ribbed Vault)——拱顶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元素之一。
它由一系列弧形的石制桥梁组成,将重量从墙体传递到支柱上。
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使得建筑师能够构造出更高而宽敞的内部空间。
哥特式美学1. 介绍哥特式美学(Gothic aesthetic)是一种独特而独特的美学风格,源于中世纪欧洲,以其浪漫、神秘、黑暗和神秘的氛围而闻名于世。
它的特点是使用暗色调、精细的装饰、复杂的几何结构以及带有神秘主题的符号和图案。
这种美学在建筑、室内设计、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并且在流行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2. 建筑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美学的重要一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而著名。
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之一是高大而尖锐的拱门,如尖顶尖拱和飞扶壁,给建筑物带来一种垂直的感觉。
另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复杂的几何结构,如尖顶、尖塔和尖拱,以及大型的玫瑰窗、雕像和浮雕。
整体上,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古老、神秘和庄严的感觉。
3. 艺术哥特式艺术是哥特式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延续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以其复杂的几何图案、浓厚的宗教主题和暗黑的氛围而著名。
在绘画领域,哥特式艺术主要展现了宗教题材,如圣经故事、天使和圣徒的形象。
这些画作通常采用深色调,并使用细致的线条和丰富的装饰来传达神秘和宗教的感觉。
在雕塑领域,哥特式艺术呈现了复杂而精细的雕刻,以及戏剧性的姿势和表情。
雕塑作品通常描绘圣徒和宗教场景,以及神秘和黑暗的主题。
这些雕塑通常被放置在教堂和修道院的内部和外部,以增加宗教仪式的庄严感和神秘感。
4. 文学哥特式文学是哥特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黑暗、恐怖和元素为特点,深受读者和作家的喜爱。
这种文学作品经常涉及超自然、神秘和恶魔等主题,常常发生在古老的城堡、废弃的修道院和幽暗的森林中。
通过使用强烈的意象、阴郁的氛围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哥特式文学在读者心中营造出一种神秘和离奇的感觉。
著名的哥特式文学作品包括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恐怖的情节、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和复杂的心理描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并为哥特式美学树立了标杆。
5. 流行文化哥特式美学在流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音乐、时尚和电影等领域。
巴洛克风格修饰——奢华,檐顶雕像 哥特风格——高颀、棱角分明,圆锥形塔楼及城墙垛 洛可可风格——纤细优雅,色彩鲜明 帕拉第奥风格——基于古罗马建筑风格,两侧穹顶和拱廊 维多利亚风格——虚伪做作,尖顶拱廊 “好莱坞”风格——灯饰运用成舞台般戏剧效果 安妮女王风格——不规则立面,半木结构墙体,内外墙体都有不同的材料和纹理修饰
罗曼式建筑——中厅十字弧棱拱顶,塔楼两分,暖色调 轻木风格建筑——三角山墙屋顶,间有装饰性构架,挑檐,凉亭枝形斜撑 巴洛克建筑风格是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以天主教堂为代表。它形式上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其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截然不同,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识和奢侈的欲望,包含着矛盾的倾向,敢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和新手法,被长期广泛地流传;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违反建筑艺术基本法则的一面,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曾起过消极的作用。
巴洛克风格特征: (1)追求新奇,建筑处理手法打破古典形式,建筑外形自由,有时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以取得反常效果。 (2)追求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 (3)喜好富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打破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界线,使其相互渗透。 (4)趋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表达世俗情趣,具有欢乐气氛。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 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巴黎圣母院中的文艺复兴与哥特式建筑1. 简介《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写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绘了15世纪法国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
本文将探讨巴黎圣母院中体现出来的文艺复兴与哥特式建筑风格。
2.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被描述为一座具有浓厚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主要特点包括:- 高大而精细构造的尖顶和弓形拱门。
- 大型玫瑰花窗,用彩色玻璃创造神秘而壮观的效果。
- 纭纳飞思(Flying buttresses)结构,使得教堂能够支撑更高和更宽广的空间。
3. 文艺复兴对哥特式建筑的影响文艺复兴是15世纪至17世纪的一场文化和艺术运动,对欧洲的建筑风格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元素渗透到了巴黎圣母院当中,展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3.1 装饰细节在教堂内部,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元素(如绘画、浮雕等)与哥特式建筑结构相结合。
这种细节装饰为教堂增添了华丽感和精致度。
3.2 定比例原则由于文艺复兴崇尚人体比例和几何规律,新古典主义在建筑设计中开始流行。
可以注意到巴黎圣母院重要元素(如柱子、拱门等)使用更加几何化和对称的形状。
3.3 彩色玻璃窗设计虽然彩色玻璃窗最初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之一,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彩色玻璃的图案和设计更加充满了艺术性、细腻和精确性。
这一改变在巴黎圣母院中得到了体现。
4. 巴黎圣母院的意义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既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也见证了文艺复兴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与变革。
通过《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建筑风格演变的历史背景,并欣赏到不同时代建筑风格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5. 结论《巴黎圣母院》中展示出来的文艺复兴与哥特式建筑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审视欧洲建筑发展历程及其背后历史文化内涵的机会。
哥特式建筑风格简介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是高耸的塔尖和窗户上巨大而多彩的玻璃画。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
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尖拱、大窗户和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
设计中采用尖肋拱顶、飞垛、细长梁柱,营造出轻盈细长的飞行感。
新的框架结构增加了支撑顶部的强度,赋予整个建筑一条直线,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的开阔空间,往往结合镶嵌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特点一:尖肋拱顶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特点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而哥特式建筑则将原来被屋顶覆盖的实心扶壁暴露出来,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高度的进一步要求,扶壁的功能和外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亚眠大教堂的扶壁有两个拱墙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使用小型横向拱廊来增加其抵抗力,而韦伯大教堂使用双拱桥来增加扶壁的承载力。
一些人在扶壁上增加了尖顶以改善平衡。
扶壁上常有复杂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入云。
特点三: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阳台和走廊,增加了侧廊窗户的面积,直到整个教堂都采用了大面积的窗户布置。
这些窗户又高又大,几乎承担了墙壁的功能。
并应用从阿拉伯国家学来的彩绘玻璃技术,谱写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文盲宣传教义的作用,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几何图案作者:张一来源:《艺海》2011年第05期摘要:16世纪是哥特式建筑艺术富有创造性的辉煌时期,在与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较量与抗衡中,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师通过各种途径,革新他们的传统形式,赋予宗教建筑一种非常新奇的视觉体验。
其中最为典型的设计方案就是几何图形的拱顶和花窗格设计,这些装饰图案有助于传递教堂的宗教品质,暗示或象征上帝的神性在尘世间的存在。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用几何图案装饰来点缀教堂的哥特式建筑,侧重于探索几何图形的视觉符号意义,分析几何图形可能实现的潜在功能。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花窗格肋拱几何图案15世纪末是哥特式建筑艺术创造性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些建筑的形式对于官方权威的设计是一种巨大的颠覆。
这个时期,极其精致和赋予想象力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在欧洲许多文化中心发展起来,在著名的赞助商和负有盛名的艺术家滋养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兴盛一直延续到1540年左右。
1520年,随着各种风格的技术处理成为可能,哥特式艺术风格和意大利艺术风格呈现出并肩发展的面貌,这在欧洲北部的很多城邦都有表现,以及著名的艺术家如荷兰的扬·戈萨尔特(Jan Gossaert)、巴黎的皮埃尔·尚毕日(Pierre Chambiges)、诺曼底的罗兰·勒洛克斯(Roland Le Roux)、阿尔萨斯的伯纳德·洛勒马彻(Bernard Nonnenmacher)、巴伐利亚的艾哈德·海登赖希(Erhard Heydenreich)和波希米亚的本尼迪克特·列特(Benedikt Ried)都同时表现出这两种风格。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哥特式建筑中的几何装饰,侧重于图形的视觉符号意义,探讨窗花格图案和肋架结构可能实现的潜在功能。
一、欧洲各城邦的哥特式建筑中几何图案装饰的表现形式对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建筑师来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装饰是同等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人们现在常常用“火焰式”来形容晚期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这个术语来源一个特别的装饰特征:1500年左右在一些法国教堂中出现像火焰一样的花窗格造型——这是装饰三角墙的典型图案,以及建于16世纪初期的圣三一教堂的玫瑰窗花和外墙面。
16世纪的建筑师洛伦茨·莱歇尔把晚期哥特式风格称为Zippernwerkh,这个词也和装饰语汇有关,似乎是形容一个不规则花窗格的形状演化而来。
在许多重要教堂的装饰中,几何图案装饰成为内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特征。
与德国一样,奥地利、尤其是捷克共和国,晚期的哥特式建筑师在教堂的内部相应地雕刻出明显的几何图形。
15世纪末,分散的几何图形组成的错综复杂和新颖的装饰越来越普遍地被放在突出位置:中殿和小教堂的拱顶,画廊栏杆,教堂配备设施和装饰的金属包层部分。
布切曾说,这些越来越复杂的装饰,将很快成为建筑中的独立领域,许多幸存下来的建筑中的几何结构就是证明,而其他因素诸如纸的运用为其发展提供了支持,使更多的哥特式建筑草图创造得以实现。
事实上,大多数哥特式建筑图纸都是从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创作的,有的图纸画得非常复杂,甚至于它们的样式从来就没有建造出来,它们只是作为脱离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
当然,如果这些几何图案以雕刻的花窗格或是拱顶装饰的形式布置在教堂内部时,它们就可以读解成宗教神圣的象征了。
相对来说,一些人却很少关注装饰形式,一方面是长期以来装饰与建筑的基本属性无关,另一方面是人们存在一种偏见,认为繁复的装饰是颓废和衰败的象征。
就连善解人意的晚期哥特式评论家弗朗索瓦·布赫尔也认为卢维尔斯、阿尔比和斯特拉斯堡的门廊装饰过分繁复。
他还指出位于英戈尔斯塔特西部小教堂中华丽的拱顶是“那个垂死风格的最后一个坚持者,基于规则的几何网格发展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和复杂的火焰设计形式。
”这是流行的现代主义美学代表性评论,他们认为装饰和结构是必然冲突的,与建筑的功能原理必然相对立的。
然而,从伊斯兰的雕刻到20世纪的建筑,人们逐渐认可了装饰属于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这表明装饰能够强烈地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扮演着宗教表达和文化革新的有效媒介物。
二、几何图形的拱顶结构在15世纪时期,拱顶结构的艺术发展显著,在教堂设计方面不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逐渐对墙部的关注越来越少,过去的柱子都是多种多样的复合式柱身,吸引人的目光慢慢的往上延伸,现在这些柱子被简单的圆柱或八角形扶壁取而代之,人们直接关注的是雄伟华丽的拱顶上肋架的装饰样式,肋拱日益从基本建筑结构的必要条件中分离出来。
这种风格的典型例子是诺德林根的圣乔治教堂,这座教堂于15世纪初开始修建,在大约1500年才加拱,是由斯蒂芬·卫雷尔和奥格斯堡的建筑师布尔克哈德·恩格尔伯格两人协作完成的。
在唱诗班坐席上方,卫雷尔配置了单曲线和双曲线的肋架,在拱顶顶点创造出了直线和弧线交叉的复杂线性交汇。
这些肋架形式在每一个突出结构中都形成一个独特的图案,即六边形里包含了四角星。
此外,多边形的肋拱在交集处都稍微有一点突显出来,像僵硬的光点。
从光学上讲,这个细节在视觉上使得它们与周围的环境相分离,并强调它们作为装饰图案的特性。
装饰性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中殿上方的拱顶设计采用了不同的布置:一个由三角形、菱形和长菱形交叉组成的网状图形。
和以前一样,几何形状的图案被集中在建筑的特定区域内供人观赏。
在1500年左右时尚的拱顶设计在德国可谓是人尽皆知,它们非常受人们欢迎,就连最小的村庄里的教堂也采用这种拱顶。
有时,人们在灰泥制成的廉价肋架外多余的空间表面上习惯地刻印出几何图形。
SS教堂和泰洛·拉万特河的保罗教堂顶部极度平滑的木质天花板,为图纸完完本本的诠释成建筑提供了绝佳机会,1516年,教堂的顶部固定了一连串交叉的尖顶拱,在一系列交叉的对角线重叠后形成大的四方形。
在奥地利的魏格斯道夫,相交正方形的灰泥装饰线,以及半圆形和四分之一的圆形附在中殿上方的框架里,虽然独特的装饰图案很容易在教堂空间里识别出来,但一些有规则秩序的完美几何图形却只能在水平面草图中才能看到。
这些晚期出现的拱顶画面,对建筑师的创作和成就来说是关键因素。
图纸的设计和在立体空间内的实践之间存在一个必然的辩证关系,绘制图纸是最基本的环节,一旦把这些几何图案勾勒在画板上,它们就会被应用于各种建筑装饰之中,尽管拱顶的建造受工程的实际因素所制约,但建筑师还是不断地勇于挑战有创新的拱顶设计。
许多建于1500年的德国教堂拱顶上的几何图形设计最让人印象深刻,它们如苍穹般在教堂、唱诗班坐席和中殿上方延伸开来。
维也纳的一张绘图显示几何图形设计成拱顶上的网状肋架形式,在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捷克也发现了这样的装饰形式,而且,肋架处的链接意味着一个信号,表示到了新的聚集点,这个图纸绘制出很清楚的二维图像,但是在实际施工中会模糊这个几何图形构造的规则性。
当然,某些图纸的绘制只是为了表现设计者的自我炫耀,它们的功能不是为充当未来制作阶段的辅助手段。
三、几何图案的花窗格装饰大教堂内部经常采用含有几何图形的花窗格的栏杆与围栏来呼应拱顶的装饰,与早先的装饰不同,16世纪的装饰更加出色,设计也更复杂,倾向不完整和互相穿插的图案形式。
诺德林根的圣乔治教堂就有几个是这样的花窗格,讲坛是由奥格斯堡的工匠于1499年连接到旋梯的,旋梯前是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几何结构的特点是破碎、交错的圆聚集成一个网格结构。
虽然个别的元素可以识别,但整体设计的逻辑仍然是一个隐匿的不解之谜。
1506年由史蒂芬·卫雷尔设计的讲坛中的栏杆与西部楼廊相结合,这也是一个由破碎的圆弧和圆组成的图案,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设计的另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奥格斯堡大教堂唱诗班席位的西面墙壁和关口,气势恢宏的屏障是迎接参观者进入教堂的首要入口。
这个结构来自布尔克哈特·恩格尔伯格的作坊,大约1501年完工,网状的栏杆位于装饰带的上端,装饰带雕有连续的半圆图案,各种弧线都在弧的另一端结于一点,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尺寸,一旦观察出这个图案的特点,就很容易发现通过逐步增加最小圆圈的半径来增加半圆的直径的规律。
即使紧凑和重复的图案模糊了精确的数值关系,构图的顺序和比例还是能很容易地被察觉。
老式庄严的建筑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和弗赖堡教堂的结构也修建了新样式的走廊,并很快蔓延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各个角落。
在提洛尔的奈德兰纳教堂,宽广的西部楼廊装饰有网状花窗格的栏杆,花饰是四分之三的圆形,里面填充着叶状三角形和其他的几何图形,沿着教堂中殿隐蔽的花窗格装饰带也是独特的景致。
这些装饰虽然不属于建筑的功能结构,却能说明几何学的很多理论,这些花窗格从墙壁上分离出来,像笼子一样将墙壁包裹住,它们吸引参观者进行猜谜,激励人们尝试去发现这些工序在过去通常是怎样制作出几何图案来的。
以这种方式,尤·尔根·尤利耶尔在晚期小型哥特式建筑中复杂的几何图形里发现了很多透视技巧和谜语,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洗礼圣水盆,他认为这些物品的设计者表现了建筑的幽默或讽刺,故意不顺从参观者的期望。
玩弄视觉的习惯也成为16世纪荷兰的哥特式设计师重要的喜好,在荷兰,许多雕刻的祭坛装饰品的复杂画面都像谜一样。
例如,在罗姆比克的教堂装饰,似乎是用不规则的图形故意让人混乱,找不到头绪,这些作品,激励参观者去发现潜在的比例规则,使它的有序结构得以复原。
结束语几何图形的拱顶和花窗格设计是为了满足宗教体验的复杂艺术现象,一旦几何图案装饰运用到宗教建筑中,它就变成一种非物质化的、精神性表现的载体。
建筑不再满足于把石块仅仅作为具有某种实用目的的材料,不再只根据材料的严格特性处理它,而是寻求从石块无生命的本质中唤醒或发掘出一种先在的、与艺术意志相呼应的表现。
在欣赏哥特式建筑时,参观者能够凭直觉感受到这些抽象的几何化装饰暗示或象征着上帝在人世间的存在。
参考文献:1.E.M. Kavaler, ‘Renaissance Gothic in the Netherlands: the uses of ornament’, Art Bulletin, 86, 2000, 228-31.2.【英】安妮·谢弗—克兰德尔.中世纪艺术【M】.钱乘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p963.Francois Bucher,《十五世纪的德国建筑学——转型期的建筑师》源自艺术家刊物,第3卷,巴黎,1987年4.Bucher, ‘Design in Gothic Architecture’, 30.1997.68—9.5.Bucher, ‘Medieval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48. For a discussion of ornament versus structure, see A.-M. Sankovitch, ‘Structure/Ornament and the modern figuration of architecture’, Art Bulletin, 48, 1998, 687-717.6.Stephen Weyrer, Choir vaults, Church of St George, No¨rdlingen, c. 1500.7.Interior with ceiling of SS. Peter and Paul, Lavant, 1516.8.P. Crowther, ‘More than Orna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Riegl’, Art History, 17, 1994, 482-94.9.【美】朱迪斯·贝内特,沃伦·霍莱斯特.Medieval Europe:A Short History,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375页10.【英】乔治·扎内奇.西方中世纪艺术史【M】.陈平译.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第268页11.【德】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M】.张坚周刚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第101页(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责任编辑:刘小红。